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旧作]芦笛:漫话史学研究与科研的同与异 |
 |
xilihutu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性别: 
加入时间: 2007/03/29 文章: 9278 来自: 美国 经验值: 298846
|
|
|
作者:xilihutu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漫话史学研究与科研的同与异
芦笛
拙作《袁世凯在戊戌政变中扮演的真实角色》贴出后,有的网友说一看就知道我用的是理工思维方式,有的网友则说他过去以为学历史就是死记硬背,博学强识,现在才知道原来推理也很重要。这些讨论本身就暴露出一般中国知识分子对文科的偏见,所以才会有“文科思维”“理科思维”莫名其妙的分野。
其实我反复说过,根本没有这两种思维之分,只要你是搞学术研究,无论是文是理是医是农还是搞侦破,全都用逻辑思维,本质上毫无不同。要明白这个道理,只需看看鬼子写的历史著作就行了。人家都把逻辑推理和心理分析应用于史学研究。也只有在中国才会出来个莫名其妙的“文史之分”。在大众心目中,好像文科学习和研究需要的就只是一个好记性似的。
大众有这种错觉毫不奇怪,乃是传统使然。古代中国没有科学,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相应的思维训练,这套东西是从鬼子那儿进口来的,学会了这套东西的就是所谓“理工科学者”。不幸的是,咱们因为有了文科(或自以为有了文科,待考),自然不需要再去进口,于是文科学生一般无法接受严谨的思维训练,只能用老祖宗传下来的死记硬背的机械方式去传授。
这结果便是许多文科学生搞的本行研究,在理科学者眼中看来必然是破绽百出。为了藏拙,文科学者们便只好使用晦涩难懂的语言与广征博引去吓唬外行,让理科学者一看就犯困,不知所云何物,自然也就不可能去深究其后掩盖的是什么劣等破绽了。
由此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学院派”风格,亦即文科学者使用某种符咒式行话写作并广征博引,罗列大量引言或史实,让圈外人看得云天雾地,跟其他行当的人写的文章迥然不同。您看不懂其他行当的理工学者的论文,是因为您没有人家的预备知识,不懂人家所用的专业术语,并不是因为人家使用故意不让人懂的绕口令表述方式。因此,在中国,文科研究确与理科研究不同,不过那乃是传统留下来的毛病,在外国根本见不到,乃是一种反常现象。
可叹的是,不但大众看不出这现象后面的原因来,而且很多人包括文科学人都以为文科研究就是这么干的。当初有位学世界现代史的专业人士和我辩论韩战问题发生,就曾讥笑我没有给出参考书目。在他看来,似乎所谓文科研究就相当于写综述文章,罗列出尽可能多的参考文献,并不需要梳理那些事实,作出自己的发现。
其实不管是哪门研究,出发点都是事实,否则成伪科学了。但若只知道搜集事实,不知道使用逻辑思维手段去梳理事实,找出背后隐藏着的事实来,那就不是研究 ,乃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在这点上,史学研究与科研乃至破案是一致的。爱因斯坦本人就说过,其实科学家们干的也是侦探的活,两者都是通过逻辑思维确立事实,再使用逻辑思维从已经确立的事实出发找出未知事实来。
史学研究和科研的区别,乃是科学寻找的未知事实是可以实证的,而史学研究发现的事实无法用实证手段证明。例如科学家们发现天王星的运转轨迹和预言的不同,这是研究赖以出发的已知事实,为了解释这一奇怪的事实,科学家们提出天王星外还有一个行星,它的引力导致了天王星轨道改变,这就是胡适所谓“大胆假设”,根据这个假设,通过计算,可以算出那个行星的轨道来,再根据这轨道去寻找那行星,这就是所谓“小心求证”,找到之后,这假设也就得到了证明,变成了事实。如果再怎么找也找不到,那么那就始终只能是个天才猜想,并不能变为事实。
历史研究的天生缺陷在于,它研究的都是已经发生了的未知事实,并不能让它再度发生一次,以此来检验理论是否正确。在这点上,它更像破案。所以,若以严格的标准来看,两者不能算科学研究,因为不具备科研结果的可重复性,也不具备可证伪性,亦即用实验手段去验证某个理论。
例如袁世凯为何初五晚上不向荣禄汇报密谋,这是个未知事实,但它已经发生了,谁也没本事让它再来一次,更不可能设计一个实验去验证各种猜测是否为真。这就是说,您的研究成果不具备可证伪性,谁也没法亮出实验结果来证明您的说道不能成立。
由此可见,史学研究和科研不同,在很多情况下发现的不是可以验证的事实,而是合理猜测,所谓“合理”,说的是经得住逻辑的检验,不但不与已知事实矛盾,还能完美解释已知事实。但它是不是真的发生过,则只有天知道,谁也没法弄清楚。
具体来说,史学研究遇到的事实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用的都是我自己发明的术语):
一、硬事实
所谓硬事实,指的是有过硬证据支持的陈述。例如“战国时代就发明了铁”,这个事实有考古发现支持,无法否认。又如“印刷术是中国人发明的”,这也毋庸置疑,不信到大英博物馆看咱们唐代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去。再如“慈禧太后是在戊戌年八月初六发动政变的,上谕只命令抓捕康氏兄弟,没有谭嗣同”,这也有原始文献可查,算得上过硬证据。
如果史学研究发现的是此类过硬事实,特别是考古发现,那大众一般只能乖乖接受,没有争辩余地。但也不一定如此,因为人类会造假。所以即使是发现的是硬事实,同样有可能遇到陷阱。
历史上最著名的伪劣假冒案大概就是所谓“道森曙人”。1919年,英国最孚盛名的古生物学家伍德华德在地质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报道了他负责鉴定的一个化石标本。他认为那是最早的人类化石,也就是达尔文进化论预言的人和猿之间的“尚未找到的过渡环节”(missing link)。为纪念发现者道森,他把那化石命名为“道森曙人”。“曙人”的意思就是那是处于破晓阶段的人类。
这一发现立刻轰动全球。但若干科学家一直疑惑不解:处于破晓阶段的原始人的脑容量竟然会与现代人一般无二,而牙齿颌骨又那么古老,实在无法解释。但伍德华德固执地捍卫他的发现。这公案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才解决,当时放射性碳14测量已经发明出来了,当研究人员去取样鉴定时,发现那“化石”里面竟然是森森白骨,只是外面用铁盐溶液和重铬酸盐染成化石状,接着牛津大学研究者发表报告,证明头盖骨是人的,颌骨乃是红毛猩猩的,而牙齿则是黑猩猩的。可怜伍德华德就此身败名裂,毁在一个无聊骗子手上。
这还是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就更要提防,在中国尤其如此。例如两千年后的考古学家若在中国大陆上发现了1959年的《人民被日报》,据此就认定该年中国获得了特大丰收,那就是只会是道森曙人的再版。
由此可见,即使是硬事实,也有个使用逻辑思维验证的问题。伍德华德的失足之所以不可原谅,是因为即使当时缺乏鉴定化石年代的技术手段,他也不该忽略头盖骨和下颌无法匹配、原始人不该有现代人的脑容量等破绽。其实只要他用电钻在化石上钻个眼,骗局就可以当场揭穿了。
二、软事实
所谓“软事实”,指的是通过逻辑证明的事实。在史学研究中,逻辑推理可以证伪,但无法证实。如果某个“史实”在逻辑上无法成立,那就不可能是事实。但即使某种说法完全符合逻辑,你也不能说那就是事情真相,这应该是大家都能理解的吧。
尽管如此,在某些情况下,仍然可以用证伪的方法来证实某个声称。例如“慈禧发动政变在先,袁世凯告密在后”,这个命题就是靠证伪其反命题证明了的,用的是逻辑上的归谬法:
求证:慈禧发动政变在先,袁世凯告密在后
证明:假定袁世凯告密在先,慈禧发动政变在后,则她当天发布的上谕就应该下令抓捕军机四章京,但这与已知事实不符(附注,这儿的已知事实是前文说的“硬事实”),所以,慈禧发动政变发动政变时尚未得知密谋。因为四天后四章京被捕,可证慈禧发动政变在先,袁世凯告密在后,并可判定慈禧得知袁世凯的密报是在初六之后,初十之前。
如此证明了的事实当然应该成立,因为要否定它就势必得出与已知硬事实相矛盾的结论来。但这种事实与第一类硬事实不同,没有直接证据(物证或文献证据)支持,而是通过逻辑推理证明的,所以只能称为“软事实”。
三、假事实
所谓假事实,也就是“貌似事实而非事实”,亦即可以被逻辑推理或硬事实证伪的被人们认为是事实的声称。上述“慈禧发动政变是因为袁世凯告密”就是被逻辑证伪的假事实,戴逸先生用以证明袁世凯被迫告密的“史料”也是这种能以逻辑轻易证伪的假事实。
被硬事实证伪的假事实则多是否定判断。例如“中国古代没有笛子”这一声称可以被考古发现推翻。又如“维新党人没有围园杀后的密谋”,这一声称已经被杨天石教授在日本发现的毕永年的日记推翻(此外也可以通过逻辑证伪,如我在《袁世凯》系列里作过的那样)。
四、合理猜测
所谓合理猜测,指的是对某件史事真相的解释,它不但不和已知的所有硬事实和软事实相矛盾,而且能圆满解释它们;不能被逻辑证伪,但缺乏直接证据支持,也不能以归谬法证明,因此既非硬事实,又非软事实,也不是假事实,只能算是一种合理猜测。此类例子很多,例如我提出的“宋教仁是陈其美杀害的”、“逃往苏联是林彪本人的决定”、“袁世凯日记里描述的谭嗣同的乖张举止可能是真的”等等。这些事件真相根本就无从查出来,因为所有的知情者都死了,只能作合理推测。
发现硬事实一般是考古学家的事,不是票友可以问津的。一般的史学研究无非是尽可能搜集已知有关事实,逐一确定哪些是硬事实,哪些是软事实,哪些是假事实,在去伪存真之后,充分利用已知硬软事实,通过逻辑推理,发现新的软事实,或是作出合理猜测。在这个过程中从头到尾都需要使用逻辑手段,而在我看来这恰是中国史学界最薄弱的一环。
2007年11月15日
海川旧作:
http://www.hjclub.info/bbs/viewtopic.php?p=2664923
作者:xilihutu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_________________ 是你对还是我right? |
|
|
返回顶端 |
|
 |
- 谢谢老稀重贴此文。 -- 河边 - (770 Byte) 2016-6-02 周四, 上午2:26 (216 reads)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