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中国人的“捆绑式思维”(二)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中国人的“捆绑式思维”(二)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中国人的“捆绑式思维”(二) (1390 reads)      时间: 2008-6-12 周四, 上午2:40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二、 他们的分析和我们的分析


“分析”这个词,无论在政论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都非常高。记得伟大领袖在他的三字经中就说:“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可见这“分析”似乎也可以算成是个国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然而不幸的是,从古到今,明白这词的意思的中国人似乎还真没几个。大众心目中的“分析”,似乎也就是“讨论”、“研究”、“琢磨”的同义语。即使是哲学专业人士,顶多也只会机械背诵逻辑教科书上的定义,却根本不知道怎么使用他们。它是中国始终没能从西方引入的思想方法(除了下文提到的个别例外),而这恰是西式思维最基本方式。

因为没学会这招,它也就构成了东西方思维方式最显眼的差别。所谓“捆绑式思维”就是相对于“分析式思维”而言的。季羡林指出,西方人长于分析式思维,中国人长于“综合式”思维,这话前半截倒是完全正确,后半段则暴露了这位大师连常识都没有:“综合”乃是相对于“分析”而言的,没有分析岂有综合?世上岂有不加分析的综合?他那话应该修改为“西方人长于分析式思维,中国人只会捆绑式错乱思维”才对。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早在旧作《未掣鲸鱼碧海中》中指出过了:

“有时我异想天开,幻想如果外星人在英国工业革命时代分别来到东西方,开着小车兜了一趟风,然后扔下车走了,当地人的反应又会如何。老英们的反应是不用说的:他们一定会老老实实地把那玩意儿一点点拆开,一个元件一个元件地研究过来,然后又把它们拼装起来,最后琢磨出它究竟是怎么回事,这就是他们拿手的‘分析’和‘综合’。咱们的老祖宗们的反应也可以猜出:他们一定会把那奇肱国的飞车供在大屋顶神庙中,然后就回家闭门冥思苦索,用阴阳五行加上‘理’、‘气’、‘血’、‘脏腑’、‘经络’等等玄妙的观念来解释它的工作原理,却到死也决不会想到去拆开那玩意儿,看看自己的猜想到底对不对。”

这儿已经解释了逻辑学所谓“分析”和“综合”到底是何意思。这俩词在英文中分别是“analysis”和“synthesis”,和许多外来词汇一样,还原为英文反而更容易准确清晰地理解。类似例子还很多,例如“必要”与“充分”若还原为necessary(必需)与sufficient(足够),则连文盲都能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又如“结缔组织”一语,我过去不懂英文时,早就在科普刊物中看见多次,从来不明白是何意思,后来学了英文单词connective tissue才恍悟:NND,原来是“连接组织”的意思阿!无非也就是杀猪时见到的那些筋筋吊吊,机体靠那些“麻线”把瘦肉、肥肉、皮肤、骨骼等等连接在一起。当初翻译此词的先贤何以只顾卖弄典雅文采,故意不让外行知道那是何意?如此翻译还不如不翻译,直接引入英文单词算了。

总而言之,分析就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要认识客观世界的某个事物,某个现象,某个过程,其前提就是把它先尽可能地拆开,分解为一个个单元或一个个的步骤,再研究每个单元或步骤的作用或效应,以及彼此之间的作用,然后再把它们拼装起来,得出对总体的认识。这就是认识的必经途径,不先把事物拆开,就绝无可能认识到它的本质。换言之,认识事物的必经过程就是“先分解后合成”,中国人夸耀的“整体思维”只存在于咱们的自慰妄想中。

这说穿了一点都不稀罕,实在是卑之无甚高论。连孩子都本能地懂这套。家兄芦箫小时老是挨打,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好奇心实在太强,大人给他买的新玩具立刻就要被他细细拆开,研究里面到底是什么名堂,拆开了又没本事装起来,于是便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度地浪费了大人的钱,当然挨打罚跪就是天然合理的。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古代中国人就是不懂。上面讲的“奇肱国飞车”虽是虚构,但绝非恶毒嘲讽,中医的出现与发展就最典型不过地代表了中国人的“捆绑式认识客观事物”的独特方式。自扁鹊以降,大家都在那儿搞“人体科学”,可两千多年下来竟然就没人想到必须打开那黑匣子看看,到底里面是不是《黄帝内经》说的那回事。向壁虚构,闭门造车,发明出一套理论来,居然也就能用来指导防病治病,于是便让后人认定那是认识“人体科学”的高明途径,至今神话流传不歇,还成了现代国人引以为傲的“整体思维”的光辉范例。

后来英国特使马戞尔尼来拜乾隆爷,为了炫耀本国文明,向我大清证明他们也是文明古国,并非蛮夷,特地精心挑选了许多代表当时文明成就的奇技淫巧作为“贡品”。后来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发现那些礼物原封不动地收藏在宫殿中。满朝文武就竟然无一人有那好奇心,建议拆开看看到底是什么名堂!

最令人想不通的还是,古人不懂也倒罢了,西学东渐一个半世纪之后,绝大多数现代中国人似乎还是不懂这认识事物的基本方式。大多数文科学者压根儿不懂这套,理科学者则只会按本行师傅传下来的规矩,弓马娴熟地拆车装车,拆装效率与速度甚至可以比师傅还高,却从来没有意识这么做的理由何在,更没有意识到其实其他学科包括社会科学也在搞这一套,只不过人文学科拆装的不是“物”而是“事”罢了。换言之,所不同者,拆装的对象也,方法则都是一样滴!

这是什么意思?凡有初中数理化常识的读者应该都能理解。现在请大家回忆当年学的那点皮毛。初中学的平面几何教你证题解题。那靠“整体思维”是绝对解不了的。你得先去把那简单的几何图形拆开了,研究各组成单元(边角等等)之间的关系,从已知条件出发,根据几何定理,逐步查明那些单元之间的关系,推出一系列的推论来,最后到达要证的命题。

这就是分析法。它的精神实质是把研究对象分解为各单元,从已知事实出发,根据业已确立的自然规律、数学定理或人世常理,一步步推导出未知事实,每一步都必须有充足理由或曰证据(符合已知事实和科学规律、定理或人世常理)。

物理学又何尝不如此?要明白物体的运动,你就得把研究对象拆开,简化到最低单元(质点,刚体等),再研究这些单元之间的联系:谁是受力者,谁是发力者,两者之间的互相作用是什么,力和运动有何相干……等等。

化学也是这样。天然存在的物质都是混合物。要想知道它们的性质,就必须把这混合物分开,纯化出单一物质来,弄明白这纯净物后,再把它进一步拆开,看看它们究竟由什么元素组成,一直拆到不能再拆的单质为止,然后再研究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谁跟谁可以化合,谁跟谁不能化合,等等,等等。

由此可见,所谓自然科学研究,说穿了就是个拆装倒卖外国走私进来的好车,没什么稀罕的。

但奇怪的是,古代中国人从来不懂这套,不信请诸位去看看古籍。尽管古希腊人从一开始就使用了这个研究客观外界的唯一可行手段,不但完整建立了整个平面几何学体系,还提出了原子论的天才猜想。但古代中国人似乎从来没有家兄芦箫那种拆玩具的强烈冲动,一直停留在“整体思维”的搞笑阶段中。即使是今天,如果我不在这儿说穿,恐怕许多人至死也悟不出这个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手段来。哪怕他们是本行的拆卸高手,也未必知道其所以然,更不会知道其实别的行当也在搞这个。

文科学人就更不必说了。现在请大家回忆初中的文理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文科不兴解题,语文只有点语法造句,最重要的就是作文,也就是古已有之的卖弄文采。历史作业就是放录音机:大事年表,历代“武起义工程纪要”,等等,等等。这里需要的就只是个记忆力和表达力,教师从来不教学生如何拆卸某个历史现象或社会现象,从已知事实中推导出未知事实来。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芦笛于2008-7-12 周六, 上午8:44修改,总共修改了2次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373492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