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周志兴:维也纳日记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周志兴:维也纳日记
所跟贴
续二
--
莫非
- (3716 Byte) 2012-1-15 周日, 上午11:09
(111 reads)
莫非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685
经验值: 9737
标题:
续完
(95 reads)
时间:
2012-1-18 周三, 上午10:40
作者:
莫非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2012年1月15日
今天的目标是萨尔斯堡。
很多人对我说过一句同样的话,没有到萨尔斯堡,就没算到过奥地利。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好像不去也不对了。
萨尔斯堡是奥地利萨尔斯堡州的首府,也是奥地利第四大城市,不过,人口只有15万。别看人少,享誉世界的萨尔斯堡人可不少,鼎鼎大名的作曲家莫扎特、指挥家卡拉扬、物理学家多普勒等,都是出生在这里。
中国人总说人杰地灵这句话,如果奥地利人也会说这句话,用在这座小城大概是十分贴切的。
萨尔斯堡距离维也纳大约300公里,高速公路大约三个小时车程。时间不长也不短,正好了解一下奥地利的高速公路。
上路先加油。这里的汽油今天是1.3欧元一升,相当于差不多十块钱人民币,相对于这里的收入水准,这个价格比起国内来,还不算高。这里的高速公路上没有收费站,实行的是年费制,小车每年是80欧元,有些短期过路的车,还可以买月票和季票,会更便宜些。对于大客车和货车,实行另外一种收费方式,电子眼扫描,公路上隔一段距离会有电子扫描,按照扫描结果向车主收钱。
政府法律规定,大车驾驶员每两个小时必须休息十五分钟左右。我很好奇怎么能够控制,朋友告诉我,每辆大车的方向盘里,都装有记录装置,会自动记录车辆的行驶状况,政府会定期检查,如果每次驾驶时间超过两个小时而没有休息,司机会受到处罚。
政府管的够细的。
我们第一个游览点是格蒙登镇和特劳恩湖。这个镇是奥地利陶器的产地,因为是冬天,游人不多,湖水平静得像一面镜子,镜子里映照出远处的山峦。山上有不厚的积雪,白色的积雪被落了叶子的树木分割成细小的格子。偶尔有几只水鸟和天鹅飞来,落在水中,打破了这面镜子,山也跟着破碎了。
我们流连忘返。
不走也不行,朋友说,下一站更精彩。
下一站是圣吉尔根镇和沃尔夫冈湖。
景色依然旖旎,但是,我们的重点却到了人文上。去年11月,胡锦涛也到了这个镇上,并在这里的一个小码头上船游湖。码头旁边,有一座黄色的三层小楼,这里,是莫扎特母亲的出生地,因此,这里的别称是“莫扎特姥姥家”。
莫扎特的全名: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其中,沃尔夫冈就是这个湖的名字。
其实,莫扎特出生在萨尔斯堡城里,他的出生地和著名物理学家多普勒、指挥家卡拉扬的出生地相距不过百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莫扎特在萨尔斯堡和周边的很多小镇都留下了不少的印记。例如我们刚刚到过的格蒙登镇,莫扎特在这里住过两年,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都是在这里创作的。而他的姥姥家,离萨尔斯堡不过几十公里,也一定是他常常伫足的地方。
莫扎特,是奥地利的骄傲,更是萨尔斯堡的骄傲。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莫扎特在奥地利乃至全世界都有如此之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靠的是音乐。音乐是不分国界的,那么,莫扎特的音乐能够流传下来,靠的是优美的旋律和人类共同价值的认同呢,还是意识形态?
显然是前者。
莫扎特的音乐里,并没有什么共产主义或资本主义,也没有阶级斗争。如果是应景的意识形态的作品,不可能有如此的生命力。由此可见,艺术,如果想长久流传,如果想要有世界范围的影响,应当尽量摒弃意识形态的东西。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在金色大厅里唱响类似“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这类的歌曲,观众们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应当说,强烈的意识形态要是揉进了音乐里,这样的音乐也许会带来反向的效果。
当然,世界是在多元中发展的。在某一阶段,某种特定的环境中,也许需要一些有意识形态特点的音乐来鼓舞斗志,这也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前苏联卫国战争时的歌曲。但是,又不能把它看做具有普遍意义。说了这么多,好像还是很乱。就如同我们今天对于唱红歌的各种各样的看法和做法。
但是,历史也是这样复杂地走过来的。
路上听到了类似脑筋急转弯的一个段子:
德国人说,贝多芬是我们德国的,希特勒是你们奥地利的;而奥地利人是这样答复的:德国成就了希特勒,奥地利成就了贝多芬。
因为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但是,发迹却是在德国。而贝多芬虽然出生在德国,但是,他的大量创作和成名,却是在奥地利。
我们还是来总结一下萨尔斯堡。
这里,有众多的名人故居,有历史长达800年的街道,有《音乐之声》拍摄的场地,有几经战乱和火灾仍然巍然屹立的主教教堂,也有希特勒的南部指挥所“鹰巢”。宏伟的建筑和悠久的历史严丝合缝地融在了一起,给萨尔斯堡涂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主教教堂旁的要塞山的悬崖峭壁上,坐落着萨尔斯堡要塞,这里曾经上演过奥地利版的空城计。十六世纪时,这个要塞被围困达三个月之久,要塞里只剩下一头牛可以作为食物,要塞守军把这头牛涂上一种颜色,让牛在城墙上跑一圈,涂上另外一种颜色,再跑上一圈,让敌人认为里面还有很多牛,所以放弃围困。
看来,中国和奥地利尽管相隔万里,智慧却是相同的。
智慧相通,不代表习惯相通。
今天基本上一个整天在外面游逛,检查了不少当地的厕所,不管是咖啡馆的还是展览馆的,不管是高速公路休息站的还是景点小饭店的,厕所都非常干净,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守规矩,爱卫生,这是奥地利人的习惯。
我们的习惯呢?厕所是最能显示文明程度的地方之一,又是不那么难改变的地方之一,可是我们国内的厕所还是大都很脏很臭,实在是需要彻底改变面貌了。其实不要空喊很多空洞的口号,就做一次专项的厕所整治活动,有奖有罚,一定会有成效。习惯是慢慢养成的,但是,也要有法律的制约。
我问了朋友一个问题:万一内急的很,附近又没有厕所,能不能尿野尿呢?我想,答案一定是不可以。没想到朋友很严肃的告诉我:可以,这是法律有规定的,因为这才是以人为本,总不能让尿憋坏了吧!
瞧瞧,人家连这都有法律。
2012年1月16日
该和维也纳说再见了。
如果没有维也纳大学召开关于辛亥革命的研讨会,如果没有他们特邀我参加这个会议,也许,我还不会在这个时候到维也纳,也许根本就不会到这个城市。
想想,多遗憾。
上午,天出奇的好,宏伟的建筑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又有湛蓝的天空做背景,十分漂亮。我沿着维也纳市中心的街道又走了一遍,市政厅,国会大厦、感恩教堂、英雄广场等等,虽然还是生面孔,但是心里觉得,已经是老朋友了。走过市政厅对面的剧院,突然想到莫扎特的一段八卦:据说,以莫扎特的名气,在维也纳哪个剧院都是平趟,能有莫扎特来演出,是剧院莫大的荣幸。可是,就是这个剧院,莫扎特从来没有进去过。因为莫扎特把这个剧院艺术总监的夫人,发展成了情人,让总监带了一顶绿帽子。
这位艺术总监因此把剧院的大门彻底向莫扎特关闭了。
但是,也许只有这样的浪漫,才能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所以,维也纳人并不认为莫扎特有什么不对。当然,或者是历史长河的冲刷,把莫扎特洗涤得更加干净了吧。
上午,一个女孩儿约我,她看了共识网上我写的《维也纳日记》,希望和我见面说几句话,我和她约了上午11点在老城中心的一家商店门口见面。
这是一个来自四川广安的姑娘,邓小平的家乡人。她在川大毕业后,考取了瑞典一所大学的研究生,研二之后,就在联合国的机构实习,前不久在曼谷的联合国亚太组织,最近,到了维也纳的联合国机构实习。她还到台湾做了半年的交流学生。
她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县城学校的老师,一定不会有什么背景,她本人长的也不漂亮,很矮小的个子。我想,这些机会都是她自己努力争取来的。
这是个聪明的女孩,说话非常得体,有见解但是不张扬。我问她:你是不是大学里成绩非常优秀?她说:也不是啊,一般吧,只是运气比较很好。现在,每个月她有1000欧元的奖学金,又不用花学费,这些钱,足够她生活的。
我说这么多,是因为我在和她的交流中,看到了中国年轻一代的中的佼佼者。他们爱学习,敢闯,不畏惧权威,又有国际视野。如果说,这一代人还不足以彻底改变中国的陈规陋习的话,这样一代一代人地延续下去,再高的山也能够挖平。
这个女孩儿正在找工作,投了不少简历,我祝愿她能够一切顺利。
下午到了维也纳机场,值得一说的是这里的退税制度。
凡是来欧盟的游客,买东西只要达到一定的金额(很低的额度),就会在购物的同时得到一张退税票,在最后离开欧盟时,可以得到退税,退税的金额大约在10—15%。我在维也纳买了些东西,很高兴地领到了退税,仿佛是捡了一笔钱一般。
更有意思的是,到了机场的免税店,买的东西还能退税。我买了四瓶酒还有些巧克力,花了90几个欧元,退税退了十个美元。麻烦是麻烦了一些,但还是很高兴。
在我的印象里,奥地利是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它却做了许多社会主义的事情,做了许多以人为本的事情,例如他们的公租房,例如他们对于国民的各种福利。
当然,生活在这个国家,也有很多的制约,比如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比如说,要诚信。
我看了维也纳的一家拍卖市场,很多油画上都标明了画于何时,画家是谁。我问带我去的朋友,这是真的吗?会不会有人会造假?朋友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可能,如果他作假,那他就别想在这里再做生意了。
我又问他:如果你回国,看到这样的油画也标着创作年代和作者,你会相信吗?这位朋友同样毫不犹豫地回答,不会。
这是一个很平常的对话场景,但是包含着很多的道理。其实,有时,不是看口号喊得如何,而是要看人心中的那杆秤。而这样一杆秤,每个老百姓心里都有。
这几天,我一直在夸奖维也纳,现在也要说说它的坏话:我觉得,这里的节奏太慢,星期日一刀切地不许商店营业,也给游客带来许多不便。要是有的游客只在维也纳停留一天,这天又正好赶上星期日,岂不是很沮丧?
再就是这个城市出租汽车太少,打车极不易。而对待操其他语言的游客,在语言和文字的表达上,没有周到的服务。奥地利航空公司的飞机往返中奥之间,机上居然连一句中文也不说。这其实反映了某种文化的傲慢。
奥地利机场很小,小小的候机室里挤得满满的。和中国许多大城市的机场比,这里只是一个长途汽车站,但是他们准点率高。另外,我的体会是小有小的好处,不用走那么远的路。我坐飞机到首都机场,下飞机后总要长途跋涉一番,每逢此时,我都咬牙切齿!
飞机就要起飞了。
黄昏时分的维也纳,夕阳慵懒地透过云层,洒在地面上。此刻的北京,很多人已经进入梦乡。
我倒是猛然有这样的感触:中国和奥地利,或者说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因为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带来了时差,也存在许多历史文化的差异,有些差异还非常大,就像白天和黑夜,还有黎明和黄昏,但是,构成一天的,不就是白天黑夜黄昏黎明吗,缺少了黑夜,还有白天吗?
再见了维也纳,我还会再来。
作者:
莫非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601813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