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在逻辑的背后---读老芦《林副出逃》的感想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在逻辑的背后---读老芦《林副出逃》的感想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文章标题: 在逻辑的背后---读老芦《林副出逃》的感想 (1194 reads)      时间: 2008-6-18 周三, 上午7:02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这是一篇上一次看了《林副出逃》后没写完的帖子。老芦最近又把他的《林副出逃》修改了,我又去看了一遍(这次大概是第三次了),没发现能引起我能注意到的改动,所以我就继续原来的思路,做些补充。

老芦的意思大概是希望读者能注意到该文是如何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研究历史事件的吧。我觉得,该文的确在这方面堪称经典。我曾在论及老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时特别提出老芦在这方面的贡献。我在该文里说到芦文对我的影响时,说读芦文开启了我的新的人生体验。这话是说,从读芦文起,我开始思考一些过去虽然感兴趣,但却没有认真思考的问题。要问原因是神马,我还真搞不清楚,大概是其中丰富的“思维刺激素”?:)

第一次读到《林副出逃》是在老芦和老区网友讨论林的死因时。两人来来往往,最后好像谁也没说服谁。看起来,两人似乎在争论谁的论证更严密,更符合逻辑。不过我因为已经开始把认知问题放进自己的注意之中,所以注意到两人的真正分歧其实是老区认为林副之死是老毛的周密的谋杀计划的结果;老芦认为林副之死是一系列不可控因素的叠加结果。两人的逻辑论证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假设展开的。读者如果对这两个假设无任何倾向性的话,可能读完两人的文章后对双方都作某种认可,或倾向于赞同一方;如果读者在读到两人的文章之前已经有某种倾向性,认同相同的一方的可能性肯定要大的多。(我的这个说法只能是个经验性假设,没法在这里求证。)

一、“方法是一个人的哲学”

好像是顾准(不敢保证)在说到辩证法不可能是唯一的正确的研究方法时强调,研究方法是个人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建立的,方法其实反映了一个人对问题的哲学看法。我觉得这话很有启发。如上面的林副之死,老芦如果认为“林副之死是一系列不可控因素的叠加结果”,则老芦的论证势必要分析各种因素,每一因素可能导致的各种变化,等等,最后得出结论。显然,这个过程必然要牵涉到细致周到的逻辑推理分析,用老芦的话来说就是如同福尔莫斯断案一样。而对于老区来说,如果他认为以老毛这样的人的一贯所作所为来说,断不可能放林副出逃,肯定要设计杀害林副,则老区必须在众多的线索中寻找蛛丝马迹(特别是那些能够说明最后结果的线索)进行逻辑分析来论证自己的假设。以老区的能力来说,这是他胜任的工作。最后,老区把各种分析综合起来支持自己的结论。对于只要具备一般的逻辑思维的能力的读者来说,觉得两方都有理是自然的结果,而自己的内在倾向性(不管自己是否清楚)就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我在这里无意评价他们两人的工作谁更出色,只是要说明认知过程的一些内在逻辑可能如何影响我们对问题的看法。

二、历史是有序的还是无序的

如果我有能力来写《林副出逃》(恩,下一辈子吧),我也会采取老芦的假设和方法。如上所述,我并不是说老芦的逻辑分析在具体的细节上一定比老区更出色,也不认为老区的分析优于老芦。我赞同老芦的方法是因为我赞同他的假设背后的思想所致。

老芦的假设后面隐含了这样的思想:像林副出逃这样复杂的牵涉到很多人和很多难以控制的变数的历史事件是无法按照一个人的设计发展的。事件终了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性”来源于我们的观察角度,其实是“自发的”(apparent),并不是“内在的”(inherent)。这有点像“世上本是没有路的,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条路看上去可以是有规律的:它绕过峭壁,选择仅有的关口,迂回下行避开陡坡,充分显示了“设计者”的智慧,但它其实不是任何人的设计。它完全不同于我们观察到的月亮的轨迹那样背后是万有引力规律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对过去的月亮轨道的观察来发现引力规律,但我们无法通过对复杂的历史事件的观察来引出内在的规律,尽管在那个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逻辑思维进行有规律的活动。原因是对于太多的相互作用(或太多的变量条件下),我们还没有一个系统来跟踪和分析这些变量。老芦说的经济学不是科学就是这个道理。老金和其他网友多次提到蝴蝶效应(或混沌理论)也是这个道理。

不过,这里面有一个悖论:如果老芦认为大系统是不可测的,我为什马又要赞同他的分析方法?我的答案是:老芦的分析方法所得到的结论并不因为他使用的分析方法便自然成为正确的,而是说,这个方法得到的结论符合真相的可能性更高。也就是我认为,这个复杂事件由于牵涉到的不可控变量太多,按个人的设计发展的可能性得到预期的结果的可能性太小了。我们在研究历史时所用的方法中,比较起来恐怕永远只有较好的选择而没有完全正确的选择。

三、个人主义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方法

由上面的分析导致的一个问题是:老芦的假设是如何产生的?上节对这个问题作了一点分析。再说的仔细一点,那就是,所有的社会现象都是源于个人的活动,个人活动间的互动,。。。由此逐步扩展,扩大到更大的范围。由此可见,研究历史只能从研究具体的个人入手。(如果研究国际关系,则把一个个国家等同于个人来研究。)所以,个人就成了我们必须要观察的对象。不过这个结论有几个隐含的条件。
1.个人必须具有基本的自由。完全没有自由的个人是无法在上述条件下进行研究的,因为即使一群人,其言行也只有一个可能的模式。例如林副事件的研究,老芦这里有一个假定,即使在老毛专制的特定环境下,人们仍然具有相对的自由,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做出决定的自由,个人行动的自由,还有其他的不可测因素如雷达的状况等等。老区则要做一些人们受到控制而必须向确定方向行动的假设,或仔细收集这方面的可以做类似解释的线索。
2.个人必须有基本的权利。个人的自由如果没有基本的权力为保障,当然是靠不住的。这中间的原因是基于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这样一个事实。在没有权利保障下的竞争必然导致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控制,从而摧毁个人自由。所以权利是和自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个人自由则是常态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从历史上看,人类恐怕从来没有生活于绝对没有自由的社会,一切的争论只是该有多少自由和权利。

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人主义其实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看问题的方法。从个人主义出发才可以推演出现代文明所有的种种根本的特点,如法治,市场经济,人权,等等有关公民社会的各种条件。老芦的假设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对个人主义的认同。如果老芦不相信个人自由,认为一切都是严格按照因果链运行,则老芦就失去了自己假设的基础。

四、凡是生活于集体主义社会的人们都不善理性思维

老芦在某处说过:“东西方文明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立于集体主义,后者立于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西方立国之本。”老芦对很多东西的深刻分析批判都是立足于个人主义,包括《林副出逃》。(不过,我不理解的是为什么老芦有如此深刻的看法,对西方文明有如此高的评价,但是老芦自己并不总是坚持个人主义。)

中国,原苏东国家,朝鲜,越南,希特勒德国,等等,所有这些奉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国民从整体来说都不善理性思维。不是没有理性思维能力,而是被“捆绑”了。这方面的例子恐怕太多太多了。我们选择思维方式的目的,正如同前面对老芦和老区的争论的分析,不能不考虑我们的立场。当一个人坚持认为自己的全部价值首先是中华民族一分子时,要让他在任何一场有关中国和外国的纠纷中运用理性的分析来决定自己的行动的可能性恐怕是微乎其微的。

中国人被捆绑的时间又是特别的长。老芦的《林副出逃》的确是理性逻辑思维的范本。不过,老芦可能需要在“疗愚”中教育国民坚持个人主义,不然的话,《林副出逃》多半只会变成读者眼里的一部侦探小说,而不是一部逻辑思维的示范。

希望我上面说的不至太离谱。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河边于2008-6-18 周三, 下午1:11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河边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121151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