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似棟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3/12 文章: 211
经验值: 310
|
|
|
作者:范似棟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和徐水良及各位談談革命的不同含義
1. 在革命問題上, 我們有沒有不同的觀點?
世稱許多事件為革命, 法國革命, 美國革命, 以及中國共產黨革命等等。我們的革命概念就是這樣得來的。概念的東西不是我們個人能隨便改變的。
現在徐先生說中國共產黨革命不是革命,是反動。言下之意, 革命一定要是進步的,不進步的革命就不是革命。徐先生這樣說, 有你的道理, 但這是你的一家之言, 尚不是標準答案, 沒有普適性。
在我想來, 你這樣重新定義革命, 可能是你偏好革命這個概念, 把「馬列主義和共產党等等(包括過去的雅各賓派)」包括中共革命擯除在革命之外, 你的革命概念就聖潔了,成了絕對的好東西。
從你的革命概念出發, 我當然也贊成革命。這樣我們之間就沒有任何矛盾和分歧。不但我和你之間沒有矛盾, 李澤厚也和你沒有矛盾。
我無可非厚你的創新工作, 但是這樣做我擔心有一定的風險, 就是造成思想混亂和語言混亂。現在天下人, 尤其學術界還沒有接受你的革命概念, 所以我也不敢輕易接受你的概念和結論。在與你討論時, 在你的革命概念基礎上, 我可以說我也是個革命派。
但是一旦轉過身去面對大眾時, 我又成了個反革命派。
我們在革命問題上, 其實沒有矛盾, 但是在概念和語言的使用上, 有了更深刻的矛盾。你敢於創造新的概念, 但我只是使用通用的語言和概念。語言的本質就是通用。
這一點不是我今天的發現, 很早前,我讀你的文章時, 我就注意到這一點。
1. 什麼是我使用, 并認為是社會通用的革命概念?
現在世界上所有的學術研究仍然廣泛使用以下概念: 如「美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革命」,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得出一個普適性的定義, (政治)革命是指政權的政治更迭。革命與反動沒有直接的聯係。
2. 我如何理解李澤厚先生要告別革命?
李先生要告別的革命不是你定義的革命, 而是你認為不是革命的中共革命。李這本書首先是給中國人看的, 中國人頭腦中的革命概念首先是中共革命, 中共革命你也認為不好, 稱之為「反動」, 所以李澤厚要告別革命, 你也應該理解。李在他的書裡沒有說要告別類似「尼德蘭革命,英國革命,美國革命,法國革命及到這些年的蘇聯東歐革命和菲律賓,印尼的革命」, 我們不能因為書名是告別革命就認為李要告別一切革命。而且,所謂告別的對象當指我們曾經有過的東西, 外國的革命我們沒有經驗過, 也無法告別。
3. 為什麼李澤厚沒有在告別中共革命的同時, 也說一句歡迎美國式革命呢?
這是我們所討論問題的關鍵。高寒也時常這樣發問, 你們反對革命是不對的, 因為美國革命也是革命。高寒振振有詞, 似乎一下難倒了反革命派。張三一言先生心裡也是個革命派。
楊小凱是這樣說的, 「在接受了洛克的思想以後, 我開始知道革命民主主義和現代民主政治是完全不同的, 甚至是對立的東西。洛克思想是英國大革命的產物, 克倫威是法國大革命的後果, 而他比舊王朝更糟糕。」
按照楊小凱的邏輯,革命分兩種,一種是英、美式革命, 一種是法式革命, 法國革命的後繼者是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共黨革命。(應該有楊的有關議論, 但我沒時間找, 如果誰懷疑我的推論, 我可以費些時間找一找)
這兩種革命的內容和性質都是不同的, 萬萬不可混淆。
美國革命即中國人通常所說的資產階級革命, 它的領導集團是資產階級或與資產階級有密切關係的文化精英和社會上層人士。他們對整個社會的基本心態是愛護, 行為方式是改良。他們的指導思想就是現代民主政治, 也就是毛澤東所說的資產階級革命。
法國革命即中國人通常所說的無產階級革命,他的領導集團是與無產階級有密切關係的知識精英和社會低層人士。他們對整個社會的基本心態是嫉恨, ,行為方式是破壞。他們的指導思想就是楊小凱所說的革命民主主義, 也就是毛澤東所說的大民主大革命。
美式革命在當代中國沒有可能實現, 主要原因是沒有一個現代意義上的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主導的社會。
徐水良問, 革命是時代潮流, 為什么獨獨中國例外?徐水良的意思, 中國不應該, 不可能例外。但事實是, 中國的資產階級早先太弱小,而中國的官僚階級和無產階級又太強, 在中共當權後, 資產階級幾乎被消滅殆盡, 所以就成了例外。
我猜想這就是李澤厚沒有在告別一種革命時說歡迎另一種革命的原因, 沒有現實意義的話說他幹嗎。
今天中國要發生革命,即政治變動, 只能是改頭換面的老一套的中共革命。六四就是證明。蘆笛和馬悲鳴要掃蕩偽民運, 根本的道理就在這裡。
總結,象美國那樣的革命現在不可能實現, 所以我們把它省略。我們僅僅反對中共式革命, 這是中國可能面對的危險。告別革命可能簡單了一點, 但十分明瞭。
------------------------------------------------------------------------------------------
作者: 徐水良 範似棟先生,你勸我丟掉清楚的歷史和嚴密的邏輯去學習混亂糊涂,恐怕不容易。我倒勸你讀讀我的這篇文章。 9/23/2003 17:14 [Click:36]
[按]看了範似棟先生的帖子,讓人哭笑不得,原來範先生對理論的
識別是這個水平,難怪過去不堪高寒一擊,差了几個等級。
把馬列主義和共產党等等(包括過去的雅各賓派)的反動和反革命
誤認為“革命”,從而建立起混亂而龐大的“告別革命”之類的理
論,喧囂不已,這也是中國假“精英”們創造的一個奇异境界!正
象毛澤東誤解馬列主義,把馬列共產主義社會的組成部分“社會主
義”,誤認為共產主義之前的過度時期,從而建立起龐大的繼續革
命理論一樣。為什么這類人老是喜歡僅僅在一個小小誤解的基礎上
建立起他們的豪華大廈呢?為什么老是讀不懂別人的糾正呢?
下文提要:由于對馬列主義及共產党歷史作用的定位錯誤。提出革命
壓倒啟蒙的錯誤說法。其實,雅各賓派,馬列主義和共產党,希特勒
的國家或民族社會主義,乃是近一百多年來的三大反動逆流。馬列主
義的引入,孫中山以俄為師,搬來了蘇聯列宁式的政党制度及一党專
制,不是進步,而是反動,是對辛亥革命和五四精神的背叛和反動。
因此:
不是革命壓倒啟蒙,而是反動壓倒啟蒙
徐水良
提要:由于對馬列主義及共產党歷史作用的定位錯誤。提出革命壓
倒啟蒙的錯誤說法。其實,雅各賓派,馬列主義和共產党,希特勒
的國家或民族社會主義,乃是近二百多年來的三大反動逆流。馬列
主義的引入,孫中山以俄為師,搬來了蘇聯列宁式的政党制度及一
党專制,不是進步,而是反動,是對辛亥革命和五四精神的背叛和
反動。因此:
不是革命壓倒啟蒙,而是反動壓倒啟蒙
八十年代,一些朋友提出革命壓倒啟蒙的說法,成為“告別革命”
的根据之一。但這种說法,沒有理論依据,又不符合邏輯,而僅僅
是對一些歷史事實的似是而非的混亂解釋。因此,我一直不同意這
种說法。
其實,之所以產生這种說法,僅僅是由于對馬列主義及共產党歷史
作用的定位錯誤。提出這种說法的朋友,有的很早就參加共產党,
他們的內心深處,都自然而然地把馬列主義和共產党定位為進步
的,甚至先進的東西,感情上怎么也無法把馬列主義和共產党定位
為反動的歷史逆流,包括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怎么也無法同意
把他們早年滿腔熱情投入的共產党說成是反動的。因此怎么也無法
解釋馬列主義和共產党的反動逆流壓倒自由,民主,人權,啟蒙的
進步潮流這個簡單明确的事實。由此,什么超越資本主義,走的太
快了,要補課,什么革命壓倒啟蒙,什么革命衹能產生專制,改良
才能實現民主等等各种各樣的怪論,都出來了。目前海外一些朋友
中關于革命,反革命,反反革命等等邏輯的混亂及爭論,根源也在
這里。
正象我十多年來的文章中一再強調的那樣,文藝复興運動,啟蒙運
動,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自由,民主,博愛,平等,人權,乃是
几百年來全世界的進步潮流。而法國的雅各賓派,馬列主義和共產
党,希特勒的國家或民族社會主義,乃是近二百多年來的三大反動
逆流,或者說兩大反動逆流,因為後兩者都是社會主義反動逆流。
歷史上,尼德蘭革命,英國革命,美國革命,法國革命及到這些年
的蘇聯東歐革命和菲律賓,印尼的革命,都大規模地推進這個進步
潮流。為什么獨獨中國例外,“革命”相反卻是壓倒啟蒙呢?其實,
原因非常簡單,這三大反動逆流的“革命”或者“改良”,都不是
真革命真改良,不是進步,而恰恰是反動。衹不過他們的“革命”,
是以大規模的急劇的反動壓倒啟蒙,自由民主和人權﹔而他們的“改
良”,則是以逐漸緩慢的反動,壓倒啟蒙、自由民主和人權的進步
潮流。他們的“革命”是地地道道的反動或者說反革命。因此,是
反動壓倒啟蒙,包括反動的“革命”即反革命和反動的“改良”壓
倒啟蒙。不是革命壓倒啟蒙,也不是進步的改良壓倒啟蒙。真正的
革命和改良,都是向前推進啟蒙運動。說革命是反動的,衹能產生
專制,改良才是進步的,這种說法,非常可笑,毫無道理。
因為馬列主義及共產党是人類歷史上的反動逆流,為了掩蓋這种反
動性,他們往往把革命的口號叫的震天響。相反把自由民主和啟蒙
的真正進步潮流,誣蔑為資產階級的東西而大加批判。久而久之,
形成習慣,使一些不明真相的朋友產生誤解,信以為真,從而完全
顛倒了方向。
在中國,五四運動以後馬列主義的引入,孫中山以俄為師,搬來了
蘇聯列宁式的政党制度及一党專制,過去都被解釋為進步。其實,
這恰恰是反動逆流,是對辛亥革命和五四精神的背叛和反動。
理論研究是嚴肅的工作,我們絕不能滿足于似是而非的解釋,絕不
能采取似是而非或故作惊人之論的淺薄輕浮的態度,如告別革命之
類。這是這些年來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教訓。
2003-7-23
作者:范似棟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