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就是文革发动40周年。那时候我还是“小屁孩”,当时不明白,到现在也对名目繁多的派系十分茫然,什么“红卫兵”、“东方红”、“造反派”、“主义兵”、“红造司”、“好派”、“P派”……。其实,当时如果有全国“一片红(橙,黄,绿,青,蓝,紫?)”真正实现“大联合”的派别,那就是“男焊(半导体收音机)女织(毛衣)” 的“逍遥派”。不过,“逍遥派”要在运动之前就已经工作,至少要混进大学才资格,中学生当中则有一个所谓“飘派”。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飘派”到底是什么意思,很难下定义。“干部子弟当中的花花公子和风流女郎”?不对,有的高知子弟也挺飘的。“老三届当中的俊逸之士”?也不对,张郎郎先生回忆文章里的那些风流人物都是老大学生。但是大体上还是以老三届为主,70届以后的叫wan zhu,当时以为是“晚主”,“晚于老三届”之意也,也可能是“玩主”,“会玩的主儿”之意。王朔给写成“顽主”,不知什么道理?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飘派”存在的时间段则相对比较容易定,从1967年到1972年的5年左右是飘派的活跃期,此前革命热火朝天,此后就成了“晚主”的天下。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现在想得起来被叫做“飘派”的,大体上需要符合这么几个条件。家庭出身是干部(包括“革军”和“革烈”)或知识分子(高级最好,实在不行低级也凑合),看别人没看过的书,听别人轻易听不到的音乐,会唱歌跳舞或某种乐器,具备某种体育特长,会照相,冲洗放大。另外相貌一定要好,男女平等。有人说,“所有动物都是公的比母的漂亮,只有人类相反。”这话需要修正,大部分女的比男的漂亮,可男的要漂亮起来,就能把所有女的比下去。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六十年代末的一天跟女友走进西单的冷饮西点店,看见两三个“前老兵儿” (即最正宗的红卫兵),身高大概有1米85,宽肩长腿,浅黑色的脸上有一丝忧郁,大眼睛深不可测。他们穿的也是蓝咔叽制服,但是颜色更接近正宗的藏青,剪裁和做工都很考究。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怎么能断定这几个男孩当过老兵儿呢?人们总是说那时候的服装整齐划一,无非是蓝绿两色,其实在这蓝绿两色的制服中,阶级界限却比任何时候分明,看一眼就可以准确地判断他或她的家庭出身,高干和高知也不会混淆。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高干子弟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端正”二字,不论男女几乎都是舞蹈演员或运动员身材,相貌也是端正的,却比较缺乏个性和韵味;而高知子弟则相反,有个性韵味,却不大端正。当年四中排球队的主攻手,据说是教授的儿子。此人的长方脸非常白皙,高鼻梁,唇红齿白,眉清目秀,长年风里来雨里去的高强度劳动都没有将这一切摧毁。他能当扣球主力,身高肯定在1.80米以上,闹不好得有1.85(当时有个名二传才1.70),胳膊和腿都短不了,可惜有点溜肩,破坏了总体形象。此人我只从远距离看过一眼,大名鼎鼎的运动健将正在矜持地微笑着和人谈天,后来再也没有见过,不知是否“耐看”。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一个高干子弟则和他正相反。说是他是高干子弟,其父乃是某报主编,家学渊源是有的,不过参加了革命而已。此人原来是篮球和乒乓球健将,却由于某种我至今不甚了然的机缘参加了排球队,很快就压倒群芳,脱颖而出,成为副攻。他扣过一个压线球,那叫一个犀利,事隔三十多年还历历在目。可毕竟没有基本功,篮球反应似乎一直在潜意识里作用,排球动作怎么看怎么别扭。猛一眼看上去,天下要是有“美男子”,那是非他莫属。作为篮球运动员,此人不算很高,大约1.79米左右,身材是标准的三角形,胸肌发达,长胳膊长腿,动作轻灵敏捷。浅黑色的长圆脸,五官也没毛病。可过几天再看,就毫无光彩了。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说了半天男的,再说女的。有一家三姐妹,父母是“起义人员”,在北京的高干和高知圈子里非常popular。这三姐妹有两件怪事。一是父母的特征都在脸上挂着,彼此就是不像!二是除了老三之外,老大老二的脸都是歪的,还不是歪一点,歪得厉害,连牙都不整齐。可她们仨还就是美,公认的美人儿,有专业摄影师照的逆光大头像为证。她们美在哪里?大概就是所谓“气质”吧,言谈举止间流露出的那种融合了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优雅,即便是破旧的蓝布制服也不能掩饰。有人说,出生地会给相貌风度留下痕迹,老大和老二都出生在巴黎。法国女郎本来就不是以N围胜,而是以风韵胜的。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凡事都有例外。我也见过“高干子弟体型端正”的极端反例。清华附中红卫兵的创始人之一,《三论革命造反精神万岁》的执笔人之一,是我大学同学的先生。她是班上第一个结婚的女生,开口闭口“My husband”如何如何,我们就叫他“husband”。不避“whose husband”的嫌疑也是有理由的。听她唠叨了一个学期“my husband如何如何”,就想见见,说好最后一门考试结束后去吃西餐,她有点勉强地同意了,说,“他比我矮”。于是我们就把husband想像成敦敦实实的样子。到了西餐馆,只见从人群中擦着地皮翻滚出来一个人,张口就是一长串流利的英文。碰巧那天去的几个女生都是学德文的,目瞪口呆可以用听不懂来掩饰。Husband 见我们没反应,就改口说中文了。他说的话也有标准的干部子弟特征,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措辞和句式都很典雅,把他说的话录下来放,肯定迷倒一大片。奇怪的是,我们班的女生无所谓,反而是男生特别不喜欢他,有机会没机会都要挤兑他几句。也是纪念文革发动30周年的时候吧,看到仲维光先生在关于清华附中红卫兵成立前后的长文里提到,此人摇头晃脑地反复朗读某篇《人民日报》社论,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云云,不禁哑然失笑。就他,一张《人民日报》展开,还看得见人么?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区别“高干”和“高知”子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说话。高干子弟说话特别典雅,决没有“粗俗”或“低俗”的字眼,没有“胡同串子”的发音。而高知子弟则相反,不仅不避俗语土话,还有意识地去学,词汇量越大越光荣,发音越准越能耐。插队的时候常听说邻村某聪明能干之女生出生在美国纽约,可惜缘悭一面。若干年后有幸瞻仰她的“玉照”,实事求是地说,从有些角度看还可以,另一些角度看甚丑。又过了几年,有事不得不去找她,一开口那叫一个土!说穿了,都不过是snobishness罢了,尤其是后一种,拉出的架势就是,“我有家底我怕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