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加格达奇广播站,刚才说的全不算”。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加格达奇广播站,刚才说的全不算”。
马悲鸣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5898
经验值: 57789
标题:
“加格达奇广播站,刚才说的全不算”。
(437 reads)
时间:
2004-11-21 周日, 上午5:21
作者:
马悲鸣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加格达奇广播站,刚才说的全不算”。
马悲鸣
一、“刚才说的全不算”。
“加格达奇广播站,刚才说的全不算。下面播放革命现代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的唱段「打虎上山」∶‘入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非否非,否非否’”。
文革时政局瞬息万变。刚得宠的某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忽然又成了批倒批臭的阶下囚。下面小地方消息不灵通,上边都“罪该万死”了,下面还“永远健康”呢。广播站刚慷慨激昂地大吹特吹,忽然得到消息说某中央大疙瘩倒了霉。这下政治错误可犯大发了。于是赶紧广播更正,便是题头这句话∶“某某某旗广播站,刚才说的全不算。”
我本人是惯用集合论的,不慎用了一次形式逻辑,结果遭人抢白,只好当众认错,也来声“刚才说的全不算”。现在重对《林海雪原》里的土匪黑话∶“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非否非”。“否非否”。
这“非否非,否非否”是逻辑学用语。威虎山土匪该不是哲学系毕业的我师姐教的吧。
二、梁大教授命题的逆与非否
话说当年有个梁实秋,乃马某小学校友。这位梁兄当了教授以后曾发一宏论∶「物质的状态是变动的,人生的态度是歧异的;但人性的质素是普遍的,文学的品味是固定的。所以伟大的文学作品能禁得起时代和地域的试验。《依里亚德》在今天尚有人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到现在还有人演,因为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
这位梁大教授说话有着中国书生的传统毛病∶斩钉截铁,大而无当。
梁兄正命题∶流传下来的文艺作品都是因为以普遍的人性为基础。
逆命题∶以普遍人性为基础的作品都能流传下来。
否命提∶失传作品是因为没以普遍的人性为作品基础。
逆否命题∶没以普遍人性为基础的作品都失传了。
如果梁大教授的正命题为真的话,其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也大致为真。
绍兴师爷鲁迅看了梁大教授的议论颇觉得可笑,便不点名地损了几句∶「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鲁师爷根据梁大教授的正命题推论出他的否命题∶“失传作品是因为没以普遍的人性为作品基础”,没有逻辑错误。
其实身为文学教授的梁实秋说的大致不对。因为几乎没有文艺作品(不管是否伟大),是不以,或不试图以普遍人性为基础的。因为没了人性便没了文艺作品。除了傅献彩的《物理化学》这类理科作品,哪有文艺作品不是以,或不试图以普遍人性为基础创作的?但鲜有不失传的。也就是说,「失传」作品大部分也是以普遍人性为基础的。只不过作品质量不行,没什么艺术性,所以才失传。
“普遍人性”的「非」是“不普遍人性”。比如特殊时期的扭曲人性因其时代不普遍,故该时代的人性也不是普遍人性。但这种没以普遍人性为基础的作品有失传的,也有传世的。比如文革出版的垦殖小说《虹南作战史》、《牛田洋人》等恐怕都难以传世。但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是写魏晋南北朝这个特殊时期的非普遍人性而传世。
山涛推荐好朋友嵇康当官,结果嵇康写了篇被收进《古文观止》里的千古名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的行为就非“普遍人性”,但《世说新语》照传世不误。
梁实秋的命题大半是错的。作品能否传世,在于艺术质量,而非是否「以普遍人性为基础」。只要作品质量上乘,如专写“不普遍人性”的《世说新语》和大部分汉魏六朝文,也能传世。而如果艺术质量太低,则即使「以普遍人性为基础」了,也会失传。《伊里亚特》和莎士比亚的剧作之所以能流传是因其艺术质量,而非「以普遍人性为基础」。更何况《伊里亚特》写的多是神性,连人性都说不大上,遑论什么普遍不普遍呀。
三、鲁师爷当头炮将了梁大教授一军
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传世,大致不出几个原因∶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文笔细腻,意淫色诱(如今性解放了,不能不加上这条)。总共三八二十四个字。梁实秋的“普遍人性”充其量不过“情理之中”再加上“意淫色诱”。哪里能传什么世呀。
虽然鲁师爷一眼就看穿了梁兄妄言的逻辑错误,但师爷惜墨如金,没我这么罗索,只是点到为止,将了梁大教授一军∶阁下既然讲“因为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所以才能传世。照阁下这么说,凡不能传世的作品就因为没有以普遍人性为基础喽?那么既是失传的作品,阁下何以见得是未以普遍人性为基础的呢?
梁大教授马上面临逻辑的深渊∶已经失传了的作品无法一本一本地枚举求证。
梁大教授在课堂上大言不惭地宣讲既无法证实,更无法证伪的论断,岂不误人子弟?
鲁师爷当头一炮把梁大教授给将死了。
四、云儿小姐的棒鲁捧梁逻辑
不知云儿小姐是否英台转世,与梁兄十八相送过。这替梁兄打抱不平的逻辑可真够棒的。
云儿逻辑之一∶
甲:长寿的人都有良好的饮食习惯。
乙反驳甲:瞎说!莫非早死的人都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我就看见有个饮食习惯极好的人被车撞死了!
用梁兄论断剥祝云台逻辑∶
拟甲:凡传世的作品都是以普遍人性为基础的。
拟乙反驳拟甲:瞎说!莫非失传的都不是以普遍人性为基础的吗?《诗经》就是以普遍人性为基础的伟大作品。但现在传世的是被孔子删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样子了。那些专写更普遍人性的“思有邪”的色情诗都被孔子删得无影无踪迹,没法传世了。而你怎么能证明焚书坑里那把秦火烧的没有以普遍人性为基础的作品呢?
乙的反驳与鲁师爷类同,没有逻辑错误。甲是偏见。
事实上长寿的人都有很好的遗传(老子英雄儿好汉)、环境(当地自然环境下的路面是否修筑得附和安全标准和当地人文环境下的司机是否遵守交通规则),与个人生活习惯(自己是否也遵守交通规则和饮食)。
云儿逻辑之二∶
甲:空气是人得以生存的基础。在没有空气的真空条件下,人不能存活。
乙反驳甲:从古到今有,许多人死了,我想这总会是不错的。我竟没想到他们的死,乃因为处在真空条件下。莫非你检查过他们死时的所在,怎么就断定那都是真空条件?
用梁兄论断剥祝云台逻辑∶
拟甲:空气是人得以生存的基础。现在仍然活着的万古不死的传世之人都是因为没有生活在真空之中。
拟乙反驳拟甲:从古到今有,许多人死了,我想这总会是不错的。我竟没想到他们的死,乃因为处在真空条件下。莫非你检查过他们死时的所在,怎么就断定那都是真空条件?
因为没有万古不死的伟大传世之人,拟甲一开始就错了。乙的反驳一字未剥,不过将了拟甲一军。乙无逻辑错误。
作者:
马悲鸣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老马自吹懂逻辑不下一百次了吧。接受这次教训,
--
插一嘴
- (15 Byte) 2004-11-21 周日, 上午10:32
(77 reads)
还在这里折腾
--
dejavu
- (338 Byte) 2004-11-21 周日, 上午6:00
(120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10174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