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铁索桥上显威风,骗子万代留臭名(四)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铁索桥上显威风,骗子万代留臭名(四)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铁索桥上显威风,骗子万代留臭名(四) (1180 reads)      时间: 2007-3-21 周三, 下午8:43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铁索桥上显威风,骗子万代留臭名(四)


芦笛



五、“川军好打”?


本文第二节戳破“强渡大渡河”的神话后,有的网友跟贴表示不同意见,说强渡还是发生了的,只是对方太脓包,一触即溃,云云。

的确,根据两位杨将军的回忆录,川军的确是脓包。在安顺场,强渡过河的17名勇士用大刀便能杀得一团川军落荒而逃。而在泸定桥,22名勇士踏索飞渡,冲入泸定城内后,竟然能轻松歼灭一个团以上的川军。如果不是他们的子弹手榴弹打光了,只怕两个团守军要无一幸存。看来天下最容易的事莫过于打川军,简直比玩电子游戏还轻松。

可惜同为革命老前辈的陈伯钧同志(时任五军团13师参谋长,职位比两位杨将军还高)却如是说:

“长征时不仅是基本准备工作没有做,而且对敌人的估计也是十分错误的。当时领导上为什么敢于采取这样的方法?就是因为误认西南(广西、贵州、湖南)的敌人装备差,而没有估计到西南敌人的战斗力是很强的,教条主义者在中央苏区作战时,由于遭受到严重的失败,把当面敌人的战斗力夸大了,害怕蒋介石,却轻视西南的部队。这种估计完全是错误的。长征的实践证明:蒋介石的部队倒还好打,红军和他们是老对手了,只要被我一包围,他们就集合缴枪;而西南的部队却不好打,有时费了很大的力气也搞不到他们的人和枪。他们也采取游击、袭击的办法搞我们。”(陈伯钧:《第五次反“围剿”到遵义会议》,载http://www.cass.net.cn/zhuanti/y_party/yb/yb_i/yb_i_039a.htm)

长征途中红军吃的大败仗,就是跟川军打的,是为著名的土城战役。据人民日报记者在人民网上介绍:

“敌军大兵压境。中央红军决定经赤水河西岸进四川,在重庆以西过长江。

1月19日,中央红军除留3军团4师在遵义阻敌外,其余兵分左中右三路向赤水方向挺进。

1月27日,二局(情报局)获悉川军郭勋祺、潘佐2个旅4个团(实为6个团)向土城这边包抄过来,并抢占离土城东5公里的青杠坡、永安寺、寒风坳等高地,企图围歼中央红军。周(恩来)毛(泽东)朱(德)得此情报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土城战役(青杠坡是主战场)。军委命令3、5军团占据土城以东2-4公里处两侧有利地形,9军团和1军团2师担任总预备队,摆开决战架势。

1月28日晨5时,土城战役打响。彭德怀、董振堂分率3、5军团在青杠坡首先向郭、潘两旅的结合部发起攻击,战役随之展开,与敌激战于石高嘴、尖山子、老鸦山、猴子垭等高地。川军占据南部更高地形拼命抵抗,战斗异常惨烈。红军经多次冲锋,终于攻下郭旅第8团阵地,随即向永安寺推进。永安寺地处青杠坡脚下的平坝中央,至今遗址尚存。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将军当时在此养过伤。永安寺当时是座两层楼的小寺庙,是敌人一个指挥所。为攻占永安寺,红军强攻三四个小时未能扩大战果。郭勋祺亲率第9团和特务营、机炮营以猛烈火力袭击红军,突破了5军团阵地,一直打到白马山军委指挥部前沿,步步向土城逼近。

由于情报有误,造成红军决战兵力不够。战斗形成拉锯战,残酷地进行着。

毛泽东当机立断,命在赤水的林彪速调1军团陈光的2师回援!

此时,干部团在陈赓、宋任穷率领下,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势。干部团个个以一当十,他们冲入敌‘模范师’腹地,眼看局势已定,但敌又有增援部队赶来,敌总兵力已达1万2千人。敌援兵源源不断向土城蜂拥而至,军情万分危急!此时,又得到情报,敌强大围剿兵团从四面八方围聚而来。面临如此险境,毛泽东召集政治局和军委会议改变遵义会议原定北上计划,撤出土城战役,从土城渡河西进,保存实力,变被动为主动。

当时土城渡口水面宽200米,水流湍急,要在一夜完成几万人的渡河浮桥并非易事。但在周恩来指挥下,在当地群众支持下,天亮前架好了浮桥。

1月29日凌晨,中央红军渡过赤水。此乃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渡赤水。”(姚蓉、杨彪 《风雨青杠坡》 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4806840.html)

请看,这儿不但没有17人用大刀杀得一团人落荒而逃、22人将两团人歼灭过半的好事,反倒是“郭勋祺亲率第9团和特务营、机炮营以猛烈火力袭击红军,突破了5军团阵地,一直打到白马山军委指挥部前沿,步步向土城逼近”。后人读史至此,不禁拊膺长叹:当年川军好汉若是再加一把劲,攻入军委指挥部,则中国人民也就自此免去了半世纪多的劫难。

顺便说一句:张戎-哈利戴在《毛》传中提出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毛所谓“平生得意之笔”四渡赤水,其实是为了躲避进入四川与张国焘会合,为此毫无必要地去进攻本来在其后青杠坡驻扎的川军,造成巨大损失。以上官方介绍的确支持张-哈此说。土城战役本是红军主动攻击驻扎在后面的川军。如果红军真的想渡过赤水,西进四川,去和四方面军会合,为此掉头去打后面驻防的川军,这种战役行动若说真有什么必要,那就是预防该部在红军渡河时趁机发动攻击。但上面的引文说得明明白白,川军在大胜之后也就算了,并没有趁胜穷追猛打,在红军渡河那最vulnerable的时机攻击之。由此可见,人家原来也就没有试图妨碍红军渡河。毛氏完全是无事生非,自找苦吃。

如果说上面介绍土城战役的作者乃是小萝卜头,说的算不得数,那老帅(将)们也如是说:

“一渡赤水的序幕是1935年1月下旬的土城攻坚战,目的是为北渡赤水扫除障碍,因为土城是赤水的一个重要渡口。据聂荣臻回忆:‘由于我们指挥存在缺点等等原因,这一仗没有打好,部队受挫。’据杨成武回忆:‘在赤水与我作战的川军负隅顽抗,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由于他们熟悉地形,又有牢固的工事,再加上是以逸待劳,增援部队又陆续赶到,我们越打,敌人越多,打了一天一夜,也解决不了战斗。’再据原川军军官李祖明的回忆:‘川军第二十一军郭勋祺部,先到土城布防时,以逸待劳,凭险据守,──红军是攻坚,目标暴露,致受到相当损失。’又据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利在《前所未闻的故事──长征》第175页披露,这一仗红军的伤亡高达4000多人。”(孙果达:《毛泽东与四渡赤水决策》,载《解放军报网络版》http://www.pladaily.com.cn/item/mzd/jn/047.htm)

此外更有彭德怀在1935年3月间向军委报告所部三军团伤亡惨重:

“现在只有一个团能维持原编制,每连也只有五六十人。其余各团,每连仅编四、五个班。只有大量补充才能维持4个团的编制。”“两位团长负伤,六位营长伤亡,十团参谋长钟伟剑和军团参谋长邓萍牺牲。现在各团部及军团参谋处一空如洗,希望军委能够即刻派一位军团参谋长和其他指挥人员,以便继续战斗。” (转引自孙果达:《毛泽东与四渡赤水决策》,载《解放军报网络版》http://www.pladaily.com.cn/item/mzd/jn/047.htm)

还有时为红九军团军团部文书的林伟的长征日记中记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为证:

“我军团今天又折回到大河滩来。这里是有历史意义的地方,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过政治局会议,总结了土城战役失利后的形势,我军到黔北时,党的战略方针是想由川南的合江、宜宾间渡过长江,争取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但由于土城战役未能求得歼灭敌人,情况发生了变化,此一战略决定没有能够实现。因而提出了部队折转黔北,打回遵义去的方针。”(林伟:《“战略奇兵”的足迹》,战士出版社)

由此可见,川军虽然是地方部队,但一点都不好打,据陈伯钧同志反映,甚至比中央军还难打。

其实稍知近代史的人都不会犯当时中共中央犯的那种白痴错误。中国有西式陆军,始于晚清新政,后来的军阀除了留日士官生外,多从那阵办起来的各地军校出身。这些军校中赫赫有名的便是云南讲武堂。不但蔡锷是该校教官,就连朱德和崔庸健(后来北韩的人大委员长)都是该校毕业的,由此使得云南一度成了全国的一个武力中心,练出了派系繁多、阵容庞大的滇军。不但“护国战争”从那儿发动,而且滇军先后一度征服贵州和四川甚至广东。孙大炮后来当“大元帅”,副元帅就是云南军阀唐继尧(未到任),手下两大主力之一是杨希闵的滇军(并非唐继尧嫡系),一是刘震寰的桂军。因为有云南那武力中心频频作怪,民国以来,西南特别是四川无日不在用武,锻炼出了能征惯战的川军和滇军,只有贵州王家烈所率黔军较逊。这就是为何蒋介石借追剿红匪只能趁机统一了贵州,无法鲸吞四川和云南之故。

因此,所谓“川军一触即溃”,乃是无文化不懂历史的党朋的胡诌。


六、到底亩产多少斤?


任何智力正常的正派人读至此处,都能同意所谓“强渡大渡河”与“飞夺泸定桥”都是弱智神话,其荒唐程度丝毫不下于“高产卫星田”与“小土群”(亦即“土高炉”集群)。杨得志和杨成武编造出这种神话来,似乎只能证明他们的智障。

得志让载重起码1.25吨的木船撞上礁石而毫发无损,令勇士们在船中“避开弹雨”。成武则不但强令22勇士们“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去”,而且逼迫后继三连“边铺板,边冲锋”。他不但连铺完全桥需要多少木板都算不出来,而且竟然逼着每人肩扛一副门板或棺材板,全然不想想这有无可能。

其实是人都想得过来,除非是穆铁柱,或是007电影里的“金刚”,哪怕是身高一米八四、活着费布、死了费树、光长个儿不长脑子的网络巨骗马悲鸣,其手臂也长不过门板宽,所以既不可能将门板扛在肩上,也不可能挟在腋下。非要一人携带一副门板,那就只能以两手抠着门板下沿,横背在背上,要不就效法朝鲜妇女顶在头上。老芦愚钝,除此之外,我实在想不出来一人怎么可能携带一副门板。

那位说了:可以把门板直锯为两半么,这不就能扛了?我完全同意,只是阿,这么一来还要坚持一人一板,那就起码需要400人作传送带,而且铺桥所需时间翻了一番(锯门板时间忽略不计)。成武的红四团三连就算没像彭德怀所说的那样“每连仅编四、五个班”,只怕也没有400人吧?

不仅如此,凡是结婚前自制家俱、当过业余木匠的人都知道,要把门板从中锯为两半,那还不能使用中式锯子,只能使用西式伐木锯。这种锯子是否能在泸定桥东民舍中找到,还有待党史学者去考证。

棺材板虽然没有门板宽,但它的厚度弥补了这一不足,即使是马氏长臂也未必包得过来,且不说那玩意沉重之极,不是练过杠铃的老郑,寻常人等绝无能力扛在肩上,遑论横背或直背在背上,或是顶在头上。

我死也不明白,成武怎么要发明这“一人扛一板”说。如果两人抬一板,那虽然仍是笑话,毕竟没有现在这般可笑。不过啊,真要两人一板,那就连传送带都无法形成了,不信诸位且去想想,后面两个人怎么把共抬的门板/棺材板传给前头的两个人。唯一的办法是如同扔沙包填河堤一般,形成两只对流的队伍。抬板的人排队轮到自己后,便上去把板子放下铺桥,完事后赶快让开退下。但这工作法在宽敞的平地犹可,能否用到铺了半面的铁索桥上大是问题,还请坚贞卫道的党朋们有以教我。

所以,这些P话,与“亩产万斤粮”、“土高炉炼钢”、“水变油”、“发功制止兴安岭森林大火”、“诽谤大法遭雷劈”毫无本质区别,唯一的作用就是雄辩证明两位将军连起码的人类常识都没有。

那么,亩产到底是多少斤?张戎已经说了,亩产数百斤。红军当然渡过了大渡河,也走过了铁索桥,但都是平安无事过去的。如果那就叫“亩产等于零”,那我真不知道“亩产数百斤”是怎么回事。

当然,如何种出庄稼来,张戎没有详细说。不过从现有线索中,不难推知真实情景。

在安顺场渡口,红军确实可能发了两炮,打了几枪,那叫“火力侦察”,正如后来红军在泸定桥边“阴一炮,阳一炮”地往城里打一样,目的是试探对方虚实,若对岸驻有守军,就会还击,籍此查明对方火力点。但火力侦察并未引来还击后,得志遂令17勇士乘船渡河,实施侦察。木船触礁绝对是编造出来的,“避开弹雨”云云就更不用说了。勇士们过去后未见敌踪,当即令船工回程,自己四处警戒,保卫渡口,就这么简单。

泸定桥则比较复杂些,因为有两种官方版本。我个人倾向同意云儿,红13团覃应机的版本当更接近于(不等于)真实。

再看一次覃的证词:

【....见到彭雪枫团长,他说上游有一座泸定桥,只有敌人的一些地方部队把守,我们决定从那里过河,他令我连务必在下半夜赶到泸定桥附近待命。

我和韦杰即带上部队急行军,向泸定桥方向前进。天已经黑了。又下着雨,道路难走,部队又有些疲劳,我们便点着火把走。下半夜,我们按时赶到了泸定桥桥头附近的天主教堂。桥头已被我兄弟部队占领,彭雪枫团长骑马先到了天主教堂。我们一到,彭团长便亲自向我们交代仕务,要我连组织突击队,天亮以前突过泸定铁索桥,占领对岸右侧的高地。

我们从手枪排里挑选出11名侦察员,加上我共I2人,组成了突击队。这11个人中,有一个同志叫蔡树礼,是湖南人;另外10人都是广西人,他们是韦尤、韦日由、黄先木、覃日用、黄仪、黄雨等,另外3位同志的姓名我已经记不起来了。当时我们每人除了手枪之外,各人尽量多带上手榴弹,有5个侦察员还各带一文步枪。佩戴整齐后,我即带队来到桥头的冲锋出发地。韦杰则带领连队,准备好就地筹集的竹筏、麻绳和从教堂里临时拆下来的板凳、桌椅板、床板、门板等材料,待命行动。

拂晓的时候,部队开始总攻击。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我们12个人飞奔上桥头,冲向桥面。桥上被烧的木板还在燃着火焰,铁索在摇晃,几乎要把人甩下桥去。我大喊一声:“同步前进:”桥身减少摇晃,我们一阵风地向前冲,灼热的火焰闪开了一条火路。我们冒着弹雨,迅速接近对岸桥头,向敌人扔了几颗无柄手榴弹,就穿过燃烧的桥头,追赶逃跑的敌人。敌人向泸定城方向跑远了。我们留下3个同志牵制敌人,我和其余同志立即登上桥头右侧的高地,占领了制高点,掩护部队过桥。

我们12个人,胜利完成了任务。我们之中有6个同志被不同程度地烧伤了。我们挑选来的突击队员,都是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和考验的老侦察兵,有高度的阶级觉悟,他们都是在山区里长大的农民子弟,还在家里劳动的时候,赤脚爬山攀崖、过沟越涧,走吊桥独木桥,都已经不在话下,所以能够胜利地突过泸定铁索桥。

──覃应机《硝烟岁月》(第62-63页)1991年版】

我认为这版本接近于真实的理由如下:

1、该证词直接否定了主流官方版本,政治后果严重,老覃不会不知道,绝不敢轻易冒功,把毛林嫡系一军团四团的功劳抢过来,所以冒功者只会是长期走红的成武。老覃一度忍气吞声,但被人长期冒功,也实在无法咽下这口气,所以在毛死后政局松动后出来发言。

2、该证词叙述的情节比较符合人类常识,例如桥面完整,冲过去后不是去与两团敌军巷战,而是迅速抢占制高点,掩护后续部队过桥。描述着火也符合人类常识,根本没说怎么起火──突击队在行动中根本不可能仔细观察全景,过后再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更重要的是,他承认有一半队员被烧伤,比起成武之22名勇士穿越火海毫发无伤的神话来更可信。

3、该证词已经获得官方遮遮掩掩的承认。例如《中国网 》对在抗战中死于打国军的内战的彭雪枫同志的介绍为:

“彭雪枫(1907─1944),河南镇平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彭雪枫智勇双全,率军南征北战,所指挥的部队屡为前锋,战功卓著,参加过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组织过土成岭战役,两次率军攻占娄山关,直取遵义城,横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进军天全城,通过大草原。成为红军时代闻名全军的青年将领。”(《彭雪枫──抗战中牺牲的新四军最高将领》,《中国网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MATERIAL/845070.htm)

这儿把“飞越大渡河”当成他的主要战功之一,说明那确实是该部所为。

4、该证词与张戎采访的老太太提供的证词相当一致,如红军打着火把,对岸起火等等。

基于以上理由,我认为真实情景是,杨成武所部四团确实赶到了泸定桥边,而且在覃应机部先到,覃在证词中也承认他们到达桥西时,“桥头已被我兄弟部队占领”,但并未发动攻击。攻击完全是由红13团团长彭雪枫单独策划的,红四团并未介入。这也不难理解:如果成武部真是百里趋利,到后必成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彻底丧失了战斗力,正在补吃补睡。红13团发动进攻后,四团也有可能参加,由此构成了后来他们争功的依据,但这点不能肯定。

从覃的证词可知,桥面上根本没有发生战斗,所谓“我们冒着弹雨,迅速接近对岸桥头,向敌人扔了几颗无柄手榴弹,就穿过燃烧的桥头,追赶逃跑的敌人”云云,纯属党八股的例行虚构。建议读者以后凡是见到“冒着弹雨”字样,不妨将之读为“冒着大雨(“小雨”或“无雨”也成,makes no difference)”,两者都毫无杀伤力。

前文已经反复说过,要跑过宽3米多,长约200米的桥,还能“冒着弹雨”,除非是神仙下凡。而且,如果桥头真有阻击,则彭雪枫绝对不会只派区区12名侦察员去──桥板又没有被拆除,他有什么必要只动用这么小的兵力去送死?为何不使用我军最擅长的人海战术?

其实“挑选侦察员”这句话便泄露了玄机。覃应机等12人所负任务和安顺场17勇士一样,乃是前去侦察敌踪的。作战第一件事,便是摸清对方底细。红军到了河西后,先用火力侦察,“阴一炮,阳一炮”地轰击对岸,试图查明对岸是否有驻军,火力点又在何处。因为没有遭到还击,便派出小股侦察兵过桥去进一步探明虚实,发现城里并无驻军,便让大队过来。这种战术侦察的目的,是避免大队贸然入城后遭到伏击,此乃最常规的步兵战术,杨得志和彭雪枫都很明智地使用了这常规战术,堪称称职军官(可惜得志是极度弱智的骗子)。

至于河东起火,恐怕确是事实,因为不但成武、应机都这么说,而且张戎采访的老太太也这么说,甚至说“烧成光坝坝”。这多半确如张戎推测,乃是红军炮击引起来的。因为泸定城内若有驻军,放火烧自己的防区实在是吃错了药。有可能是红军炮击桥头城楼引起火灾,再延烧到桥头的木板上。后来红军征集居民的门板棺材板,有可能就是去替换烧残了的桥板。

这在我看来就是真实的历史情景,亩产不是几十万斤,也不是零。


七、结语


有人已经说了:你再说也没用,除非你找出证人来,推翻官方宣传。

这就是说,世上没有逻辑证伪、常理证伪、科学证伪一说。只要提出某种声称,无论如何违反常理、逻辑与科学常识,例如“水变油”、“亩产万斤粮”、“土高炉炼钢”、“人会飞”等等,都不能用逻辑、常理、科学证伪。这就是党朋的“逻辑”。

其实即使找到证人证明并无此事也没用,人张戎不就是找到现场目击者了么?请问除了招来尔等恶骂之外,还有什么鸟用处?我把话说得连白痴都能理解了,诸位还要如此表演,其实只证明了“要爱党就必须铁了心维护谎言”的伟大真理。

至于我本人的感觉,在本文一开头就讲过了:梦醒之后真不知道该骂谁:到底是骗子无耻,还是自己蠢到没药医了?如果张戎不写出那本书来,我肯定还要被愚弄下去。本人并不算太笨,而且早在青年时代就练就了识破我党谎言的精湛功夫,为什么这种丑事还会发生在我身上?

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你的名字叫欺骗。


【全文完】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1576 seconds ] :: [ 27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