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关于泡沫 |
 |
所跟贴 |
关于泡沫 -- 金枪鱼 - (841 Byte) 2010-1-18 周一, 下午11:50 (779 reads) |
学徒
加入时间: 2009/11/13 文章: 538
经验值: 21841
|
|
|
作者:学徒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对一个东西的价值评价是这样的:某个人预期这东西能给自己带来满足--叫做“效用”--这满足可以在理念上划分为两部分:使用东西的满足(“消费”),以及转手获取更大收益的满足(“投资获利”)。当预期的满足中,前者的比重较大,不妨叫它做消费品,后者的比重较大,可以称之为“投资品”。几乎所有的东西,既是消费品,也可以是投资品,黄金、石油、汽车、家具、手表、首饰、文物、邮票、玩偶,甚至服装、麦子、大豆、金属--都是。房子也是。
只要人们对某样东西的估值有差异(人们对狗屎的估值大概没有差异,所以它很难成为投资品,),而且存在一个流通成本较低、有足够容量的市场(或者可能是喜爱狗屎的人士太少,所以它很难成为投资品:)),它就具备了投资品的属性。有一些极端的东西,只有投资品属性,没有消费品属性,比如电子化的股票、期权,主要是它们看不见摸不着(其实也不绝对,如果一个人就是热爱炒股,拥有股票账户上的数字本身就能给他带来快乐,钱多钱少倒不重要的话,那他也是在“消费”股票:)。
如果某样东西的投资获利预期大大超出了它的消费效用,那么在估值的时候,就可以忽略其消费属性,反之亦然。当然这事因人而异,所以一件首饰在美人眼里,和在珠宝商眼里,估值重心就不一样。而像房子这东西,很难说它的消费效用与投资收益效用哪一个会占压倒优势,而且实在是人人不同,所以估值的时候,哪一方面都不便忽略。
因此可知,这估值都是从主观(效用)出发的,只是基于个人消费的估值,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对预期投资收益的估值,是预测其他人对其的评价。
之所以投资品的价值会有一些“客观标准”,是因为人们在预测大多数人的投资评价时,观察出了一些似有似无的“规律”,因此就设定了一些假设(基本无法证实或证伪,比如“历史一定会反复重演”),来穿凿这些“规律”,从而提出了一些假说,如果这些假说确实有点用,大家就多少认这个经验。比如“投资品的价格最终必然受会回归其内在价值”,比如以市盈率来判断股票的大致投资风险,但也就是个大概齐,大多数时候只有一点点指示作用,几乎毫无预测价值--否则人人就永远挣钱了,只要永远买市盈率最低(或红利率最高)的股票就是。顺便说一句,一般把用现金流折现法做出的估值称为“内在价值”,但那玩意经常跟市价差得更离谱。
简单说,“投资品的价格最终必然受会回归其内在价值”是一个假说--无时无刻不被证伪,但它的生命力在于,它只说了“最终必然”,却没有设定“期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永远无法证伪,所以我其实认为它更像是共产主义,是一个信仰:)。
即使它是“客观规律”,也有无法逾越的障碍阻止我们去利用它获利--谁也不知道“内在价值”是什么?是多少?(这也是另一个“无法证伪”的地方)即使用市盈率去度量投资品价格的大致风险,也是十有八九吃瘪,因为谁也说不清楚多少市盈率算“高”,原因在于,预期收益(用来计算比较靠谱的所谓“动态市盈率”)的评价,本质是对未来的预测,因人而异,且差异极大--谁说得准呢?
什么是泡沫?我的观点是:事后(!)证明,某东西的价值被普遍的长期高估了,导致资源被过多地引导流向与其生产和流通有关的领域,投入的资源没能产生足够的回报。将房子单看成投资品,则无论用租售比还是其他理性的“客观规律”来判断是否偏离了“正常价格”,来预测是否有“泡沫”,与用诸葛神算来弄,命中概率可能并无差别。
作者:学徒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