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代家兄答长老——两报一刊及其他 |
 |
贝苏尼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跛脚僧先生在引用了芦笛先生的一段话(见下)之后,说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
使我浅思的,不是你所传达的信息,而是这信息的载体:这段话的说法,尤其是“将……分开,将……解放出来,将……”那一串排比句,实在像煞了两报一刊。这还不是问题之所在,真正使我伤脑筋的是:这种口吻令人听来浑身不自在,可似乎又没有更有力、更透彻的表达方法!你说,是此种语言是表达此类意思的极致手段,还是仅仅因为我们习惯了这种语言和思维方法?不知你那意思让洪哲胜先生来写,他会怎么表达?
这段话没有得到回应,却产生了其他效果。此处不论。
“两报一刊”所传达的信息早已过去,而这信息的载体却绵绵不绝,我们经常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自觉的时候是调侃,不自觉的时候就成为我们的信息载体。这种载体“令人听来浑身不自在,可似乎又没有更有力、更透彻的表达方法”,确实令人感到无奈。
人非全知全能,难免要感到无奈。不过,窃以为长老所说的问题尚未达到“不可说”的境界,而在可以追根溯源,找出病根,寻求解决办法的范围以内。所以,愿在此代家兄作答。
“两报一刊”所运用的信息载体是语言,而语言则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一般来说,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具有社会、文化、心理三重属性。即语言的属性是由该语言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特性和言说者本身的心理素质来规定的,而语言又反过来作用于社会和文化以及言说者本人的心理。
如果我们承认以上前提,那么能够起到交流作用的语言需要符合一些原则,其中最根本的是条件原则和诚意原则。
不同的社会由不同的“言语行为规范”。所有生活在这一社会的成员必须遵循这一社会的“言语行为规范”,这一规范的最简要求就是奥斯汀 “言语行为”理论中的三个基本条件:
(1)说话者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的条件的人;
(2)说话人对自己要实施的行为必须有诚意;
(3)说话人不能对自己说的话反悔。
实际上(2)和(3)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从(2)可以推导出(3)。因此我们将言语行为理论的三原则简化为二原则。即:“条件原则”和“诚意原则”。如果说话者不愿意接受并履行这两条言语原则,尽管说话人可能说出了一些话语,但是所有这些话语将是无效的。
说明条件原则的经典例子是一个有妇之夫对另一个女人说,“你是我的太太”,这样的话语是无效的。因为说话者不具备实施“丈夫”的权利。
诚意原则则要求一个人说话必须有诚意,说假话的后果是使语言失去应有的效度,成为无效话语。经典的例子就是“XXX地方的人说谎,我是XXX人,所以我说谎”所导致的悖论。因此,不可说谎不仅是个道德问题,而且是个逻辑问题。
我不怀疑上述引文作者说话的诚意,该作者也以注重逻辑著称,那么他的部分作品引起“敌人”的愤怒和朋友的惋惜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就在于违反了条件原则。
条件原则要求说话人拥有实施话语内容的权力。否则可能造成的后果有两种:一是造成纯粹的无效话语,二是造成抢夺话语权的社会组织混乱。网上言论当然不会造成社会组织混乱,但是足以造成无效话语。
以长老引述的这段话为例:
所谓“扫荡伪民运”,不是毛共式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不是要消灭某个政治派别,而是以理性批判揭示伪民运人士的“洋民主其外,党文化其中”的实质,指出这些人自改革开放以来倒行逆施对中国的社会进步造成的一系列打击,重新准确定义“民主”和“民主事业”,将“民主运动”和大轰大嗡的群众运动和人民革命彻底分开,将民主事业从伪民运人士的垄断中解放出来,将民运和伪民运人士彻底脱钩,彻底清算伪民运人士在六四大屠杀中犯下的严重错误,剥夺他们赖以欺骗愚弄人民、掀起新时代造神运动的政治资本,以“查帐”的方式检查这些人的工作,教育帮助他们早日脱伪转真,变成真正的民主志士,为中国的民主事业扎扎实实地作点贡献。
这段话的问题在哪里?在于违反了条件原则,即说话人并不具备实施话语内容的权力,或曰说话人所具备的实际权力与他提出的任务不符。从单纯的语法观点来看,整段话的主语是“所谓‘扫荡伪民运’”,那么“扫荡”的行为由谁来进行呢,当然是用一个假名发表这段话的说话人或作者。因此,严格地说,这句话是汉语中常见的主语省略句,将其补充完整,应该在“所谓”之前加上一个“我”字。鉴于这段话毕竟是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某个终端机后面的某人键入的,且在继续键入中,我们可以肯定这个individual的存在。
但是,该individual在这段话里所提出的任务,该长句的一系列排比动词,如“指出……,重新准确定义……,将“民主运动”和……彻底分开,将民主事业从……中解放出来,将……和……彻底脱钩,彻底清算……的严重错误,剥夺……的政治资本,以……方式检查……,教育帮助……变成……,为……作点贡献”,则显然超出了该individual的能力,也和任何individual的能力不符。
该人在键入以上动词的时候,并不能准确地预期,当这些动词通过互联网出现在遍布全球的终端机屏幕上的时候,一定会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扫荡”大军,步调一致地重复以上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终端机后面的人们从屏幕上读出了主语和动词之间的严重脱节,进而降低对于动词们的认同程度。因此,这段话即便不能算是完全无效,效用也很有限。至于后来在事实上形成的“扫荡”大军,则可能是因为人们出于对动词们的认同,忽略了它们和主语之间的不相称的缘故。
关于“文革”话语,已经说得很多,不过多是从说假话/撒谎(无限忠于、最最最、万岁万岁万万岁等)、语言暴力(打倒、砸烂、火烧、炮轰、油炸等)的角度来批判的,主语缺位和模糊,行为与言说者的身份条件不符却说得不多。这大概就是一位对文革持激烈批判态度的作者也不自觉地运用了文革式的“载体”的原因吧。
至于“更有力、更透彻的表达方法”,窃以为在于反其道而行之,以平常心说家常话而已。不知长老以为如何?
P.S.长老嘱“闲人免进”,可点击率到发表本文为止已达到70以上,本人不过是七十几分之一,望长老勿怪是盼。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