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浅谈治史的感情色彩 |
 |
冷眼过客
加入时间: 2004/09/23 文章: 353
经验值: 2128
|
|
|
作者:冷眼过客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浅谈治史的感情色彩
张戎夫妇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简称《毛传》)震动了中外各国的读者,他把中共近大半个世纪来,以谎言树立起的毛的神话无情地粉碎了。这是一个壮举,因为即使不一定是“绝后”,但至少也是“空前”的。
对于这本书的评价引发了民间布衣百姓和史学界精英们广泛的争论,其中被批评得最多的是指责该书中多处流露了作者的感情色彩,因而存在实证不确的瑕疵。发出这些批评声的人中,不乏治学严谨的书院学者,更有很多“恨铁未成纲”的善意忠告者。不过,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小批借求实为名,行“护毛”之实的残毛卫士。他们批评的目的其实是希望抵消《毛传》在揭露毛的丑恶真相方面的巨大威力。因为公开地为毛掩饰已经没有市场,但挑剔《毛传》的瑕疵,则可以给人造成作者在书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情,所以也是不可信的印象。这便是“无以取胜,退而毁誉”的伎俩。
研究与评价历史人物的态度能不能有自己的感情色彩?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分清前提与基础。
一、不存在毫无感情的人,因此也不可能存在没有个人感情色彩的史学家。
无论从动机、角度、标准、经历、立场、观念、认识等等各方面,一个被后人称誉的历史学家,在
研究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无不始终贯穿着强烈的个人感情。
史实的记载常被统治者歪曲,当权的历史人物更是竭尽掩盖、虚构之能事,给后人留下不实的历史形象。在当权势力尚未退出历史舞台时,还历史以真实,常常面对的是趋炎者的中伤,附势者的围剿,更可能遭受当权者及其鹰爪的迫害。好的史学家要有对史实的忠诚,对后人的负责,对欺骗的深恶,对假史的痛绝,这些都是研究历史的人不可或缺的品质和信念。没有这样的感情和态度,一个史学家哪有动力?何来公正?又怎么可能顶住风浪,让老百姓相信和承认他对历史的研究和评价?
二、文史难分,写史必行文。文如其人,因此写史难免流露人的感情。
治史无情者总不厌其烦地强调没有个人感情的研究才是历史学家的正确态度。且不说这样的人根本不存在,即便有,想必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机器人。试想一下,如果史书中没有人的感情,人的风格,人的文采,它写出来的历史也许只能包含诸多的流水帐和数据,资料价值不能说没有,但视若爬蚁,味同嚼蜡,又有多少人读得下去?没有人读又哪来的承续与影响?承续乏人,影响微弱,研究有何意义?评价有何价值?
因此,文史无法分家,史文难以滤情。写史无情者列举司马迁写史为例,我倒觉得是摆了个大乌龙,把球踢进自己的球门里了。司马迁遭受了常人所不可想象的痛苦,坚持写史,如果承认他的《史记》为一大成就,被历史所肯定,那恰恰是一位最具感情色彩的作者饱蘸血泪写下的历史巨著。这方面的引证以后再慢慢道来。
说到这里,坚持“无情治史”的卫士们早已按耐不住要娃娃大叫了。且慢!我还没说完。
三、真实才是治史的前提和基础,感情未必导致不真实。
无情治史者最喜欢祭起的法宝就是“感情会歪曲历史”。这个结论其实不成立,也就没有花太多精力驳斥的意义。
写史的人有感情何以一定会歪曲历史?司马迁不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严格地说,历史学家最起码的品质就在忠于史实,有意歪曲历史的多是政客,怎还能够列入真正的历史学家的行列?问题不是写史能不能带感情,如果有人提醒写史者,千万别让感情导致偏离史实,这样的忠告怎么不能接受?可惜我们有些论者,不分青红皂白,一提写史,逢情必反,自己出言不逊,用词尖刻。其言其状,恶毒激烈,感情色彩特浓,真不知道为何张飞会嫌孔明嗓音太大?
作者的感情易于贯穿文章的始终,不等于感情就必定会影响史料的取舍,进而歪曲历史。不可否认,任何作者都存在局限,或史料一时无法收集全面,或史料存在谬误,或个人对史料的认识偏颇,但只要不是有意歪曲,就不能攻其一点,否定全盘,更不该任意斥之为“失明造假”。对史实的分析判断,本来就可能存在分歧,各执一词未尝不可。可以提出商榷,未必一定要统一看法。
为免扣帽者故技重施,我不得不再说一遍:研究历史真实为前提,然后应允许存在作者的感情。
四、历来的史学研究证明:写史无法回避立场、感情
还有人说,“我们不反对写史的人有感情色彩,我们是反对在史文中带有感情色彩。”我理解这些人的担心,也明白这些人憧憬的理想境界。然而,完全杜绝感情色彩,根本铲除个人观点,在史学的著书立说上,特别在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上是完全不可能的。
例如,对秦始皇的研究和评价,很多历史学家喋喋不休地强调它统一全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等丰功伟绩,指出他缔造了中国历史上令炎黄子孙无比骄傲的强盛的大中华,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无可比拟的促进作用。这样的史文,给人的印象似乎集权便是正道,不论化费多大代价。中学时,班上竟然不少同学口出狂言,男的要当秦始皇,女的自比武则天。我至今仍然怀疑这种建立在屠杀、毁灭、破坏、强制基础上的统一究竟是否值得?是否真的应该肯定?
说句必然被许多“爱国者”打成“汉奸”的话:对战国时期那些被荼毒的百姓而言,统一真的就好吗?老百姓能喜欢吗?就以今日而言,诺大一个中国,地方与中央矛盾重重,究竟以地域划分的联邦制好(如美国),还是以中央集权的“全国一盘棋”好?我也知道各有利弊,但决策时,究竟应以我们这几代老百姓的得益为标准?还是以那个我们根本看不见的遥远的民族长远利益为标准?又如海峡两岸,如果为了统一必须付出牺牲千百万老百姓生命的惨痛代价,这个统一还值得吗?
对于这些问题,写史的学者怎么回避感情立场?怎么做到“超然于人性之外,理智到不感伤痛,冷静至失去热血”?
再如秦始皇修筑的长城又该如何描述?如何评价?为什么现代的中国人多把长城看作中国的标志,视为民族的骄傲?一位网友在论坛上写道:
“中国人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历史?是春秋战国的连年兵患?还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一座无力出击抗争只好拒敌于门外,同时也把自己关闭于门内的长城,竟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地大加宣扬讴歌,不停地邀请外国人踏上墙头见证中国人的羞耻。即便不提消极抵御异族的软弱,仅就长城脚下老百姓的累累白骨,中国的导游们难道不该加上一句‘请大家为被逼修筑长城的亡魂默哀一分钟!’
一分钟!就一分钟也好啊!至少表示号称“人民共和”的祖国,还有一点点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和对先祖亡魂的纪念。可是,谁见过、听过有人这样说吗?”
我预料有人会说“你对研究历史概念模糊,怎么能把研究史实和评价历史混为一谈?那根本是两码事。”我同意,理论上可以分开,但实际上真能分得开吗?怎么选择中性的言词描述历史?我们做学生接受历史教育的时候分得清吗?如果真能分清,为什么至今上述那位网友说的现象仍然不断重复着?那些为我们写历史教科书的学者们,他们的史文究竟是纯净到没有感情还是充斥着错误的感情和评价?
反复细读张戎夫妇的《毛传》,感情色彩有之,个人分析有之,我自己不尽赞同亦有之,唯独没有看到什么因感情色彩而导致的重大历史失实,偶有证据不足的判断,也都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对中共这样一个弥天大谎的证伪,有争议才算正常,有批评更不奇怪。除了残毛的搅局,一切都显示了人们对这本书的肯定。
我赞成这样的态度:“历史书该怎么看?不要管作者的立场或感情流露,着重看两个东西,史实与史识。” 我们的异议可以提出讨论,但不必强求统一,很多问题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最后我要衷心地说一句:感谢张戎夫妇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本忠于历史事实、广泛收集证据、充满正义感清、坚持拨假反正的好书。虽然这本好书写的却是一个不好的人。
{暂写至此,有空再续}
作者:冷眼过客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