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芦笛的误解很深, 我就是个自由主义思想者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芦笛的误解很深, 我就是个自由主义思想者   
captain nino






加入时间: 2012/07/01
文章: 892

经验值: 38697


文章标题: 芦笛的误解很深, 我就是个自由主义思想者 (1173 reads)      时间: 2012-12-10 周一, 下午2:35

作者:captain nino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我从没说过自由主义弱智. 我向来指出, 自由主义这个词语, 被中外各派人士滥用, 已经变得毫无意义. 要把概念理清了, 才能用这个词.

我个人欣赏古典自由主义, 以哈耶克, 佛利德曼为代表. 你的什么自由主义, 直说来, 就是假冒的自由主义, 盗用自由主义之名, 行社会主义之实, 罗斯福奥巴马卡特就是典型.

你的知识有相当的错误. 早期殖民美洲的, 并非什么罪犯, 而是平民. 那个大生产大锅饭, 就是殖民官员下令平民的结果, 而不是什么罪犯. 从这点就彻底把你驳倒了. 那篇文章建议你再仔细看看.

入侵中立国是德国别无选择. 不入侵与英法的防线硬拼, 就是送死. 你以为德国傻啊. 美国入侵冰岛, 有如此高的必要性吗? 伊朗呢? 英国计划入侵挪威你又怎么解释? 盟军入侵就是不得已, 德国入侵就是邪恶心作祟?

什么狗屁的文明帝国主义吞并无主之地, 烂污帝国主义吞并有主之地, 首先, 无主之地其实有主, 人数多寡而已 其次, 无主之地都被所谓的 "文明帝国主义" 抢光了, 德国在一战后海外殖民地都被剥光了, 你叫它抢啥? 版图连续性的扩张, 再正常不过, 英国要是是个大陆国家, 你敢担保它不在大陆扩张? 那英国的爱尔兰, 苏格兰, 威尔士怎么来的? 北爱尔兰为什么到现在还这么恨英国? 苏格兰怎么也闹独立了? 你倒是说呀? 远交近攻, 这不是常识吗, 莫非你要二战德国造一支星河舰队夺取太平洋岛国才显得 "文明帝国主义"?

什么我 bias 大, 我看你的 bias 绝不小.

你的什么殖民地向西扩张的冲突, 我指出好几次了, 你没看到吗? 我当初来到海川发的第一个帖子, 讲的就是这么问题, 你忘了吗?

至于印度为什么被统治这么成功, 下文写的非常好, 建议你自己去看看. 别井底之蛙了. 你分析能力很好, 智力不错, 但你不是唯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3a64d0102dy0x.html

甘地声称如果没有印度人的合作,英国人是不可能统治印度的,——>这话对了一半!英国的确是依靠印度买办精英集团统治的;但并不是依靠全体印度人的合作统治的,而且买办精英集团的Charter特权,是英国人授予并提供支援后盾的。英国人在印度的胜仗,比不上马拉塔人也比不上阿富汗人出色,甚至不比法国人更出色;英国能够征服印度,不是依靠打胜仗,而是利用很多土著力量需要英国结盟。


英国成功征服印度,恰恰因为英国是最有持久性的外来力量,这样就排挤了法国、荷兰和葡萄牙这样间歇性投入的欧洲竞争者;同时英国作为外来力量,不象印度土著宗教和民族势力一样乐虞我诈。这样当莫卧儿帝国已经崩溃后,在错综复杂的印度政治环境中,与英国人结盟的土著政治力量联盟,反而具有最稳定的持久性。英国人提供的武器和资金,配合少量雇佣兵,就能够在长期的角逐中最终胜出。


因此没有英国,就不可能有一个政治统一的印度;但当印度真正实现政治统一时,英国的统治也就差不多到头了。这就是英印殖民地晚期政策的背景。英国最早的土著政治联盟是各土邦的草头王,就是日后称为土邦主的贵族。在莫卧儿时期,这些土邦主一般是向莫卧儿皇帝交税的地方诸侯。在莫卧儿帝国崩溃后,就自已组织起自已的武装。与英国的结盟,对于这些草头王长期占山寨,是颇为有利的。


1757年以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业务,主要是与荷兰、法国和葡萄牙争夺作为莫卧儿和穆斯林政权对外贸易的承包权。穆斯林政权是东家,干着今天东方帝国出口导向屯积外汇的勾当。1757年克莱西战役后,英国控制的是孟加拉而已。英国当时也没有想到要长期占领印度。因此克莱武等人进了奥德(首府),与蒙古人入中都,金朝入汴梁,波斯人再入德里,其人类行为是毫无二致的一个字:抢!


随后到1770年为止的十几年,是法国深度介入印度,并与马拉塔(原德干苏丹国家地盘)和迈索尔(原vijayanagara地盘)结盟,一度打败了英国人。正是由于初入孟加拉的疯抢,与随后十几年的战争负担,对孟加拉为核心的印度地区的高税收,导致了两千万孟加拉人饿死。倒不是为了向英国输送白银的缘故。相反,当印度重新出口黄麻、棉花和布匹时,白银又重新流回印度。


英国大约在1770年初步确立全印度统治时,全印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区,控制在名为归顺的结盟土邦主手里。这是英国所不能容忍的。深谙等级社会统治术的英国人,直接插手土邦的财税,培养了一批直接向英国效忠和完税的地方包税人,而给土邦主留下他们的份额。当土邦主自以为摆脱了让他们头痛的征税难题,不需要象面对莫卧儿皇帝一样提心吊胆时,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财权已经被剥夺了。


通过培养忠诚于英国的基层包税人掌握了印度财权后,英国人随后一点点地削减土邦主势力的财政份额,并且用治理不周为名,一点点地削藩,将一半的土邦领土收归“英有”。让土邦主象法国路易十一改革后的土地贵族一样,降格成为食利年金的“挂名贵族”。被逼得走投无路的部分土邦主,终于在1857年联合起来变成爱国人士。所谓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实际上土邦主反对削藩的“吴楚七国之乱”。


所谓印度民族大起义,主要是穆斯林拥戴挂名的莫卧儿皇帝的造反。印度教的兵露一露头就“反戈了”。印度教的亲英精英,挺殷勤地加税为英国人输送军饷,在孟加拉闹出了第二次大饥荒。跟穆斯林有世仇的锡克人,1840年还跟英国人打仗,1860年就跟着英国人打穆斯林。英国人镇压了穆斯林为主的印度“民族起义”,亲英的印度教精英得到了回报,掌握了印度的政治;穆斯林就统统成了贱民。

作者:captain nino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captain nino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12493 seconds ] :: [ 28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