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傻瓜变量的逆否命题成立与《纪念刘和珍君》的误人子弟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傻瓜变量的逆否命题成立与《纪念刘和珍君》的误人子弟   
马悲鸣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5898

经验值: 57789


文章标题: 傻瓜变量的逆否命题成立与《纪念刘和珍君》的误人子弟 (442 reads)      时间: 2004-11-19 周五, 上午9:09

作者:马悲鸣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傻瓜变量的逆否命题成立与《纪念刘和珍君》的误人子弟

马悲鸣

我看到云儿批判鲁迅的逻辑,便回了她一篇《鲁迅批梁实秋的逻辑是通的》,结果招来很多人反对,说梁只讲了必要条件,没讲充分条件,而鲁迅把梁的话当充分必要条件来批,所以不对。

但我怎么看,梁实秋的讲的都是傻瓜变量(Dummy variable),而傻瓜变量的逆否命题成立。

正傻瓜命题∶能禁得起时代和地域试验而流传下来的作品是因为写了品味固定的普遍人性。

逆否傻瓜命题∶不能禁得起时代和地域试验而失传的的作品是因为没写品味固定的普遍人性。

这里没有逻辑错误。

鲁迅的反驳也没质疑这两个互为逆否的傻瓜命题是否成立。而是质疑∶“…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指的是梁实秋的妄言无眼见为实的证据。因为既然作品已经失传,梁教授自己如何能看到?

云儿类比了两个例子∶

甲:长寿的人都有良好的饮食习惯。
乙反驳甲:瞎说!莫非早死的人都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我就看见有个饮食习惯极好的人被车撞死了!

甲:空气是人得以生存的基础。在没有空气的真空条件下,人不能存活。
乙反驳甲:从古到今有,许多人死了,我想这总会是不错的。我竟没想到他们的死,乃因为处在真空条件下。莫非你检查过他们死时的所在,怎么就断定那都是真空条件?

而这两个例子都非傻瓜变量。乙提出的甲命题的逆否命题不见得能成立。

云儿要是想批鲁迅的误人子弟,应该去批《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没有吸取教训,告诫良家子弟万勿再自蹈死路,却说是什么“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

一群学生和平时期仗恃政府不敢镇压,便冲进政府办公机关伺机打砸抢。如果执政府的卫队长没下令开枪的话,文革砸政府机关的事,当时就能上演。

当时的大学教授,鲁迅的死对头陈源说的好∶即使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生也还是先当了匹夫再说吧。

三一八冲击执政府导致四十余人被击毙,其中有很多起哄架殃子的中学生。正是因为卫队长的果断下令,致使从1926年到1949年的整整二十三年间,不管呼吁抗日还是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闹到何种地步,在南京总统府门前呼吁抗日的学生示威了好几个月,再也没人敢冲政府机关。

解放后鲁迅的这篇《纪念刘和珍君》被中国政府不顾后果地编入中学生语文教材,迫使每个中学生都背得滚瓜烂熟,耳熟能详。文革开始,中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毛泽东自己号召群众造反,大规模冲击政府机关时。这篇《纪念刘和珍君》里的“墨写的谎言绝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就已经被无数造反派铺天盖地地引用过。结果是占领《青海日报》社,拒不撤退的造反派迫使解放军不得已强攻,导致一百余人被击毙。冲击内蒙军区大院的造反派领队也当场被击毙。

自从中学语文课选了这篇《纪念刘和珍君》,再加上毛泽东以主席之尊号召冲击政府机关,结果不再有人记得住包括刘和珍烈士在内的四十余条人命的血的教训。八九民运之所以胆敢冲击中南海,胆敢割据天安门广场,都是被鲁迅这篇文章中的警句所误。

推论起来,六四中弹的高中生蒋捷连正是被这篇《纪念刘和珍君》误了卿卿性命的丁子霖家子弟!

故当务之急是赶紧把《纪念刘和珍君》从中学语文课本里取下来,代之以鲁迅批梁实秋的杂文作品。鲁迅的好文章多得是,我不解何以偏要选这篇极具颠覆性的风险之作。

政府不能再用《纪念刘和珍君》教授学生怎么造反了,还是教导学生当守法良民为是。

【附录】~~~~~~~~~~~~~~~~~~~~~~~~

梁实秋的原话是∶「物质的状态是变动的,人生的态度是歧异的;但人性的质素是普遍的,文学的品味是固定的。所以伟大的文学作品能禁得起时代和地域的试验。《依里亚德》在今天尚有人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到现在还有人演,因为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

鲁迅的原话是∶「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作者:马悲鸣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马悲鸣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006425 seconds ] :: [ 27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