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宣言 | 论坛 | 博客 | 个人文集 | 专题文集 | 期刊  
搜索: 购买芦笛文选  
海纳百川2004年4月号

主编: 老杜

 
散曲闲话(一)元曲、散曲、杂剧 【版权所有】
锺 舟

唐诗、宋词和元曲,被人们称作中国韵文花园里的三枝奇葩。元曲有着自己独特的、强烈的风格,一般说来,人们不大会将元曲与唐诗、宋词相混淆。比如,以下关汉卿的这首【双调.沉醉东风】,人们不会将之误判为唐诗或者宋词: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忧则忧鸾孤凤单,
愁则愁月缺花残,
为则为俏冤家,
害则害谁曾惯,
瘦则瘦不似今番,
恨则恨孤帏绣衾寒,
怕则怕黄昏到晚。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当然,人们也不会将陆游的“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或者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当成元曲;更不会至将《诗经》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之类的作品,错认作是元曲。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人们将元曲和唐诗、宋词三者相提并论。最早将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者,当是元人罗宗信。罗氏在《中原音韵. 序》中说道:“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明人茅一相,似乎是说得最为透彻的一个。在为王世贞所辑选《曲藻》的题跋中,茅氏将元曲同汉文、晋字等,一齐视为传世之珍:“夫一代之兴,必生妙才;一代之才,必有绝艺。春秋之辞命,战国之纵横,以至汉之文、晋之字,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是皆独擅其美而不得相兼,垂之千古而不可泯灭者”。(早期,人们较多地称元曲为“乐府”或“词”,许多元人作品集,多冠以“乐府”或“ 词”的字样。如《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海浮山堂词稿》等。)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元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誉满中外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写道:“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胡适先生将元曲的产生,视为中国文坛上的一大革命:“文学革命,在吾国史上非创见也。即以韵文而论:三百篇变而为骚,一大革命也。又变为五言,七言,古诗,二大革命也。赋之变为无韵之骈文,三大革命也。古诗变而为律诗,四大革命也。诗之变而为词,五大革命也。词之变而为曲,为剧本,六大革命也。何独于吾所持文学革命论而疑之?”(胡适1916年4月5日日记——《胡适作品集》)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元曲,中国文学中一朵瑰丽的奇葩,斑斓夺目、昂然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元曲是中国韵文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元代文学的灵魂。元曲对于后世文坛影响至为深远,无论是诗词歌谣,还是小说戏曲,细细寻访,元曲的踪迹随处可见。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有朋友问:“什么是元曲?”初初听来,觉得问题有些奇怪,细细想去,这问题倒也真是直指熟视无睹的朦胧。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元曲由元杂剧和散曲两大类构成。散曲中包括“小令”(又称“叶儿”)和套数(又称“散套”、“大令”、“长调”等),主要用于清唱;杂剧,则是有着念白、作科和唱曲多种手段,以表达剧中故事情节为中心,明显地具有舞台表演的艺术特征。将杂剧和散曲这两种颇具差异的文学体制统称为元曲,主要原因,是两者都用了当时流行的北曲。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大概在公元十三世纪金元时代,在中国北方流行着一种通俗的歌曲,这种通俗的歌曲,虽然在句式结构上也多长短句,但是无论是曲调(旋律)风格还是语言风格,都和传统的诗词,有着显著的不同。这种强烈地带有中国北方风格,由北而南风靡中原的新歌曲,便是人们所说的北曲。北曲中,有着许多不同的、声腔定格的曲牌。
    
元杂剧的最主要的任务,是向观众介绍、展示剧中的故事情节。演员的演唱,是元杂剧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成分。元杂剧的演唱部分,基本是联曲体,是合乎逻辑的多个曲牌联唱。每个杂剧,多是四折。可以说,每一折,便是一个套曲。四折之外,还可以加锲子,有时还有用两个锲子的。元杂剧的这种曲牌联唱的现象及其音乐结构,同时为我国的戏曲,以演唱曲、调等为其主要特征,基本上奠定了基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给后世话剧的生存和发展,增加了许多压力。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元杂剧中的念白,使得表达故事情节更为简单、明了、直接。念白中的“定场诗”、“自报家门”等等,开始了在舞台表演艺术上,逐步完善用音乐性,来贯通从生活语言到演唱之间的逻辑通途;演员的“ 自报家门” 已经有了代替编导人员表达的作用,“打诨插科”,有了直接与观众沟通、使得舞台表演更为立体的作用。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杂剧中的作科,是用演员的形体语言,增加对唱词、念白内容的辅佐和升华。作科,为后世演技派的演员们,打开了“擅长做功”的门户;为由舞蹈、武术等融合而成的优美的程式,为后世(象“三岔口”之类)的武打戏、做工戏,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元杂剧的演唱、念白和作科等,在中国戏曲的发展中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戏曲舞台上,载歌载舞的独特风貌的基础。这些,我将在以后专门撰文谈论。
    
在中原大地的南方,带有南方特色的流行歌曲,被人称为南曲。南曲的产生,似乎早于北曲。朱有敦(加火旁)在《诚斋乐府》中说到:“唐末宋初以来,歌曲则全以词体为主,今世则呼为南曲者是也。”然而,有元一代,最为盛行的却是北曲。直到元末、明初,南曲才逐渐大规模地流行于中原。北曲由北而南,流传、风靡中原之际,也是南曲也向北方扩展之时。到了元末,终于出现了南北合腔的现象。明朝中叶之后,人们似乎更喜欢南曲,其时,中原大地之上,已然是南曲的天下了。 (海纳百川 www.hjclub.info)

这组文章,将以介绍元散曲为主,当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元杂剧以及其他有关联的方面。欢迎方家指正、讨论。



网站首页 | 论坛规则 | 董事会章程 | 法庭规则 | 接受捐款 | 版主信箱
Copyright © 2004-2010, HJclub,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