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莫以“人本”替代“民本”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莫以“人本”替代“民本”
即兴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7/15
文章: 895
经验值: 10271
标题:
莫以“人本”替代“民本”
(564 reads)
时间:
2006-9-25 周一, 上午11:05
作者:
即兴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莫以“人本”替代“民本” 即兴
近年来,在中国政府的宣传媒体上出现 “以民为本”的施政观念已经习以为常了。如果“民本观”真能在中国重新成为朝野从政者政治行为的主导观念;如果民众也把“以民为本”作为评判朝野政治活动家的一切政治行为的指导原则,必定有利于在中国发展尊重民权的政治制度。
然而,最近在“民本”观逐渐重新被广泛接受的同时,不时地出现“以人为本”的提法。我认为“民本”与“人本”虽只一字之差,但就如“民本”与“民主”的一字之差那样,是可能引出南辕北辙的政治行为的。
“人本”的观念来源于十九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的哲学学说。人本学原是研究人类起源和人种的科学。在康德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人本”的含义开始发生变化,费尔巴哈又赋予它以新的内容。他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认定人是有感觉、能思维的感性实体,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理性、意志、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费尔巴哈的新哲学(人本学)认为,自然只是在时间上是第一性的实体,而地位上并不是第一性的;人在时间上是第二性的感性实体,在地位上则是第一性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主要是批评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观。
费尔巴哈把黑格尔的哲学称作“思辨神学”、“理性神秘论”等。他认为黑格尔唯心主义与神学相同,都是把客观的本质主观化,把自然的、人的本质看作非自然的、非人的东西,“使人与自己异化”。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精神”,是抽象化了的、与人分离的人的理性、精神。他是用理性词句改装了上帝创世说。费尔巴哈认为,“未来哲学”的任务就是要回到自然、回到人,把神学和思辨哲学转化为“人本学”
由此可见,“人本主义”或“以人为本”是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或者人类与神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人本”就是以人和自然为哲学唯一的最高对象,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哲学范畴内,它批判了神对人的主宰。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它继承了人文主义的启蒙运动将“人”而不是“神”作为描述的中心。显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而非个别的,具体的人作为论述的对象。马克思的唯物观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观,他同样在哲学中将人类作为单一的思维主体来论述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因此,无论费尔巴哈或马克思的唯物论都并不适用于研究多思维主体的哲学体系。即我们不能用这种哲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政治学的指导原则。因为,以社会内部个体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社会政治学是一个多思维主体的哲学体系。
如果以当前出现的将“人本主义”观念引入政治学范畴,代替“民本”观,那么就会与所有将“民”解释为“全民”的“民主”观一样,难免引出人类社会内部在政治、经济领域中,各阶层之间可能存在着全民利益的认识偏差。“民本”观与“民主”或“人本”观的主要差别即在于:“民本” 观之“民”非指“全民”,更非全人类。而是指相对于朝野“从政者”的“民众”。当然,主要的是指相对于“官”或“执政者”的“民众”。
在文学艺术中,人们认为描写爱情是个永恒的主题。因为任何社会中,男女之间的关系总是直接地反映了社会组份的基因,即家庭的存在形态。我以为,在全面反映时代面貌的文学艺术中,另外还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即“官民”关系。无论在怎样的社会形态中,人类社会总会因为政治、经济领域中的职能与利益分配的不同而存在着“官”与“民”的矛盾。一个文学艺术作品要是抓住这两个主题,真实地反映了这两主题的实际状态,它就必定能成为不朽的作品。
文学作品是如此,政治活动家也是如此。任何有志于政治工作的,只有适当地掌握,处理这两对矛盾才可能成为名留青史的政治家。反之,不是政治糊涂虫,就是政治骗子。但是,遗憾的是自认政治家的多如牛毛,实际上能青史留名的却屈指可数。
那些鼓吹“人民当家作主”的所谓“民主”志士,与维护民主专政的政治人物始终将全民作主,全民平等,全民公正作为他们的追求的最终目标。他们不是见“官”就骂,就是宣传要消灭“官”、“民”的差别。他们宣称只要追随他们便能建立一个没有“官”、“民”区别的人间天堂。此前,我已经在有关“民本”与“民主”的讨论文字中,对这类人所鼓吹的将幻想当作理想来追求的理论说了不少,在此不再赘述。
现在,在论及政府政策时,又出现一些“以人为本”的提法,我认为很值得我们注意。我希望这只是出于对“人本主义”的误解,而不是准备从“以民为本”回到全民民主老路的先声。
在任何社会中必定会存在“官”与“民”这对矛盾。而且“官”总是负有管理国家,维持社会秩序的责任。在任何社会,日常的政治运作中,“民”都必须尊从“官”的指导与管理。所不同的是在民主专政国家中,“官”没有广泛的民选基础;“官”主要地是以个人或上级的意志而不受法律的约束进行管理。在民权社会中“官”由公民按一定的法律程序公开选举产生,“官”只能在他具有的法定权力的范围内实行管理。“民”在法定范围内,可以对“官”的管理按法律程序提出申诉并要求更正。在这一意义上说,民权宪政社会中的“民”较民主专政国家的“民”具有更多有法可依的民权。“民”有较多的渠道监督“官”的政治行为。但这并没有能根本地改变“民”接受“官”的管治,“官”肩负管理国务、民政的责任这种社会关系。实际上,由于有了法的存在,在法治观念的指导下,在民权国家中,“官”与“民”之间社会职责的不同更明确。也因为在民权社会中,在法的规范下,“官”与“民”的职责更分明,所以“民”对“官”的监督才成为可能。严格地区别“官”、“民”关系,正体现了民权宪政的优越性。以民本观作指导,以法律为依据,“民”能更理直气壮地向“官”提出自己合法的利益诉求。 任何社会中,因经济、政治地位的不同,所承担的社会职能与义务就不同,人们的主要社会诉求也必不同。因此,我们的政治理论,政治活动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分析社会阶层的区别为基础的。无论将不同的阶层称为集团也好,阶级也好或者给于其他称谓,都不能掩饰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特性的群体区别。阶级分析不是马列主义所独有理论特性。马列主义的特色在于强调以暴力的方式来处理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的阶级斗争学说。我们不能因为不赞成阶级斗争而完全否定阶级分析的必要。我们可以给于阶级以不同的名称,但是,不能忽视对社会基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地位作群体的区分。借助由民选的民意机构与民选的政府首脑制定的法律来规范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降低暴力冲突才是民权宪政社会与民主专政社会的区别。在处理国家内部政治问题时,任何企图抹煞群体区别,鼓吹全民利益的理论不管鼓吹者的主观愿望如何,其结果只会有利于社会中“官”对“民”的利益的侵害。
在民主专政国家中,当“官”者正是以人民的名义掩盖他们“官”的实质,从而一方面享受着“官”的特权,同时,却以自己是“民”的代表为由而逃避“民”的监督。如果将“以人为本”引入政治领域,也必然会抹煞了“官”,“民”的社会地位的区别。抹煞了“官”、“民”之间的权益冲突。以人,即全民的利益来抹煞“民”有别于“官”的利益,使“民”监督“官”,“以民为本”失去了理论依据。综上所述,我们要进行的政治改革,不是要消除“官”,“民”的区别,而是要使“官”、“民”的权力和权利更明确,更广泛地受到根据民意制定的法律的强有力的保护。要将“官”的权力来源从由职而定的“职权”转化为由法而定的“法权”,籍此维护以民为本制定的法律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官”与“民”的区别犹如“男”与“女”的区别一样,是一种无法消除的客观存在。他们在人类社会中各具不同的社会职能。历史上他们之间存在着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现象。但是,这并非源于他们的基本的社会自然职能,而是源于在一定经济形态下形成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意识。原始社会中曾经出现过以女性为中心的女权社会,原始社会解体后的社会制度一直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男女之间不可能出现绝对的平等。“官”与“民”之间的关系,与“男”与“女”的关系一样,不可能达至绝对的平等,而只能通过法律来规范他们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今天,有些民主斗士与民主专政维护者,主张全“民”皆“官”或全“官”皆“民”。以我看来,这有些像为了伸张女权,使女人减少苦难,要求取消男、女差别,人人都变成双性人,都能十月怀胎一样,至少在现今条件下,实在只能是不合情理的儿戏。
因为“以人为本”的提法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于接近官方的言论之中,最近胡锦涛主席也不时地提出要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制定行政的主导思想。当“以民为本”刚出现时,不少在野的理论家对其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可是现在“以人为本”在政治理论中出现时,却平静得水波不兴,这又一次说明在野理论家们的思想糊涂,迟钝到何等程度。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对“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区别说些自己的意见,在一潭死水中投下一块细石。
中国领导人一直强调思想领域中的一元化,理所当然地我们可以理解为要独遵马列。马列主义的唯物辨证法的一条基本原理就是,万物都存在着他的对立面。根据这一原理,在提出一个概念时就应该想到他的对立面是什么。你提出“以人为本”时,是否考虑过你要解决什么理论问题呢?也就是,你这一提法的对立面是什么呢?难道是现在中国存在着严重的“以神为本”的社会倾向?如果不是为了扭转“以神为本”,当前我除了将它理解为要扭转“以民为本”的观点外似乎别无选择。我希望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只是如我在《希望指名道姓的思想交锋蔚然成风》一文中指出的那样,出于长期压制理论领域的自由讨论而造成的宣传当局本身理论水平的低下。理论领域里的一元化最终必然导致没有理论以及社会科学的萎缩。
在野的理论家们,你们对“以民为本”的过度敏感与对“以人为本”的惊人麻木,不也值得人们回味吗?
作者:
即兴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以人为本”的确俗不可耐。
--
淞岛
- (0 Byte) 2006-9-26 周二, 上午3:34
(194 reads)
刚对文字作了较多的修改,观点未有改变。
--
即兴
- (0 Byte) 2006-9-25 周一, 下午10:24
(179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912177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