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贴一文, 有助于理解当代留学生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贴一文, 有助于理解当代留学生   
所跟贴 [转帖]他 什 么 中 止 学 中 文 (上) -- 广东农民 - (5066 Byte) 2008-3-26 周三, 上午6:56 (186 reads)
广东农民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5/10/24
文章: 1719

经验值: 33211


文章标题: [转帖]他 什 么 中 止 学 中 文 (下) (170 reads)      时间: 2008-3-26 周三, 上午6:58

作者:广东农民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苏 炜·




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恢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

——林语堂《吾国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也许是经过我的好一番劝解,又或是史力文其实已经无法离开他深爱的中文,那一年秋季开学后,他还是照样选修了我教的三年级快班中文课程。可是,随后我又犯了一个小错——也许是大错,又一次触碰了史力文对中国话题的认知敏感。

  那时候北美的卫星中文节目刚刚开通,我自己家里装上了“小耳朵”,可以随时收看北京CCTV的海外频道。我便常常从中选录一些短小有趣的节目片断,作为新鲜听力材料在课堂上放给同学观摩,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我便有点忘乎所以,到了中国新年,就将好不容易头一次录下来的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像,拿到课堂上放给美国学生们看。我不记得那一年的节目里是不是就有那首《大中国》(应该没有,《大中国》大概是三数年前“春晚”的“名曲”,但相类的曲子一定有),总之,学生们看得哗笑连连,神情和反应都非常古怪。我看见史力文一直低着头,还没看到一半,突然就站起来,一声不响地走出了课室。

  我当时心里咯噔一响:这是一向在公众场合显得听话、乖巧的史力文从来没有过的举动!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我甚至预感到:史力文这样走出去,大概会就此quit掉(退出)这门课了——美国大学里,上得不如意的课程,学生可以在开学六周内quit掉——尽管,这个结果没有发生,但自此成了一个明显的分界——不独是我,连班上的同学都发现:史力文上课变得无精打采、漫不经心的,虽然他仍是那样“一点就醒”,中文仍在飞速进步,但渐渐开始迟到、早退,拖延完成作业。我为此曾专门约他谈过话,却变得有点话不投机,气氛淡漠。他只是告诉我:他这个学期遇到很多个人问题,比如他从小一起长大的女友最近在外州出了车祸等等,让他很分心,所以上课有点不专心。我想他说的理由也许是真实的,但我对此一直很难释怀。

  在这里,我要郑重告诫我的各位热心的同行们(包括今天在世界各地负有推介中国文化使命的“孔子学院”们),千万千万,不要被“春晚”对于海外大陆人那种特有的乡愁解馋作用冲昏了头脑,将“春晚”一类的“红火节目” 用来作为向外国人推介中国文化的辅助教材——那,实在是最大的、最为立竿见影的“票房毒药”!那些对中国尚一知半解的外国孩子们,对于那种大红大绿、鼓乐喧天的夸张表演,特别是贯彻始终的那种煽情、矫饰、充满各种“伟大”字眼的高亢调门,可以说,成了一切放大而夸张的“中国式毛病”的集大成者,一定会让他们看得目瞪口呆,从而倒尽学中文的兴致和胃口!这一点,其实也已成了我们耶鲁中文项目同事们的共识。我们几位做过同样蠢事的大陆背景的老师至今提起,仍然为此懊丧不已。



  耶鲁的好学生很多,毕竟不是只有一个史力文。况且大多数学生是到过中国留学以后更加热爱学中文的,所以,学期结束,我随后就把史力文的话题淡忘了。只是我也开始注意到,学生中这种“爱之深、责之切”的现象很普遍—— 越是对中文、中国和中国文化投注心力情感的学生,带着越多浪漫的心理预期,就越是容易形成心理落差,受到“中国”真实面相的伤害。我想,真实的中国(包括任何国家),不是为任何“美好想象”而设的。进入一种异质的语言文化,很像进入一个婚姻的“围城”。“因陌生而相恋,因了解而分开”,“在外面的想攻进去,在里面的想冲出来”。毋宁说,这是文化差异造成的一种无奈,也是人性的共同弱点所致吧?这么想着,我也就没太把它放在心上。

  第二年夏天,史力文还是请我写的推荐信,再一次申请到了“莱特”暑期奖学金去中国进修中文。我知道,除了他内心里其实无法割舍中文以外,还加上一个具体原因——他以前告诉过我的“暑期恐慌症”:因为母亲还关在监狱里,寄养家庭已对他关上大门,一到暑假他就变得无家可归。利用漫长的假期去中国学中文,正好成为他一种“回家”的方式。只是,我却对他这种“回家” 的寄托,存有暗暗的担心。我告诉过他,他去年上的那个XXX中文项目是个特例,只是被你倒霉撞上了。北京、南京、上海其他许多暑期中文项目,都比它强多了,你尽可以放心选修。

  大三那年开学,史力文第二次从中国留学回来,敲开我办公室的门,带着一口滑溜的、充满卷舌音的京片子,向我讲述他在中国的各种经历见闻(有正面的、负面的,好玩的、不好玩的)。最后,当他向我平静道出他决定中止学习中文的理由,并放弃他原来选定的中文专业时,一时之间,还真是让我错愕不已。

  “苏老师,我生气我自己,”他的中文句式依然不正确,“我发现,我的中文学得越好,我人就变得越坏,真的。”他看我狐疑的眼神,“不骗你,我已经知道我在中国可以怎么‘混’了,而且我可以‘混’得很不错。”他闪过一个调皮的眼色,用的字眼却准确无比,“可是,我自己会变得这么——混,” 他把“混”字仔细咬成了第二声,“对,就是‘混蛋’的‘混’,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我‘混’完了,就生气我自己,我真的不愿意。”

  我压住惊诧,脸上还勉力笑着:“你说说看,你在中国,怎么——‘混’?”

  “Fake,”他冒出一个英文字,“只要你学会Fake,习惯各种Fake,就行了。”

  “你是说,假——说假话,骗人?”

  “对,先骗自己,再骗别人。”

  “怎么叫——先骗自己,再骗别人?”

  “就是先骗自己,你说中文的时候,你不是那个Steven,”他说的是他的英文名字,“然后,你把自己变成这个——‘史、力、文’,就可以Fake了。”

  “你怎么‘Fake’呢?”我很好奇。

  “随便什么理由都可以Fake呀,中国人爱听好听的话,我就说好听的;他们说不喜欢美国人,我就说我是新疆来的;他们要打听美国的事呢,我就说我是耶鲁的学生。北京话叫做‘油’,我这个史、力、文,现在真是挺油的……”

  我打量着眼前的——“史、力、文”,想开一句什么玩笑,可是我笑不出来,只是,我还想着要开导他,我说:“史力文——我还是叫你史、力、文,而不是——Steven;我不相信,在中国,说中文的史、力、文,真的就会变得那么——‘混’。”

  “谢谢你的不相信,苏老师,”他还是用那样的“不正确句型”,口气却异常平静,“所以,我决定quit(退出)中文。”

  “好象,这不应该是一个quit的理由。”我坚持说。

  可是,史力文最后诚恳道出的“理由”,却又一次让我哑了声。

  “苏老师,你知道我很尊重你,你早就是我的好朋友了。我最生气我自己的,就是我发现我的中文越好,我就开始好像越来越不尊重中文了;这样学下去,结果就会是——中文和中国,我都不尊重了,我不愿意这样。”这时候,他的中文好像慢慢表达得流畅、达意了,“苏老师,我知道很多人学中文,是为了去做生意,为了中国的大市场。我不是。我是为了我自己。我自己最早的自信、尊严,别人对我的尊重,都是中文给我的。我怕我最后要失掉它,所以,我要——quit。”

  他脸上的平静神色,像窗外天上那片澄静的蓝。我再没有劝阻他。那天送他出门的时候,他给了我一个“hug”(拥抱),那是美国人在一个认真告别的场合的肢体语言。我知道,那个“hug”,也是他给中文的——他从此再没有敲过我的门,再没有踏足过我们东亚系这座红砖小楼。



  也许,史力文只是一个独特而又独特的个案。

  他太敏感。出身、成长于寄养家庭的特殊经历,使他对“尊严”、“自尊”、 “尊重”几乎带着神经质的敏感。这种“神经质的敏感”,自然很难说是“正确”的、客观的,甚至,也许是带着“西方的、白种的、男人的”偏见的(这是英文里讨论“政治正确”经常会使用的字眼)。但是,把史力文离去的身影,置放在今天被中西媒体炒得很热的那些字眼——“大国崛起”、“盛世”、 “中国世纪”、“中华新帝国”(《时代周刊》语)等等这样一些大背景之上,史力文的“quit”,他对“尊严”、“自尊”和“尊重”等等的敏感,还是触动了我的——不管是自身哪一种角色认同的——敏感。但是,限于文字篇幅,我决定删去我由此引发的一大堆感慨和议论,而把相应的思考和议论空间,留给读者。

  末了,再回到史力文:在那以后,我在校园里还遇见过史力文两三回。他还是那样眯着在洋人中显得略小的眼睛,朝我嘻嘻笑着,仍用中文跟我说话,只是因为长久缺少练习而显得生疏、磕巴,所以不时要用英文补救。他告诉我:他已经重新把西班牙语“捡”了回来;大三的暑假,他申请到奖学金去南美洲参加一个救助穷人的基金会的工作,收获很大。他决定毕业后到南美去工作,他的学艺术史的女朋友也支持他,会跟他一起去。“可是,她个子长得比我高,我记得在北京,我这要算——三等残废的,让我有点……嘿嘿,自卑感。”这是我记得的,史力文对我说的最后一个准确而漂亮的中文句子。

〔2007年1月26日于耶鲁澄斋〕

作者:广东农民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广东农民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908347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