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帖]夭折的海明威式硬汉:析“一天的等待”中的男孩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帖]夭折的海明威式硬汉:析“一天的等待”中的男孩   
所跟贴 [转帖]夭折的海明威式硬汉:析“一天的等待”中的男孩 -- lemon25 - (13691 Byte) 2013-6-26 周三, 上午10:23 (443 reads)
lemon25
[个人文集]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8/08/03
文章: 2974

经验值: 119907


文章标题: 【转帖】《一天的等待》赏析 (220 reads)      时间: 2013-6-26 周三, 上午10:27

作者:lemon25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摘要:《一天的等待》是海明威早期的一篇普通的短篇小说。然而,这部看似平淡无奇的千字小说却有着耐人寻味的深层含义,它集海明威的“死亡观”、“硬汉形象”和简约有力的文体于一身,短小而精悍,虽不及海明威其他作品有影响却有其独特之处。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5/view-1324518.htm
  关键词:海明威; 死亡观; 硬汉形象; 冰山原则
  
  《一天的等待》是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的一部短篇小说。这篇短小精悍的小说因被选入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教材《大学英语》里而得以被数以万计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所熟知。那么,除了从一般文学作品的角度来欣赏这篇文章外,我们应该如何深入这篇看似貌不惊人的小说,通过字里行间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及作品所要传递的真正含义?
  《一天的等待》发表于1933年,是海明威的早期作品。小说全文约一千多词,人物以父子二人为主,父子之间的对话贯穿全篇。故事情节极为简单,讲的是一个九岁男孩感冒发烧,父亲请来医生给孩子看病,医生量得孩子的体温为102度,诊断为感冒,开了药后就离开了。孩子听到后就开始等待死亡的到来,因为他曾听说过人的体温到达44度就会死去。直到晚上孩子才得知自己误解了医生的话,原来医生当时讲的是华氏而不是摄氏温度。
  这部小说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平淡无奇,让人觉得名家的作品不过如此。然而小说的真正魅力却隐藏在文字平淡的表面之下,就像海明威本人的“冰山理论”一样,我们看到的只是浮在表面的八分之一,其余的八分之七则需要我们认真去挖掘和体会。
  一、海明威的“死亡观”的体现
  小说中的男孩误解了102度的含义,一整天都在等待死亡的来临。这平静的描述下实际上反映的却是海明威那无所不在的死亡观。美国著名的评论家赫・欧贝茨称海明威作品中事实上只有一个死亡主题。一些评论家甚至评论他为制造死亡的工程师。
  海明威的死亡观与他的经历密切相关,他的父亲是自杀的,他本人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西班牙内战,屡次和死亡擦肩而过:这些刺激不能不给他的死亡观的形成带来影响。在美国,战后“迷惘的一代”经历了严重的精神危机,即信仰与价值观的丧失。这种失落与痛苦深深折磨着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们,如《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而在他的非战争作品中,主人公也毫无例外地面临着痛苦、危险,甚至死亡。海明威亦如此,他的小说到处流淌着死亡的气息。“它(指死亡)很可能是两个从从容容骑着自行车的警察或是一只小鸟儿,或者是像猎狗一样有一只大鼻子。”
  海明威19岁时曾说过这样的话:“希望尚未破灭时,在青春的幸福中死去,就像一盏灯一闪即灭,这要比人到老朽,拖到筋疲力尽,一切幻灭了才死去,其实要好得多。”
  这样的年纪就能以这样的深度表达对死亡的看法,那么他在作品中让一个孩子去感受死亡的气息也就不足为奇了。海明威的尼克系列小说《印第安营地》中男孩尼克看到产妇用了两天时间精疲力尽地终将孩子平安降生, 而其丈夫却由于种种原因自杀了。极短的时间里生与死几乎同时发生让尼克百思不得其解,对死亡极度困惑;而《一天的等待》里,同样是一个幼小的生命,一个对未来有着无限憧憬的生命,却要亲自去感受死亡的降临,这样的安排形成的反差更加强烈,更能让人感到死忘之可恶,之可恨,之可怕,也更能表明死亡的无情和普遍。
  死亡――这一文学的永恒主题,在海明威的笔下被演绎成一幅幅凄美的画卷: 从海明威对死亡的描写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对死亡的最终理解: 死亡并不可怕, 重要的是如何对待它, 正如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一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二、硬汉形象
  硬汉形象的塑造也是海明威作品的一大特点。海明威本人也像他作品中塑造的“硬汉”一样,虽然几度处于死亡的边缘,但他依靠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生命力渡过了难关。他的文学创作也几经波折,而由于他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最终攀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巅峰。在晚年,当他的健康情况恶化,无法摆脱病痛的困扰时,为了不屈服于所谓命运,他毅然选择了死,他要以死证实“硬汉”是不可战胜的。
  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个性,他们很好地体现了“海明威所提倡的那种‘硬汉’精神,即在重压下所显示出的那种坚毅、勇气和自我约束。他们总能够以极大的毅力忍受痛苦,保持尊严。”
  《一天的等待》通过男孩以超常的毅力和勇气镇静地等待死亡降临的表现,使我们看到这个小孩在死亡面前的沉着与勇敢,体现了海明威所提倡的以人的尊严和勇气面对厄运、迎接生活挑战的“硬汉”精神。海明威认为面对死亡和困境,能够镇定自若、泰然处之,便是勇气的一个标志。他看重的是人以战胜自我、战胜软弱而磨练出的勇气,能勇敢地面对厄运的勇气。海明威笔下这个敏感细腻、体贴他人的男孩是一个在厄运打击下,能直面人生、正视死亡、勇敢坚强的小“硬汉”。该故事的主人公“小男孩”虽未像海明威其他小说中的硬汉那样在战争中负过伤,但其幼小的心灵里同样充满了面对死亡的勇气,因而能够在死亡来临之前表现出非凡的镇静和坦然。
  海明威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他笔下的人物理所当然也和他一样。而且情感越丰富,矛盾就也复杂,行动和心理不合拍的现象就越多,因此坚强和不坚强实际上是一个统一体,悲凉、幻灭和坚强是同时并存的,两者并不矛盾。且唯有如此,人格才完整。
  文中的小男孩应该没意识到他自身的两重性,但他的言行却将它们清清楚楚地展示给了读者。在文中,作者不止一次地写到“他一直盯着床脚,表情古怪”。作者并没有向读者作过多解释,而是运用“冰山”理论提供给读者更大的思考空间。据说,死神降临时都是从床脚出现的,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反复提到儿子躺在床上,眼睛一直盯着床脚,因为他要直面死神,显得毫不畏惧。“我情愿醒着。”“要是你心烦就不用在这儿陪我,爸爸。”寥寥数语,没有过多的描述,却能使人强烈地感觉到其中隐含着小男孩面对死亡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尊严。
  三、冰山原则的应用
  这部小说虽短,却集中反映了海明威的写作手法和创作特点: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电文式的对话,锤炼的日常用语等。在他的笔下,人物的感情,不论是恐惧,还是悲愤从来不作过分的描写。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原则”。 根据海明威的解释,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的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一天的等待》这部小说以对话为主,几乎没有对于小男孩及父亲的心理感受进行描写,甚至整个事件过程也能省则省,能简则简。在文章一开始,作者首先描写的是小男孩早上醒来到父母房中,帮他们关上了窗户。简单几笔,并没有细述,但读者从中可以看到,他们晚上睡觉有开窗的习惯,即使是在冬天。而且,儿子一定是因为早上起床感觉到自己感冒,为了不让自己亲人感冒,便主动来到父母房间为他们关上窗。这也就说明尽管文章的主人公只有九岁,但通过他的举动表明他已非常懂事,能够关心他人了。

  关于父亲(也就是文章中的“我”)的形象塑造,海明威在文中没有进行外貌描写,也没有心理描写。然而,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者却能充分地感受到“我”的勇敢和乐观。小说全篇几乎都是以对话为主,唯独对于 “我”外出打猎这一环节作了非常细腻的描写。“我”来到了一片冰天雪地之中,在冬日美丽的大自然中寻找猎物。湿滑的地面、冰封的灌木丛、陡峭的土坡和狡猾的鹌鹑、一步一滑的猎犬,“我”也摔了两跤,有一次猎枪都被甩出去很远,但“我”仍然打了几只鹌鹑,还留了一些等过几天再打。这两段细致入微的描写与全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英勇无畏的硬汉、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雄浑昂扬的风格,高雅别致的情趣,让读者隐约间看到了父子之间性格上的共通之处:坚定,豪放,沉着,勇敢。与此同时,作者对于“我”外出打猎期间孩子的心理活动只字未提,但是,读者却能够想象出一个九岁的孩子独自面对死亡时内心的矛盾和恐惧、幼小的心灵承受着的巨大压力,更加深了读者对于孩子的同情和怜悯。
  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冰山原则”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简和繁并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海明威曾强调说:“如果一位作家省略某一部分是因为你不知道它,那么在小说里就有破绽了”。很清楚,作家省略的东西必须是他所熟悉的,也必须是读者所能够心领神会的。从文字塑造的形象中,可以看出作品包含的思想感情;同样,通过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也可以进一步认识作品那简洁的文字、鲜明形象的特殊意义。
  四、结语
  简单里透着复杂,平淡里透着精彩。这就是海明威《一天的等待》这部短篇小说的魅力。看似很平常的人生一件小事,在海明威的笔下,就能反映出一堆的人生道理。读海明威的小说,就好像看海明威的人生阅历。任何一部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了解适当的背景知识,才会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
  
  参考文献:
  [1]苏煜. 海明威的困惑[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2]刘立军. 解读海明威之“死” [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3(10)。
  [3]赵咏梅. 简析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形象[J],长城 2009(6)。
  [4]杨大亮、张军.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悲剧意识外国文学 2007(12)。
  [5]金莉、秦亚青. 美国文学[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年。
  [6]王迎军、徐坤. “一天的等待”无穷的魅力――海明威《一天的等待》赏析[J],作家杂志2008(5)。
  [7]李荫华. 大学英语[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

作者:lemon25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_________________
长风浩荡可扬帆 傲游美加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lemon25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610064 seconds ] :: [ 28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