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给中医研究支一招:如何研究“切脉”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给中医研究支一招:如何研究“切脉”   
所跟贴 谢老陈。看过了。没东西。连最基本的可以说明一点东西的结果都没看到。如果 -- 河边 - (77 Byte) 2010-2-23 周二, 上午12:34 (209 reads)
小小衲
[个人文集]
现已禁止






加入时间: 2007/08/18
文章: 6016

经验值: 188261


文章标题: 河老,我觉得中医诊断值得借鉴的并不是他的手段(那点东西比起西医来不值一提),而是他的思路。 (219 reads)      时间: 2010-2-23 周二, 上午2:01

作者:小小衲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用少数几个参量,将大量的信息(西医意义上的)降维,在一个维数较低的病理空间内,描述疾病的状态(证),并且描述和预测疾病在这个空间中的传变(运动方程)。

这是以前写的帖子的一部分:

90年代,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几个人,做了这样一件研究。他们收集了800多个病人的17个生理指标,然后用主值分析等方法,把这17个指标压缩成了7个。在这个7维空间中,用几个区域来描述病人的状况。照我看来,这实际就是“证”的现代研究。因为所谓的证,就是在一个病理空间,用clusters来刻画病人的参数。只不过哈佛人的空间有7个维度,中医的空间有4个维度(八纲)。哈佛人用现代手段收集数据,并且用数学工具进行维度压缩(把17个指标降到了7个),而中医只是凭经验和猜测。这也就是直升机与竹蜻蜓的区别。

直升机还是可以借鉴竹蜻蜓的。中医中讲”六经传变“,也就是一个证可以变化到另一个证,在病理空间的clusters之间有动态的变化。哈佛人的研究,只是描述了那个7维空间中的clusters,而clusters之间的变化,证的动力学,他们还远未涉及到。

国内现在也有了这方面的研究,北京中医大学有人研究和脑部疾病有关的一个什么证,就采取了相同的方法。他们收集大量病人的400个病理指标,然后进行压缩,刻画病理空间,用现代的理论来讲述”证“是什么。

作者:小小衲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小小衲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70611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