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你又死了一天
|
北徙
|
|
《入殓师》是我很久以来看的第一部日本电影,这并不关乎民族大义,只是巧合而已,别无它解。 据说古代中国忤作之后不得取仕,于是永远停留在生存链的最底层。那样的社会满口仁义道德,实则吃人不吐骨头。在《入殓师》这部影片中,当代日本籍入殓师小林大悟的妻子谴责丈夫找了份不正常的工作。小林大悟反驳说,死亡是一件最正常的事情。死亡的确再正常不过,有人一辈子不认识字,有人一辈子没留下子女,甚至有人一辈子没尝过男欢女爱。惟独死亡,是人皆有,世人皆有。然而,想象被一双刚刚摩挲过尸体的手搂着抱着爱抚着,厌恶和反胃却再所难免,这也是人之常情。对尸体的排斥来自对死亡的恐惧,并非完全出于文化的教化,而是生命进化出的本能,可称为人性。人性本来就是虚伪的,虚伪反倒成了某种真实。 小林大悟也曾享受过父母双全的天伦之乐,那是在他幼小的童年。在父母的殷殷寄望中,充斥小林大悟未来愿景的是大提琴、是为艺术献身、是光彩照人的演奏厅,至少也是流浪艺人的洒脱和从容,可惜这一切终于被冷酷的现实砸得粉碎。已为人夫的小林大悟必须放下琴弓,托起死尸,那是他自由选择的职业,那是他的安身立命之途。尸体的恶臭终究敌不过失业带来的恐慌,人都是逼出来的,无法反抗则不如享受,罪恶的难道仅仅是资本和资本家?社长在招聘广告上略做手脚,小林大悟误入歧途。社长一半无赖狡诈,又一半真诚善意,看似截然相反的两副嘴脸,交集却是孤独与渴望被接纳。社长慷慨付给小林大悟每月五十万的高薪,可他并不比他更让人羡慕,在死亡的陷阱中他坠落的更深,满目苍凉。小林大悟下班回家,在餐厅里野兽般的剥掉妻子的衣裤,让妻子难为情。迫不及待并不因为性亢奋,他只是需要女人的的皮肤和体温,那是通往活人的一座桥梁。时间能改变许多东西,但绝不是全部。年轻的时候多吃点苦,老了也就习惯了。 看了电影,才知道日本人也火葬,而且还白白陪烧一口精致的棺材,太浪费。我宁愿少工作一个月,死后直接烧掉,省下棺材钱。我相信会有许多日本人抱有和我一样的想法,可他们恐怕很难如愿以偿。伟大领袖毛主席当年签字画押百年后要付之一炬,结果却被定格在水晶之中,象琥珀里的一只虫子。由此看来,所谓国家、社会、文明,不过是一件相互胁迫和彼此伤害的工具。民主也好,独裁也罢,程度有别,实质无异。 影片中人物表情夸张,宛如漫画。真正的猛士应该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可除了虚张声势,又该拿什么来面对票房和内心。影片的结局也是好莱坞式的大圆满,爱人回心转意,朋友尽释前嫌,入殓师小林也大悟如仙。国家主席刘少奇对掏粪工人时传祥说,我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只是革命分工不同。小林大悟肯定相信这个故事。突然感到日本人的可悲,如此殚精竭虑,如此脆弱又优雅的对抗着生命的虚无与乏力,那四面水围的弹丸岛屿更衬托出几分无奈。凭什么中国人可以霸占喏大一片大陆?且如此理直气壮。不是说人人生而平等?不如说人人生而等待被命运强奸罢,一个都不能少。我当然不打算做汉奸,不过是滥发感慨,我也不是为日本人打抱不平,只是顾影自怜。不过这又有什么区别?人生终究是一场死亡进行时的悲剧。 今天,你又死了一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