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新自由主义与阿根廷危机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新自由主义与阿根廷危机   
所跟贴 新自由主义与阿根廷危机 -- 和合 - (1296 Byte) 2002-1-22 周二, 上午4:01 (516 reads)
和合
[个人文集]
现已禁止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912

经验值: 31018


文章标题: 阿根廷:新自由主义的结构调整与社会脱节(牛晋芳编译) (205 reads)      时间: 2002-1-22 周二, 上午4:08

作者:和合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阿根廷:新自由主义的结构调整与社会脱节



原载《国外理论动态》2001年·第10期



牛晋芳编译



美刊《科学与社会》2000—2001年冬季号上发表了米格尔·特伊伯尔的

题为《阿根廷:结构调整和社会脱节》的文章。文章认为,新自由主义的

结构调整方案给第三世界国家(本文以阿根廷为例)带来社会脱节,经济增长

与普通人越来越没有关系,而这正是中心国家的目标。文章的主要内容介

绍如下。



一、结构调整和社会连接/脱节



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在当今世界呈极盛之势。政府或是出于对新自由主

义的信服,或是迫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压力,从而实施结构

调整方案。大规模的私有化、解除管制、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以及对

“世界经济”进行开放,都是结构调整方案的本质特征。新自由主义声称如

果国家经济要走向增长和繁荣,必须减少“政府的过度干预”和“财政赤

字”。



结构调整并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方案,它也意味着调整制度使之适应市场的运转。多数情况下

这将导致收入、财富和权力大规模转移到经济和政治的权势者的手里。权力和财富的集中对大

多数人而言意味着边缘化和被排斥,意味着贬低一切与“社会”有关的东西。结构调整包括加大

对劳工的剥削,这表现为降低实际工资,收入分配差距大幅度扩大和失业增加,所有这些构成

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或是新的积累制度,它可以被定义为“社会脱节和部门脱节”。



脱节意味着经济的主要活动与工薪阶层的需求没有关系,或者越来越与之相脱离。基于工薪

阶层需求的国内市场已无利可图。只有中高收入阶层的需求对于国内和国外投资者才具有意

义。不仅在工农业生产和服务行业是这样,而且在提供基本需求的领域也是这样。廉价的医

疗、教育、住房等大量减少。财富流向富有阶层并不是简单的一劳永逸的事情。持续增长的收

入不平等成为不断重复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这归结于它对经济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影响,而经

济结构的变化将最终导致收入不平等。当传统活动和新的活动的变化越来越重视高收入阶层的

需求,排斥低收入者阶层时,经济将更趋向于“社会脱节和部门脱节”。这一思想同工资在推动

增长方面的作用密切相关。它的“社会”层面指与低工资相联系的混乱和困苦以及不断增加的各

种形式的失业;其“部门”层面则指的是一个国家的主要生产(和消费)部门之间缺乏平衡。显

然,经济“开放”能够导致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失衡,从而造成“部门脱节”,并且经济开放和经

济部门脱节相互加重对方,近来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这一点已成为事实。



结构调整与“社会脱节和部门脱节”的思想存在一定的重叠,前者更多的指代一种方案和战

略,意味着对经济许多部门的“重新建构”,而“社会和部门连接/脱节”的二分法与经济运转和

再生的方式密切相关,特别是同工资收入和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收入分配的总体影

响密切相关。



“社会和部门连接/脱节”(social and sectoral(dis)articulation)的思想是60年代和70年代由富尔塔多、

阿明和杰夫瑞以及其他一些人提出并发展起来,旨在阐明发达国家经济同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

结构差异,说明第三世界国家中的贫穷和剥削远比发达国家严重。这是个复杂的概念,从未得

到充分说明。一方面,它可以指不同经济中的剥削程度;但是另一方面,它包含了重要的需求

因素,它们是对剥削程度的补充说明。



社会和部门连接/脱节的思想包含需求因素,工资收入就是一个影响产业结构的重要的卡莱茨

基需求因素。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实际工资的增长也可以引起生产效率的提高。如果后者的

增长比例大于前者,那么剥削程度就会不断扩大。



但是,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可以伴随着实际工资的增加,或者实际工资增长比例超过生产效率

的提高,从而提高工资份额,这些情况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某些时期都发生过。



二战以后在所谓的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现了一种相对具有连接

性的经济。此阶段资本主义运转过程中实际工资持续增长,工资增长的比率同生产效率提高的

比率大体持平。



这说明即使实际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较高或趋于增加,资本主义也可以作为一种剥削

体制持续运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工资份额远远高于第三世界,因此剩余价值率较低。然

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也远远高于第三世界,剩余价值的总量弥补了较低的剩余

价值率。



连接性经济在黄金时期成为可能,可归因于将马克思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同卡莱茨基提出

的工资收入需求功能相结合。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生产力的大幅提高,而生产力的提高

是由于新技术在生产中的不断使用。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政策结合成熟的福利国家制度,使这一

点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切实可行。



受发展主义的激励,60年代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政策总体倾向于增加相对剩余价值。但是结构

调整方案可以视为倾向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当这套政策不考虑提高生产率的时候尤其如

此。然而,在任何时候用于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都是存在的。



社会和部门连接/脱节的二分法最初用于区别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它也可用于阐

述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自的特点。二战以后第三世界的进口替代工业化与

已往的农业出口经济相比,更具有“连接性”。然而,与作为新自由主义政策、全球化或结构调

整战略的结果而在90年代出现的“开放型经济”则导致脱节。尽管新自由主义政策、全球化和结

构调整战略倾向于对发达经济和不发达经济都造成“脱节”,但这两种情况的差异还是非常显著

的。



二、中心与外围国家工业化后果迥异



资本主义中心地带和外围地带发展之间的差异是50、60年代有关发展问题的讨论的一部分。

塞尔索·富尔塔多指出,技术创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所在,但在这一过程中欠发达国家与

资本主义中心国家出现的情况是迥异的。在外围地带,引进新技术扰乱了重要的经济部门的组

织性,使之混乱无序,并产生无法自我消化的剩余劳动力。一方面,收入分配日益严重不平

等;另一方面,由于低工资的原因,工人对产品缺乏旺盛需求。由于资本家能够获得大批的劳

动后备军,工人的对抗能力十分有限。因此,经济所创造出的剩余财富多半用于奢侈消费或被

转移到国外。这种形势同中心国家的工业化是截然不同的,后者是以广泛传播的“技术进步的

成果”为基础的,建立起大众性市场和大规模的经济体系,实际工资也在增加。



外围地带的工业化模式不会自我繁殖。因此,世界上任何的经济模式必须考虑中心或主要资

本主义同外围或依附资本主义之间的本质性差异。前者基于新产品的引进和推广,即大规模的

消费;后者则以技术模仿以及财富和收入的大量集中为基础。



富尔塔多的一个主要论点是,工人的消费开支和投资之间的相互增强的关系,是发达资本主

义经济持续增长和实现工业民主的基础;但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并不存在于资本主义外围地

带,原因是大众消费需求没有为当地的制造业开创一条意义重大的市场出路。拉美进口替代工

业化产品的主要销路在于高中收入阶层,这些阶层倾向于把他们达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类似阶

层可实现的消费水平视为发展和进步。生产这类商品所需的技术引进更导致资本集中型生产和

收入集中。这就限制了技术进步向其他经济部门的传播,导致了大部分人的边缘化。由于工资

收入和其他大众消费需求对解决市场出路并不重要,统治集团只有兴趣保持很低的工资水平。



萨米尔·阿明认为,已经工业化的国家一般存在“连接性”或“自我中心”的增长和积累模

式,其中劳动生产率所带来的部分收益转化为工资增长。因此工人的消费水平随产出的增长而

提高,从而使总体消费和生产之间以及关键部门之间达到动态平衡成为可能。但是外围却只是

以满足中心的需要为主要目的,因而缺乏自身的一种动态平衡。在外围产生的投资结构不一定

有益于经济的增长,因为它具有

“外倾性”,即指向国外的需要或国内上层的需要。



杰夫瑞认为,阿明过分强调了决定外围经济脱节和停滞的外部因素,实际上国内的阶级结构

和国内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也很重要。无论怎样,两位学者都把外围出现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与外围国家工业结构联系起来考虑,认为该结构倾向于生产奢侈品的服务和产业。杰夫瑞和萨

德利特指出,在连接性经济中,劳动力既是资本的成本,也是资本的利益。之所以是成本,是

因为一切工资支付都是从利润中抽取的;之所以是利益,是因为大规模工资的支付产生了“对

于产品销售出去和资本以货币形式返回而言必要和有效的需求”。在纯粹的社会脱节经济中,

劳动力仅仅是资本的成本。工人的收入既不能成为储蓄的来源,也不能成为关键性增长部门不

断扩大的需求。



实质上,当主要由工资收入(包括非工资收入和非正式部门出现的低工资收入者的收入)来决定

“关键性增长部门”“不断扩大的需求”时,就产生了社会和部门连接。这正是中心资本主义发

展的特定阶段所出现的情况,战后“黄金时期”就是这样。



当需求的大小由非工资的高收入阶层所决定、由此导致“关键性增长部门”主要生产“奢侈商

品”时,社会和部门脱节就产生或扩大了。尽管工资收入者和非正式部门的低收入者组成了劳

动力大军的主体,但他们所占国内生产总值和消费的份额很小或日渐缩小。因此,主要的“奢

侈”商品是为了满足上等收入阶层或出口的需要而生产的。投资同样是为了这些奢侈商品的生

产和出口。这些思想可以解释为什么第三世界的工业化并没有导致工资收入者和低收入阶层生

活条件的改善。



三、阿根廷的情况



阿根廷实施结构调整的情况之所以引人注目,具有以下原因。



1.20世纪初直到30年代,阿根廷人均收入很高,拥有大量闲置土地,这一时期阿根廷的增长

是因为它有肥沃的土地,这给大土地所有者以及支持农业出口经济阶层带来巨额级差地租。它

没有剩余劳动力这一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所具备的特点,劳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规模的外

来移民而得到的。



2.阿根廷的农业出口模式在30年代陷入了危机,因此40—60年代在庇隆和发展主义政权的统

治时期,实施了进口替代工业化。到70年代早期工业化取得长足进展。由于大规模的工会运动

和社会斗争的作用,国家通过了许多劳工和福利法规,部分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生活和福利

有了改善,这在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是不多见的。



3.70年代中期以来,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所授意的一系列结构调整政策被连续几

届政府付诸实施。梅内姆政府(1989—1999)时期实施苛刻的“结构调整”方案。由此而出现的新

的积累制度与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的积累制度有很大差别。



4.因此,以前的趋势被彻底扭转: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低收入集团的实际工资和收入下

降,失业和贫穷增加。为了详细说明这一新的积累制度的特点,应重视一个关键因素,即经济

制度或经济结构形式对实际工资的影响。当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下降,收入分配差距扩

大时,经济结构随之发生了改变: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消失,福利国家的残余受到新自由主义权

威人士的猛烈抨击。



5.阿根廷的情况之所以突出并不是因为它是新兴工业国的“成功”范例,而可能恰恰是因为90

年代它所实施的结构调整方案在第三世界国家里是非常极端的。



阿根廷进口替代工业化在其初始阶段相对具有连接性。从70年代到90年代,在一系列“调整”

和“结构调整”措施的引导下,经济格局完全转化为“开放型”,这导致了一种纯粹脱节经济格

局的形成。非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和社会排斥成为这一发展阶段的基本

特征。经济结构中出现了大量的异质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非工业化与日常用品生产的减少和

消失息息相关,传统的中小企业曾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在其初始阶段很大程度上是被工资引导的,它的危机与阶段性的

对外贸易的瓶颈作用有关:进口的增长大大超过了出口(初级产品),导致贸易逆差。应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的要求,阿根廷采取稳定政策和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以此来矫正这些不平衡。然而,

货币贬值使经济回到一种可操作的 “平衡”状态,引起国内经济的衰退和实际工资的下降。工

业化成为一种重要的目标选择,原因在于它能够引起经济结构关系的变化。60年代晚期,假如

工业化模式仍要维持下去,那么就得鼓励新的工业出口。



然而,从70年代中期起,推进工业化进程,无论是进口替代或是出口多样性,都不再是公共

政策的长期目标。财政收支平衡和偿还外债代替了进口替代工业政策,反映了国内和国际经济

结构以及政治的重要变化。经济不再如以往在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下那样由工资引导:实际工

资的大幅度下降,日用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扬,加剧了实际工资的下降和收入分配的递减。这些

因素使工资在利润中所占份额减少,导致非工业化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变化。经济趋向于一种

“劳动力剩余”的经济。缺乏连接性不仅指产业结构,而且指经济的所有活动,包括服务。医

疗、教育和住房倾向于满足高收入阶层的需要,这扩大了社会和部门的分化程度,使收入分配

的差距大幅度扩大。



由于偿还外债、财政紧张和经济投机,从70年代到90年代的“开放经济”在对外交往上面临一

系列困境。阶段性经济危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把偿还外债置于优先地位,这使得资

源从国内撤走,并导致外债偿还的困难。外债偿还需要严格的财政制度和国内财政的盈余。



因此它不仅是减少财政赤字的问题:必须有财政收入的盈余,必须积累资源来偿还债务。这

些资源来自于以前用于诸如教育、医疗和住房等的公共开支的专门基金中;来自于不断增长的

税收中;来自于从国外流入的净资本中;来自于现有债务的延期偿还,或来自于获得的新债务

中。这种情况较之于实施进口替代工业战略更加不稳定,是因为经济的总体开放性和政府在控

制资本流动和外逃上的能力有限。这种最近发生在“墨西哥”和“巴西”的资本外逃危机很容易

变为国内危机的另一种根源。■(未完待续)(责任编辑徐洋)

作者:和合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和合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68597 seconds ] :: [ 27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