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评点安魂曲六四回忆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评点安魂曲六四回忆   
所跟贴 评点安魂曲六四回忆 -- Anonymous - (13340 Byte) 2003-5-04 周日, 下午8:48 (715 reads)
安魂曲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2787

经验值: 0


文章标题: 今天时间不多,先简答几处,以后再详述--- (343 reads)      时间: 2003-5-04 周日, 下午11:12

作者:安魂曲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封:因此倒是安学校那个“自称为北高联常委”需要打些问号,他究竟做了些什么获此“职务”?



安:我觉得没必要去追究了。我不认为我的这位同学撒了谎(他是个很低调的人,后来没有因此在我们这里争取任何地位权力),因为你可能忽略了某种情况---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私下和你交流。



封:“复述”?以前写有回忆?愿闻其详,如果有希望贴出来或给六四档案。



安:去年曾经写过一篇回忆抒怀文章,其中提到了部分情节,我找一下再给你。



封:你们学校、你们省当时在广场的有多少人?。。。5.23后你的具体行动能再详细一些回忆一下吗?



安:现在回过头来,人数已经估计不准了,当时好像也没数过(或者数了忘了),而且不断人来人往,。。。因此我现在脑子中只记得大概有多大一片地方:)---不知道你问这个问题有何见教?



至于我5。23后的具体活动。。。基本上是白天黑夜呆在广场学校队伍中处理各类琐事,其间还去六里桥、丰台一带拦过军车(我听广播叫敢死队,自己就带几个人去了)。。。后来见越来越没意思,人越来越少,以为学潮最终会冷淡收场,而且当时都说6。20人大常委会召开时再大闹,所以就回去了----以我当时的性格,如果预见到六四的镇压,我绝对不会临阵脱逃的。



封:非常认同你的分析,当时确实是“学生思想上还没有做好从向政府请愿到推翻政府的准备工作”。



安:当时不仅知识分子和学生思想上没有准备好,老百姓更可能无法接受推翻中共这种极端选择,因此只有用“反击反革命政变、推翻伪政府”的名义才可能成事。。。真要成了事,最后结果也肯定是赵紫阳胡启立复职什么的。你批评王军涛陈子明,其实方励之严家其他们当时也多半没有这个魄力,而且说了话学生也未必听。



---真正当时最渴望干这样惊天动地大事情的,应该还是北京那些支持我们的市民主力(主要是类似“飞虎队”那样的年轻工人),在关键时刻工人阶级的“革命坚定性”一般都比知识分子高。可惜当时工人也没有组织起来,工人基本上都把学生当作他们的主心骨,而学生又严重忽视了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影响,尤其是海外传媒力量,帮助工人领袖建立组织这一工作的重要性。等后来“联席会议”那阵子,好像“工自联”已经无法动员很多工人了。



封:(胡平先生的)“见好就收、见坏就上”是事后诸葛亮,操作性不强(你应该是这个意思)



安:如果把胡平的话理解成对六四一些具体策略的批评,确实如此。但胡平的话我理解是隐含了对当时学生和知识分子脑子中根本缺少“见好就收、见坏就上”这种基本的、根据对手强弱变化相应调整己方对策之政治谋略的总体批判---这一批判本身我认为是公平的。因为我本人在六四期间感受到的学生心理气氛,基本上是本能排斥“政治博弈”(前期,如4.27游行还好些,知道口号可以灵活、后来胆子大了就不注意这些了)、而片面强调“我们要民主”的。封从德你自己也可以回忆一下你们学生领袖之间讨论问题的时候,究竟是认真分析策略的时候多?还是慷慨激昂的时候多?



当然,“见好就收、见坏就上”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难(但绝不是一句废话,因为很多人关键时刻连对自己“说”这番话都可能忘掉)---但并不是绝对不能把握好,而是一种极为高深的政治斗争艺术。不管怎样,我们不能因为我们自己觉得把握时机火候很难,就根本否认把握时机火候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我昨天才写了封信回唐柏桥批评他的近作中“专制社会下根本不存在真实民意”的错误观点----我的逻辑同样是:把握专制社会的真实民意同样考验你的政治水平,你本人或者其他人无法把握,并不等于专制社会的“民意”就不在那里客观存在(我举的例子:布什的班子要是不能起码把握伊拉克人民不会顽强抵抗这一真实民意,就根本不敢下决心开战)



封:对于柴玲,你怎么看云儿的辩护?具体哪些话不妥?出国后哪些行为不能原谅?(我自然也有批评,但想先听你的,另外提醒一下:民主是尊重个人选择的----当然也有限度,我会仔细分析之)



安:对这个问题,辩论起来伤和气,毕竟柴玲曾和你有生死之缘。其实我今天已经原谅了她很多,尤其听了唐柏桥“她实在是伤透心了。。。”(我前一段也伤透了心)的辩解之后。不过个人固有选择的自由,但同时也就给了别人因其选择而不喜欢他的自由---不管怎样,她从此消极对待中国民主、甚至连涉及都不愿意涉及,本身就是对自己六四这段经历的间接否定,这对她本人也是一种损失。



封:“空校”前面已经说了,我们的认知重点有偏差:如果中共面对的是全国各省市每七天周期性的有组织的集会游行(有统计当时已经波及300多城市),仅仅对北京戒严又有何用?--这是我的重点。



安:老封:就拿我们学校来做例子吧,你所设想的“每七天周期性的有组织的集会游行”最多坚持两三周就肯定无法继续下去。因为同学的热情不可能在间断的情况下长期保持,而校方、老师、家长的压力却会越来越大。。。这样即使官方不镇压,参加人数也会直线下滑,最后我们大家都会被边缘化。



其实,看看北京市民的情况就知道了:5.23之前,全城百万人上街游行支持学生,到了5。27全球华人大游行,就几乎得不到任何市民有组织的配合了,甚至连马路旁捐款、广场上送东西的人都不到几天前的十分之一。。。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人家“疲”了,另一方面共产党的基层控制太厉害了---我们当时如果去和共产党斗基层、斗细水长流,当然现在看来肯定结果不会更差,但同样最后也是会被“秋后算账”的,绝没有你幻想的那样坚持斗争的可能。





封:“三个关键点”自然重要,其实,从组织角度看,真正的问题是4.23就埋下的--北高联的形成过程中的非民主因素。这要慢慢细说。



安:我不认为当时任何学生组织的形成可以做到完全民主,我们学校的自治会就是我们几个煽风点火的领头人自封的:)----而在广场我则基本实行独裁,印象中没有搞过民意调查什么的。。。道理很简单,同学们互相还都不熟呢,又谈不上什么资历、在参加学运方面也没什么竞选上的重要分歧,谁知道谁更合适?



---学生组织建立的真正民主化,肯定要等到学潮的相对平静期甚至学潮本身结束。在六四期间,这一个关键时期一直没有到来,所以组织工作也就很难上台阶。



退一步讲,即使建立了民主的组织也不一定管用,因为学生组织的权威不是绝对的,激进派不服的话很容易挑战你,拉几百人出去并不难。。。要对抗这种现象,只有决不迁就、狠心拒不配合,让挑战者得不到足够的资源自行偃旗息鼓----但六四期间,一方面王丹他们拥有海外传媒的宣传途径,一方面北高联也根本无此魄力拒不配合甚至发表声明公开反对。。。这样当然只能被激进派牵着鼻子走----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世界上类似的混乱场面下,激进派总是容易得势----因为你想冷静,得大家都听你的才行,而你要是想闹腾,那么少数人就可以天翻地覆嘛!

作者:安魂曲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安魂曲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95091 seconds ] :: [ 19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