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我在西方作“上帝”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我在西方作“上帝”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我在西方作“上帝” (1241 reads)      时间: 2009-8-01 周六, 上午4:44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我在西方作“上帝”


芦笛


因为沈崇案,引出了谢泳先生的英文造诣问题,网友转贴了方舟子《文科学者也应掌握英语》一文,批评谢泳教授的短文《英国旧书店给张申府的一封信》,说谢因为英文造诣有限,把那封信理解错了,由此得出了文科学者也该掌握英语的结论。

其实在我看,这倒不是谢泳先生的英文造诣不高的问题,它涉及到的乃是对西方生活的了解。没在西方长期生活过的人,即使英文再好,犯此类错误也相当容易,无足深责。

诚如方舟之指出的,谢先生犯的第一个错,是把The Times Book Club当成“旧书店”,其实那是一种特殊的邮购书店。它和一般书店的区别,是后者是open的,所有的人都可以是顾客,而前者是exclusive的,只给参加该“俱乐部”的成员寄书。你要向它买书,先得加入那俱乐部。加入的方式很简单:选购一批该俱乐部发售的书,你就自动成为该俱乐部的成员了。好处是可以买到价钱打折扣的书,而坏处(也就是义务)是每个月都得买一批书。

本人就曾被这种俱乐部套上过。某日,我从信箱里塞进来的无穷烂纸片中,看到某书籍俱乐部的广告,那书价低得惊人。我这人不好意思,有点喜欢贪小便宜,当下就邮购了10本,自动成为该俱乐部的成员。没承想下个月该俱乐部又给我寄了几本书,同时附上了账单。我乃回信抗议,说你们寄来的书我都没兴趣,不需要,现在给你们寄回去,以后请勿再干这种事了。不料对方立即回信,把当初广告上载明的合同亮出来,其上还有我的签名,其中有一条就是我参加该俱乐部后,每月至少得购书3本(数字记不准了,或许是5本吧)。我违反了自己签订的条约,必须承担法律责任,云云。

我一看头就大了:在第一次购书时,我确实在那广告上签了名,寄回去并附上支票,这是买书的必经程序,我当时根本就没看那广告写的是什么,以为那不过是一次性交易,哪知却被廉价书给套进了那俱乐部,从此有了每月买书的义务。我于是回信说,你们寄来的书我一点兴趣都没有,总不能逼迫我买毫无用处的东西吧?他们又给我寄更多的目录来,我勉强挑了几本买下了,就这样坚持了几个月,买了一堆我没什么兴趣的烂书,足额后才赶快退出了那该死的俱乐部。最后那批书大部分让我在搬家时扔掉了。

但这种事,没在西方居住过的国内学者怎么可能得知?谢泳先生把此类club当成“旧书店”未足深责。

此外,那家“旧书店”回函使用了“duplicate copies”一语,也容易引起误会,致使谢泳把它当成了“为张申府复制副本”。这里暴露的有如说是语言问题,莫如说是常识问题:方舟子已经说了,当时没有复印技术,只有影印,成本必然非常之高。何况事涉版权,一家书店未经出版商许可,绝无可能随便“复制副本”。

依愚见,谢先生该文暴露的主要问题,还是将西方过于理想化了。如他说:

“从信中的日期可以判断,这封旧书店的回函恰好在信发出的一个月内,虽然张申府要的书没有了,但他们很快为张申府复制副本寄回,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这个速度应当说不慢,今天中国清华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个人要在英国旧书店里买几本自己想要的书,不敢说在一个月内会得到满意的结果……”

我不知道上世纪30年代的英国销售服务质量如何。但我敢说,本世纪90年代英国的销售服务质量总的来说虽然差强人意,可有时也能把人气死。个人经验是,越大的公司,官僚主义也就越严重,我跟英国煤气公司British Gas扯过的皮就最有代表性。

英国煤气公司给用户发账单,一般是按估计用量先收钱,很长时间后才派人到家里读表,再根据实际用量多退少补。有一次他们派人来换了我家的煤气表。新表起始读数当然是零。可该公司居然压根儿忘了这档子事,不断地给我寄账单来,仍然按照旧表的读数凭估计用量叠加上去,足足加了好几个月,后来的账单便是红字的,说我欠账累累,应该赶快交钱了。

我又气又好笑:表都换了,你让我怎么按那不存在的读数交钱?我于是打电话给他们。接电话的人答应去调查,但我仍然接到红字账单。我于是又打电话又写信,但都泥牛入海无消息,写信无回音,接电话的人则一律答应这就去调查。在我写了第十封或是第二十封信后,煤气公司干脆来了封警告信,说Dear Sir,鉴于你长期不支付煤气费,根据国会法案某某条,我们准备于某月某日取得当局同意,破门而入,切断你家的煤气供应!

我暴跳到九霄云外,立即给该公司的CEO写了一封信,告诉他此事的原委,把所有我过去写给该公司的信的副本附上,成了厚厚的一大叠,就跟向学术杂志投稿一般。在信中我说,他们可以根据一个鬼魂煤气表收费,但我不能为这个鬼魂读数付费。他们的无理取闹已经为我造成了极大的感情困扰。某月某日我必须上班,家里没人,若他们胆敢趁虚破门而入,必将毁了我在社区内的声望,我绝对饶不过他们,定要向法庭告诉,用法律找回公道,捍卫我的尊严。我扬言还要向BBC的Watch Dog(一个专门料理此类冤屈的电视节目)写信,控告一家大公司对我的无理骚扰与迫害。

到了该公司扬言要破门而入的那天,我离家上班前在门上贴了张A3白纸,用醒目大字尽可能言简意赅地警告来人:那煤气表早就换了,如今的新读数是多少多少,不是他们说的多少多少,我只能按这读数加上换表前的用量付钱,但我不知道总用量是多少。我不是不想交钱,而是不知道该交多少,请他们立即查明此事,开个新账单来。若他们胆敢非法破门而入,毁了我在本社区内的名声,则我将提起法律诉讼,向该公司索取巨额赔偿,请来人三思而行。

那天上班,我一直心神不定,提心吊胆,历历如见地想象出那伙烂仔破门而入的生动情景。没到下班时间我就赶回去了,远远看见一切如故,那张A3白纸还好好地贴在大门上,悬着的心才放回了腔子里。敢情那群烂仔只是虚声恫吓,并没敢真来破门而入。

然而还是鬼话说的No peace for the wicked——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谁知道他们哪天会来?我当然可以打官司索取巨额赔偿,但这种事违背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懒惰天性。因此,此后十多天内我一直在焦虑中度过。最后该公司总算来信了,向我作了诚挚的道歉,并给我寄了张支票,大概是25镑吧,作为对我的补偿。此后又给我寄来合理的账单,总算承认了他们亲自更换的新表确实存在,并开始以它为根据,计算煤气消耗量了。

类似的事还出过好几起。90年代有一阵子,英镑突然坚挺,与美元的兑换率陡增。我想等到峰值时买点美元,待比价大跌时再换回英镑。我的存款的大头是定期的bonds,恰好在下一个月到期,我于是给银行写了封信,告诉他们到期后请不要再延期,将钱转入我的活期账户中去。此后我就去度假去了。

不料我回来后却接到银行来信,说那bonds已经成熟,因为他们没有接到我给他们的指示,于是那笔存款自动延期一年,我于是立即打电话给银行,告诉他们那钱我不存了,请他们转为活期。接电话的女士满口答应,说是等5个工作日后便将转入我的活期账号中。此后的事就是煤气公司烂事的重复:我不断打电话,但过了个把月,那钱还在定期账户上。我于是大怒,给他们写了封信,说Dear Sir,我那钱是要用来买美元的,但因为你们的官僚主义作风使得我无法动用存款,以后英镑若跌价,则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必须由你们承担。如果你们再不立即将我的存款解冻,则我将给BBC写信,还要到网上广发帖子,揭露你们这家大银行仗势欺人,不把我这零散小存户放在眼里。我当然只是个可以忽略不计的穷鬼,但我这穷鬼照样可以到处去倒你们的招牌。

那信发出后立见神效,对方立即给我回信,通知我那笔存款已经转入我的活期账户中,为了弥补他们的过失,给我多加了80镑的利息,对他们工作中的过错,他们深感抱歉,云云。那信让我觉得非常guilty:NND,我成了什么人了?完全是讹诈行为。其实我只是生气而已,倒绝无讹诈他们的用心。人家虽然出了那错,但也未给我造成任何损失,事实上,那钱解冻后,英镑还在持续走硬,我如果及时抛出可赚对本利。可惜我这人不是行动型,懒惰入骨,虽然理智上知道该去买美元,可是一直懒得干,直到拖到英镑狂泻,那笔钱还在活期账号上。若是一直放在定期账户中,则利息反倒要高得多。

这就是我这个“顾客上帝”在西方享受过的待遇。我的感觉是,西方服务行业确实比较负责也比较敬业,但顾客并不真是上帝,许多公司照样可以有官僚主义作风,制造出鬼话所谓bureaucratic errors来。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公司很不错,而有的公司就特别扯淡。据个人体验,越大的公司就越容易出上述官僚主义的错误。我前段改换电视、宽带与电话公司的痛苦经验也证实了这点,我转到一家大公司去,结果是害得我两个月没有电话用,成了原始人。不过这话说起来太长太复杂,按下不表。

总而言之,我的意思是,西方不是理想世界,同样可以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好在人家有个投诉的地方,你认起真来,错误就能得到解决。这兴许才是人家真正的优越性所在。

中国在过去吃大锅饭的年代,进了商店就如同进入阎王殿一般,顾客与卖主之间是鱼肉与刀俎的关系,毫无公道可言。好在改革开放总算改变了这局面。仅就销售服务态度而言,中国现在大概不亚于西方水平了吧,有的地方或有过之。前段我去机场接一位国内来人,人家就说外国的机场还没上海机场先进。据说上海机场内到处是闭路电视,在外面接客的人能清楚地看到自己要接的人走到了哪儿。西方机场的服务还没到这水平。国内最大的问题,还是危害人民健康的假货太多。“人民政府”若再忽视这问题,那就真是千夫所指了。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54898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