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分享]马勇、刘仲敬:中国错过了很多好牌(1)----------好文推荐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分享]马勇、刘仲敬:中国错过了很多好牌(1)----------好文推荐
所跟贴
马勇、刘仲敬:中国错过了很多好牌(3)
--
布朗运动
- (5329 Byte) 2014-8-17 周日, 上午9:59
(196 reads)
布朗运动
加入时间: 2009/05/17
文章: 1780
经验值: 59339
标题:
马勇、刘仲敬:中国错过了很多好牌(4)
(193 reads)
时间:
2014-8-17 周日, 上午9:59
作者:
布朗运动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1905年,在清廷表示出有点宪政的意思以后,革命这件事其实是往下走的。但过去我们对这个事情有些误读,认为同盟会1905年成立,标志着革命高潮到来,再往下面的所有的暗杀活动和其他活动都认为是革命高潮。我后来研究,认为恰恰相反,是革命往低走。因为清廷宣布改革了,革命党一拨人就回归主流社会参与改革了。我们读梁漱溟的回忆录里讲,他们这拨人整天处在摇摆状态,就像我们中国今天一样,政府表示改革,马上就支持政府,政府说不改革,马上拉开距离了,当年也是这样的状态。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以后,一下子导致这个结果,革命的阵营急剧下滑,革命党很孤立,就剩下孙中山、黄兴、章太炎等几个领袖了。了解了这个过程,我们再去理解当时的情况,我觉得应该要重新思考宋教仁的思想定位。宋教仁被称为“议会迷”,这恰恰说明了他不是一个革命者,如果我们能够把宋教仁重新定位,把他的思想重新定位,那么他的政治地位也就好找了,民国宪政的起点我们大概也能追到这里来,应该是一个最正当的起点,延着这个路径才出现往后走的宪政的路径。
那么这个宪政路径是什么呢?这个宪政不是一个全民的宪政,它是一个知识精英,是一个财富阶层,是有产者的游戏,不是全民的。孙中山设计的全民普选,我分析,他主要是不知道国内政治的发展情况。我就想补充这么一点。
主持人:刘老师是如何认为的?
刘仲敬:法统这个词包含了两层含义。法统是依据宪法的统治。依据宪法的统治引出一个反义词,就是武断之治,是不依据规矩办事。武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单方面的,我不和你协调,不经过你同意,向你要钱,这种单方面的行为叫做武断。另外一个含义是任意的原则,因为法统代表根据宪法统治和规范的统治,任意的统治是不根据规范的,武断就包含这两种含义。举个例子,现在2020年还没有到,但是我们可以预期,在2020某月美国又要履行宪法大选了,之所以能够这样判断,是因为美国宪法给我们一种稳定的预期,我们知道到一定的时期,新的大选还要举行的,这是法统的含义。
第二个含义,“统”是过去和未来的连续性。以前的法律和后来的法律具有连续性,彼此之间没有一个突然的中断,这就叫做统。所以,法统,一是宪政,二是具有延续性的限制,能够保证过去和未来的衔接,保证这两点就是法统。
法统最好的例子还要看英国,英国法统在《大宪章》以后从来没有中断过,法国不一样,法国断了好几次,所以从法统的意义上法国又比英国欠缺了。民国是发生政变极为频繁的时期,比法国多得多了,所以成文法屡次被中断。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考虑法统呢?
因为中断法统也包括两种层次,一种层次是,虽然技术意义上和文字意义上的宪法被中断,但不成文的、更深层的高级法或者称之为规范性条件的东西仍在,足以对后来的宪法形成路径约束。比如说,具体的宪法可以中断,但新宪法的制定仍然要和原有的宪法一样,遵循某些先于宪法存在的背景条件,只要这些背景条件仍然存在而没有中断,我们仍然可以说:在更深层次上,法统仍然存在。用这种定义来看,泰国军政府虽然政变了好几次,但泰王朝的法统没有中断。因为首先王室地位没有动摇,国会由民选产生这种方式也没有动摇。动摇的只有上下议院产生的方式,但这都是细枝末节,不管你这两院怎么产生,只要泰王朝过去是立宪君主国,现在仍然是,法统就没有改变。
像袁世凯这样的革命并没有中断民国的法统,因为他搞的新宪法只是把政体由责任内阁改成总统制。即使袁后来想称帝也只是想建立立宪君主国,而不是回到过去的君主专制统治,所以,法统在这时尚未中断。法统最终毁于冯玉祥的首都革命。冯玉祥认为,国会政治本身就是错误的。我们要中断法统,重新开始。以前的政治失败就是因为国会政治本身不好。我们不是要改进国会政治,而是要以革命的行动推倒重来。这和段祺瑞的马厂誓师就不一样了,他赶走张勋以后还要恢复原来的约法。他赶走黎元洪以后,召开了新国会。新国会和旧国会虽然不同,选举中有舞弊现象,但他还是承认国会是有必要的,必须制定宪法来统治国家。所以虽然成文法中断,但高级法没有中断。首都革命后,原来的议员在京津等地集会抗议执政府这种做法,最后一直拖延到1927年和1928年,被当时的政府用武力加以解散。这件事情在近代史上基本上不提,是很奇怪的事情。因为国会是国家最重要的权力机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要求维护宪法的机关被解散,这是宪政的失败。这就像我们要记载一个帝国的历史,不能说末代皇帝退位这件事情提都不提,这是很不正常的事情,但我们居然不想让读者知道民国的法统什么时候结束的,其实这个时间是很好考察的。
事情本身很好考察,却不把它记录下来,就是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把法统看成一种无关紧要的事情,觉得宪法以及宪法背后的高级法,跟普通法律没有什么区别,失就失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是大错特错。法律的权威,有一多半就来自于习惯的权威,它之所以是权威,在于它能够长期实施。如果我制定法律,今天我在的时候实施了,明天我下台就不能实施了,那么这个法律的权威就丧失一大半了。宪政不能保证稳定性,宪政的优越性也就丧失了一大半了。所以,宪政和法统必须是共生的,没有统光有宪,良好的治理体系是不能实现的。冯玉祥的首都革命和其他历史事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仅要毁法,而且要断统。同时孙中山在南方的政府也改变了原先的意见。孙中山曾经是要求护法的,当然他是要求维护民国元年的约法。不管是民元约法还是1923年的正式宪法,都有共同的特点。尽管细节上有各种各样的差别,但二者都确定了议会民主制的共和国,这个基本点是共通的。孙中山也好,或者其他人也好,不管维护哪一部具体的宪法都可以说是维护法统,因为他们都在维护议会民主制这个根本性的原则。
但就在段祺瑞和冯玉祥进行首都革命的同时,广东国民政府也采取了革命行动。他宣布国民党的中央委员会代行国会职权,广州不再召开非常国会了。虽然非常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法定人数不足的问题,但基本还是要维护国会和宪法的。而中央委员会代行国会权力,就说明国民党和中华民国是同样的东西,拥护国民党和拥护中华民国是一样的。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具有鸿沟意义的革命行动。后期的国民党更像是苏联共产党,而不是早期国民党、进步党这样的议会政党。尽管它承袭了早期国民党的名义,也接受了很多早期国民党的元老。因此后来的广州国民政府不再是护法政府,反倒以革命政府自居。
当然孙和列宁有些重大的不同,他认为:尽管暂时我需要革命,但在遥远的未来,宪法还是有必要的,经过军政以后,我们最终要达到宪政这个阶段,这是列宁和孙的区别所在。正因为有这种区别,国民党在训政结束以后召开国大的时候,说,我们不是要讲旧法统,而是旧法统被帝国主义所劫持,我们要搞一个更新的法统,所以,这个国会应该比北洋政府那种有产者产生的国会更具有全面代表性。在这个国民代表大会的主持下,我们要制定一部五权宪法。这就是1947年宪法开辟的新法统,后来被蒋介石带到台湾去了,民进党虽然有执政的经历,但他们也是宣誓效忠这个宪法的。所以,它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可以体现于某些具体的人物来看看,例如像居正这样的人物。他对《鄂州约法》起到一定的作用,是宋教仁的同事,参加了国民党早年的国会政治活动中。如果国民党彻底的摧毁法统,而且实现永久性的一党专制,他这一批人就会退出历史舞台。但事实上他在北伐战争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当过司法院院长。司法院名义上还是和立法院平行的机构。所以,他们理论上还是接受了权力制衡的原则,即便有蒋介石这种的军事强人的事实权力。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南京国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新的原有的训政的国民政府可以理直气壮把自己改名为中华民国的政府,宣布行宪。
我们可以把前后两期的民国看成两个独立的法统,尽管他们都叫做中华民国,却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政权。第一个是尊重条约体系和西方立宪原则的政权,这个政权在名义上和宪政没有大差别,但动不动就发生拉美式军事政变,军事政变或多或少会影响统治。第二个民国是介于苏联和西方的中间状态。孙中山不得不接受列宁式革命的原则,但训政使我们具备了行宪的条件以后,最终仍然要实现林肯那种共和国。法统这种内涵不仅体现于法律,也体现于居正和吴经熊这些人物的经历。这就是民国法统的实际意义。
湖北新军是一支知识分子军队
主持人:刘老师,您曾说辛亥之前,军队之中有实力者,无外乎北洋和鄂军两只。这两只军队分别有什么特点,又是怎么样影响民国政治的?
刘仲敬:北洋军和鄂军的产生可以说是中国地方政治演变的一个结果。实际原因是中央政府在财政上很难同时支持各省军队政权,所以,建立新军的过程中就对各省的财政实力提出了强有力的考虑,北洋军是得天独厚的,照我们现在的说法是它接受了中央的转移支付,所以是不缺钱的。北洋六镇新兵是作为全国军队的种子来建设的,它是模范师,以后其他课程都是以他为模范的。但是其他各省能不能搞成,或者搞成什么样子,就取决于各省实力人物的决断。有些地方像是四川、江苏,依靠自己财政能力本来可以搞像样点,但决策者不太给力,也搞得很差。鄂军和张之洞本人有很大的关系,他对后世造成的影响大得多,在清朝灭亡前的最后一次军事演习中,舆论普遍认为只有鄂军才能和北洋军比肩,其他各省的新军都是来陪练的。张之洞能够搞成这一点,是因为他想要做曾国藩和李鸿章那样影响历史路径的人物,军队不仅仅是军队,必须是有主义、有思想的军队,这个主义和思想照他理解还是经过改造后的思想,因此文官应该是领导军队的,新军官必须要有文化,他们的效忠要取决于他们自己的教养和他心目中的中西合璧价值观。因此鄂军不仅仅重视技术意义上的建军工作,而且有一系列配套活动。经过张之洞的培育,鄂军学风很盛。有很多组织,什么文学社之类的。后来我们说“文学社”之类团体是革命组织。其实在它开始的时候,和湖北当时的各种社团没有区别。与其说它有革命的思想,不如说它有一种模模糊糊追求新学的思想,这是当时普遍的舆论氛围。
湖北新军用不大准确的说法来说,是一支知识分子的军队,它经常做出了超乎它自己所允许的事,所以,武昌起义最后在湖北发生,湖北政府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政府是有道理的。而北洋军掌握在袁世凯手里,它的路径是不一样的。曾国藩早就认为:文官领导武官,有学问的领导普通的士兵,只有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才能成为领导,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制造出来的军队才不至于危害国家,才可以使人民免遭生灵涂炭。
曾国藩攻陷南京以后,自己甘愿退休,放弃了自己的政治权利,这是它的一种特色的体现,它在某种意义上延长了清政府的寿命,使清末转型变得比较平和一些,不像以前中国的朝代灭亡那样的极端。而袁世凯本身是一个学历很差的人,当然关键不在于学历,而在于他的政治倾向。他太倾向于用急功近利的手段来办事,而无视儒家的基本道德观,这一点在清末比较有名。大家都知道他的办事行政能力很强,别人办不了的事情他都能办得 了,他在河北省组织新政的成绩是全国第一,相比之下张之洞在湖北就有点夸夸其谈,比如他在汉阳搞工业建设的时候,工程师报告我们这里的煤不合用,他说中国地大物博,矿产这种东西将来会有的。结果把工厂建成以后,只能依靠进口煤,于是又花了很多钱。这是张之洞在清末被人诟病为“屠财”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他办事乱花钱,私人开销在官场还算是比较清廉的。张之洞有知识分子的毛病,就是眼高手低,但你不能说他的这种理想主义是不对的,他的这种理想主义是非常宝贵的。袁世凯办事比他细腻得多,但他缺乏较高层面的价值追求,所以,北洋军后来产生一系列的负面作用,和创始人的作风有极大的关系。
曾国藩是用儒家的基本伦理,搞一群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去办事。而袁世凯只认钱和权,他认为全世界的所有人都可以用钱和权收买,这样他手下的人就比曾国藩和李鸿章差很多,在他所处的关键时刻,如果他真的想有古大臣之风,应该利用自己的权力去创造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权益,但他没有这么做,他只要求强化本派系的力量,只要技术上过关,观念层面上完全不管,这就是北军和鄂军的重要区别。北洋军有更大的实力发动革命,因为当时的满汉之争骨子里是官职争夺,北洋和禁卫军的矛盾很明显比和外省军队大得多。禁卫军13000人,他们的待遇比其他所有单位都要好。最重要的是,只有满人才能参加。用后来的话语说,禁卫军是要查三代的,首先要讲政治忠诚。禁卫军和北洋军吃的是同一碗饭,禁卫军多吃的饭全是从北洋军的碗里掏出来的。
鄂军和湘军不一样,他们和禁卫军没有争食的关系。那么,冲突应该以北洋军为先导,鄂军和湘军应该和清政府没有那么深的矛盾。但鄂军更容易受到非功利因素的影响,哪怕是这种理论会使自己处在不利的地位。很明显,武昌起义严重破坏了鄂军的经济资源。军队几个月拿不到银子。招募没有战斗力的市人加入军队,又严重破坏了鄂军的军事建制。军官团的损失是不可弥补的,直接影响到本地政治集团的前途,但这些事情他们都做出来了。他们认为:为了争取某种历史地位和抽象原则,为了享受“创造共和”这个荣誉,牺牲一些利益是值得的。但是北洋军不会这么做的,实际利益对他们来说比理论的价值要高得多,他们宁愿在历史上处在一个不大受人尊重的地位。他们利用鄂军起义的机会逼宫,这样他们就获得了更多的实际利益。在南北后来的谈判中,他们首先提出的要求是具体的,南方的要求是抽象的。南方对于清帝退位不退位,应该是用“逊位”还是“退位”这样的词非常非常关心,而北洋提出的要求其实就是:一定要保证我们的官职和待遇。如果我们官职和待遇不变,让我们抛弃清廷是可以的。时人认为如果没有北洋对鄂军的这种胜利,或者北洋有曾国藩这种品德比较高的人主持局面,可能中国的命运会好一些,这不是毫无根据的。
作者:
布朗运动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马勇、刘仲敬:中国错过了很多好牌(5)
--
布朗运动
- (5296 Byte) 2014-8-17 周日, 上午10:00
(183 reads)
马勇、刘仲敬:中国错过了很多好牌(6)
--
布朗运动
- (5298 Byte) 2014-8-17 周日, 上午10:01
(189 reads)
马勇、刘仲敬:中国错过了很多好牌(7)
--
布朗运动
- (1253 Byte) 2014-8-17 周日, 上午10:01
(226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200569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