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国鑫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20 文章: 7501
经验值: 206975
|
|
|
作者:邢国鑫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帝禹山河图 于 2007-06-07 09:36:20.0 发表
再论四川盆地木桶效应
笔者根据人造地形气候学原理(参阅网络版《人造地形气候学暨中国水资源战略》一书),2000年撰写《横断山脉大峡谷:中国水资源的命脉》等文,2004年撰写《三峡大坝与四川盆地木桶效应》等文,指出水库大坝这种人造地形对大坝上下游的水资源分布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可惜均未能促进有关方面认真反思。
令人惊讶和不解的是,2006年夏重庆等地遭遇持续高温干旱、长江及其支流汛期水枯,笔者关于人造地形可以影响气候的学术观点,不但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认真对待,反而受到有关方面的曲解和近乎本能的拒绝。如今,重庆、四川的干旱从去年夏天一直在持续着;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再次论述人造地形对四川盆地产生木桶效应及其危害。
一 、关于重庆高温干旱与三峡大坝的争论
2006年8月11日,笔者在《三峡大坝与四川盆地木桶效应》一文前补注一段文字:“2006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重庆持续高温(8月10日达到41摄氏度),四川盆地干旱少雨。显然这与大气环流的变化有关,其中不能排除三峡大坝新地形地貌的影响。笔者长期关注人造地形地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问题,并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问题,特别是国家决策部门,在考虑上马大型人造工程时,首先要认真调查研究人为改变地形地貌对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正效应和负效应。而且,对那些已经施工完成的大型工程,也应该建立环境影响追踪档案,以便吸取经验教训。”并以标题《重庆高温41度,应该考虑三峡大坝的风阻效应》重新发表在互联网上,结果一石激起千重浪。
此后不久笔者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决策者说”节目(9月1日播出),讨论“重庆高温是三峡大坝惹得祸吗”,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笔者的观点并未得到完整的播出(面对如此重大的灾难性事件,其它许多媒体也都未能公正、客观、全面的报道我的观点,有的媒体甚至故意歪曲、贬低我的观点,这是媒体的失职和耻辱)。关于导致重庆异常高温的原因,可参阅笔者《我给重庆高温、长江水浅号脉开方》、《品三峡大坝,论巴蜀气象,王红旗答记者问》(2006年10月16日经济观察报第42版《民间科学家凭什么:王红旗答问》一文有摘要)等文。
如今,重庆、四川的干旱从2006年夏,一直持续到2007年春天。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论述四川盆地木桶效应。所谓四川盆地木桶效应,是将四川盆地比喻为一个巨大的木桶,环绕四川盆地的山脉缺口(山口、江河峡谷)就是这个大木桶的一根根相对比较短的木条;这些木条虽然短,但是由于它们处在关键的位置上,是水汽入川的咽喉要道;因此,人为改变这些短木条的高度,例如在江河峡谷修建水库大坝,势必改变四川盆地的盆地结构,不可避免会导致四川盆地的自然气候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全球气候变暖,有助于增加海水蒸发量,从而也会相应增加陆地的降水量。因此,简单的不分青红皂白都用全球气温上升来解释2006年重庆等地持续高温干旱,乃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并且严重背离了尊重事实、客观调查研究的科学精神。
此外,我国有些人(多为官员或者官方学者)还以国外某些水库大坝未对当地气候产生严重影响为理由,拒绝考虑四川盆地江河峡谷上的水库大坝对四川盆地水汽流动的作用,这种理由也是不能成立的。这是因为,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地形,不能简单的用其它国家水库大坝的情况套用中国水库大坝的情况。进一步说,中国内陆地区处于欧亚大陆的中央,距离四大洋都非常远;中国的四川盆地紧邻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其江河峡谷对水汽的输送有着独特的作用;而这些因素都是其它国家的水库大坝所不具有的。对此,稍有科学素养的人都知道,出于主观意图把不同情况当成相同情况,属于违背科学的行为。
此外,还有人以四川盆地在历史上也曾发生过严重旱灾为理由,排除三峡大坝对气候的影响,显然这也是不能成立的。首先,四川盆地历史确实发生过严重旱灾,但是发生旱灾的比例非常低,绝大多数年份都是风调雨顺,否则就不会得到天府之国的美誉。第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很小,但是现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已经很大;因此,面对2006年重庆等地持续高温干旱、长江及其主要支流汛期水枯的巨大灾难,没有任何理由不去考虑人类活动的因素,而是应该像警察破案一样,任何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做为独立学者,目前只能对四川盆地木桶效应进行定性分析,因为定量分析需要国家投入相当数额的科研经费,以及有关部门的配合(提供已有资料,提供实地考察及其数据观测采样的协助),才能够开展。
作者:幽浮UFO 于 2007-06-09 17:09:07.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主贴:
反三峡历来是国际上反华的一个热门话题
---------------------
泛政治化不好,这是不让人讲话嘛!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464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第4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幽浮UFO 于 2007-06-09 17:15:38.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尽管我不太懂,我还是很欣赏主贴内的学术内容,并一定通读一遍,
但是,主贴:
试问,王红旗一个喜欢自己坐在家里冥思苦想的“天才”发明家,难道会比一辈子研究水利的著名的专家黄万里还要高明吗?
黄万里的说法我很赞成。
但是主贴那样说是压人!不是辩论!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464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第5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你戒烟了吗 于 2007-06-09 17:47:22.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不支持楼主.比较客观的接近真理的方法是如果你认为三峡合理,就应该请你站在反面来说三峡的不是.如果你说不出三峡的问题,只是单纯地表达观点,而没有论据,谁都不会看重你学术能力的.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464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第6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幽浮UFO 于 2007-06-09 17:49:52.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楼主:
因此,与风吹过固体表面相比,风吹过水面的能量损失肯定是更大的。
--------------------------
1、你这里讲的是水平固体表面。自然界中极少存在!所以,“风吹过水面的能量损失”一般是更小的。“无风三尺浪”就是这个道理。
2、但是,王用这个道理论证“河道穿堂风”也是脱离实际的。因为:
水面宽阔地段,往往岸边也宽阔平坦,那里是流域穿堂风,而不是“河道穿堂风”。这样的地段极少建坝,更无影响气象的高坝。
水面狭窄地段,往往岸边也陡峭,那里是“河道穿堂风”。但是,大坝下游狭隘地段,即使在上游建坝前,“河道穿堂风”横截面两侧尺寸也远远大于河面宽度。所以,建坝后河面变窄导致风阻增大部分可以忽略不计。
相反,大坝上游库区水面扩大不是大幅降低风阻了吗?
这里的“风阻”是气流遭遇的阻力的意思。
这一段,我赞成楼主的基本观点。但对其论证有保留。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464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第7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国年 于 2007-06-09 17:50:46.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我就奇了怪了,全球气候变暖,其它地区都没干旱,恰恰只干四川?老天爷太不公平了吧?全球这么大,为啥子老跟四川人做对哟?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464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第8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幽浮UFO 于 2007-06-09 17:56:00.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粗阅一遍,基本赞同楼主反驳中的学术观点。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464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第9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三虎成彪 于 2007-06-09 18:11:23.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三峡工程,千秋大罪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464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第10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水1博 于 2007-06-09 18:47:44.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作者:国年 于 2007-06-09 17:50:46.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我就奇了怪了,全球气候变暖,其它地区都没干旱,恰恰只干四川?老天爷太不公平了吧?全球这么大,为啥子老跟四川人做对哟?
====================
非也,去年澳大利亚的干旱更厉害。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464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第11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阿牛牵的牛 于 2007-06-09 19:16:08.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主贴言之凿凿,好象很有道理,但是不要乱扣帽子岂不更好?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464 个阅览者
第13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逆思 于 2007-06-21 05:51:22.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截至6月20日11时统计,此次强降雨洪涝灾害已造成湖北、重庆、四川、贵州4个省(直辖市)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869.4万人,因灾死亡36人,失踪13人,紧急转移安置灾民29.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80.4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44.0千公顷;倒塌房屋1.7万间,损坏房屋4.5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3.2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9.0亿元。
==================
看到这条消息,那个王红旗怎么解释?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464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第14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水1博 于 2007-06-21 15:18:37.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作者:逆思 于 2007-06-21 05:51:22.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截至6月20日11时统计,此次强降雨洪涝灾害已造成湖北、重庆、四川、贵州4个省(直辖市)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869.4万人,因灾死亡36人,失踪13人,紧急转移安置灾民29.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80.4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44.0千公顷;倒塌房屋1.7万间,损坏房屋4.5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3.2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9.0亿元。
==================
看到这条消息,那个王红旗怎么解释?
---------------
事实已经做出了答案。王红旗的理论是错误的。如果大坝真的挡住了水汽,那么只要不拆坝,就应该永远的干旱下去。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464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第15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幽浮UFO 于 2007-07-13 09:53:48.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重庆遭暴雨洪灾近千万人受灾
木桶效应?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464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第16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幽浮UFO 于 2007-07-13 09:55:13.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四川盆地木桶效应》理论没有经得起实践检验.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464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第17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odin123 于 2007-07-13 10:48:50.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作者:逆思 于 2007-06-21 05:51:22.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截至6月20日11时统计,此次强降雨洪涝灾害已造成湖北、重庆、四川、贵州4个省(直辖市)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869.4万人,因灾死亡36人,失踪13人,紧急转移安置灾民29.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80.4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44.0千公顷;倒塌房屋1.7万间,损坏房屋4.5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3.2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9.0亿元。
==================
看到这条消息,那个王红旗怎么解释?
---------------
事实已经做出了答案。王红旗的理论是错误的。如果大坝真的挡住了水汽,那么只要不拆坝,就应该永远的干旱下去。
+====================================
去年把水隔在桶外面
今年又把水关到桶里面了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464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第18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水1博 于 2007-07-13 15:05:42.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作者:odin123 于 2007-07-13 10:48:50.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作者:逆思 于 2007-06-21 05:51:22.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截至6月20日11时统计,此次强降雨洪涝灾害已造成湖北、重庆、四川、贵州4个省(直辖市)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869.4万人,因灾死亡36人,失踪13人,紧急转移安置灾民29.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80.4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44.0千公顷;倒塌房屋1.7万间,损坏房屋4.5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3.2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9.0亿元。
==================
看到这条消息,那个王红旗怎么解释?
---------------
事实已经做出了答案。王红旗的理论是错误的。如果大坝真的挡住了水汽,那么只要不拆坝,就应该永远的干旱下去。
+====================================
去年把水隔在桶外面
今年又把水关到桶里面了
-------------
三峡已经泄洪了,怎么会把水关在桶里面?还是承认现实吧!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464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第19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水1博 于 2007-07-18 07:55:26.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结论出来了。请看人民网:[科技关注]重庆暴雨洪灾 “木桶理论”寿终就寝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5994113.html
作者:邢国鑫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