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分享]文明形态:扁平结构和分层结构{1}----寒竹(老芦推荐过此人文章,俺认为此文非常值得一看)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分享]文明形态:扁平结构和分层结构{1}----寒竹(老芦推荐过此人文章,俺认为此文非常值得一看)
所跟贴
[分享]文明形态:扁平结构和分层结构{1}----寒竹(老芦推荐过此人文章,俺认为此文非常值得一看)
--
布朗运动
- (6147 Byte) 2014-7-24 周四, 上午9:53
(467 reads)
布朗运动
加入时间: 2009/05/17
文章: 1780
经验值: 59339
标题:
文明形态:扁平结构和分层结构{2}----寒竹
(188 reads)
时间:
2014-7-24 周四, 上午9:54
作者:
布朗运动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事实上,在战国七雄中,其余六国的中央集权化和官僚化进程并不比秦国晚。七国中楚国率先创立县一级国家政权。跟传统分封的采邑不同,县一级国家政权的长官是“尹”,而“尹”只能由国君派遣,不能世袭。隶属于中央的县级地方政府的出现,意味着国王行政权力的扩大和官僚制度开始形成。到了战国后期,楚国境内已出现了大量由国王直接任命长官的郡和县,国家权力开始向楚王集中。根据明代董说撰写的《七国考》,楚国的官职已有91种,其中很多都不是由世袭贵族担任。【11】(《七国考.职官》)楚国的县制形成后,秦、赵、韩、魏、齐、燕都开始仿效。秦王朝统一中国后实行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不过是集六国郡县制度之大成,而非秦王朝首创。正是由于郡县制在中国早已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尽管秦王朝只存在了短短15年,但郡县官僚制却一直延续下来,时至今日,中国的国家结构仍未脱离郡县制的框架。
在中国历史上,秦王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此前,土地私有化的出现和庶民的析产继承制度已经把中国民间社会逐渐演变为一个富不过三代、难有豪门大户的平民社会,而郡县制的出现则进一步把平民的流动性进扩展到政府的结构,一种理性化的国家管理组织结构开始出现。至此,中国从西周传下来的传统世卿世禄的血缘等级社会终于消亡,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一个扁平化的文明形态基本形成。
反观西方社会,基于血缘的等级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等级模式一直延续到18、19世纪。在19世纪初的反法同盟中,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都是血缘等级制度,整个社会仍像一个梯田式的多层结构,各个阶层各就各位,各司其职,而君主与贵族居于社会的顶端。后来这种血缘等级制度虽然让位于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但依财产多寡而形成的分层结构仍然是西方文明的基本框架。
四、科举制度成为官僚制度的支柱
相对于贵族等级制度,科层化的官僚制度要复杂得多,这尤其体现在官员的选拔上。贵族制度以世袭的方式把确定国家统治者和管理者的问题简单化、清晰化。贵族中公,侯,伯,子,男爵位的延续只需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进行即可。但官僚制度下的官员选拔和任命是在整个平民社会中进行,普通民众都有可能成为为官员的候选人。如何才能把社会中有才有德的人挑选到合适的官位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秦汉两代的官吏选任主要有“察举”与“征辟”两种形式。所谓“察举”,是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朝廷的专门考核,然后授予官职。所谓“征辟”,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这套官员选拔制度显然比凭血缘关系继承官位更能把优秀人才送上政府的各个部门。
但是,“察举”与“征辟”缺乏一种统一的、客观的选拔标准,无论是皇帝还是高级官员在“察举”与“征辟”难免会受个人主观偏好和私利的影响。所以到了魏晋南北朝,官宦家庭相互推荐形成了有利于门阀士族的九品中正制,门阀士族开始出现。如果任由门阀士族扩张壮大,血缘等级制度则有可能死灰复燃。到了隋代,为了防止门阀士族坐大,有着更为明确、公开和透明的科举制度应运而生。
587年,隋文帝命令各州郡推荐三人应考“秀才”;公元605年,隋炀帝设进士科取士,中国的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开始给整个官僚制度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到这个时候,中国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官僚制度才算有了持续发展的稳固支柱。
以上四个基本历史事件构成了中华古代文明的核心基础。土地私有化摧毁了由血缘和等级垄断土地的基础,导致社会成员全国性的流动和土地的自由流转;析产继承制决定了中国社会难以形成能够独霸一方的地方豪强,社会难以形成固化的等级;郡县制把平民的流动性引入官场,官职由君主任命而无法世袭,贵族政治传统退了历史舞台;最后,科举制设定了平民进入国家管理部门的普遍统一标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了中国古代社会一个常态。这四个历史发展中的变革一步步把中华古文明塑造为一种独特的扁平化形态,平民主义成了这个扁平化文明最根本的特征。
五、刚性的平民制度和软性等级观念
如果把中国的中古文明与西方的中古文明相比,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中国是一个平民主义强烈的扁平化社会,而西方则是一个贵族意识强烈的等级社会。前者的模型犹如一张平摊的大饼,后者犹如一座金字塔形的梯田。就一个社会的活力和公平而言,扁平化社会显然有更多的优势。但是,扁平化社会最大的问题在于难以形成稳固的社会秩序。
在工业革命以前,在现代法治社会出现以前,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等级,没有宗教信仰,这个社会的成员很难有敬畏之心和服从观念,社会难免走向混乱和崩溃。所以,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都曾出现过不同形式的等级社会,因为等级制度可以从某种意义上维系社会的基本秩序和稳定。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等级划分,西欧的中世纪文明主要是依赖于封建领主与农奴之间的等级划分和封建领主内部的层层分封。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前工业时代,等级和等级观念的存在有其重要的积极意义。等级制度虽然缺乏公正和活力,但它至少暂时地维系了社会的稳定,否则整个社会将陷入混乱。
但是,中国是一个过分早熟的社会。上面谈到的四个重要的社会变革已经让贵族等级制度退出了中国社会,那么如何在一个没有等级的农耕社会树立起敬畏之心和服从观念成了中国古代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而这正是这种社会需要催生了儒学的产生。很多人忽视了,维护和倡导尊卑有序的儒学并非产生于中国血缘等级社会的鼎盛期,而是产生于贵族等级制度崩溃、平民主义兴起的时期,即孔子所讲的“礼崩乐坏”的时期。所以,儒学当时的任务并不是要在未来建立一个贵族等级社会,也不是要为现存的贵族等级社会做论证和辩护,而是要给贵族制度已经崩溃的平民社会提供一套等级观念来防止社会的混乱和崩溃。换一句说,儒学是要用软性的等级观念给没有等级的平民社会提供一套稳定机制,而不是在给刚性的贵族等级制度开拓道路,这是我们理解儒学本质的关键。
秦王朝只看到了扁平化社会带来的公平与效率,相信只要用刚性的平民制度和国家暴力把这种平民社会固化即可。但秦王朝的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一个社会必须要有敬畏之心和服从观念才能稳定。如果平民社会的刚性制度无法产生敬畏之心和服从观念,那么就必须要有一套软性的等级观念来让民众产生敬畏之心和服从观念。刚性的平民制度和软性的等级观念是一个扁平化平民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两个支柱。但是,秦王朝只建立了一个支柱,只有刚性的平民制度,只有法家严刑峻法,没有儒家的软性等级观念,结果历时15年就被推翻。
汉朝统治者正是总结了秦王朝覆灭的历史经验,在承继了秦王朝的基本制度后,提出独尊儒术,用儒家的软性等级观念来维系在制度上没有尊卑贵贱的齐民社会。正从汉代开始,中国社会形成了刚性的平民制度和软性等级观念的两个支柱,这种相对稳定的模式一直延续到清王朝被推翻。所以,我们切勿把儒家的尊卑有序、贵贱分明的学说看成是中国两千多年社会现实的反映,而应该把这种学说看成是对一个缺乏封建主义传统、缺乏社会分层与自治的扁平化社会的一种纠正与平衡。
遗憾的是,关于儒学本质与功用一直被中西学界的主流所误解。人们常常直接拿儒家的经典学说来理解中国的古代社会,把儒学对西周封建文化的怀念误解为两千多年中国平民社会的现实,把儒家文化宣扬的尊卑有序、贵贱分明的观念看成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现实,由于这种误解,中华文明被误读为一个等级森严的东方专制社会,而血缘等级制度持续了两千多年的西方文明反被解读为一个崇尚平等的社会。对中西方文明差异的误解莫过于此!
六、二十世纪的平民建国运动
自秦汉以降,中国社会是君主和平民的二元结构,并无贵族和僧侣这样的中间阶层横隔在君主和平民之间。虽然庞大的官僚机器在中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从本质上看,官僚集团实际上是平民社会的一部分,是通过科举制度形成的平民上层统治集团。这个统治集团远远不能像欧洲贵族集团那样凭借自身的世袭权威对君主形成强有力的制约。在中国这样没有贵族和僧侣集团的中央集权君主制国家,一旦帝制终结,社会将不可避免地被平民革命席卷。因为帝制终结后,上层社会失去了皇权的支撑而缺乏合法性,平等成了社会的道德制高点。如果国家统治者不能让社会处于相对平等的状态,统治者就很容易丧失合法性而引起下层民众的起义。而平民革命具有多米诺骨牌的效应,只要社会还有不平等,就有人会热衷于革命,革命一直会持续到社会接近于最大程度的平等为止。
中国具有很悠久的历史文明,但是中国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历史非常短。西方一般有两三百年的历史,而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实际上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严格说来,中国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是从1949年算起。此前的中国并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现代主权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权都没有真正实现过国家主权。一直到1949年,外国的军舰还可以在中国的内河里航行,外国政府还在中国拥有一定程度的刑事裁判权。在国家内部,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国家权力从未深入到社会基层,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所以,尽管有中华民国的称号,1949年以前的中国并非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共产党取代国民党并不是国共两党的政权更替,而是共产党从国民党手中夺得了现代建国的权力。
由于中国的现代建国是以平民革命的形式完成,这种现代建国具有强烈的平民色彩。这一点与西方近代建国的情形大不一样。西方有贵族建国,或者是由有产阶级或资产阶级革命建国,但无论何种形式,都不是赤贫的底层民众建国。而中国的现代建国,是一个以底层社会最穷困的人作为革命基础建立起来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建国精神,其实就是传统的“打土豪、分田地”、“耕者有其田”。
在这种通过平分土地来建立政权的建国过程中,强烈的平等观念积淀在每个人的心中而成为一种传统。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中叶的平民建国深刻地改变了中华文明,这一点只需要比较中国大陆社会与港台社会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共1949年建政后,不仅全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平民政治文化,而且进一步把平民观念推向顶峰。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后期,中国执政党把西方共产主义理论中的平均主义与中国传统的平民文化结合起来,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扁平化。这当中最为重要的是在法律上严格禁止农民自由买卖土地。如前所述,土地的自由流转曾经是摧毁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等级制度最强大的社会运动。但是,土地一旦私有化而进入市场,土地兼并将不可避免,这样将不可避免地在扁平化的社会再次形成不同的阶层,最后丧失土地的农民将再次走上均分土地的武装起义之路。中国历朝历代的崩溃都和土地兼并有直接的关系。鉴于这个原因,中共建政后一直把防止土地兼并和防止社会分化作为一个基本国策。无论是五十年代的合作化,还是八十年代的家庭承包制都遵循了这个基本国策。即使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在上个世纪形成的平均主义和民粹主义仍然在民间有巨大的影响,这一点跟没有经历过平民革命和文化大革命的港台地区华人社会有巨大差别。
七、扁平化平民社会的优势与弊端
如前所述,今天中国社会与西方的差别,不是表面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差别。自由市场、普遍选举、多党政治、政府分权等等,这些经济政治层面的东西不过是文明形态的外部表现。中西方社会差异的根源不在于制度,而在于文明。从文明形态上看,中国是一个扁平化的社会,西方是一个多层次的梯田式社会。
在西方漫长的文明中,血缘等级制度占了相当长的时间。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制度到中世纪的封建贵族制度,等级制度持续了两千多年。西方在经过了近代启蒙运动和一系列社会革命后,血缘等级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等级观念也逐渐消退。但是社会各个阶层各就各位的状态仍然基本维持,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仍然共存而相安无事。普通民众对社会贫富差异的承受度远远高于中国人,这种社会的稳定性很高,很难爆发大规模的社会革命。但这也造成西方大多数国家安于现状而缺乏足够的活力,这一点在欧洲已经暴露得很明显。
而中国的血缘等级制度从西周末年就开始崩溃,到了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统一中国,血缘等级制度基本上寿终正寝。所以,等级社会文化在中国没有留下什么痕迹。而经过1949年平民建国以后,平民主义在中国进一步强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人是世界上平等意识最强的民族。但是,平民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使中国在全球竞争中表现出的巨大的优势,另一方面,也使中国社会很难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对于现代中国来说,平民主义最大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和不断维持社会的流动性。
中国三十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让相当多的国内外人士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西方的自由市场和国家主义显然都无法解释这个当代奇迹。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中国高速发展的秘密就在于现代中国社会的平民主义性质。这种平民社会最重要的特点是,社会运转和发展具有全民总投入的特点。无论是战争还是经济建设,无论是政治斗争还是生活消费,中国社会都具有全民总投入的特点。中国在上个世纪的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和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近三十年来的经济市场化,都具有全民总投入的性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全民革命、全民皆兵、全民政治斗争、全民经商构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风景线,几亿或十几亿中国人从一个方向涌向另一个方向,形成巨大的规模效应。在最近中国的国庆黄金周中,大约有3.62亿的人外出旅游,在高速公路上流动的人数超过美国全国人口。这种全民总投入的现象实为中国所独有。
平民主义在社会生活中的另一个具体表现是不甘于比其他人低下,尽可能追赶跑在自己前面的人是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理状态。正是这种全民都不甘落后他人的社会文化心理使得中国社会始终保持一种强大的活力。中国发端于1979年的改革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经济上放开了普通民众的手脚,打开了市场经济的阀门,中国人发财致富的欲望顿时爆发出来。在中国,即使在最贫困的地区,人们都有一种强烈的发财致富、改变命运的欲望。不甘落后、向富人看齐、跟富人攀比的平等主义给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如果我们把中国落后贫穷地区的民众与美国贫民区的民众加以比较,可以看到,中国贫穷地区的物资生活可能比美国大城市贫民区的物质生活更加匮乏,但是中国贫穷地区的民众远比美国贫民区的民众有更有进取心,更有强烈改变自己命运和发财致富的欲望。
作者:
布朗运动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文明形态:扁平结构和分层结构{3}----寒竹
--
布朗运动
- (2190 Byte) 2014-7-24 周四, 上午9:55
(204 reads)
港人治港,台人治台,这已经是事实了吧!为什么不能来个粤人治粤?
--
欧客
- (0 Byte) 2014-7-24 周四, 下午3:25
(113 reads)
谢谢推荐,我非常熟悉寒竹
--
格丘山
- (143 Byte) 2014-7-24 周四, 上午11:04
(225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3.397261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