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分享]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解读苏联的斯大林道路(1) |
 |
所跟贴 |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解读苏联的斯大林道路(3) -- 布朗运动 - (3431 Byte) 2014-4-28 周一, 上午4:00 (320 reads) |
布朗运动
加入时间: 2009/05/17 文章: 1780
经验值: 59339
|
|
|
作者:布朗运动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所以,要把斯大林这套东西搬掉,其实是大势所趋,不是说赫鲁晓夫想怎么怎么样。大家都怕了,老百姓也觉得这个制度不行了。我们现在看,从1953年斯大林去世到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批个人崇拜早就开始了,只不过苏共二十大把它推向了一个极端,把话挑明了,其实暗地里的做法都已有了。贝利亚1953年底被枪毙以后,苏共就通知各国共产党都派人去听取关于贝利亚案件的情况通报,其中莫洛托夫有个讲话,就讲到贝利亚的问题不光都是他的问题,跟斯大林有很大的关系。这说明在那个时候,包括最保守的莫洛托夫在内,都提出这种看法。只不过因为当时苏联党内的权力斗争,贝利亚、马林科夫与赫鲁晓夫他们之间的争斗,没有精力把这个事情做开。一直到1955年马林科夫下台,赫鲁晓夫全面掌握了苏联的政权以后,马上开始调查大清洗案件,制定新的经济方针。所以苏共二十大不是偶然的,是整个苏联社会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新的领导人觉得必须要有一个新的思路,要走另外一条道路才能改变苏联的这种外强中干的状况。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想搞改革,从政治上要民主,批判个人崇拜,从经济上重新安排工农业生产比例,提高科学技术成分,调整投资比例等等,这些做法都不是偶然的,从1953年到1956年这几年之间逐步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遇到最大的、致命的打击,就是中国。如果仅仅是苏联党内矛盾的话,我觉得他能克服,因为苏联党虽然在政治局里改革派是少数,像莫洛托夫、布尔加宁、卡冈诺维奇、伏罗希洛夫这些元老派都是保守的,但赫鲁晓夫在中央委员里面提拔的都是年轻的改革派,像苏斯洛夫、柯西金,在中央委员里面占绝大多数,他靠这个来制约政治局,这也就是1957年元老想政变没成功的原因,否则的话赫鲁晓夫早给弄死了。57年他一个靠军队,一个靠中央委员才把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给打下去了。所以单就苏联党内政治斗争的话,赫鲁晓夫应该是占上风的,但是中国这个因素起了很大作用,就是1958年以后中国反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一步一步的把他推向了绝路。
我最近在写一本书,就是要详细地写在整个赫鲁晓夫执政过程当中中国给他施加的压力。苏共二十大和中共八大的时候双方还一致,你把毛写的《论十大关系》和布尔加宁在苏共二十大的报告做个对比,你就会发现非常相似,有些语言都是一样的——当然也不说是毛抄的,因为毛调查是在苏共二十大报告前,成文是在苏共二十大后。那个时候毛和赫鲁晓夫想到的问题比较类似,无论是对内政策还是对外政策双方都是一致的。背后有一些分歧,也没有表露出来,主要一个是对斯大林的看法,再一个就是和平过渡的问题。但是总体来讲,无论从经济上、政治上,还是别的方面都相当一致。很多人都说中苏分歧是从1956年开始,从苏共二十大,其实完全错误,那是一个神话,是一个误会,是个陷阱。直到1957年底,中苏关系都非常好。你想,1957年10月15日中苏还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议》,那是什么协议?那是苏联给中国提供原子弹技术和核武器样品的一个协定,这种援助在全世界都没有过,有过吗?什么人能把核武器的技术给人家?只有苏联。还有一件事,中国提出要跟苏联建立联合国防办公室,联合国防办公室十大任务,所有的情报、资料、技术、训练,包括武器的制式要全部统一,就是你这个军队随便调到哪儿,拿谁的炮弹都能用——武器都是通用的,就达成这么个合作。所以1957年底1958年初中苏关系已经达到了最顶峰。
但就这时候出事了。为什么呢?是因为形势太好了,按毛说的,叫做“东风压倒西风”。这个大家都承认。但是应该怎么办呢?赫鲁晓夫认为既然社会主义力量超过了资本主义力量,那么战争的可能性就更小了。他是这么认为的:你比我强可能会打我,现在我比你强你还会打我吗?他是这么个逻辑。所以他认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的基础不就更牢了吗?我们跟资本主义谈判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且谈判我有资本——我比你强大啊。所以赫鲁晓夫就开始积极的搞美苏缓和,一会儿请尼克松到苏联来,一会儿他到美国去——他要开辟一个新的时代。
毛的想法恰恰相反:既然我们比敌人强大了还跟它谈什么呀?直接打败它不就完了吗?他在莫斯科会议上讲的就是这么个意思。原来我们弱,我们不如人家,所以跟人家和谈,跟人家搞和平共处,现在我们比它强了我还跟它共处什么,消灭它完了——所以现在需要的是掀起世界革命,到处制造紧张局势,然后大家一努力就把帝国主义消灭了。就是在这种情绪的鼓动下,他认为中国现在责任就更大了,因为苏联怕你我不怕。但我又没有苏联的力量强大,因为苏联毕竟那么多年了,那么怎么办呢?大跃进。通过大跃进把中国的经济实力再搞上去,那就没的讲了,苏联就不在话下了。其实大炼钢铁、大跃进说是超英赶美,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超过苏联——我专门写了文章大家可以去看。他要超过苏联为什么?他在莫斯科讲的一段话很有意思,他讲:“中国是个政治大国。”那当然,中国是政治大国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就是苏共中央拿中国共产党《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的小册子印发一百万册作为全党学习文件。你想想哪儿有这种事?都是中国学苏联,学斯大林什么讲话,作为中共的文件,苏共什么时候拿别的党的文件作为它的全党的学习文件,只有中国。《一论》只印了二十万份,但到《再论》的时候就印了一百万份,《真理报》一抢而空——中国的影响已经到了这种程度。以至于苏联人自己都说,以后不要再提“以苏联为首”了,应该说“中苏为首”。包括苏联党内都说,毛泽东同志那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赫鲁晓夫不过就是个种玉米的。所以那个时候中国共产党的那种政治威望确实在社会主义阵营当中没的说,包括很多像哥穆尔卡等共产党的领导人,对毛佩服得五体投地:又有风度,又能说又能想,处理事又稳重,哪像赫鲁晓夫毛毛糙糙的,几件事他处理好了?苏共二十大,批斯大林的问题,都是毛出面给他解决的,解困的。所以毛就有这么种心态,中国政治上是大国,人口上是大国,但你经济上超不过人家,最终说话还是没有份量啊。所以他要搞大跃进,向共产主义过渡,搞人民公社,憋着劲的要把经济搞上去。
到了58年、59年的时候,中苏关系的分歧越来越明显。发展到什么程度?1959年10月双方领导人吵了一架,在北京,非常凶,甚至指着鼻子骂。把赫鲁晓夫气坏了,说你们不能这样子,我们就三个人,你们九个人围攻我们。你看那会议记录特别有意思,刘少奇一句,周恩来一句,林彪一句,这个一句那个一句的,弄得赫鲁晓夫不知跟谁说了。陈毅说话比较冲,给赫鲁晓夫抓住了,说:“陈毅,你太狂了你!你就是个元帅,我是总书记啊!”到了这种程度,领导人之间就撕破脸皮了。随后中共中央在上海开了政治局会议,苏联也开了个中央全会,大家都在讨论怎么办。双方得出了完全一致的意见,说中苏关系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基石,不能破坏,所以必须要维持中苏关系良好状态。前提是,中共认为,苏联的路线错误,它必须回到正确路线上来,是团结在正确路线上;苏联也认为是中国的路线错误,而这个路线错误主要是毛泽东本人造成的,是因为他的急功近利、骄傲自满造成的。苏斯洛夫报告里面写的非常清楚。
作者:布朗运动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