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李白与杜甫》是媚上之作吗?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李白与杜甫》是媚上之作吗?   
mfcat






加入时间: 2004/03/12
文章: 217

经验值: 25


文章标题: 《李白与杜甫》是媚上之作吗? (323 reads)      时间: 2004-4-09 周五, 下午5:20

作者:mfcat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写于文革期间的《李白与杜甫》,是郭沫若的最受诟病的一部学术专著。其中对杜甫的评价,带有明显的明显的时代印记,颇受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经历过文革的人对此应能理解,不会过於苛求。新生代加以嘲笑和批判,也是无可非议的。

问题在于,郭沫若的杨李抑杜,是否真象是某些人说的那样,是因为毛泽东扬李抑杜,他察颜观色,才来了一个“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如果不是的话,则写作此书是奉迎权势的指责不能成立。

读过郭沫若自传的人,应该知道郭沫若从少年时代就偏爱李白而不喜欢杜甫。郭沫若在1929年发表的自传《我的童年》中写道:“唐诗中我喜欢王维、孟浩然,喜欢李白、柳宗元,而不甚喜欢杜甫,更有点痛恨韩退之。”莫非少年时代四川的小郭就已经遥知湖南的小毛偏爱李白,并预计到将来的老毛必当领袖不成?

尽管早年就已形成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倾向使郭沫若不喜欢杜甫,他对杜甫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肯定的。正因为如此,说郭沫若“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也能拿出一些例子。例子主要有两个:一是他1953年4月为杜甫草堂所撰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另一个是在1962年6月纪念杜
甫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的大会上称李白与杜甫是“诗歌史中的双子星座”的开幕词。关于对联,郭沫若后来在《读随园诗话扎记》中也提到,说:“我也同样在称杜甫为‘诗圣’,不过这种因袭的称谓是有些近于夸大的。”至於开幕词,必须考虑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那是纪念杜甫诞生的大会,他又是以全国文联主席的身份致词,尽管如此,他也没忘记在致词中批评杜甫“每饭不忘君”的“时代残疾”,同时呼吁“也要纪念李白”,依然可见“杨李抑杜”的倾向。“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之说显然证据不足。

事实上,郭沫若的扬李抑杜和毛泽东的扬李抑杜,是不相同的。毛泽东是因为"光搞现实主义一面也不 好,杜甫、白居易哭哭啼啼,我不愿看。”相反,郭沫若对杜甫关心民间疾苦则始终持肯定态度。在《读随园诗话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时代不同了。前人之所以圣视杜甫,主要是因为他‘每饭不忘君’,我们今天认识杜
甫的杰出,是因为他能同情人民。至于他所发展的排律,所谓‘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那在封建虽然是试帖诗的楷模,但在今天却没有多么高的价值了。”即使在《李白与杜甫》里,他也指出:"这六首诗,的确是杜甫的刻意之作,基本上是写实,具有独创的风格。从内容上说,的确是颇能关心民间疾苦,把安史之乱时靠近前线的真实面貌,留下了一些简洁的素描。在旧时代的文人中传诵了一千多年--当然也有人不敢选读,是可以令人首肯的。”郭沫若厌恶的是杜甫的趋炎附势,高度赞赏李白“一方面同市井平民亲近,另一方面头脑藐视帝王的尊严,这正是李白的好的一面。”白纸黑字,有书为证,为什么许多人对此视而不见,只任社会上的流言蜚语来左右自己的好恶呢?


作者:mfcat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mfcat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382634 seconds ] :: [ 21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