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帖]古代中醫的分科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帖]古代中醫的分科   
陈皮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7/12/01
文章: 3235

经验值: 118330


文章标题: [转帖]古代中醫的分科 (459 reads)      时间: 2014-2-03 周一, 下午2:25

作者:陈皮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作者: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之后,医学分科也会越来越细,目的应是顺应临床医学的发展,让医疗照护完善。

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医学分为疾医(内科)、疡医(外科)、食医(营养科)、兽医四科。在周朝之前,医学分科不明显,即使有也常和巫术混在一起,即使官方有如此分类,但一般民间的医师仍是十八般武艺样样来,如名医扁鹊,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曾经用针灸术将虢国太子的尸厥症(类似昏厥休克)抢救过来;在邯郸医妇人疾成为“带下医”;到雒阳医疗长者,成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到秦国咸阳,知秦人爱小儿,又为“小儿医”。扁鹊所治,常妙手回春,因而闻名天下。

汉初着名医学家淳于意,因其曾任太仓令,故世称“仓公”,其治病亦多有验,其临床病例都载于《诊籍》一书中,《史记》记载其25个病例,内外妇儿齿科皆有。至于张仲景与华佗,也是中医大家,临床治疗亦是精通各科。

唐代有了正规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在长安成立,由行政、教学、医疗、药工四大部分皇家直属,设太医令二人。太医令相当于现在医学院的校长;还设立太医丞二人,他们是太医令的助手。太医丞手下则有医监四人、医正八人。太医署分医学部和药学部,医学又分四大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和咒禁科;医科下又分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等五项。学生入学后,必须先学《素问》、《神农本草经》、《脉经》、《甲乙经》等基础课程,然后再分专业学习。

北宋嘉佑五年(1060年)医学调整为九科,即大方脉(内科)、小方脉(儿科)、风科、产科、眼科、疮肿科、口齿咽喉科、金镞兼书禁科、金镞兼折伤科。元丰改制后,将重叠的金镞兼折伤科撤销,又增加针灸科仍为九科。此制一直沿袭至宋末。

至元代又发展为大方脉、杂医、小方脉、风、产、眼、口齿、咽喉、正骨、金疮肿、针灸、祝由、禁。并规定:“诸医人于十三科内,不能精通一科者不得行医。”

明代医学也分为十三科,但与元朝相比,少了风、杂医、禁,增加了伤寒、按摩,并将金疮肿分为“金镞”与“疮”,其余仅少数名称略有变动。清代,增设了“痘诊”,取消了祝由与按摩,又将金镞分属于疮与接骨。总体而言,清代医学分科变动较大,曾有十一科、九科、八科、七科之分。鸦片战争后,医学事业也遭受一定打击。同治五年(西元1866年)医学只分为五科,即大方脉、小方脉、外科、眼科、口齿咽喉等。

作者:陈皮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陈皮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311721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