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想不通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想不通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5


文章标题: 想不通 (1697 reads)      时间: 2013-5-11 周六, 下午7:42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一、成吉思汗的箭


贴出《一层层剥下去》之后,蒙某位专家网友来信点拨,受益无穷,在此拜谢。不过,恕我愚钝,虽然大致知道了那石墨烯的制作过程,也悟出了为何要用那个“烯”字:石墨的空间点阵呈平面六边形排列,每个碳原子只跟三个碳原子连接,则其中有一个必是不饱和双键,这大概就是它被称为“烯”的缘故吧。即使如此,原来的疑问仍未得到解决——那“反向量变引起质变”是怎么发生的?

据说成吉思汗看到儿子们争风吃醋、甚至不惜武力内讧后很痛心,于是就把他们召来,先把一堆零散的箭扔在地上,要他们去折断之,几个儿子都轻而易举地完成了父命。成吉思汗接着又命人拿出一束捆得紧紧的箭,要他们去折断,这次几个儿子用尽吃奶的力都没能办到。老成于是对儿子们说:See?团结就是力量,你们分散了就是那些散箭,合在一起就是那箭束。

这个故事其实在若干游牧民族中都有,并不限于蒙古族。虽然金庸在其小说中把这故事栽在老成头上,但谁也不知道他是否真这么说过。

想起这大路货来,乃是因为石墨烯呈现了一种“反成吉思汗箭束效应”——分开来无比结实,合在一起无比脆弱,这完全是“飞箭不动”一类直接与生活经验相悖逆的“芝诺悖论”。绳子从最粗的地方断,麻线比麻绳结实,这TND是怎么回事哪?

例如那作出这一伟大发现的科学家对BBC的记者说,如果用那只有一层原子厚的石墨烯做个口袋,其强度足可装进一只猫而不会破裂。那我们若是用一毫米厚的石墨板做个口袋便如何?恐怕连做都做不成——谁都知道石墨很脆,稍一弯曲就折断了,还不用等那猫来折腾呢。即使作成个立方体,在接缝处用无比结实的万能胶沾上,我敢肯定那猫肯定也要坠断那石墨“棺材”,从里面掉出来,而且断的地方还未必是那接头处。再把问题简化一下:让猫站在那石墨薄片上,它的体重也足以压断它。

可现在那科学家却说,如果把那石墨薄片扒到只有一层原子厚,用它做成的包袱就足以支持猫的体重,以及承受它因困在那透明包袱里而引起的惊恐挣扎!这究竟有何道理?如果说,那是因为石墨烯的每个原子都有其他原子紧紧拉住,要拉断那原子键合需要很大的能量,那么当石墨烯累积成层时,这特点并未丧失啊?折断那板层同样要拉断原子键合,为何多层原子的键合力还不如单层的?

所以,死也想不通,坚决想不通。


二、回回是“族”还是“教”?


小学的少先队中队长是个回族,很让我吃了不少苦头,看过我的回忆录的读者都该记得吧。有次跟他聊天,说起“回族”,他一本正经地纠正我说,我们是“回教”,不是“回族”。

这虽然是孩子的交谈,却牢牢地烙在我的记忆深处,以后不断反刍出来,越想越觉得这孩子话有理。老哈和其他网友都说了(对了,据阿萨德说,“哈”念第三声。这话我早跟他说了,告诉他“老哈”就是“哈腊肉”的意思),他们那儿的回民与汉人毫无区别,文化完全同一,所不同者,宗教习惯而已。我也觉得内地所谓“回族”也就是这么回事。除了宗教习惯之外,实在看不出他们与汉族有何不同,语言、文化完全是同一的。在传统社会,回族一样崇信孔孟之道,同样参加科举考试,为官作宦,其中最有名的回族政治家兼航海家大概是郑和。

如果说宗教是划定民族的最主要的标准,那请问为何不把相信佛教的汉族和尚道士称为“佛族”或“道族”,将皈依基督教的汉人称为“基督族”?请问内地的所谓“回族”与这些人除了信仰不同之外,还有什么区别?严格说来,和尚六亲不认,彻底叛离了传统主流生活方式,其清规戒律比回教还多还严苛,非但不为官作宦(共党社会例外),甚至不能娶妻生子。如果信奉回教可以划为一个族,那距离汉族主体生活方式更远的和尚们就更该如此了。为什么偏偏信奉回教的人就能单独变成一个族?维吾尔人、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也信回教,为何他们又不是“回族”呢?

那位说了,回族的人种与汉族不同,所以应该划为另一个民族。姑不说从人种来源上来说,所谓“汉族”完全是个神话,是一个文化名称而非种族名称。北中国人民都是胡人的后代,血管里起码奔流着五六种游牧民族的血液,而南中国人民也未必血统单一,什么苗人、马来人、古越人、傣人等等也都可能是他们的祖先。只有热昏的“皇汉子孙”才敢闭眼不看这事实。就连回族,其人种来源也不是均一的。True,不少内地回民仍然表现出了少许中亚白人的特征,例如肤色苍白(pale),尖鼻秀目(鼻子比较尖,眼睛略凹),衰老发生得比汉族快,且老后肤色晦暗(所以我们那儿有句民谣:“回回姑娘,小是观音,老是罗刹。”)但除此之外实在与汉族没有太大的区别,发色、睛色都是一样的,与汉族的外观的区别并没有突出到如同维吾尔人、哈萨克人与汉人那样的大。

这里顺便说说这“中亚白人”的问题。回教起源于阿拉伯,沿着欧亚大陆通道向东扩散,先播散到波斯,进一步扩展到中亚,亦即中国古代所谓的西域(包括如今的阿塞拜疆。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新疆等地),最后再进入中国。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与外国的交通主要是通过陆路进行的,脍炙人口的所谓“丝绸之路”就是那欧亚通道。

因此,中国内地的回族,我认为大部分人的老祖宗来自西域也就是中亚。那儿的主要居民是土耳其人,也就是唐代所谓“突厥人”,是老稀最痛恨的人。如今学界公认土耳其人是个多种族与多民族的大杂烩,既有白种人(Caucasians,所谓高加索人),也有黄种人(Mongolians,这是个人种学名词,并不特指蒙古人而是泛指黄种人),因为严重混血,所以如今不能算纯正的白人,但毕竟其高加索人血统的成分要比蒙古人种的成分多得多。

我见过的几个土耳其美女(对不起,惹老稀生气了,不过真是只能用“惊艳”来形容的美女)的白人特征都很突出,其与纯正白人的区别只在于纤盈适度,不像鬼女那样壮到跟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一般(尤其是老美多巨妇,欧洲还好些吧),只合去打扫奥革阿斯的牛棚,却也不像黄人姑娘那样过于苗条成了豆芽菜。但从面相来看,她们似乎比许多俄国人更具白人特征,后者受蒙古人混血更严重,其面角比较钝(所谓面角,指的是鼻尖到两耳根形成的角度,是人种学上区分白人与其他人种的重要指标之一。白人的面角最锐,摔一跤跌在前面的人身上,能如利斧一般把前面那人的肩胛骨砍开)。既然老毛子可以算白人,那中亚那带的人何以不能算?

所以,我认为,无论从人种学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文化上来看,内地的所谓回族大约都只能算穆斯林,不能算一个民族。中共为什么要把他们划为少数民族,本人实在想不通。不过中共专干这些没有道理的事,广西的所谓“壮族”就是个大笑话。据唐德刚说,就连李宗仁本人,也不知道大部分广西人原来是什么他从未听到过的“壮族”。

话说回来,我党这种荒谬措施,估计是源于无知。民初有所谓“五族共和”口号,指的是“满汉回蒙藏”,但这其实是试图牢笼边疆地区、防止它们脱离出去的策略号召。因此有如说的是“族”,莫若说的是“地”,解读为“五地共和”恐怕更准确些。那“回”指的是新疆原住民,盖新疆在清朝一直称为“回部”。但毛共痞子哪有这点知识?于是建国后就把内地穆斯林也算成一个民族,却又不把原来的“回部”的穆斯林们算成“回族”,这也是只有中共才能闹出来的文盲笑话吧。




阿塞拜疆姑娘

最后把中文维基百科关于清真寺的介绍的一段拷贝在此:

“以前清真寺不允许女性入内,现在比较开明的国家也允许女性参加礼拜。清真寺都允许非穆斯林入内,但是不允许进入礼拜殿,因为不是穆斯林。”

所以,看来我家乡的回民们还是比较忠实于原教旨的。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芦笛于2013-5-11 周六, 下午8:08修改,总共修改了2次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276166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