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分享]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解读苏联的斯大林道路(1) |
 |
所跟贴 |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解读苏联的斯大林道路(2) -- 布朗运动 - (3850 Byte) 2014-4-28 周一, 上午4:00 (356 reads) |
布朗运动
加入时间: 2009/05/17 文章: 1780
经验值: 59339
|
|
|
作者:布朗运动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这样,苏联和德国共同打波兰,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起因。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有,是不错,但跟你苏联就没矛盾吗?跟你苏联的矛盾就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吗?并不是,就是地缘政治,国家的安全利益是复杂的、多元的。在处理这个问题过程当中,是因为苏联跟德国签订了这个条约。德国在扩张,不错,是从苏台德问题、捷克问题、奥地利问题,是一点点地在扩张,但是,到了波兰的时候已经到了一个底线了,所以英、法说,要再打过来我就要跟你干了。如果苏联坚持不跟希特勒做这个交易的话,他怎么敢打呀?他一打势必形成一战时期的两线作战,这个故事又要重复发生了。就是因为苏联跟希特勒签订了条约,然后两国夹击波兰,把波兰给瓜分了。跟着1940年斯大林又打芬兰,因为德国也不支持芬兰,芬兰孤军奋战,最后战败了,本来应该交换的土地结果让苏联白得了。那个时候斯大林非常得意,希特勒也很满意,因为这块儿放心了,他就专心去跟英、法打,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就这样爆发了。
但是,斯大林万万没想到,希特勒的野心比他想象的要大得多,英国还没拿下就开始打苏联。
1941年6月22号希特勒一进攻,第三国际马上又变了,马上给各国共产党又下达指示,说最坏的还是德国,还是法西斯,说你们资产阶级政府还是可以支持。结果又翻过来。把所有共产党在欧洲弄的一点信誉都没有,名誉扫地,说你们共产党还有点主心骨没有?为什么后来一直都说共产党是苏联的傀儡,就因为这个。苏联说什么它就跟着说什么,这个时候所谓共产主义的信仰,所谓世界共产革命都给降低到苏联的一个工具的层次上。
我前面说到二战结束以后苏联其实又出现了一次变革的机会,就是指二战客观上提供了一个基础:可以排除意识形态的因素,而从地缘政治、大国关系来处理国际问题。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美国独大,而苏联也显示出它的力量,美、苏合作就成了一种趋势。斯大林在这点上看得非常清楚。我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论斯大林1943年5月解散共产国际,他是有深刻含意的。如果说大家都觉得共产国际名声不好,不愿意援助你,你早就该解散了,苏、德战争一爆发就该解散了。但那会儿他没解散,一直拖到1943年5月份。这时斯大林格勒战役已经完成了,战争的局势已经向好的方面转化,解散共产国际其实考虑的就是战后的安排。斯大林知道共产国际是他跟西方沟通的一个障碍。他解散共产国际是特别的突然,所有人都没想到,而且非常着急,让季米特洛夫几天拿出个方案,立即解散。就是因为这时候邱吉尔跟罗斯福在谈第二战场,谈整个战争后期的安排和世界格局的问题。他要给西方人一个信号,就是我不代表世界革命,意识形态可以不作为一个参考的因素。斯大林真的是想放弃世界革命,公开的放弃,这个确实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其实战后苏联有这么一个机会是避开原来革命、战争时代规定的那些责任,那些任务和那些做法,前提是存在的。美国也这么想,斯大林也这么想。
再有一个因素就是苏联当时的状态——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失望。我看了大量的材料,苏联解密的档案中,有很多当年经过秘密检查的信件。其中有打到欧洲以后的苏联红军,几百万军人啊,在他们写的信件里面反映出,人们突然发现:战败的资本主义怎么比战胜的社会主义还富裕得多呢?有人到匈牙利一个市民家去看,人家家里有壁毯、有地毯、有沙发,什么都有,说我们奋斗了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没见过这玩艺儿,什么抽水马桶,都比不上他们。他们信里写的特别有意思,都是一般的士兵。它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反映的是原来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社会里,你给他宣传、灌输的东西,比如说社会主义无比优越啦,说咱们过得最好啦,其他人都在水深火热当中,等等,还管用,但真的有一天突然窗户打开了,人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是怎么回事了,就造成一种非常负面的影响,从整个精神上他受不了了,说我们搞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难道还不如资本主义这么一个小国吗?这么大的一个苏联,生活水平还不如匈牙利,他怎么能够接受呢?我们宣扬的都是斯大林怎么伟大,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怎么会这样呢?这就是当时在整个苏联人们心理上造成的一种动荡。光写几封信影响还小,一旦这几百万人回国,不是去农村就是回工厂,他们见过的情况像瘟疫一样就传开了。我看了监督员们根据这些情况写的汇报材料,谁谁说了什么,谁谁想什么,就能反映出从1945年到1946年整个苏联社会的情绪。其实这些情绪构成了一个改革的社会基础,刚才我说的那些国际环境构成了一个改革的外部基础。所以,在二战结束后苏联的体制改革是一个最好的机会,那个时候也不会有人在乎它,不像赫鲁晓夫时期。如果那个时候斯大林能够看准这一点,能够抓住这个机会进行改革,苏联会是另一个结果,就是很有可能走出另外一条道路来。但是,没有成功。
没有成功的原因我正在写,题目是《冷战与重建,斯大林的最后年代(1945-1953年)》。因为这里发生了好多事情,但是以前几乎就没有一本书讲战后这一段,斯大林最后这8年,到底是怎么搞的。从大体的轮廓看:第一,斯大林没有这个意识,还没有认识到原来那个体制其实并不适合一个国家的正常发展。他误认为挺好啊,我就这么着所以二战打胜了。我觉得这是他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还有一个,就是他的目的逼迫他必须坚持原来的体制。他对权力的那种依恋、那种追求,只有这种体制可以把各个方面全部控制在自己手里,特别对意识形态。这是斯大林本身的一个局限。还有一个就是外部的原因,主要是冷战爆发。这里面很复杂,在我看来美国人现在的观点是错了,以盖迪斯为首的美国主流学派认为冷战是斯大林挑起来的,其实是错的。斯大林曾经千方百计想避开冷战,刚才我讲的那个情况你可以看出来,斯大林非常现实,他知道苏联实力不行,没法跟美国斗,所以尽量保持低调,但是他自己的利益又不能丧失。特别是斯大林有一个错误的做法,他老想给别人一个感觉:我非常强大、谁都不怕的那种架势。比如在伊朗问题上,在土耳其问题上,都是这么表现的。其实他是外强中干,虚张声势。但是他那样就把人家给吓着了,西方人觉得这苏联不得了,真的要扩张——其实不是,他就是吓唬吓唬你。再加上还有意识形态的原因,等等,这就造成了冷战。冷战的兴起也逼迫斯大林又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因为他得搞军备、原子弹啊。还有一个自然的原因,就是1946年夏天到1947年发生的大饥荒,就是旱灾……种种原因,天灾人祸,把苏联走向改革的路给堵死了。
到斯大林死后苏联又进入到一个非常紧张的状态。粮食生产已经低于1913年,吃没有吃,喝没有喝,住房是0.4平米一个人,莫斯科人都没房子住,你想你社会主义搞成这个地步;再加上斯大林晚年严重的疑心病,今天杀这个,明天杀那个,弄得贝利亚、马林科夫、赫鲁晓夫、莫洛托夫没有一个不心惊胆战。赫鲁晓夫是政治局常委啊,每天在家里心惊胆战,就怕电话铃响,说电话铃一响他都哆嗦。斯大林到了1952年10月份以后已经不再露面了,谁想见他,完全听他电话招呼,所有的重大事件都是晚上10点到凌晨3点在他的别墅里决定的。这个时候,高层领导都在家等电话,电话铃一响,心里特矛盾,说叫我去吧,说明这圈子里还有我,否则肯定就给排除了,但是叫过去以后,搞不好明天早上就回不来了——你想都到了这种程度,谁受得了啊。所以这造成一种什么局面啊?1953年3月1日斯大林刚一休克,这帮人心里那个高兴啊,不给他治病。他是28号晚上喝酒喝多了,一个人睡,第二天下午——他一般是下午起床——拉那个铃,没反应,大家一想,可能今天他要多睡会儿,但到了傍晚再拉铃,还没反应,保姆就通知了警卫队,警卫队就通知了政治局。晚上政治局委员都来了,马林科夫、贝利亚、伏罗希洛夫、赫鲁晓夫,几个人都来了,就是没叫医生。大家一看他休克了,围着转了一圈,谁也没说话,走了。贝利亚还说,斯大林同志睡着了,不要打搅他。第二天医生才来,斯大林已经没救了,但是还没有咽气。到了3月5日,这帮人实在是绷不住了,最后就决定召开苏共中央主席团和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联席会议,决定改组苏联领导层,把十九大斯大林建立的系统全部打乱,重新回到原来那个体制,莫洛托夫又回到外交部,贝利亚又重掌安全部和内务部,驻华大使也换了,整个人全都换了,政治局常委十一个人,斯大林排最后——那会儿斯大林没死呢,就在那屋躺着呢。他们就在这屋开会,等不急了。当时最怕的就是斯大林再睁眼,好在等他们开完会,过去再看一眼,九点多钟,斯大林闭眼了。
作者:布朗运动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