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请教老广与日本在住的朋友们 |
 |
所跟贴 |
请教老广与日本在住的朋友们 -- 芦笛 - (2421 Byte) 2011-1-10 周一, 上午5:34 (770 reads) |
spring
加入时间: 2008/01/22 文章: 266
经验值: 19644
|
|
|
作者:spring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抱歉来晚了,简单说几句。
1.所谓“入声字”,就是以辅音-p,-t,-k结束的字(但是不“爆破”,就是说,只有“成阻”,没有“除阻”)。据说上古时代还曾经有过以浊辅音-b,-d,-g结尾的入声,但很早就消亡了。
现在的一部分“南方方言”,如上海话、广东话、客家话等,虽然形式上还保留有入声,但由于语音的演变,其音值已经不是明显的-p,-t,-k,而是变成了一个“喉塞音”,或者仅仅音节短促一些而已。
其实“北方方言”中也有保留入声的,例如南京话。
入声字,其实在单词或句子的末尾出现时,那种顿挫的效果不如出现在词、句子中间时那么明显。
2.日语自古就是“开音节”语言,就是说,音节一定以元音结束。因此,古代日本人学习汉字的发音时就按自己的发音习惯,把入声字(辅音结尾)后面加上一个元音u,这样,原来一个音节的汉字,日语的发音就成了两个音节。例如:“物=butsu”,“侧=soku”。 只是,当入声字的后面再出现一个清辅音打头的字时,“入声”才恢复到其本来面目,例如“物价=bukka”,“侧近=sokkin”。
3.关于北京话是不是胡语,天涯和猫眼曾有过热烈的讨论,一些学者也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证。老芦根据一些表面现象就说“毋庸置疑”,而且还“众所周知”,显得太过武断。
作者:spring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