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笑谈乱侃经济学 - 再请老游、老空、老芦等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笑谈乱侃经济学 - 再请老游、老空、老芦等   
bystander
[博客]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933

经验值: 20139


文章标题: 笑谈乱侃经济学 - 再请老游、老空、老芦等 (1625 reads)      时间: 2006-8-05 周六, 上午12:48

作者:bystander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笑谈乱侃经济学 - 再请老游、老空、老芦等


这两天才发现论坛上原来有不少懂经济的朋友,真的感到十分欣慰。我已多年没接触纯学术的东西,也没有参考书在手,仅能凭记忆想到什么说什么,随想随打,没什么逻辑道理;说错了的话,请真正内行的朋友指正。

老游的文章很有水平,基本概念掌握得不错。下文主要是借题发挥,借评论您大作中的一些内容,解释一下我自己的观点。(对不熟悉经济的朋友来说,前半部分可能会比较沉闷,请多多包涵。)

凯因斯主义其实是从“左”的角度修正古典经济学。(呵呵,说这第一句便可能惹来“胡说,你懂什么经济?!”之类的叫骂)关键当然是极具争议的所谓“市场失效”(market failure)假说,因为市场失效正是政府插手干预的主要理据。芝加哥学派(当中大多信奉“货币主义”)中的两位大师佛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及其高足张五常,就是企图从自由经济的角度,否定市场失效假说,以此“颠覆”凯因斯主义理论。芝加哥学派将有关“负界外效应” (negative externalities;即交易对第三者或整体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论述,全部打成左派,并解释只要明确界定“产权”(property rights),界外效应之说便不攻自破,左派理论便再无立足之地。

老游谈及“市场效率”和“个人利益最大化”等,其实都是古典经济学中的“隐蔽假设”,自从凯因斯主义备受质疑,这些假设又再透过芝加哥学派“借尸还魂”(这些假说本身有一定合理性)。芝加哥学派理论的一个重要部份,就是所谓“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s)的论述。(“信息费用”是交易费用的其中一种,不知老游所说的是不是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的问题?)这套论述的目的,据我粗浅的理解,就是企图将公共政策的方向,从利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如增加公共支出刺激就业),转移至如何减少公营部门对市场作出不必要的干预和规范,减低交易成本,以达致市场效率最大化的目的。此外,正如李志强网友指出,芝加哥学派普遍主张加强对货币政策的调控(即所谓“货币主义”;monetarism)。总体而言,这套理论在八十年代为大中小型企业制造了有非常有利的营商环境。

后来芝加哥学派的一些主张,被一些经济学者利用,与里根时代的“供应学派”经济理论(supply-side economics;主要主张减税、非中央化、非规管化、公营部门私有化及私营化)结合,成为了国际货币基金会(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以及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组织用来向发展中国家推销“全球化”的所谓“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理论,企图为跨国企业集团及国际游资建立无国界的完美天堂。

跟芝加哥学派有点渊源的,是奥地利学派(the Austrian School of Economics)。这一派的开山祖师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但最多人认识的经济大师,却是米塞斯的高足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台湾一般译作“海耶克”)。倾向支持奥国学派理论的,许多都是开明派的libertarians,主张“大市场,小政府”、自由贸易、金本位制、保障私权利;但反对滥用公权力和反对战争。“经济循环理论”(Austrian business cycle theory)是奥国学派的核心,但我认为学说最精彩之处,在于解释和论证为何采用公共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干预自由市场,后果往往会适得其反,造成许多意想不到的后遗症;而这些后遗症又经常成为了政府进一步作出更多干预,或利用公权力侵犯私权利的依据。

据我个人非常有限的理解,奥国学派理论比其它经济学派的理论更有说服力。奇怪的是,芝加哥学派虽然对哈耶克的学术地位推崇备至,并尊崇他对学派的启蒙作用,但对哈耶克的师傅米塞斯却甚少提及。相信主要原因是米塞斯坚决支持金本位的立场,与货币主义大相径庭。此外,由于奥国学派对掌权的金融精英们有不少尖锐的批评,所以较难成为主流。

老游谈到曲线图表、理论模型及数学公式,令我依稀记起多年以前一位朋友告诉我的一件琐事。约二十年前,那位朋友曾经在香港大学跟张五常研究经济。据说和他一起工作的研究员,每周都要花上不少时间替大学低年级学生补习代数。他告诉我,由于高中经济学课程是由张五常编写,学生早己被贯输IS-LM之类的模型以及相关的数学公式,学的都是同一套路的纯理论;到了进入大学以后,又要再花大量时间学习代数,其它方面诸如基本概念、验证方法、经济学发展史、不同经济派别之间的异同、以至独立思考方法等等,全部都不受重视。不过,那位朋友告诉我,在私下交谈中,张五常却似乎对那些什么数学模型之类的东西嗤之以鼻!据悉,近年张五常门下最得意的弟子,已经再没有在学院里做研究,反而投身私人教育机构开班替高中学生补习,“发财”之余又可以深化“洗脑”工作。谁说经济学没有“实用价值”?

再说“管理”的问题。记忆之中,古典经济学提及的“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或means of production)之中,就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管理(entrepreneurship)等四大项。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却跟古典经济学有颇大出入。因为懒得去找相关参考著作,这里借用《维基百科》的解释:“生产资料(means of production),也称作生产手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定的生产力三要素之一,定义为: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工具。一般可包括土地、厂房、机器、工具、原料等等。”个人认为,“生产资料”的译法已经是一大败笔,简直是在制造混淆。不仅如此,马克思好像只是简单地区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换句话说,如果我的理解没错,根据马克思的说法,马克思从事写作,跟恩格思管理工厂,性质上基本没有分别。(对马列主义理论,我已差点忘得一干二净。如果上述理解错误,敬请各位熟读马列主义的同志们批评指正。)

转换另一个话题。所谓“价值评估”(valuations)是投资入门的第一课。至于该怎样评估新技术的价值,由于本人是个“科技盲”,所说的话绝对不可尽信。以下先试答老游的提问,然后再答老空。

“新科技”究竟值多少钱?1997年亚洲地区刮起金融风暴,1998年俄罗斯又出现债务危机,令大量国际游资回流到美国去。恰巧在这个时候,美国一家规模庞大、由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联合管理的投资机构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这机构性质上其实是对冲基金;此外,请不要太高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投资方面的实际能力),在俄罗斯的投资出现巨额亏损而面临破产倒闭,令联储局主席格林斯潘突然患上失忆症,忘了自己较早前曾警告市场已经出现“非理性亢奋”(irrational exuberance),不顾一切后果,大量注资入银行体系,促成银团对LTCM的资产进行收购。流动资金泛滥会产生什么后果?数据显示,美国由科技带动的生产力增长周期,其实早在1996至1997年已经到达顶峰。但科技泡沫的高峰期,却要到2000年初才见顶。

由此可见,高科技值多少钱,很大程度上是个“信心游戏”。(在英文里,“confidence game”大概是“骗局”的意思)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受骗入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流动资金泛滥之故。试想,假设由比尔.盖茨这样的天才管理100亿美元的资金,他可以有本事每年赚取10%的回报;但假如管理1000亿又如何?盖茨是否还可以保证有10%回报?纵使天才也有会极限,投资的边际回报率始终总会下降。资产泡沫膨涨得过快过急,就必定难逃爆破的命运。

至于老空谈及的生物科技,说句老实话,我没有特别留意关于这方面的最新消息,但可以告诉您一些我所知道的旧故事。为免篇幅太长,就简单举两个例子吧!

九十年代除了互联网泡沫外,也曾出现过生物科技泡沫。几年前有关“人类基因图谱计划”(the Human Genome Project)的消息,大家应该还有点印象吧?原来在计划开始之前,早已有生物科技公司洽购了“基因密码”的专利权。当时研究人员普遍相信,人类基因的总数估计有100,000至120,000个。为了赶紧宣布利好消息,在计划完成之前两年,相关机构已急不及待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成功破译人类基因密码。但其实早在人类基因图谱计划进行之前,欧洲的科研机构一直也有从事类似的研究,不过可能欧洲人比较忠厚,没想到纯科学研究可以被利用作为股市炒作的主题。后来人类基因图谱计划进入最后阶段,才发现人类基因数目原来只有20,000至25,000个。听到这个不利股价的消息,较早前买下“专利权”的生物科技公司老板勃然大怒,觉得被欺骗,几乎要闹上法庭要求陪偿损失。不过当时科技泡沫已经爆破,最后听说好像就不了了之。

还有另一段故事。九十年代中,某生物科技公司的研究发现,接受测试的全部50名乳癌患者,体内一种名为BRCA1的基因,都在病发初期出现不正常变异。这项发现当时被认为是人类对抗癌症的大突破。研究报告说,BRCA1的不正常变异,极有可能就是乳癌的成因。在消息公布后,生物科技公司的股价受利好消息刺激,当然大幅攀升。两年后,另一家生物科技公司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发现100名乳癌患者在病发初期,体内另一个名为BRCA2的基因,都出现了异变的情况;在公布研究结果后,公司的股价当然照例上升。问题是,大家都没有去想这些所谓“科学突破”,其实究竟是什么回事。直至2000年科技泡沫爆破,人们才渐渐明白,过去发现的基因异变原来都是“病征”而不是“病源”,都只是“果”而不是“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原来出现“胡涂伪科学”,不是因为出了个什么丧尽天良的大教授,不过只是“钱作怪”而已。

最后简单答复老芦。

坦白说,老芦那些长篇大论的文字里,大都多是在贩卖“私货”,根本无法评论。批评樊教授的部份,我已经解释过为什么不能代他答辩。以前看过的马克思主义,大部分早已在我的潜意识深处丢失遗忘,无法评论。至于那所谓“萨斯定律”(是指Say’s Law吧?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想起“萨斯病”;SARS),是经济学上老掉了牙的纯学术层面问题,要讨论的话,三日三夜都说不完。以我这极慢的码字速度,恐怕难以奉陪了!老芦这系列文章最后一篇中那段关于滞胀的论述,货币政策完全缺位,跟我说的根本风马牛不相及,也就不作评论了。

老芦不知何故会突然对经济学有这样大的兴趣(或厌恶)。但长期读者们大概都知道,芦文的含金量早已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逃不过经济学上所谓“边际效用递减规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的局限。最近这几篇,我都只是草草看过便算了。老芦借批判“樊弓经济学”达到推销“独知良心论”的目的;而我也不过是借批评“芦氏经济学”,刺激大家对讨论经济学的兴趣。大家各取所需,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还有什么好争论呢?


作者:bystander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bystander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16924 seconds ] :: [ 27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