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周志兴:维也纳日记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周志兴:维也纳日记   
所跟贴 周志兴:维也纳日记 -- 莫非 - (5400 Byte) 2012-1-11 周三, 上午9:30 (654 reads)
莫非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685

经验值: 9737


文章标题: 续一 (131 reads)      时间: 2012-1-13 周五, 下午1:49

作者:莫非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2012年1月10日





刚刚两天,好像就习惯了,每天早上,一定走过斯特凡大教堂去维也纳大学开会,一路上不断侧着头看着这座古老的教堂,常常一不小心踩进地上的积水中。

这座教堂是维也纳的象征,也是一个地标,138米高的双塔是世界第二高教堂尖塔。早在15年前,它就庆贺了800岁诞辰,800多年来,这座教堂不知道当了多少教徒的指路明灯。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中国人也受益不少,贺卫方第一天一个人出去乱转,全靠看着这个教堂的双塔才摸回旅店。

似乎也是一盏灯。

在这里开会是件辛苦的事情,今天的会议时间超过了12个小时,秋风在午饭时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调侃说:日耳曼人就是认真,要把我们的每一分钟都用光。

调侃归调侃,开会还是非常认真的,每次讨论秋风都会甩出一串问题,让讲者大伤脑细胞。

今天主讲的杨天石、吴国光、贺卫方和沈志华等都是重量级学者,尽管每人只有20分钟时间,但他们丝毫不懈怠。杨天石年纪虽然长于其他学者,但是他认真地准备,在讲台上嗓音洪亮,底气十足,真让我刮目相看,因为从表面看,他还是像文弱书生。

吴国光讲了一个观点我还是认同的,就是革命不见得一定在积贫积弱的地方爆发,革命常常在繁荣时爆发,让人猝不及防。再就是真正良好的社会不在于和谐,而在于出现了问题能不断地解决,不断地前进。

我想,今天讨论辛亥革命,绝不是为了搞清楚当时具体的史实细节,而是要探讨当时的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发生之后的一百年,中国有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当前,中国又处在一个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有两扇门在我们面前,一扇是革命之门,一扇是改革之门,现在,改革之门在慢慢关上,而革命之门在慢慢开启。有些人在使劲地推门,要关上革命之门,打开改革之门;另外一些人在做反向工,谁能占上风呢?

总结辛亥百年以来的历史,就是要尽量避免再一次的暴力革命,用改革和改良来化解可能到来的革命。所以,一定要打开改革之门。

有人说,你们说这些有用吗?我说,可能没用,也可能有用;可能马上没用,不排除将来有用。休息时我和吴国光聊天,我说,也许一些官员当面会反对某些说法,但是并不说明他们没有听进去,也许在需要时,他们就会想起这些观点来。

千百年的历史都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朝代更迭是必然的,再伟大的人也会犯错误,也会逝去,能够顺应历史潮流的人就是要不断调整自己,才能真正成就一代伟人。

说到伟人和逝去,我想到了奥地利皇室的私家灵柩安放地卡普齐纳教堂,这是一座巴洛克式的教堂,建于1622至1632年间,这个教堂的地穴里,安放着1633年后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的140位成员的灵柩,包括大名鼎鼎的玛利亚.特莱西娅、佛朗茨.约瑟夫一世皇帝及皇后伊丽莎白(茜茜公主)。不管生前如何风光无限,死后也是如常人一般寂寞。唯有茜茜公主例外,我在王室成员的灵柩中走了一圈,发现茜茜公主的棺木前有人献了鲜花,还有人送了一把精美的折扇。可见,死后的待遇,不以生前的待遇为准,而是老百姓心里的秤在做标准。

这个地穴里还空了一个位置,王室成员还有一位没有前来报到,也许也用不了多久了。我看到,最新的两口棺木都是在2011年加入的。

哈布斯堡王朝的成员死后,遗体要分成三部分,身体放在卡普齐纳教堂,心脏放在奥古斯都教堂,这里也是皇室成员举行婚礼的地方,当年茜茜公主就是在这里办的结婚大典。伴着这么多颗伟大的心脏结婚,这个婚礼能不惊心动魄?

星期天我特意去看了这个教堂,正好有教徒在做礼拜,我听说了有140颗皇家的心脏安放在这里,越发感受到这里的庄严肃穆。

逝去王朝成员的内脏就放在我们这两天都要路过的斯特凡大教堂。

遗体一分为三还引发了一段故事:1810年,战败了的奥地利皇帝佛朗茨二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拿破仑,以此来换得和法国的和平。这样,王室就有了一个和拿破仑联姻后生出的后代,被称作“小佛朗茨王子”,小王子死后遗体也放进了卡普齐纳教堂的地穴。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成为了德国元首。出生于奥地利的希特勒不能允许拿破仑的的儿子葬在维也纳,硬是把这位拿破仑后代迁回了法国。但是,他不知道小王子的心脏放在了奥古斯都教堂,以至于这位可怜的小王子一直身心异处。

历史啊,总是这样的风云诡谲。

晚上加班讨论,沈志华教授讲1957年的反右,反右和辛亥有关系吗?

我说了一个观点:辛亥革命造就了民国,民国时期言论环境的宽松造就了当时一批有风骨的知识分子。今天我们说“民国范儿”,主要是指这样一批人。而57年的反右,就打掉了知识分子的风骨。

反右运动正好发生在辛亥革命五十年前后,到现在,又过了一个五十年,我们的知识分子能够重新拾起风骨来吗?

 2012年1月11日


  会议第三天。


  不说会上的事情了,也许看论文更清楚些。


  还是说维也纳。先人们告诉我们,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起码是把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是同等看待的。


  如果不是这个会议,我想我是不会到维也纳来的。到了维也纳当天,我曾经说过一句话:这个地方,也许这辈子不会再来了。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因为远,因为没有业务联系。但是,今天我说了另外一句话:今年暑假,带全家人来玩。


  变化如此之大,如此之快,因为喜欢上这座城市了。


  自然风光说不上,此刻正是冬季,据说春天以后这是个很美的城市。我喜欢的,主要是这座城市的味道,不是用鼻子闻,而是用心感觉的味道。


  维也纳市政厅的前面,有许多的塑像,其中有四座拦马人像,每座都是一匹嘶鸣着欲奔腾而去的烈马,一个肌肉如铁血脉贲张的壮汉用自己的胳膊和身体,拼命拦住这匹马。在市政厅前,为什么要有这样四座大同小异的塑像?为什么要拦住要奔腾向前的马?


  朋友告诉我,这是说,议会和议员责任重大,有时会头脑发热,像一匹马,总是要奔腾向前,有时,跑快了不是好事。所以,要有清醒的人拦住这匹马。


  当然,除了清醒,这个人还要有力量,有胆量。


  有这样的理念,这座城市表现出来的淡定和从容不迫,就是不奇怪的了。


  在这种从容不迫的状态中生活的维也纳人,很惊诧中国的速度。我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维也纳有一个企业,投资了20亿,但是遇到金融危机,企业破产了,一个亿卖给了中国山东的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派了300多工人到这里来把设备拆回国内。按照维也纳人的预计,需要一年半的工作时间。中方负责人说,只要8个月。于是,中国工人就开始日以继夜甩开膀子大干了。但是出了一个问题,维也纳星期天就是不准工作的,当地人就告到政府,说中国企业不讲人权,让工人星期天还上班。政府裁定:中国工人星期天必须休息。这回轮到中国工人不干了,他们说,我们星期天无事可做,不让我们上班,我们难受死了,工人们就偷偷揣着工具去加班。维也纳人纳闷:我们为你们中国工人争取人权,你们还不要!


  最后,连八个月都没用,这个工程就结束了,维也纳的市民们对这种中国速度惊讶得不得了,当然,他们也有疑惑:有必要这么快吗?


  奥地利人是没有资格拦下中国这匹奔腾之马的,他们只是旁观者和议论者。


  只是中国,中国也要有赶马人,也要有拦马人。


  晚上,蒋经国基金会在奥地利的机构还请大家在一个叫“滇池”的餐厅吃饭,这个饭馆离我们住的地方有点远,要坐地铁。我们一行好几十人,又不懂路,又不懂德语,只好抱团取暖,大家一起走。我拽了一个维也纳当地华人的儿子做向导,他说,维也纳很少有这样几十个人一同走在街道上,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足球赛散场后。可是回头看看我们这群人,袁伟时先生80岁了,杨天石先生也75岁了,怎么也不像从足球场出来的。


  我们坐的是维也纳地铁的U2线,据说比U1新,不过这一新,就新了100多年,据说,U1早在100多年前就开通了。


  我看维也纳地铁,和当地的风格非常一致,朴实、实用,不豪华,没有花里胡哨的东西,说来也怪,甚至连广告都没有。


  我们坐了五站地铁,一张票是1.8欧元。进站检票很有意思,把纸质车票放在检票机里打上个时间,告诉你在这一段时间里都可以乘坐地铁,但是没有任何拦挡的设备,就是说,不买票也畅通无阻地进站。下车也没有检票口,也没见到睁着警惕的大眼睛的工作人员,就是说,没票下车也能大摇大摆地离开。我问朋友,逃票怎么办?他说,有抽查的人员,万一查到没票乘车,处罚是月票的双倍。他说,基本上没有逃票的。


  可是,我也基本上没有看到检票人员。联想到白天路过总统府和总理府,见到门前各站着一位孤零零的警察,我想,检票人员一定也多不到哪里去。


  维也纳人又必要逃票吗?有必要为这一点钱丢掉尊严吗?


  今天遇到一位上海来的华人,是当地民间华人组织的一位领导,给我名片,叫“常凯”,我开玩笑,说,你是蒋介石家的人,因为某学者曾经从外文翻中文时,把蒋介石翻作“常凯申”。他也笑了,说,可惜没有兵。我说,那好办,多生孩子呀!他说,在奥地利,生孩子就发财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奥地利人生孩子,妈妈产后这一年政府补贴每月500欧元,孩子从零岁到28岁每月补贴180欧元,小孩子从幼儿园到研究生毕业,学费全免。


  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会有人逃票吗?

2012年1月12日



今天是会议的最后一天。会议的总结人朱嘉明特别从他的总结时间里挤出十几分钟,让我讲讲共识网。要谢谢嘉明,当然,他也算偷懒,少讲十几分钟的话。哈哈!

会议总的说不错,学者们都做了认真的准备,讨论时,还有不少的唇枪舌剑,几乎每次都要延长时间,有时是肚子提抗议,主持人才放大家去吃饭。

说到吃,中午到了维也纳老城里一个老餐厅,吃典型的奥地利饭。这个餐厅有多老呢?说来吓人一跳,这个向地下挖了三层的古堡式建筑建于1100年,也就是说,这所房子存在了900多年了,更为让人称奇的,是这个饭店还基本保留着当初的模样,除了安了些排风之类的东西。从古老的挂钟,到古老的吊灯,从古老的墙面,到古老的旋砌的拱形屋顶,甚至连挂衣服的挂钩似乎也有百年以上的历史,锈迹斑斑。

我们三十几个人基本上占领了这个地下古堡的一层,有人调侃说:在这样的地下古堡吃饭,我们就像一群幽灵。

幽灵是假的,吃的还是人间烟火,奥地利餐似乎很适合中国人,香肠、烤肉还有一种类似东北酸菜的东西,和类似江南的团子一样的东西。吃饭时已经快三点了,大家饿了,很快,几乎每个盘子都见底了,每个人大约用了12欧元,嘉明告诉我们,这里,是底层百姓吃饭的地方。

这些“幽灵”大都是研究历史的,在这样的满屋子都是历史的环境里,当然是思绪悠悠,乘着饭没上来的时间,许纪霖教授建议沈志华教授继续讲抗美援朝的决策过程。沈教授研究了二十多年的朝鲜战争,档案材料烂熟于心,又长于表达,像说书一样,听的大家如醉如痴。沈教授有时会说:下面有意思了。吴思就补上一句:一直都有意思。

这段历史,沈教授真的是掰开了揉碎了,当时每一天的会议和每个决策他都仿佛是亲历者,佩服的我五体投地。

我提了两个问题,一是决策出兵朝鲜,有没有苏联承诺援助中国基础建设156个项目的因素?沈教授说,没有直接的档案证明,但是,出兵朝鲜这件事情,肯定让斯大林记在心里了,会回报中国的,所以,也可以说有关系。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有人说,抗美援朝是中国建国后犯的最大的错误,有道理吗?沈教授明确不同意,他说当时的形势,不容许毛泽东不出兵。毛当时必须和苏联结成同盟,才能是不强大的新生共和国度过难关。毛当时也有押宝的成分在里面,幸运的是,他赌赢了。

这个观点,我也赞成,不能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待过去的历史。

晚上要到金色大厅听音乐会,今晚是来自中国的文艺团体演出新年音乐会,主持人是赵忠祥。

我是个音盲,只是为了看看传说中的“金色大厅”究竟长得啥样子才去的。因为要自己去,没有人带,而在维也纳,我又几乎相当于哑巴,所以做了功课,百度了金色大厅的英文说法,百度告诉我,叫Golden Hall of Wienna,我抄在一张纸上,认为没问题了,就拿着出门了。

没想到,拿着这张纸,在街上问了好几个维也纳人,都说不知道。更要命的是出租车司机也不知道,拿着这张纸,又是打电话又是挠头,最后还是礼送我们下车。

我这个纳闷啊,恨不得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金色大厅”,在维也纳知名度就这么低?其实我后来想起来,到维也纳第一天朋友告诉我,这个金色大厅,奥地利人本来就是叫它“大厅”,因为在这栋建筑里,有好几个厅,这个厅最大,就叫“大厅”。因为里面的装修主色调是金色,中国人就把它叫做“金色大厅”了。

所以,金色大厅的名气,主要在中国人中。

当然,有些中国人炒起了金色大厅的名气,是为了炒作自己的名气。

金色大厅,呵呵,我也不免俗,也叫它金色大厅,建于1867年,1870年1月6日,这里举办了首场演出。现在看,这是个很拥挤的音乐厅,很狭长,座椅也很不舒服,墙和屋顶大都是描金或鎏金的,显得金碧辉煌。从1939年开始,每年1月日在这里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后来因为战争中断,1959年又恢复。

在北京去音乐厅或大剧院听音乐会,有很多的规矩,例如不能照相,手机信号也会被剥夺掉,可是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好像没有那么严格,手机信号照有,也可以照相,我前头坐的一位老太太甚至录像也上了。

不过,金色大厅的声望在中国人心目中似乎也在下降,也许是因为大家越来越知道这里是怎么回事了吧。我发了一个微博,说在金色大厅看演出,王巍马上跟了一条评论:你也去音乐秀水街了,他还坏笑了两声。

我只好苦笑两声。

作者:莫非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莫非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799236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