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想不通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想不通   
所跟贴 想不通 -- 芦笛 - (3138 Byte) 2013-5-11 周六, 下午7:42 (1700 reads)
阿萨德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11/01/02
文章: 383

经验值: 15227


文章标题: 关于现代回族人的血统问题,大约是这样一个脉络 (404 reads)      时间: 2013-5-12 周日, 上午7:02

作者:阿萨德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其实跟欧洲、开封以及埃塞俄比亚的犹太人差不多一个类型发展过程。

元朝末年,在福建泉州爆发了一场著名的政治事件,史称亦思巴奚兵乱。在此事件之前福建由于是外贸大省的缘故,所以色目人极多,但兵乱平息后,福建的色目人近乎灭绝了。

先说明一下,我不能因为自己是回族人,是色目人的后裔就为本族的历史洗白。实话实说,当年亦思巴奚军(以波斯人为主的军事组织,一种以民兵动员方式而构成的骑士部队,这种不寻常的组织架构牵扯到波斯历史就先不多说了)的那几个首领几乎全是烂人,金阿里、赛甫丁、白牌、马合谋、阿迷里丁、那兀纳这几位一个比一个垃圾,为了钱财权势介入了泉州几个汉人(准确的说是南人)豪族的纷争。结果十年下来泉州几经兵燹,生灵涂炭(死的多是无辜汉人),最后元朝政府派大军顺利把这几股势力给镇压了,积蓄在当地人民心中的愤怒瞬时爆发,和当年冉闵下屠胡令之后的情形也差不多了(可悲的是当地的色目基督徒、印度人、犹太人也跟着倒了霉)。然后,泉州城的外贸事业一落千丈,再后来是明朝的海禁,国外穆斯林的来华途径算是给掐断了。

福建的事情只是一个缩影,也是色目人和汉人冲突最为严重的一个地方。那时候回族尚未完全形成,各地色目人与汉人之间的关系未必都像福建那样势同水火,朱元璋麾下就有一大帮回回战将。不过朱元璋称帝登基后为了防止色目人继续形成一股势力便下旨禁止蒙古、色目人在元代所限定的社会等级中相互通婚,并且不能穿传统服饰甚至不能再讲本民族的语言。

其结果如下:

1、没有北撤留在中原人口基数与色目人近乎相当的蒙古人大部分被色目人吸收(前朝的利益集团,如今的难兄难弟),因为蒙古人的文明水平低,当年把色目人从西域调过来就是因为自己是游牧民族不善管理中国这种成熟的农耕国家。

2、色目人中的基督徒、犹太教徒、印度教徒逐渐转化为穆斯林,因为色目人中穆斯林比例最大,到了那个地步大家只能抱团,否则弄不好以后连穆斯林口中的“有经人”都当不上了,那时候的基督教、犹太教在外在形式,尤其是穿戴、饮食和伊斯兰教都比现在相像多了。不过,这个过程并不是很快,最后一支改宗的是开封的犹太人,时间大约在清康熙帝在位的时期,而且并不是全部改宗,时至今日还有几个家族信犹太教。不过,开封的犹太人(他们是北宋的时候来华,初始人数在千人左右)来华没几代人就因为人口基数太少而不得不迎娶汉女,别说到康熙年间了,明朝的时候相貌就和汉人比较接近了,而且文化上除了一些基本的犹太教习俗外基本和河南汉人无异。他们被称为“挑筋教”,因为犹太教不食用动物的筋。

3、色目人的外在汉化和民族文化形成以及融入了大量汉人血统,那时候非但民族文化没完全形成,连统一的民族语言都没有,所以明朝对各个少数民族的语言管制也就是对回族人有效。那时候的回回,有说波斯语的、有说突厥语的、有说阿拉伯语的……这些人之间相互交流起来还不如用华夏通用的汉语方便,这也就是现在回族说一种“怪异”汉语的由来。禁止色目人之间自行通婚,那除了蒙古人就只有汉人了,所以大量迎娶汉女,但想把闺女嫁汉人就难了,你娶我们回回闺女得进教,那就不能吃大肉了,当年老芦还被喝石灰水刷肠子给吓住了,其实那都不算什么,进了教连给祖坟磕头都不行……就这样,回族的相貌在明初的时候差不多应该和现在的维族人差不多,但到了明朝中叶就已经很黄种人化了。回族的伊斯兰教在中国有个特色,那就是几乎不向汉族传教(当然不会那么做,否则跟主体民族的信仰抢生意是作死),但是万一哪家“自己人”出教了,得拼命“拉回来”。在说一点,令老芦不满的喝石灰水刷肠子(现在先进了,改喝肥皂水或者洗衣粉水了)、清真女寺、炸油香、送花牲(把牛肉切成梅花状送亲友)、63赞圣、师娘、太太节这些回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就是那时候形成的。

至于语言,保留了大量的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单词以及自造词,前几个跟帖我已经尽量规避用那些词了,不过不用那些词有些内容不方便表达,正事因为极少对汉族传教,所以有许多词回族先民没有必要将其翻译成汉语,在本族内使用就够了,反正大家祖祖辈辈都懂。公认《古兰经》有两个较好的中文译本,一个是马坚尔林(尔林的意思是学者)的,另一个是王静斋阿訇的,可是对回族人来说,还是感觉王静斋阿訇的更好,但是让汉族人去看王译本会觉得异常糊涂,甚至看不懂,原因就是里面有太多的那种没有翻译成汉语的词汇,但对于回族人就不同了,那是自己能看懂却又不知道该怎么翻译成汉语的词,看着挺方便,很亲切熟悉。反而是马坚尔林的译本,你看着还得回溯想想某段某词是自己平常用的哪个词或索勒(段落的意思)。

在语言上还有个明显的线索,比较宗教化的词多是阿拉伯语单词,因为《古兰经》和《海蒂斯》(《圣训》)都是用阿拉伯文记载的,而生活上的词汇则多是波斯语,这也就意味着回族先民的来源主体上是波斯、突厥而非阿拉伯了。

作者:阿萨德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_________________
君子胸怀坦荡当~流氓一条活脱脱~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阿萨德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62132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