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铁索桥上显威风,骗子万代留臭名(三)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铁索桥上显威风,骗子万代留臭名(三)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5


文章标题: 铁索桥上显威风,骗子万代留臭名(三) (785 reads)      时间: 2007-3-21 周三, 上午12:05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铁索桥上显威风,骗子万代留臭名(三)


芦笛


四、22名勇士踏索飞渡,毫发无伤,歼敌一个团以上


杨将军率部“昼夜兼程二百四”,将兵法“百里趣(趋)利,必蹶上将军”改写为杨氏兵法“百里趣利,必歼敌之上将军”,在次晨6时赶到了泸定桥西,接着便创造了仙界历史(请注意,不是人类历史,而是仙界历史)上的惊人神迹:

【我们占领了桥西的几座建筑物和一座天主教堂。战士们忙着做战斗准备,王团长和我领着营、连干部去察看地形。

泸定桥真是个险要所在。就连我们这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见关夺关的人,都不禁要倒吸一口凉气。往下看,褐红色的流水象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间倾泻下来,冲击着河底参差耸立的恶石,溅起丈多高的白色浪花,流水声震耳欲聋。在这样的河里,就是一条小鱼,也休想停留片刻,徒涉、船渡都是完全不可能的。

再看看桥吧。既不是石桥,也不是木桥,而是一条铁索桥。从东岸到西岸扯了十三根用粗铁环一个套一个联成的长铁索,每根有普通的饭碗粗。两边各两根,做成桥栏,底下并排九根,作为桥面。原来桥面上横铺着木板,现在,木板已被敌人搬到城里去了。只剩下悬挂着的铁索。在桥头的一块石碑上刻着两行诗句:“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

泸定桥东端就是泸定城。这座城一半在东山上,一半贴着大渡河岸,城墙高两丈余,西城门正堵住桥头,过了桥,必须通过城门,别无他路。城里驻着两个团的敌人,山坡上修筑了严密的工事,机枪集中在桥头附近,不断地向我们扫射,迫击炮弹也连珠般地飞过来。敌人凭着这样的天险,疯狂地向我们大声喊叫:“你们飞过来吧!我们交枪啦!”我们的战士则大声回答:“不要你们的枪,只要你们的桥。”

……………

总攻在下午四点开始。团长和我在桥头指挥战斗。全团的司号员集中起来吹起冲锋号;所有的武器一齐向对岸敌人开火,军号声、枪炮声、喊杀声震撼山谷。二十二位突击英雄手持冲锋枪或短枪,背挂马刀,腰缠十二颗手榴弹,在廖大珠连长的率领下,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去。跟着他们前进的是三连长王有才率领的第三连。他们除携带的武器外,每人扛一块木板,边铺桥,边冲锋。

当突击队刚冲到对面桥头,西城门突然烧起冲天大火。敌人企图用火把我们挡在桥上,用火力消灭我们。火光照红了半边天,桥头被熊熊大火包围住了。

这正是千钧一发的时刻。二十二位英雄看到城门口漫天大火,似乎愣了一下,站在我和团长身边的人一齐大声喊道: “同志们!这是胜利的关键!冲进去呀!不怕火呀!迟疑不得!冲啊!敌人垮了。”这喊声给了英雄们勇气、决心和力量,在宏亮的冲锋号声中,他们神速地向着火里冲去了。冲在前面的廖大珠的帽子着了火,他扔掉了帽子,光着头继续往前冲,其余的突击队员们也紧跟着廖连长穿过火焰一直冲进街去。巷战在街口展开了。敌人集中全力反扑过来,二十二位英雄的子弹、手榴弹都打光了,形势万分紧急,眼看支持不住了。正在这个严重关头,王有才连长带着三连冲进去了,接着团长和我率领着后续部队也迅速过桥进了城。经过两小时的激战,两个团的敌人被消灭大半,剩下的狼狈逃窜。黄昏,我全部占领沪定城,牢靠地控制了泸定桥。 】(引文来源同上,亦见于《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7/25/content_4876695_2.htm)

请注意:

1、杨将军介绍的泸定桥的情形如下:桥上所有的木板都已被撤去,只剩下赤裸的铁索,并非网上巨骗马悲鸣所谓“撤去一半”。桥的东端即城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谓“敌人放火烧桥”,并非世传烧桥上未及撤去的木板,而是烧城门。

桥长桥宽几何,杨将军没说,但从张戎毛传英文本所附泸定桥的照片来看,桥宽约有3米多,不到四米,该照片未拍下全桥,但可见部分约有两百米长,就算它长两百米吧。在照片上,桥的东端确如杨将军所说,就是泸定城的城门,大渡河在此成了泸定城的护城河,而铁索桥便是“吊桥”。

2、红四团早上6点就到了桥西。按理说,此时敌人毫无知觉,任何非白痴当此之际,都知道应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立即发动突袭,夺下渡桥。而杨将军却按兵不动,延迟到下午四点才发动攻击。

这十个小时中,“昼夜兼程二百四”兼搭桥打仗 、不吃不睡达25小时之久的官兵们干什么去了呢?并不是去吃饭睡觉。干部先去查看地形,接着便去从事共产党的专业──开会去了。与此同时,战士们则“忙着做战斗准备”,并和敌人隔岸叫骂,将夺桥意图明确宣告对方,以此提高阶级敌人的警惕性。一直等到干部会议开完了,杨将军才“命令各连,让部队吃饱饭好打仗”。

那“战斗准备”何所指,杨将军秘而未宣。据我这外行根据常识猜想,大概是发动士兵们到各家各户卸人家的门板和棺材板去了。门板倒是家家都有,棺材板则比较难些,本人体谅我党困难,大慈大悲,就让桥西恰好有个棺材铺算了。我已经在另文中指出,无论是门板还是棺材板,长度都不足以覆盖桥宽,所以必须用双份。桥长200米,假定每一米桥长放一块门板/棺材板,则共需400块门板/棺材板。我再宽大为怀,就让桥西能找到这么多的门板棺材板算了。将每块门板/棺材板的平均体积定为180 x 80 x 5 (长乘宽乘高),如堆积成垛,则光是高度就有20米,占地面积至少1.44平方米。

以上宽大处理,实在是宽大无边了。这里再大慈大悲一把,马马虎虎,作减半处理,只铺半面桥算了,就算200块板子,垛高10米,占地面积同上。

就连白痴也能看出来,若真要堆成10米高垛,则这本身就是浩大工程,还很可能出工伤(例如垮下来打死下面的人),为搬运方便,并考虑到当时红军的平均身高,只能限高1.5米。若每层放7块门板/棺材板,则必须堆积29层,最高处为1.45米,当是体积最小、搬运最方便的最科学的堆放法。众所周知,无庸置疑,红军都是文盲痞子,那种场合又是骡马大会,根本不可能事前周密统筹规划。门板/棺材板并非标准件,拆卸又是陆续进行的,于是实际堆放出来的“柴垛”必然杂乱无章,七长八短,实际占地面积要远远高出以上理想数值。不过老芦好说话,再放一马,就算红军堆出了上面那个科学“柴垛”来也罢。

现在请大家想想,地上放了7块门板/棺材板,该占去多大面积。如此庞然大物,到底该放哪儿去?如果就放在桥头,那勇士们连出发阵地都没有了;放在勇士们身后,则无异于自己塞死了后续部队的前进通道。唯一的解决方法,我看还真只能是杨将军说的那样,由战士们扛着(详见后)。

3、请同志们这就去看看张书中附上的泸定桥照片。那还不光是只有3米多的狭窄通道,而且吊桥因自重形成了个解析几何中所谓“悬链线”,甭说桥东的城楼,就连桥头也成了居高临下制高点。哪怕是桥面完整,若在桥头用机枪封锁,没有坦克掩护,步兵便个个由兰博组成,也绝对无法过桥。

现在据杨将军说:“机枪集中在桥头附近,不断地向我们扫射,迫击炮弹也连珠般地飞过来。”在这种情形下,22名勇士不但能强行过桥,而且竟然是“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去”!

任何神志略存的人都该知道这究竟可能不可能。这种神话,也只有文盲弱智痞子编造得出来。

凡受过中学教育的读者都该知道,桥板起的作用不光是为过客提供落脚点,更能把步行造成的冲量分散到全部铁索上去,因此起到了将桥连为一体的作用。因为步行的冲击被分散给其他铁索承担,所有的铁索的自重加在一起,总惰性要比一根铁索大得多,所以,在桥面完整时,步行引起的铁索摇晃程度要小得多。

现在勇士们却是踏着单根铁索冲过去的!即使忽略是人都会想到的平衡问题。单根铁索必然因步行冲击而引起摇摆,其幅度要比桥板存在时大得多。而且,上面已经说过,这还不是绷紧了的钢丝,铁索因自重形成了一个下垂的弧度,于是这摇摆便不但是左右摇晃,还会上下起伏,合成非常复杂的运动曲线,哪怕是全国劳动模范、武汉杂技明星夏菊花也没本事走这种钢丝!

还不止此。铁索与平滑的钢丝不同,乃是凸凹不平的锁链,若要在上面步行(还不说“冲锋”),必然要出现两个问题:在步行者这面,他不知道下一步踩到的是凸还是凹,无法掌握步伐,控制平衡;在铁索那面,受到的冲击力必然是随机可变的,不但铁链会上下左右摇晃不定,而且锁环还会转动,那危险比走钢丝高到不可胜计。

最搞笑的是“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听杨将军的意思,似乎那是勇士们手扶桥栏,足踏铁索。任何非白痴都想得出来,真要这么做,必然比双手平摊代替平衡竿摔得还快。那道理是人都懂,就红军痞子不懂:那所谓“桥栏”不过是根软不拉几、毫不受力的铁索。如果脚下铁索荡开了,及时抓住“桥栏”或可免去一死,但绝对不能制止足下铁索运动,相反,本能的蹬足动作只会加速足下铁索从相反方向荡开,最后的结果,便只能是过桥者足下腾空,全靠双手或单手死死抓住“桥栏”(据说还是“有普通的饭碗粗”的铁索,要抓住还需要毛主席的巨掌),直到力竭后堕入急流。

不仅如此,世上只见一人走钢丝,未见多人走钢丝。那道理毫不难懂:自己引起的钢丝摇晃,自己知道怎么以改变体位来弥补,减弱摇晃,恢复平衡,别人引起的摇晃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必定只会掉下来。现在既是22名勇士,而桥面只有9根铁索,那每根铁索上起码要有两人同时行走,势必互相影响,造成无法减弱的不规则摇晃。只要其中一人失去平衡造成铁索大幅摆荡,则同索战友必然也要跌下去,若这过程中他俩有一人抓了或碰了旁边的铁索(出于求生本能,那是必然的事,再苦学毛主席著作也压制不住这种本能反射),则必然株连其他铁索上的战友,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最后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所有的人都掉了下去,只剩下几根铁索在空中剧烈摆荡。

4、更搞笑的是这堪入吉尼斯大全的热昏话:

“跟着他们前进的是三连长王有才率领的第三连。他们除携带的武器外,每人扛一块木板,边铺桥,边冲锋。”

比起马悲鸣的“边冲锋,边铺桥”的绝顶昏话来,这算是天才设计了。照马氏铺桥法,那应该是神仙边驾云冲锋,边从身上的魔术口袋里源源不绝地掏出门板棺材板来扔在桥上。杨氏铺桥法倒不需要驾云,也不需要魔术口袋,不过这种昏话,只有毫无文化、终生从未经历过任何建设性工程、只会杀人放火抢劫绑票的土匪才会捏造出来。

据杨将军说,那门板/棺材板全扛在三连战士的肩头上了。假定三连一共200人,200块板子倒也刚好分完。不过,杨氏铺桥法乃是只有毫无工程经验的文盲痞子才会想出来的“技术革命与技术革新”。

是人都该想出来,两百人每人扛一块长一米八 、宽七八十公分的门板棺材板会是什么壮丽情景,那队伍只能排成一字纵队,以免队列中的战士在躲避枪弹或偶然转身时,一不留神棺材板横扫过去,打在同列战友的脑袋上,将其打成白痴(如果白痴还能被打成白痴的话)。同理,两人前后相距也得留足安全距离。即使如此,绝大部分战士也统统就此成了瞎子,放眼前瞻,什么也看不见,但见一片浩浩荡荡的门板棺材板。

这浩浩荡荡的棺材汉队伍,既是瞎子,又行动不灵,更不能机动卧倒隐蔽,只能傻站在那儿,专等敌人的“机枪集中在桥头附近,不断地向我们扫射,迫击炮弹也连珠般地飞过来”,以便用门板棺材板将子弹炮弹一一反弹回对岸去。

除此之外,这队伍排在那儿还有什么功能?那就是充当传送带。任何头脑正常的人都该能想象出铺桥的工作程序:先在岸上放好第一块桥板,再站上去,转身从后面的人肩上接过第二块桥板,再转身铺下站上去,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直到铺完全桥。这儿的工作面只容许一两个人,换言之,无论人手怎么多,实际承担铺桥工作的只有一两个人,后面的人只能起到传送带作用。当然,这儿设想的是只铺半面桥,亦即不覆盖全桥桥宽,每个截面只铺一块门板棺材板。如果要铺两块,则工作面自然可以扩宽,但那并不能增加进度,何况还需要更多的板子。因此还是以考虑铺一块比较有利于红军些。本人大慈大悲,再放一马,假定这过程中所有的门板都具有足够强度,不曾发生板子断裂、行人堕桥事故。

这种工作进展速度如何,便白痴也能想象出来。假定铺设每块门板或棺材板需时30秒钟(考虑到板子的体积和重量限制了传送速度,桥面的狭窄造成传递不便,以及铁索桥本身的摇晃,这是极快的工作速度了),那铺完200块也需要100分钟,此时踏索如飞的22勇士早就杀进城内去了,根本来不及增援,所以,杨将军所谓:

“二十二位英雄的子弹、手榴弹都打光了,形势万分紧急,眼看支持不住了。正在这个严重关头,王有才连长带着三连冲进去了,接着团长和我率领着后续部队也迅速过桥进了城。经过两小时的激战,两个团的敌人被消灭大半,剩下的狼狈逃窜。”

根本就不可能发生。比较合理的解释,还是那一团多的敌人乃是被22名勇士歼灭的。

不仅如此,当铺桥工作接近结束时,头排铺桥战士已经在桥上工作了足足100分钟,身后站了起码200人,全都处于静止状态。虽然22名勇士已经冲进城去,并与两团敌人大战,起码不会影响到城楼上以及“山坡上修筑了严密的工事”中的守军吧?那些人干什么去了?如果说此前红军能用肩扛的门板棺材板将迫击炮弹和机枪子弹一一反弹回去,现在大家都成了徒手,再没“盾牌”了,怎么还能毫发无伤呢?看来红军当真是英雄好汉,光靠金钟罩铁布衫的横练功夫就能百邪不侵。

5、不仅如此,根据杨将军此处的回忆,22名勇士毫发无伤,网上巨骗马悲鸣提供的“四烈士名单”显系伪造。但据云儿考证:

“杨成武的早期回忆,说22个人都冲过了桥,进城与敌人展开巷战,未提有人伤亡;彭加仑则声称死亡三人,斯诺更绘声绘色地描写这三人在桥上中弹,落入河中。这个问题,直到杨成武1980年代后期写《忆长征》一书时,才改变了说法,称三人阵亡,大约是为了与流行宣传取得一致的缘故。可惜,就在杨成武这个最后的回忆录中,前后叙述仍不一致:前文刚说了22人都过了桥,接着补充说有三人阵亡,过了两段,又说22人过桥后,每人得了一套列宁装等奖励。”

我在上面引用的杨的回忆录最初登在1975年的《解放军报》上,乃纪念红军长征40周年之作,不知是否就是云儿所说的“早期回忆”。不过这在我看来根本不是什么矛盾:那22人可能确有3人先决定死亡,但后来看到战友们竟然领了宝贵的列宁装,眼馋得紧,于是便改了主意又复活了。考虑到本文介绍的种种神迹,诸如“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冲过桥去”、200人肩扛门板棺材板巍然屹立,将敌人的炮弹子弹反弹回去,最后更直接用肉体凡胎抵挡炮弹子弹等等,则死而复活乃小菜一碟耳。云儿竟然以为那是什么矛盾或破绽,当真是少所见多所怪。


【未完待续】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53199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