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转帖]袁剑:奇迹的黄昏,及其他博文转帖。 |
 |
所跟贴 |
第三章 新阶级,旧景观(2) -- 胡棋源 - (22213 Byte) 2010-3-14 周日, 下午9:43 (146 reads) |
胡棋源
加入时间: 2009/11/02 文章: 268
经验值: 12156
|
|
|
作者:胡棋源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第四章 谁在治理中国
一、中产阶级幻觉
2001年年底,中国南方一家时尚杂志,做了一期封面文章《忽然中产》。文章以小资们典型的渲染笔法宣布:中国的中产阶级运动开始了。“忽然”一词虽然带有夸张意味,但确实非常精准地传达了中国社会对中产阶级的陌生和惊诧。的确,中国中产阶级几乎是一夜之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作为一个学术术语,中产阶级早在将近20年前就已经为中国学术界所熟悉,但作为一个真切的中国事实,作为一种新型生活方式的表征符号,作为一个激发人们想象力的社会阶层概念,中国中产阶级则是近几年才进入中国大众媒体的的视野之中的。这个从西方舶取的概念,可能很好地概括了中国新近出现的某种现象,所以它一经大众媒体发现,便迅速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话语。在中国大都市做作的小资群体中,中产阶级可能仅仅意味着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意味着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身份。但中国的学者和意识形态专家们显然不会满足于这种肤浅的解读,他们迫切的要赋予中产阶级以更加宏大的历史和政治意义。2003年12月,中国共产党的党刊《求是》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集聚起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的文章,文章明确提到,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在内的新的社会阶层。”虽然《求是》杂志没有明确提到中产阶级这个在意识形态上仍然颇为敏感的术语,但毫无疑问,这个所谓的新阶层就是大众传播媒介早已经津津乐道的中国中产阶级。《求是》杂志的文章用中国宣传机构惯有的虚伪姿态谈到了他们与工人、农民的联系之后,对这个新阶层的素质和品德大加赞扬。这是相当不寻常的,因为就在1990年代,中国领导人还以不屑的口吻提到过中产阶级,并将它斥之为“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主要工具。显然,在工人和农民逐渐成为异己力量并随时可能掀起反叛运动的时候,中共正急于寻找自己新的阶级基础。在中共眼中,中国中产阶级就正是这样一个大有希望的新阶级。没有领会错的话,中共最新意识形态“三个代表”中的所谓“先进生产力”指的也是这个阶层。由此,这个与中国改革开放相伴而生的新阶级终于在官方的意识形态中找到了自己正式的位置。除了急需寻找合法性资源的中国执政者之外,中国学术界也对中国中产阶级寄予了莫大的期望。他们以一种古老的想象,将中产阶级描绘为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描绘成一个新社会主流价值的维系者和财富的创造者。在他们那里,似乎没有中产阶级,国家就没有未来。就倾注的“热情”和标榜的程度而言,中国中产阶级正是由中国学术界“发现“并“推荐”给中国执政者的。那么,中产阶级究竟是什么?它真的像中国执政者和中国学术界所想像和期望的那样,具有扭转乾坤的神秘力量吗?
与边界明晰的传统工人及农民阶层相比,中国中产阶级虽然已经成为中国都市媒体中的主角,但他们的阶级形象仍然异常模糊。就连那些天天谈论着这个阶级的中国知识界,也似乎只是在谈论着一个他们并不知道在哪里的东西。当他们兴高采烈的谈论中国的中产阶级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是在谈论来自西方经验的西方中产阶级。至于在那些浅薄而狡猾的中国媒体那里,中产阶级则完全沦落为一种具有十足引诱意味的商业广告。中产阶级对当代中国的巨大诱惑力,可能正是来源于它的这种朦胧。神秘的事物之所以充满诱惑,乃是因为人们对它的陌生。中国社会对中产阶级的热烈追逐,或许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
究其原意,中产阶级与其字面相去不远,指的是一个社会中间阶层。如果仅仅是这样,中产阶级就失去了它的现代意义。因为这样的中产阶级,我们几乎可以在任何国家的任何历史时期都能寻找到。我们现在所谈论的中产阶级实际上是指的这样一种社会结构现象,即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以及分工的日益复杂,许多先发国家都出现了中间阶层逐渐膨胀并占据人口大多数的社会结构。这个成分复杂,分布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广泛职业中的阶层,就是所谓的中产阶级。在企业层面上,它是传统企业逐渐科层化的产物;在政府层面,它是政府功能日益复杂化,统治者大量分权的产物;在社会层面,它则是中介机构日趋重要和发达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分布在这三个领域中的现代中产阶级实际上都可以找到它的传统“原型”:在企业中,他们是老式的企业主,在政府中,他们是中下层的各种官僚和代理,而在社会中,他们则是像传统律师这样的中间人。现代中产阶级虽然在职业分布上已经演化得相当复杂,但从这个角度回溯,它们的谱系仍然是非常清楚的。总体上看,中产阶级是现代化过程中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和精密化在社会结构上的一个结果。它们是连续的,而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出现的新事物。现代中产阶级之所以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结构现象并成为社会学家高度关注的对象,不仅是因为从事这类职业的人口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日益膨胀并逐渐成为人口主流,更是因为这个阶级在主流意识以及社会结构上所表现出来的新意义。(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在意识上所表现出的某种保守倾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结构上的新意义,使传统的尤其是马克思的分析方法陷入了困境。)米尔斯在他那本经典的《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中,曾经仔细分析过美国中产阶级的历史演化过程,他以富有“社会学想象力”方式洞察到,大量出现的白领阶层正在取代由中小企业家、以及律师、医生等最传统的职业阶层而成为美国新的中产阶级。这个阶级在职业声望、收入、工作方式以及自我意识上都由有别于传统的产业工人,并由此构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无能在什么社会,也无论以收入或者其他什么维度,我们都很难对中产阶级作出具有分析意义的精确定义。基于此,米尔斯的“白领”概念可能是一个最富解释力的值得继承的视角。白领涵盖广泛,但仍然有一个可以大致概括出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在从事某种管理性和技术性的工作,他们是凭借知识和脑力,而不是传统的体力来完成他们的职业行为的。只有在白领这个视角上,我们才可以比较有效的观察和分析中国的中产阶级。否则,中产阶级这个概念就可能成为学术上的一个陷阱。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发轫的中国改革开放,在中国历史上造就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服务型经济的转型、以及封闭经济体系在全球化环境中向开放经济体系的转型,几乎是在同一时空中展开的。这些转型在其他先发国家中则是在历史的不同阶段逐步完成的,其中许多方面(比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甚至是其他先发国家从来就没有遭遇过的。中国的中产阶级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中发端并逐步成长起来的。因此,中国中产阶级也就在成分上呈现出繁纷复杂,新老并存的局面,对应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新老中产阶级们几乎在同一时间中,齐齐出现在中国社会中。他们中既有由于市场机会突然开放而迅速生长起来的中小企业主,也有存身于外企尤其是跨国公司中的领薪白领,也有仍然寄生于传统体制中的各种公职人员和国有企业中的管理人员。这个在短短20多年中突然崛起的阶层,来源复杂、背景殊异,但他们往上区别于位居社会顶端的各类精英,往下区别于庞大的下层体力劳动阶层。正是在这样一个模糊的边界上,我们勉强找到了中国历史上最新的这个中产阶级。循此脉络,我们可以非常粗略的估计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根据陆学艺等人编撰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所提供的数据,干部阶层、专业技术人员即知识分子阶层、国有、集体企业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以及少量在外资企业中服务的经理人员的加总,大致就是就是当今中国中产阶级的总规模。如此,这个阶层的人口总量应该在
8500万左右。中国是一个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这尤其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表现在大中城市与小城市之间。考虑到这个特点,如果我们扣除在小城市(尤其是县城),中西部中等城市的这一部分职业人口,我们上面按职业划分的中国中产阶级人数就可能要因为收入因素而大打折扣。据此,综合收入和职业这两个确认中产阶级最重要的因素判断,中国中产阶级的人数应该不会超过5000万,其在整个就业人口中的比率不会超过7%。如果以都市媒体刻意渲染的那种所谓“有房有车”的生活方式(中国浅薄的媒体经常将中国的富人等同于中产阶级)标准衡量,中国中产阶级的人数可能就更会少得可怜。我们这个估计虽然十分粗糙,但不至于太离谱。当然,如果我们将这些中产阶级人口全部集中在大中城市,尤其是像上海、北京、广州这样的沿海特大城市,就可能产生中国中产阶级已经蔚为壮观的错觉。事实上,集中在中国沿海城市中的中产阶级的确具有某种“展览”作用。许多西方观察家正是通过沿海城市的中产阶级“橱窗”找到中国的中产阶级的。有趣的是,外部观察家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在上述地区发现中国的中产阶级了。从19世纪中期中国被彻底卷入现代化进程之后,每遇中国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外部观察家都在像上海、广州这样的中国沿海地区“找到”过经济上和生活方式上的中产阶级。西方旅游者和记者为此留下过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记录。而那些对潜在市场天然就具有敏感和想象力的西方商人对中国中产阶级的描述更是不绝于书。
一位外国观察家在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崛起时,曾经这么写道:“中国共产党创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处于全球性萧条时期,农民遭受着饥荒、教育和医疗的缺乏以及国际丝绸、烟草和棉花市场的衰颓。相对而言,中国城市的生活相当好。根据历史学家Jonathan
Spence
的描述,'中国男人开始穿戴商业西服、礼帽或布帽,年轻的女人穿戴短裙和高跟鞋。那些比较富裕的中国人的生活实际上相当舒适,而且外国人发现在中国生活和世界的其他地方一样舒适。’”这个80年前的历史画面与今天中国社会有惊人相似之处。而混杂于庞大贫困底层之中那些耀眼的“戴礼貌、穿西服”者正是当时的中产阶级。毫无疑问,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前,跨国公司的先辈们就已经在中国发现了那些让他们怦然心动的中产阶级。
在商人眼中,中产阶级具有巨大的消费胃口,所以,中产阶级的规模就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潜在的市场规模。在这种历史对比的意义上,中国今天最新的中产阶级其实并不是什么“新”的,而是“旧”的。让人惊讶的是,中国最新一次中产阶级“热”也首先得益于西方投资家们的“炒作”。美国的投行巨头美林公司就曾经放胆预言,中国中产阶级在未来十年将达到3.5亿之巨。其他投行研究机构以及新闻媒体也透过各种调查对中国的中产阶级规模纷纷作出估计。与以前那些零星的报道和旅游记录相比,西方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这一次对中国中产阶级的估计虽然有了更加“科学”和“客观”的背景,但其兴奋程度却没有什么两样。这种情绪极大的鼓舞了中国的官员们,他们以更加兴奋但显然也更加外行的方式谈论起中国的中产阶级,并将它作为中国经济灿烂前景的有力佐证。但与我们上面的估计相比,所有这些具有商业招徕性质的展望都显得过于乐观和鲁莽了。这种鲁莽不仅体现在他们对中国中产阶级现状的判断上,也同样体现在他们对中国中产阶级未来的估计上。
在所有对中国中产阶级的乐观判断中,都隐含着一种相当可疑的假定:即随着经济的增长,中产阶级将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必然的)历史结果。但事实上,中产阶级的成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对应关系却远远不如想象的那样清晰和肯定。换句话说,经济的持续增长并不能等同于中产阶级的持续成长,更不等同于一个中产阶级社会的形成。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诸多后发国家的经济增长历史中看到。除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之外,没有确实的证据表明,其他后发国家也都随着经济增长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中产阶级社会。在更加精确的意义上,中产阶级的持续增长与其说取决于经济增长,倒不如说取决于对经济增长的具体分配模式,取决于决定这种分配模式的政治结构。有学者曾经意识到,美国及欧洲先发资本主义国家中产阶级社会的出现,与资本主义积累机制由泰勒制向福特制的转型密切相关。以低薪劳动和血汗工厂为特征的泰勒主义外延型积累体制,在积累了大量资本的同时,也制造了一个赤贫的劳动大众;而福特主义则将更多的利润还给了工薪劳动者,从而创造出了一个有着巨大的消费胃口和能力的新阶层,并推动资本主义向高技术与高薪劳动相结合的转型。这是一个非常接近中产阶级历史本质的说法。但是,泰勒主义到福特主义的转型,并不仅仅是出自资本家扩大市场的经营智慧,也同样出自于劳动阶层在争取权利中的主动姿态。简言之,这个分配模式上的转型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虽然我们无法厘清西方中产阶级社会出现的所有历史成因,但有一点非常肯定,那就是,所有这些“原因”都不是随着经济增长而自动实现的。中产阶级社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复杂而令人难以捉摸的关系,已经被中国25年的改革历史所见证。25年来,伴随着经济的持续成长,中国的贫富差距也快速扩大,到2002年,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达到0.46以上,一跃而名列世界前茅。有人统计,1991年收入在20%~80%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53.2%,而这个数据到2002年已经萎缩到41.6%,十年间减少12个百分点。中间阶层人口规模的萎缩意味着,在中国改革尤其是后半段改革中,以各种现代职业为特征的新中产阶级的扩张速度落后于旧中产阶级的消亡速度。中国实际的中产阶级总规模不是在增加,而是在减少。这与中国基尼系数急速赶超的势头非常吻合。这个事实不能因为新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扩张而被掩盖。中国社会中充满文学夸张色彩的中产阶级想象,并不是建立在对这个阶级的历史考察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种肤浅和幼稚的联想之上,建立在一种对新中产阶级新颖形象的好奇之上。中国中产阶级在性质上和形象上的改变,在中国导致了一种对中产阶级的普遍幻觉。仔细品味中国新闻媒体为我们描述的那些中产阶级人物以及他们的中产阶级生活,你就会轻易发现,那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少数人。如果这个新中产阶级只是我们人口中的少数甚至极少数,那么他们还是现代中产阶级社会中的中产阶级吗?如果它是,那么中国早在上个世纪初期就已经出现过同样的中产阶级。无论从职业特征、收入、社会声望等方面来衡量,在上个世纪早期聚集在上海等沿海城市的洋行职员、政府公职人员、教师、新闻记者们与今天的中国新中产阶级并没有什么两样,但非常清楚的是,我们不能将那个时候的中国称为中产阶级社会。一个出现了中产阶级的社会不能被等同于中产阶级社会。同样的道理,今天的中国离一个现代中产阶级社会可能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事实上,上个世纪中国城市中产阶级过早夭亡的直接肇因就是当时中国经济分配上的极端不平衡。分配上的严重失衡,也导致了社会阶层结构上在1949年的突然断裂。当今天中国的大学教师在津津乐道当年胡适们的薪水是如何了得,并以此来讽喻时代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当时大学教师超高的生活水平恰恰是对那个旧时代贫富分化的最贴切描述。在那个时代,所谓中产阶级不过是一小撮,是中国广大人口中的极少数。讽刺的是,有资料表明,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1949年。这是不是在暗示,经过25年艰苦的改革之后,我们正在迅速复制一个旧时代的阶级景观?1949年之前中国掠夺性的分配体制不仅导致一场血腥的革命,还使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滑向另一股极端的轨道。这个教训对今天的中国中产阶级来说,苦涩而又诡谲。它告诉我们,由中产阶级而至中产阶级社会的道路,相当崎岖。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仅仅是刚刚站在上个世纪同样的起点上。要想竞其全功,不仅需要运气,更需要一系列根本性的制度改造,决非单方面的经济增长可以促成。更何况,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景本身往往就是一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猜想呢?当有人列举各种数据言之凿凿的告诉你,中国经济还可以稳定、高速成长30年,所以中国的中产阶级将在未来达到多少多少亿人口的时候,你千万不要以为那是缜密的科学结论,那可能是一种无知的信念,也可能是一种阴险的诱拐。在所有的历史中,从来就没有什么肯定的前景,我们面对的永远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实际上,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样一种推断:如果中国改革中隐性的分配逻辑已经定型,那么,中国中产阶级的命运也就早已经注定。由于存在着一个顽强而稳固的掠夺性分配体制,所谓中产阶级可能永远只是一个两极社会的欺骗性点缀。换言之,我们可能看到一个新中产阶级(就像我们以前以及今天所看到的那样),但我们可能看不到一个新中产阶级的社会。
从更加直接的动力来看,中产阶级社会的勃兴与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关系紧密,其中现代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急剧扩张功不可没。这一点非常容易理解,因为以专业知识为职业特征的现代服务业正是批量创造中产阶级职位的温床。让人不安的是,在全球经济分工日益明确和稳固的今天,先发国家产业结构转型的经验能不能在中国这样的后起国家中复制,却是一个极大的疑问。本世纪之初,中国凭借几乎完全失去价格弹性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又争得了一项世界性得荣誉:世界工厂。在许多人陶醉于这个最新成就的时候,我们却有理由忧虑,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不是已经被固定在全球产业分工的最低端,中国的中产阶级职位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流向其他国家?在概括中产阶级兴起的产业结构原因的时候,有人曾经将其归结为所谓“产业软化”。但观察中国的经济,我们就会发现,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中国的产业结构却在反常的“硬化”。这个趋势中隐含的一个后果大概就是,中国经济可能只需要少量的中产阶级,而与此同时,却需要大量的血汗劳动力(我们经常用毫无感情色彩的术语称其为廉价劳动力)。无疑,在中国的社会版图中,中产阶级市今天最为抓人的一面。不过,当我们为这种情景所吸引的时候,我们必须记住:那仅仅是中国的一面,而它的重要性取决于它与那个巨大背景的对比。这就是所谓世界工厂在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上所呈现出的真实面相。
中国的这种产业结构特点,固然是受到了国际经济体系的挤迫以及中国本身的比较优势的影响,但影响最烈的莫过于对国内公民的各种经济和政治权利的剥夺。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从对国内公民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各种荒谬的限制中(这尤其表现在各种现代服务业的准入限制中)看得非常清楚。这种剥夺虽然换来了外资的大量涌入和官营企业的过度投资,换来了超高投资率为鲜明特征的经济增长,但其代价则是民间经济、国内经济自主成长能力的长期萎缩。更加确切的说,由于制造业投资在创造GDP上的显著功能,中国经济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对制造业投资(不管是外来投资还是国内投资)严重的成瘾性依赖。这显然极大的抑制中国本土中产阶级的成长空间。近代以来,中国一直有“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恶性传统,但这种传统在20世纪晚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中表现得同样明显。只不过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其内容变成了“宁赠友邦和权贵、不予家奴”。有强烈的迹象表明,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走向某种危险的极端。1997年之后,中国服务业的增长速度一直落后于GDP的增长速度,至今已经持续了8年之久。这也就是说,中国服务业在经济中的份额不是在增加,而是在不断减少。在所有我们听说过的经济增长案例中,这无疑都是相当令人吃惊的反常特例。如果这个现象已经构成一个被锁定的趋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判断:中国中产阶级的总规模已经在过去的几年中悄悄的达到了它的顶峰?因为我们实在无法想象,一个中产阶级社会怎么可以在一个服务业份额不断萎缩的经济体系中出现。
作者:胡棋源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胡棋源于2010-3-15 周一, 上午8:52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