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张戎否认泸定夺桥之战的逻辑不周密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张戎否认泸定夺桥之战的逻辑不周密   
马悲鸣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5898

经验值: 57789


文章标题: 张戎否认泸定夺桥之战的逻辑不周密 (444 reads)      时间: 2007-3-18 周日, 下午11:13

作者:马悲鸣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张戎否认泸定夺桥之战的逻辑不周密

马悲鸣

张朴先生,

我以前对泸定夺桥的细节也并不十分清楚。有些也是猜测。但我的态度还是尽可能保持客观。只要看到新的材料,马上修改看法;但事到如今,我仍是难以接受令姐否认桥面有战斗的说法。这次只把焦点集中在桥面上。

一、93岁老太太无法充分否定夺桥之战

我在《对张戎采访93岁老太太录音整理的批注》中已经逐句分析了该录音并无严格区分突击排夺桥和大部队过桥之间的区别。老太太既说打了,又说没打。从老太太的话看,“他们打过了”应该是指突击排夺桥。“没有打”应该是指大部队过桥。实际这一仗看起来似乎没有《万水千山》拍得好看。但老太太说她确实看到两个当兵的爬铁索。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转述的,和令姐采访同一年的两位英国小伙子采访到同样也住在桥头的86岁老太太李国秀说,她看到打仗了,而且打得很激烈。令姐张戎问93岁老太太“你住的这边叫河西街,当时有多少人?多少家? ”老太太回答∶“一、二十家人,那时人少得很。”

就在这一、二十家人中,便有两个老太太看到了夺桥过程。86岁李国秀确认发生过激战。而93岁老太太说“他们打过了”和“没有打”两可之间。您说该信谁的?

作为采访者的令姐亲耳听到93岁老太太的直接叙述,而李国秀的证词对令姐说来却是转述。习惯上说,亲历者的叙述有先入为主的优先权。令姐当然更愿意(!)相信直接叙述者的话。可是从旁观者的角度,令姐的采访和《两个人的长征》中的采访都是一样的二手转述。我们都不是听亲历者直接叙述,所以两者是平权的。令姐如果想取信于读者,必须有更加逻辑清晰,叙述准确的记录。可令姐在同样都是93岁采访对象说的“他们打过了”和“没有打”的叙述中只采用后者,并无意区分大部队过桥与突击排夺桥之别。令姐用93岁老太太的采访作为否定夺桥战证据的可信度甚低。


二、泸定桥无川军把守的证据不足

令姐文中说∶“其实,在泸定桥根本没有战斗。红军五月二十九日到达时,泸定桥没有国民党军队把守。从国民党军队的大量来往电报、部署可以看出,长征故事中说的守桥的国民党二十四军第四旅李全山团,其实并不驻屯泸定城,而在远处的化林坪一带。驻扎泸定的是步二旅旅部,旅长余松琳。红军到来前夕,该旅就离开了,被派去五十公里外的康定。泸定、康定并属的西康地区专员六月三日的通报也表明,步二旅“集中康城附近”,不在泸定。当时国民党无数通讯没有一份讲泸定桥打了仗,只提到红军在去泸定桥的路上,和离开泸定桥之後,有几次小型遭遇战。”

但有一分李全山团(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七日)发布的「步四旅三十八团严禁沿途拉民补充逃亡命令」间接证明了该团于27日驰援泸定桥。如非驰援,“沿途”何处?5月27日沿途开拔到5月29日守桥之战之间有两天时间差。该团有足够的时间从驻防的化林坪赶到泸定桥头。

杨成武回忆录说有对岸守军有两个团。后来红一军团政治宣传科科长彭加伦在1936年写的
《飞夺泸定桥》里说有两个旅。国内双石中校综合各方,包括川军方面回忆确认为川康边防军第4旅38团李全山部两个营并加强迫击炮、重机枪各一连。这两个营是周桂三的二营和李昭的三营。肖守哲的一营仍在化林坪驻防。

根据上述李全山团沿途禁止拉民的命令看,前面还应有个“沿”哪个“途”,即开拔何处的命令遗失了。如果三十八团一直驻守化化林坪而没有驰援泸定桥的话,那又为什么要“沿途”呢?

令姐结论“泸定桥没有国民党军队把守”是靠不驻的。对岸有两个营的川军守桥。


三、文字记录不全不能证明全无事实

张戎否定泸定夺桥基本上用的是不完全反证归纳法。其实记录是有的,但一不完全,二不甚准确。仓皇夺路而走的红军无时间精力详细记录史实是可以理解的。川军一方忙于应付堵截且无良好记录习惯也不难理解。且记录是事实的描述。两者难以严格对应。有记录无事实的凭空捏造固然可能,有事实而疏于记录的更是不胜枚举。

张戎用的正是此法。简单枚举了几个应有而没有的缺项记录,便指已有的记录都是凭空捏造。这种证明的办法是靠不住的。

夺桥之战的有无和突击排是否死人之间存在着下列四种组合关系

1.有夺桥之战有死人(守军枪法准,射击密度大)
2.有夺桥之战无死人(守军枪法不准,射击密度小)
3.无夺桥之战有死人(守军无阻击,爬索者失手)
4.无夺桥之战无死人(守军无阻击,爬索者未失手)

这四种组合都有可能发生。即使真无死人,也只能否定第一种和第三种组合,却并不能证实张戎姐弟弟猜测的第四种组合为唯一可能。而如果发生第二种组合的话,没死人也否定不了夺桥之战确实发生过。夺桥之战的有无和死人与否之间无严密逻辑关系。


四、夺桥之战的复原想象图

从各方面提供的材料综合看,大渡河泸定桥段两岸属于团级对抗。东岸守军未出动至桥面。西岸红军冲上桥面的有二连长廖大珠率领的21/22人突击排打头阵。根据93岁老太太的说法,至少有两人攀爬过无木板裸露铁索。王友才为连长的三连负责铺桥面木板。四连负责向三连递送木板。一连打掩护。全团的轻重机枪负责掩护任务,军团炮兵营负责消灭敌炮兵阵地和主要火力点,军团教导营阻击援敌。临近中午时分,红四团的机枪分队和配属的军团炮兵营也赶到了泸定桥。

双石中校考证∶“据杨成武回忆,红四团发起攻击时,已在西岸集中了‘100余挺轻重机枪’,军团迫击炮连也参加了战斗,而且操炮的是著名的神炮手赵章成。”

双石中校考证,对岸“川康军刘文辉部比较穷酸,其步兵连甚至没有轻机枪,据此判断,泸定守军重火器仅重机枪4~6挺,迫击炮4门。”

下午四点王开湘下令夺桥战开始。93岁老太太确实听到了“阴一炮,阳一炮地打过去”。这可能是因为珍惜炮弹。93岁老太太没说是否有机枪扫射,但从常情估计不可能一发子弹未放。

93岁老太太看到两个男的当兵的爬无木板铁索过桥,其中一人还嫌枪枝累赘而将其丢入河中。

对岸阻击了一阵,被红军炮火和机枪压制抬不起头来,便留下饶杰连负责放火烧桥,余皆撤走。

红军边铺桥边前进,大部分人员应该是从重新铺好木板的桥面上突击过去,冲过对岸桥头扑灭大火。五点夺桥战结束,“攻占”全桥。

张戎未明确否认东岸桥头堡烧桥,则无法排除突击排冲过去灭火,就无法排除夺桥之战确实发生过。既然对岸最后烧桥,怎么可能放火之前不发一枪一弹阻击呢?

红军方面在5月27日朱德电报中指明夺取泸定桥,至29日下午付诸实施,肯定做了充分准备,押上了血本。林彪所谓“四快一慢”,赶赴桥头,调集装备,动员组织人员快,因必须准备充分才能实施攻击而慢。在人员装备于中午调集齐全之后,下午四点才开始夺桥总攻。

对岸川军仗恃桥面木板已撤大部,火力和人员未做临战准备和动员。开战不到一小时便采取最后的一招烧桥,导致战斗仅一小时便以红军夺桥成功,川军守桥失败告终。


五、邓小平讲话与红十三团回忆

这种装备和士气不对称的桥面连排级对抗,当然是很容易的军事行动了。邓小平对布热钦斯基说的也没全错。"In fact, it was a very easy military operation."

红十三团夺桥故事因团长彭雪枫已经发表的日记中只字未提,故只好存疑。假如彭团夺桥战属实,则系杨成武凭空编故事。但夺桥战还是有的,那就是红十三团打的。


【附录】~~~~~~~~~~~~~~~~

步四旅三十八团严禁沿途拉民补充逃亡命令
(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七日)

令第一营营长肖守哲、第二营营长周桂三、第三营营长李昭:
为严令遵照事。查兵额一事,平时再三明令应足规定名额者,益所以预备战时之用也。乃自雅出发以来,各连故参兵逃亡甚多,而沿途拉民充数者亦复不少。如此不特使人民发生恶感,为剿匪之障碍,以不教之民驱之任战,亦必大为减杀作战力量,危及官兵关系事小,影响剿匪前途实大。今后务须维持故参兵,严禁拉民充数。为此令仰该营长即饬属员遵照为要。此令。

——《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四川部分》第152页

【附录】~~~~~~~~~~~~~~

双石中校的史料研判

原文∶

⑶急行军二百四十里①,夺取天险泸定桥

又是二十一个英雄

“勇”部②田湾胜利后,趁胜猛追,在摩西面又最后消灭田湾溃敌残部③,即赶至泸定桥。敌一团扼守桥头④,毁去桥板⑤,并在桥头纵火⑥。二连二十一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将敌击溃,俘护[获]人枪数十,全部占领泸定桥,取得了渡河全部胜利的保证。

注释∶

①急行军二百四十里:指从石棉县田湾乡什月坪村到泸定桥的行程,即:红4团28日出发,到泸定桥的行程。据有关回忆,红4团是在出发后于11时左右接到“加速”的命令的。有些资料称“昼夜兼程二百四”是指红四团接到“加速”命令的地点到泸定桥的行程,似不确。
②勇部:红1军团2师4团代号
③实际战况是:4团28日晨先于猛虎岗击溃守军(川康边防军第2旅(旅长余松琳)1团2营陈月江部两个连),乘胜追击至摩西。残敌与磨西守军“川康屯垦司令部特务连”(连长李国俊,系绿林武装改编)一起,经雅家埂向康定撤逃。
④敌一团扼守桥头:基本属实。泸定守军实为川康边防军第4旅38团李全山部两个营并加强迫击炮、重机枪各一连。川康军刘文辉部比较穷酸,其步兵连甚至没有轻机枪,据此判断,泸定守军重火器仅重机枪4~6挺,迫击炮4门。而据杨成武回忆,红四团发起攻击时,已在西岸集中了“100余挺轻重机枪”,军团迫击炮连也参加了战斗,而且操炮的是著名的神炮手赵章成。
⑤毁去桥板:基本属实,实际上毁去了一大半,并没有毁完。
⑥桥头纵火:因东岸红军袭击龙步布敌旅部,震撼了泸定守军,守军留一连断后并在桥头纵火,余向天全撤逃。

【附录】~~~~~~~~~~~~

对张戎采访93岁老太太录音整理的批注

马悲鸣

张朴先生,

我看了您张贴出来的令姐采访93岁老太太的记录。但仍然看不出确凿的,突击排夺桥之战纯属虚构的证据。我已经跟您说过多次,老太太说的红军过河时没有战斗很可能是指后来大部队过桥。


附录:根据张戎1997年9月2日采访九十三岁老太太的录音整理。
(我接受网友建议,不贴照片,不写姓名)

(桥上有没有打仗)

张戎问红军来时的情景。

老太太答:老红军来了,人穿过去,穿过来,那么多人,打着火把,照过来,照过去。
【马悲鸣注∶总攻在下午四点到五点之间。尚无须火把】

张戎:你听到打枪没有?

老太太:他们打过了,才进来的。
【马悲鸣注∶根据林彪电报,早六点入桥西。上述打着火把似应是下午六点之后,则“打过了”正好是四点到五点之间的夺桥之战。夺桥成功,大部队才打着火把过来集结准备过桥。】

张戎:他们过桥的时候,你听见他们打枪了吗?

老太太:没有打。他们是阴一炮,阳一炮地打过去。打那边的人,那边的人就嚎叫,躲。这样,红军才慢慢过完桥的。才过去,那边的人就把边上的房子都烧了,烧成光坝坝。我们,婆婆娘,过去看,跑过去看。看了吧,人群过去过来的。
【马悲鸣注∶既然“没有打”,为什么又说“阴一炮,阳一炮地打过去”?很奇怪。打炮似应是夺桥之战打的。“红军才慢慢过完桥的”只可能是大部队。守军烧桥被夺桥部队扑灭,没成“光坝坝”。被“烧成光坝坝”的应该是东岸民房。“红军才慢慢过完桥”时,桥面木板应该已经恢复。】

(打死人的情况)

张戎:老红军走了以后,有没有看见很多死人?

老太太:没有。

张戎:对岸的人有没有死的?

老太太:没有看到。听到说,磨房上,磨房门口,有个老汉被打死。枪打去死的,这是听到说的。没有看见。我们在这边,他们在那边,我们看不到。

张戎:你住的这边叫河西街,当时有多少人?多少家?

老太太:一、二十家人,那时人少得很。

(关于红军勇士们过桥的情况)

张戎:死的老汉不是当兵的吧?

老太太:老百姓。

张戎:听到说有人落水吗?

老太太:没有。两个男的,爬着铁链,爬过去了。这个人是过去了的,是个当兵的,带着枪。背着枪不好抓住(铁链),害怕,在链子子上,就把枪扔到河里去了。

【马悲鸣注∶有两人带枪攀铁索过桥,正是夺桥之战红军攀索突击。只是激烈程度不如电影般戏剧化。这是可以理解的。“爬着铁链”的桥段应该是桥面无木板的。这位93岁的老太太只讲清楚了一点,她没看到有人在夺桥过程中落水,但不能作为桥面毫无战斗的充分证明。打了也可能无人中弹。】




作者:马悲鸣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马悲鸣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78751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