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假如全体中国人做了一个梦,梦见狗屎可以卖1万块钱一斤 |
 |
所跟贴 |
谢谢,很有启发性。不过,我仍然倾向于认为中国股市房市的问题还是出在投资者身上,而不是金融产品本身 -- whopper_junior - (366 Byte) 2010-1-23 周六, 上午5:39 (143 reads) |
学徒
加入时间: 2009/11/13 文章: 538
经验值: 21841
|
|
|
作者:学徒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H股和A股之间相对稳定的整体价差是早已被观察到的情况,从第一支在H股和A股上市交易的股票(青岛啤酒?)算起,至今也至少持续有15年了。我认为,该情形背后的原因总体看来就一个:市场环境。
1、机会成本。香港不仅有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还是一个非常自由的经济体(连续多年被评为世界自由度最高的经济体),其资金来源于全球各地,流入(及流出)的成本很低,主流资金的管理者会同时在全球寻找投资机会,比较投资的预期收益和机会成本,因此,香港股市的投资者选择很多--如果股市不能提供足够的回报,资金会在下一秒钟毫不犹豫地流出,去追求更高的预期收益。这种高机会成本、低资金流动成本会造成投资利润的迅速平均化,会使得投资暴富的机会减少,使得投资心态倾向于平和。
而大陆股市的情形是另一个极端,投资的领域很少,投资的相关信息难以取得,资金出入境的成本很高,因此,即使股市的预期收益(扣除风险溢价后)很低,资金也无从他去,只能留在股市中,满足通胀避险的需求,或寄希望于万一抓一条大鱼,实现暴富的梦想。这种靠流动性堆积的“资金市”,反过来又强化了大陆股市投资者的行为范式,像一锅跳不出去的沸水活鱼,只能尽力在里面捣腾,散户间流传的自然不是长期持有,稳定获益,终成正果的故事,而尽是一年100倍的股市神话。
2、信息的分布。香港的投资人以基金为主,有足够的资源来进行信息搜集,有足够的高智商人士来进行解读和分析,大陆正相反,以散户为主(按主体的行为模式和预期划分),庄家依靠制造消息和传言,散户们依靠的是流传的消息和传言,即使近几年公募基金“超常规”发展,也没有根本改变这一状况。投资人结构的差异还在于:钱越多的人会越追求稳定的回报,钱越少的人会越敢于承担风险。
3、香港市场的法律执行更有力,监管更有效率,令信息披露更充分、及时和准确,令人为制造虚假信息,加大信息不均度的风险大为提高。
还有很多原因,比如大陆股市股权分置的情形、政策对股市的强大影响力降低了稳定预期的能力、缺乏做空机制(关于这一点,股指期货即将推出,预计有根本性改观),等等,但投资人更愚昧,更疯狂只不过是一个表征。
有趣的是,H股和A股之间稳定的价差,恰恰是对“内在价值”的证伪(之前俺准备提到的,后来嫌描述麻烦)。
按照的通行定义,资产的“内在价值”是不依赖交易存在的,也不会随交易状况而改变:一套房子的“内在价值”绝不会因为想买它的人多或少、竞价的激烈或平和、炒家的热情高涨或低落、疯狂还是理性,就发生改变;同样的,一股股票的“内在价值”只与该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有关,比如行业、产品、技术、管理团队、财务结构、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而与它的交易状况、供需状况无关。
同时,按照内在价值的理论我们知道:价格是围绕“内在价值”波动的,不论是超过,还是低于,终究要向“内在价值”回归,长期看,价格的波动幅度会逐渐减弱,价格曲线呈现向“内资价值”收敛的情形。
问题来了:如果资产的内在价值真实存在,为什么同样一个公司的同样的一股股票(代表对该公司同比例的收益分享权、决策参与权、资产的处置权和清算时剩余资产主张权),仅仅因为交易市场不同,其价格水平(或者说,其价格变动的轴线)就有显著的、稳定的差异?难道其“内在价值”就不一样?A股和H股的长期价格水平,哪一个才反映了真正的“内资价值”?还是哪一个都不“反映”?不管是“内在价值”是多少,为什么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都观察不到价格向“内在价值”的回归?--A股没有向H股回归,H股也没有向A股回归,二者向某一个中间值趋同的情形也没有被观察到。为什么?是因为观察的时间还不够长?“终究回归”的日子还没到?
还是意味着,“内在价值”也与“交易”有关?,那么,“内在价值”岂不是一下子变得不那么“内在”?
作者:学徒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