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原创]适者生存(3):说几句进化论(上) |
 |
金唢呐 [个人文集]
.gif)
加入时间: 2007/06/19 文章: 1504
经验值: 61256
|
|
|
作者:金唢呐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适者生存(3):说几句进化论(上)
金唢呐
谢谢稀网友提供的视频。尽管那个片子是从宗教的角度说的,有些画面还是很珍贵。不过我想在这个系列里说明的不是进化论本身的对错,而是对进化论误读和滥用的结果。不想说进化论,一是因为关于进化论的问题在这个坛子里老芦和网友们曾经说了很多,该说的都已经说到了,说的比我好,我只有学习的份儿。让我再说也说不出什么新意来;二是因为我感觉我的知识、精力和智力都达不到“妄议”进化论这个高度。不过既然稀网友这么热心,上次提供了那么多参考文章,这次又找出了视频,我就胡说几句。
进化论给我的感觉是,无论文盲还院士,谁都可以说几句,谁都说不清楚,至少在中国是这样。进化论不要说解释三叶虫演变到人类的复杂过程,恐怕就是连原始人类有没有尾巴,如果有尾巴是怎么给甩掉的,这么一个简单问题也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关于进化论,我至少存在以下疑惑:一是生命是否只有一个祖先?我认为这个问题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人类现有的知识和智慧还无法回答这么复杂的问题。现有的回答,说好听点是假说,说实在点就是瞎猜,比神话传说强些,但有限。二是就是生命的进化方式,是渐变还是突变?我认为若渐变,则缺少中间产物的证据。若突变,则不可思议。而且无论是渐变还是突变,都只能解释部分现象,甚至是个别现象。第三就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能不能全盘否定,我认为至少是“废退”不能否定。下面以尾巴为例说一下我的疑惑。
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说法,人类是从有尾动物进化而来的。由于人类生活于陆地上,而陆生动物中又数猿猴(类人猿)与人类最相似,所以只要认为生物是进化而来的,也就只能将人类的源祖归结为猿猴,下一个“人是猴变的”的结论。我们的祖先原来拖着一条又粗又长的尾巴,像后来毛主席所说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三天不打,尾巴就翘”。后来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需要把双手和大脑解放出来,咱们的祖先响应号召,人类从此站起来了,再不屑与其他哺乳动物为伍,开始谱写自己的历史。按恩格斯的话说就是,“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从此,真正属于人类自己的历史开始了,真正的人类诞生了。
由于人类解放出来了双手和大脑,“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因此就有了和动物最明显的一个区别,可以制造工具。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制造工具使“手”得到改造,使人的动作和动物的动作区别开来。“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只有人的手才能制造工具,“没有一只猿手曾经制造过一把哪怕是最粗笨的石刀。”
在这儿插几句,诸位不要小看制造工具,我的这些说法绝非戏言,是完全符合马恩观点。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动物的觅食御敌、嬉戏交配可以算活动,但不能算劳动,“制造工具”这一行为使人类告别了兽类,开始走自己的道路。恩格斯说,“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是劳动。”不仅如此,制造工具的重要性还在于促进了“手”的变化,促进了智力的提高、意识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了从自然向社会的演变。因为劳动活动与社会的形成也是相互作用的。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劳动是群体的共同创造,所以在生产劳动中,人们必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而在其他共同的生活领域也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各种关系体系构成社会。当然社会的形成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劳动活动的完善。
还不仅仅如此,劳动还产生了教育、文化、卫生、艺术、语言、宗教等等活动。以教育为例,为了人和社会的延续,在劳动中,个体每一种动作、方法的改进都必须在群体中广泛传播,使个体的知识、经验变为类的经验,能世代相传;为了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协调,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包括要求遵循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经验、习俗、礼仪、传统等等。这些都是集体创造的精神财富,必须保存、传递、积累,所有这些在客观上就需要有教育。而作为保存、传递、积累经验的手段,主要是劳动中创造的工具和语言,这便是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条件。
还继续说尾巴到底是怎样甩掉的。如果按照“渐进”进化的观点,从猴进化到人应当有许多中间环节,这些环节都应当有相应的化石给予验证。例如长尾人之后应该有亚长尾人、中尾人、亚中尾人、短尾人、亚短尾人最后成为今天的无尾人。但事实上,考古工作发现的化石,都没有证实这些中间环节的存在。从化石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生物的进化是跳跃的而不是连续的。这一结论使人们对有尾猴“逐渐”进化为无尾人的看法产生怀疑。
有人用达尔文所不承认的爆发式突变来解释生命演化,我感觉也有问题。若用来解释生物整体性的突然灭亡(简称突灭)现象我倒还能接受。在漫长的生命演化历史上,生物整体性的突灭时有发生。自距今5.7亿年的寒武纪初以来,有人统计明显的生物突灭事件有15次。其中“奥陶大绝灭”、“泥盆大绝灭”、“二叠大绝灭”、“白垩大绝灭”4次事件是大家所公认的。例如,在“二叠大绝灭”事件中,仅海洋动物当时即绝灭了200多个科,海洋无脊椎动物当时约有700个属绝灭。但若用来解释“突进”、“突生”则是不可思议。砸烂旧世界容易,可以一夜之间完成;建立新秩序则不可想象。而且,若是风云突变、“霹雳一声震天响”,就有新物种诞生,这和宗教的创造论又有什么区别?和“霹雳一声震天响”就从石缝里蹦出个孙悟空,山洞里跳出个葫芦娃之类的神话传说又有什么区别?甚至可以想象一下,把几个虫子放到实验室去,任意变换温度、湿度、压力、噪音、光线等条件,恐怕结果都不可能有新物种诞生。还有就是老芦谈到的复杂器官的进化问题,无论多少次“霹雳一声震天响”,也“突变”不出眼睛、大脑这样的复杂器官。
再说说“用进废退”学说。“用进废退”学说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1744~1829)根据他在动植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在《动物哲学》一书中提出了生物进化的理论,创立了”用进废退”学说。”用进废退”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环境变化了,使得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生物,有的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有的器官则由于不经常使用的器官会逐渐衰退,功能越来越弱,甚至消失退化;这些变化了的性状(即后天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下去,也就是说,获得性能够遗传。拉马克认为,不仅生物先天有的形态可以遗传,后天产生的变异也可以遗传,这就是“获得性遗传”原则。发展拉马克这个假说的主要是达尔文。1866年,达尔文在《动植物在家养条件下的变异》一书中用了五章篇幅来论述变异原因和变异法则,达尔文指出:环境条件的变化能直接或者通过生殖细胞间接影响机体,其中还包括器官的使用和不使用引起的反应。与此同时,达尔文认为”用进废退”对遗传起着很大的影响,他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多次表达了他的这个观点。
“用进废退”原则中,人们经常举的那个长颈鹿的“用进”例子确实讲不通。据说,长颈鹿生活在干旱的非洲,靠吃树叶为生,吃光了低处的树叶后,不得不拼命伸长脖了吃高处的树叶,于是脖子渐渐变长了。这种获得的特征又传给了后代,一代一代传下去,长颈鹿的脖子就越变越长,最后,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副样子。这种说法的致命缺陷是,假如是这样的变化过程,同样不仅应该有长颈鹿存在,也应该能找到中颈鹿、短颈鹿的化石才对,可时至今日,这些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化石都仍未被发现。而且这从理论上也说不通,因为伸脖运动不会导致基因的改变,只会使肌纤维变粗变长,没有遗传下一代的可能。但如果在“用进”过程中发生了基因水平的变化,就很难说不会遗传。比如动植物在发育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有利于自己的变异,不符合环境要求的被和谐掉了,只留下和环境一致的变异品种,这尤其在植物里面很常见。所以我认为,关键问题是看在“用进”过程中在哪个水平发生了改变,是“量变”还是“质变”。
若说“用进”还存在不少问题的话,我认为,“废退”却很有点道理。现在的人类没有尾巴,但是他们的祖先猴子却是有尾巴的,尾巴从有到无,是一种进化现象。对直立行走的人类来说,不再需要用尾巴维持平衡,不再用尾巴勾树枝荡秋千。更何况人类学会了制造工具,痒痒挠和苍蝇拍这类的小玩意儿更不成问题。挠痒痒轰苍蝇的事儿交给了痒痒挠和苍蝇拍代劳,尾巴再派不上什么用场。不仅如此,尾巴还成了累赘,有百害而无一利:有尾巴睡觉的时候不能仰睡(这也是为什么动物睡觉打呼噜比较少见的原因之一吧,大概只有猪等少数几个物种有这个毛病),不方便坐太师椅,一辈子穿开裆裤,犯事儿逃跑的时候还容易被别人抓住。而且,尾巴还要消耗大量的营养和能量,影响了重要器官大脑的发育。有尾者最愚蠢,无尾者最聪明。从此,“尾巴向何处去”、“to be or not to be”之类的问题开始提到议事日程。
所以,此时此刻的尾巴对于人体,就跟夺取天下后起义将领对于开国皇帝一样,非去掉不可。问题是像赵匡胤那样“杯酒释兵权”,还是像朱元璋、斯大林那样,“该杀的杀,该抓的抓”。
作者:金唢呐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