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抗争的战略立场是一样的
|
邋遢道士
|
|
最近二星期中在中国几个大城市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反日示威,中日之间的外交关系被视为两国建交以来的最冷峻局面。因此牵引出来的种种政论文章,众说纷纭,尽管都有一定程度的关注与分析,可惜只有屈指可数的论者掌握到中日抗争的国际关系要害是完全一样的。 某些所谓“民主自由份子”或“职业民运活动家”(=“运动员”)以及反共“义士”们,当然膝盖反射性地站在诋毁中共政权的立场去借题发挥;某些“日本在住”的华裔精英则根据日常生活中和日本民众接触的印象,尽量利用“文化”或“民族性”因素去替日本政府辩护;至于一般愤青们言不及义的叫嚷,自然更是不在话下的了。 其实,国际关系的基本重点极为简单:维护本国利益而已。换言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除了某些点点滴滴的、民间偶发的“人道支援”(例如最近的“海啸天灾”)外,凡是有政府插手的所谓“外援”,毫无例外的全是站在本国“利益”的立场去考虑的,绝对没有“道义”可言。这次的风波,基本上是中日两国潜存利益冲突的表面化而已。 〖必须及时指出,中国现代历史上确曾有过盲从“意识形态”信仰而采取“打肿面子充胖”的“道义”外援往例,但那是举世无双的幼稚病态(也有一部分是突破国际围堵困局之下的“自存”考虑),应该是惨痛的“学费”,不能算是常规。〗 那么,任何国家面临外交纠纷时候,如何界定“本国利益”的战略范畴,如何策划现实运作中的“战术”步骤呢? 关于前者,本坛的信天翁已经在他的《爱国战略》(#599576)一文中有相当详尽的叙述;也就是他谈论到的“爱国战略”中的“力争全民的根本利益”那句话。万变不离宗,只要抓住这一纲领,其他的都不难明了。为什么那么简单的立场,许多人都看不到呢?窃以为那是“一叶遮林”的现象,他们看到的可能是一己或一党一派“利益”的叶子,没有看到“全民利益”的林子。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 无庸置疑,如果肯定上述的“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基础,日本必然也会“力争”日本的“全民利益”。那么中日之间的纠纷,显然必须从这个“利益冲突”的症结去分析。下列的每一问题,包括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教育部批准篡改二战历史、日本试图修改和平宪法、日美安防协议添加周边条文、以及日本入常等等,都是和钓鱼台主属问题、争议海域探测能源问题、国际油管路线问题等,都是与中日两国的“国家全民利益”无法分割的,也都是经济、国防以及地缘政治地位的大问题,和日本人是否反省二战罪行或是否悔过道歉的“道义”委实拉不上太大的关系。 尽管如此,了解这些“冲突点”所隐含的长远利益,显然是知己知彼所必要的功课;值得谨慎留意;但却没有必要把它们视为“合理”的退让前提。换句话说,既然大家争的都是利益,那么如何在“利益”的平衡交易上,取得最符合“双赢”的妥协,这就是战术运用上的智慧和技巧问题,也是信天翁“数落”的“外交灾难”的具体内容,却也正是其他网友表示见仁见智声音的话题。这方面的讨论,应该让那些更有经验的专家们去深入探讨。 应该指出,任何有关国家利益的考虑都得接受客观现实的制约,而且还有利益本身的轻重、久暂、以及缓急先后等等衡量上的选择。其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国际“大气候”,也就是大国之间的远近纵横关系以及彼此所占有的战略份量问题。从这个角度上看,在上述的众多“冲突点”中,中国必须确定台湾问题的重心位置,中国政府和人民必须向全世界发出毫无妥协余地的坚决信号,严厉警告任何第三者插手其间。因为那是中国久远利益中的最主要战略目的,中国政府是绝对不容退缩的。 最后不妨补充几句,执政者的作为和民间的作为是不同层次、不同政治效应的行为,是遵照不同的条件和“游戏规则”而出现的。可是,老百姓在战争期间所遭遇到的灾难毕竟是最直接、最切身、最具体、而且是最难释怀的;因此,民间的反应断断不能和独行其是的蒋、毛等最高领袖的“以德报怨”同日而语。因此,老道绝对不同意那些将目前的民间示威比拟为“义和团”(或“拳匪”〕的诬蔑。须知连最先进的西方国家也都有假借民意去推动执政方略的“榜样”;包括香港在内的许多市民的抗日运动,肯定在国际舆论上要发挥出无法预料的启蒙效应的。如果这些自动自发的“民意”能够帮助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助威”而获取更大“利益”的话,没有任何有中国心的人能够反对或胡乱给予谴责的。(请看本坛难得一见的日本网人的发言,谁能责怪他们为本国或本族的“利益”互相呼应呢?)网上的书生之见,未必完全可靠。当政者无疑能掌握更多、更全面的资讯,他们肯拿民间意见当参考已经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事了,一味谩骂恐怕未必是明智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