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策马入林(十一) 随风逝去的议会民主政治试验 马悲鸣· |
 |
林思云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策马入林(十一) 随风逝去的议会民主政治试验
林思云·马悲鸣
【马悲鸣】我以为辛亥推翻满清和台湾搞成全民直选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对李登
辉所谓“外来政权”的仇恨。
我在海外民运大声欢呼陈水扁当选之际就指出:这不是民主的胜利,而是省籍的
胜利。若是台湾没有省籍情结,断是不会走向全民直选。因为本省人要想把外省
人把持的政权夺过来,暴力硬拼不行,这已经有二二八的教训。所以只有走全民
直选这条唯一可行之路。因为只有在一人一票时,本省人才能在人数上胜过外省
人。这是最终导致台湾直选的根本原因。
与此相似,满清是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且开国时不但有「扬州十日」、「嘉
定三屠」,而且还有绿袍稚法的强迫改变个人外观。孔子是讲究“君子死,不免
冠”的。他的学生子路就是为了正冠才失手被杀。受礼教影响,儒生多以稚法为
耻,总想着光复汉官威仪,所以才想尽办法把好端端的我大清朝给推翻了。而现
在统治中国的共产党是土生土长的,并非外来政权。如今在中国大陆既无当年的
排满诉求,也无如今台湾的省籍情结,所以争取民主的努力才很难奏效。虽说是
共产党不如国民党,国民党不如北洋,北洋不如大清。但细说起来,国共两党和
“我大清”都是专制政权,唯有北洋时期,才有过相对不那么专制的宪政。可惜
“大好形势”因为宋教仁的遇刺而暂停,由于国共两党的联兵北伐而彻底被毁。
记得读陶菊隐的《北洋军阀时期史话》和蔡东藩的《民国演义》时,但见北洋时
代的政局变幻眼花缭乱,真是可圈可点。可惜这些书都属演义性质。当时的真实
情况究竟怎样?
【林思云】正如你所说,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的主要奋斗目标是汉族推翻少数
异族的统治,剪掉挂在头上耻辱性大辫子。很多没有接触过西方新思想的革命党
人,把辛亥革命看成是和朱元璋赶走蒙古人一样的易姓改朝换代革命。清帝退位
后,汉族占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普遍感到扬眉吐气,庆贺革命已经成功,至于革命
后中国该搞什么样的国家体制,几乎没有认真考虑过。大部分百姓认为只要是汉
族人当权的政府,不管谁作总统,谁当皇帝都一样。
【马悲鸣】辛亥的主题本来就是排满,而对排满兴趣最大的莫过于儒生,因为只
有他们才整天念叨些什么“夷狄之有君,不若诸夏之无也”。孙黄还说些民主之
类的话题装门面,章太炎乃辛亥三国父里国学功底最好的,他的排满诉求清清楚
楚。章炳麟当时发表了一本《[九言](音求)书》,以讲小学来宣传排满革命,
鲁迅兄弟当时在日本就听过他的课。故,辛亥也只有少数知识分子精英才感兴
趣。记得文革初期听“忆苦思甜”报告时,请到台上的老妇讲完之后说了一句至
理名言:“嗨,老百姓有奶就是娘。日本来时说日本人好,国民党来了说国民党
好。现如今共产党来了,当然得说共产党好了。”直听得报告会的主持人和台下
听众大眼瞪小眼。
【林思云】对,正是中国百姓对政治的冷漠不关心态度,才使中国政治成为少数
精英的游戏。辛亥革命后中国面临的最主要和最紧迫任务有两个:第一是抵抗西
洋列强的殖民化,保全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第二是富国强兵,把落后的
中国建成一个近代化国家。怎样才能救国?怎样才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之道路
呢?中国的精英们开出了两种药方:袁世凯为首的改良派开出了开明专制的救国
药方;宋教仁为首的革命党开出了议会民主的救国药方。
【马悲鸣】古希腊,包括后来的古罗马,搞公民投票的民主政治已经不知道有几
千年了。而中国从来不曾有过任何民主投票,至多就是贤君纳谏而已。
【林思云】正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搞民主的经验,在中国搞议会民主体制
难免有很大试验性的成分,所以在革命党内部也有很大争议,其中最具代表的是
孙中山的民主化分三步走的“三序”理论:首先是军政府独裁的军政阶段,然后
是教育百姓的训政阶段,最后才是民主选举的宪政阶段。
但以海外留学生为主的革命党人,毕竟难摆脱青年人的冲动,全盘西化救国的激
进主张占据了主导地位。孙中山和宋教仁之间在中国民主化问题发生争论时,大
部分革命党人毫不犹豫地站到宋教仁一边,孙的“民主慢慢来”稳健路线被抛
弃,宋的“民主一步到位”路线成为主导。
袁世凯没有孙中山那样的理论水平,提不出什么民主慢慢来的理论学说,但袁世
凯对中国政治有长年的切身经验,他根据自己的经验直觉地感到:在中国搞激进
议会民主的设想行不通。袁世凯从一开始,就对政党和议会的作用非常怀疑。东
洋国家搞君主立宪实现富国强兵的有日本的成功经验,而搞议会民主实现富国强
兵却还没有先例。袁世凯认定君主立宪、开明专制的体制更适合中国。
辛亥革命的成功依靠的是两大力量:南方的革命党和北方的改良派。革命成功
后,革命党人主张立即搞议会民主,改良派人主张先搞开明专制。两大政治力量
的政治主张南辕北辙,这就预示着中国政局必然会出现一个动荡时期。
【马悲鸣】其实辛亥革命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清兵主力都被外国人打光了。甲午
日本人打掉了中国海上力量,庚子的八国联军又打光了拱卫京师的武卫军。结果
保存了实力的袁世凯新军成了主力,而新军又是“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大清
朝”的。
【林思云】革命党人认为中国落后的关键是政治体制,只要中国建成与西洋列强
同样的议会民主政体,中国就很快会实现富国强兵;而改良派认为中国落后的关
键是人民的愚昧,中国必须先有一个开明的独裁政府对人民进行培养教育,人民
素质提高了,富国强兵和民主政治都是水到渠成的事。能不能在愚昧人民之中进
行有效的民主政治操作,是革命派与改良派争论的焦点。
【马悲鸣】后世的所有革命党,直到如今的民运,都是这一路。
【林思云】中华民国建立后宣布开放党禁,一时间政党林立,涌现出大大小小近
百个政党。当时的新闻报道称:“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
为数至近百”。“会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
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如尚未加入某组织,辄曰吾当为君介绍人某党,不
待承诺,翌日则党券党证已送至矣”。
【马悲鸣】后来的数学家华罗庚因出身微贱,被国民政府捧起来之后,当了国民
党的特殊党员。他就拿着国民党的党证四处分发给大学教授,令当时那些不肯阿
世的教授所不耻。
【林思云】袁世凯虽然以民国大总统身份开放了党禁,但他本人对政党政治的党
派间明争暗斗做法不以为然,他提出应该“把中华民国视为一个政党,四海之内
皆兄弟。”
【马悲鸣】袁世凯的看法基本不错,只是不应该视为一个政党,而是两个。
【林思云】袁世凯任大总统不久,就发布一道劝诫政党通令,希望政党间停止争
斗,团结一致,共同对外。他说:“民国肇造,政党勃兴,我国民政治之思想发
达,已有明征,较诸从前帝政时代,人民不知参政权之宝贵者,何止一日千
里”。“惟徒党既盛,统系或歧,两党相持,言论不无激烈,深恐迁流所及,因
个人之利害,忘国事之艰难。方今民国初兴,尚未巩固,倘有动摇,则国之不
存,党将焉附?无论何种政党,均宜蠲除成见,专趋于国利民福之一途”。“凡
我国民,务念阋墙御侮之忠言,懔同室操戈之大戒,折衷真理,互相提携,忍此
小嫌,同扶大局,本大总统有厚望焉!”
【马悲鸣】虽然不出爱国贼套路,但言辞确实恳切,比后世之国共两党与如今之
民运强多了。尤其共产党和由共产党里分化出来的如今所谓民运,就会打帽子压
人,比袁世凯差远了。如今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在整顿政党。国民党的“一个政
府,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比袁世凯走得更远。
【林思云】民国初年政党虽多,但按政见区分,大致可分成“国权党”和“民权
党”两派。“国权党”主张国家主权第一,人民权利次之,必要时可以牺牲民权
来保证国家统一、领土完整;而“民权党”主张人民权利第一,国家主权次之,
必要时可以牺牲国家主权领土来保证民权。“国权党”的代表是章太炎领导的共
和党,而“民权党”的代表是孙中山名义领导,宋教仁实际领导的同盟会。除了
共和党和同盟会两大党外,统一共和党也有相当大的势力,其政见介于共和党和
同盟会之间,是“国权党”和“民权党”的中间派。
“国权党”和“民权党”的主要具体争执在于搞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中国,还是
搞一个各省主权的联邦制中国。满清后期,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衰退,地方势力
增强。按照中国“合久必分”的传统,地方势力抬头国家就有分裂的危险。早在
辛亥革命前,很多革命党人就提议中国搞“联省自治”的联邦制。辛亥革命成功
后,这些革命党人更是要把“联省自治”的方案付诸实施。
【马悲鸣】民国初年民权派党人和袁世凯的最大争执之一,就是地方省长的产生
方法。民权派主张各省省长应由当地人民选举产生,这其实就是承认各省具有人
事独立权,中央政府是联邦形式的政府。但袁世凯坚决反对民权派的联邦制方
案,主张集权的中央政府,地方省长由中央政府任命。宋教仁被刺后,民权派群
龙无首势力大减,袁世凯乘机强行通过中央集权制的民国宪法。
【林思云】民权派在袁世凯的打击下虽然一时间一蹶不振,但袁死后又开始重新
掀起“联省自治”的浪潮。当时还是愤青的毛泽东也积极赞成“联省自治”,主
张湘人自治,建立“湖南共和国”。孙中山名义上虽是民权派,但其内心却赞成
国权派。后来孙中山提出北伐武力统一中国,就完全背离了民权派。国民党北伐
统一中国后,主张“联省自治”民权派仍有一部分势力温存下来。直到共产党上
台,民权派才真正销声匿迹。
【马悲鸣】国权派和民权派大概就是如今爱国贼与民主贼的祖宗。不过后来的国
共两党与民运都是在朝则是国权党,在野则是民权党。穷则独争民权,达则转要
国权。
【林思云】然而近年来在海外和台湾,一些人又开始提出中国搞联邦制的主张,
民权派有死灰复燃的趋势。近百年前“国权”和“民权”争执,又重新展开了论
战。从国权派的角度来看,袁世凯维护中国统一有功,孙中山、蒋介石等人也都
有功,而宋教仁、蔡鄂、陈炯明、谭延闿等民权派都是分裂祖国的罪人了。从民
权派的角度来看,宋教仁等人是中国民主之父,因为他们切切实实在中国大地上
进行过民主的试验,而袁世凯、孙中山等人则都应划入反民主人士一类了。
下面我们再谈一下国民党的创立。民国元年的北京临时参议院共有120席议席,
同盟会和共和党各占40席,统一共和党占25席,其他小党占15席。此时国权
党和民权党基本势均力敌。国权党支持袁世凯搞开明独裁,而民权党则反对开明
独裁。为了打破国权党和民权党势均力敌的现状,宋教仁提出“毁党造党”的战
略,废除同盟会,建立一个新党,在国会和内阁取得优势,分散和架空袁世凯的
权力。
宋的主张很快得到同盟会会员的热烈支持。在宋教仁的奔走说服下,1912年8
月25日,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及其他几个小党合并,正式成立国民党。国民党
虽然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但实际领导权在宋教仁手里,孙中山也很少过问国民
党的事。宋教仁是国民党的创建人,但一些历史书却把孙中山说成是国民党的创
建人,有所失实。
【马悲鸣】原来创建国民党的是宋教仁,不是孙中山。不是“一些历史书”,而
是国共两党的“所有历史书”都是这么写的。
【林思云】国民党成立后,立即积极展开拉拢选票的议会斗争。在1913年2月
举行的首次国会选举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870议席中,共占了392席,而国权
派的共和、民主、统一三党加起来也只有223席,国民党占据了参众两院绝对支
配地位,可以组成多数党说了算的内阁政府。国民党的大胜让袁世凯心惊,他明
白用合法的手段已经无法对付国民党,不得不考虑其他的应急方法。
辛亥革命后不久的一段时间,袁世凯与孙中山、黄兴的私交较好,袁世凯给孙中
山全国铁路督办的肥缺,任命黄兴为陆军上将,孙黄两人也不太与袁世凯作对,
黄兴甚至还邀请袁世凯加入国民党。唯有宋教仁坚持搞议会民主,总是与袁世凯
作对。袁世凯也多次想和宋教仁拉拢私人关系,给宋教仁介绍英文女秘书,被宋
教仁婉拒;宋教仁回乡探母时,袁送给宋教仁一张50万元支票,也被宋退还。
【马悲鸣】看来,只有宋教仁,才是真正的中国民主之父。
【林思云】的确如此。1913年 3月20日宋教仁以国会多数党领袖的身分从上海
出发赴京,准备组织国民党内阁,在车站遭刺客枪击重伤,3月22日逝世。宋
教仁被刺案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为袁世凯所为,但多数历史学家均认为袁世凯参
与了此事,因为他最有杀宋教仁的动机。宋教仁案其实是国权派与民权派争斗的
牺牲品,不应简单地理解为袁世凯对宋教仁的个人仇杀。
【马悲鸣】最近我看到新的说法是:袁世凯似无刺宋动机,反倒是孙中山有此前
科,比如民初的“血溅光复会”。不过当年的刺宋案有赵秉钧的“梁山魁首”电
报,且其不旋踵就死了,很令人感到奇怪。
【林思云】在中国很多历史大案的真相真是很难搞得清楚。不过宋教仁虽然死了,
但他创建的议会民权政府体制还在。在这个民主体制的约束下,北洋政府成为中
国历史上最民主的政府。袁世凯时代北洋政府统治期间,中国思想界和文学界出
现前所未有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我们现在推崇的“五
四”时期思想解放,赞赏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提出“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思想革命的前锋。但很多人却吃水忘了掘
井人,忘了那时主要是由于具有民主精神的北洋政府不干预文化教育界,才使五
四新文化运动成为可能。国民党北伐统一中国后,三民主义成为唯一合法的思
想,百家争鸣的思想界从此黯淡下去。
【马悲鸣】北伐毁了中国宪政,诚不虚也。中国近代史上的人才,甚至连共产党
早期英才,皆是北洋民国政府时期的自由风气所致。文革批判的所谓“三十年代
文艺”,其中辈出的人物讲到底都是二十年代北洋政府时期训练成功的。当我们
愤恨共产党的政治课时不要忘了,在废科举之后重新给学生戴上思想紧箍咒的正
是国民党首开的《三民主义》教育课。
【林思云】这次就到这儿罢。下次再谈。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