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对云儿关于1970年肯特大学枪杀案文章的评论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对云儿关于1970年肯特大学枪杀案文章的评论   
所跟贴 对云儿关于1970年肯特大学枪杀案文章的评论 -- 和合 - (2005 Byte) 2005-10-06 周四, 下午10:26 (666 reads)
和合
[个人文集]
现已禁止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912

经验值: 31018


文章标题: ZT云儿:1970年美国肯特大学枪杀学生案 (245 reads)      时间: 2005-10-06 周四, 下午10:29

作者:和合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ZT:云儿和秋实:
Friday, September 30th, 2005 5:06 am

1970年美国肯特大学枪杀学生案

一、“割据”白宫广场

话说1968年美国大选中,尼克松击败民主党人汉弗莱和独立竞选人华莱士,当选为美
国第第37任总统。这位
先生在竞
选中信誓旦旦,承诺结束越南战争。然而他上台不久的1969年,却出动庞大的B-52机
群,对柬埔寨动东部的
“胡志明
小道”狂轰烂炸,实际上将战争扩大到了柬埔寨境内。此举被许多人看作是对选民的
欺骗和愚弄,立刻引发了
席卷全
国各地的抗议浪潮。参议院也嚷嚷着只有国会才有宣战权,并通过一项议案,要求美
国军队在7月份之前停止
对柬埔寨
的轰炸行动。而尼克松却自恃有广大持保守立场人士的支持,对此不予理会,仍旧自
行其事。美国社会陷入
了深刻的
分裂之中。

抗议最为激烈的一群,自然非大学生莫属。1969年5月9日至10日,十万多学生直捣首
都华盛顿,“非法割据”
了白宫前
的广场,日夜据守在那里。市区公共汽车一辆挨一辆并排起来,组成屏障,将这片地
方变得象个武装兵营。

尼克松总统的最初反应十分傲慢,对抗议者不屑一顾,并且私下里称他们为“游
民”。然而作为民选首脑,他
毕竟不能
表现得太无动于衷。周五晚上,他摆出和解姿态,亲自来到林肯纪念堂,同睡在那里
的学生谈话。

“我对此事的感觉同你们一样深切,”他对他们说。为了能谈到一块儿,他大谈美国
的足球活动,并问其中一
个学生?
一个加利福尼亚人?他是否喜欢冲浪运动。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一名记者小姐
写道:“两个美国会晤
了,但马
上便在一种互不理解的状态中彼此越离越远了。”

总统出面以后,白宫前的“非法割据”,不久就和平结束。而大学校园里的罢课浪潮
却持续不断,数百所高校
教室空无
一人,形成了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自发性全国学生总罢课。

第二年,学生们的不满尚未平息,尼克松总统又于4月30日,宣布派遣地面部队进入
柬埔寨。大学里的激烈反
应,自在
意料之中。

在肯特大学,象其他学校一样,免不了有抗议活动。5月1日星期五,中午12时,一群
历史系研究生组织了一
次反战集
会,大约有500名教员和学生参加。他们认为,尼克松的决定,无视宪法对总统权力
的限制,无视宣战权属于
国会的规
定,未经国会同意即擅自对另一个主权国家开战,实际上等于谋杀了美国宪法。作为
象征,与会者决定将一
部宪法下
葬,并哀悼宪法的死亡。他们提议,下周一(即5月4日)正午,再举行一次集会,抗议
美国参与越战并入侵柬埔
寨。整
个过程进行得平和有序,既未上街,也没有任何过激行为。

这样一所向来平静且没有闹事传统的学校,竟然会在几天后闹出人命惨案,是谁也没
想到的。

二、午夜骚乱

肯特州立大学坐落在俄亥俄州东北部的一个大学城?肯特市。学校与城镇相连,城不
大,几万人口中,两万是
大学
生,其中85%又都是本州附近各大高中的毕业生,可以说这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地方性
学院。此校一向十分安
静,每年
的大事,就属足球赛了。每当获得一次球赛胜利时,学生们会在校内公共草坪上聚集
欢呼,鸣响胜利钟。周
末的时
候,学校有同学舞会,几个街区以外的闹市区,还有连片的小酒吧,可供闲聊喝啤
酒,乃是学生们常去的所
在。

1970年5月1日星期五晚,是这年的第一个春暖之夜。闹市区北水街(North Water Street)
上的酒吧区,照例聚集
了成百的
学生,在那里狂饮啤酒。与往常不同的是,有人树起了反战标语,还有一些人手里拿
着酒瓶,在街上聚集喊
口号。刚
开始气氛还算平和。巡逻的警车从那条街上经过了好几次,虽然每次都遭到学生们起
哄,却也没有别的事发
生。

快到11点半,许多人开始从酒吧出来,在大街上跳舞。当警车第4次或第5次通过的时
候,一些人向警车投掷
啤酒瓶玻
璃瓶,警车没有理睬,径直开走,没再回来。此后就乱象大生了。更多人来到街上,
在街上狂呼乱舞,故意
堵塞了街
道。一个发怒的司机开大油门,似乎是要向他们冲去。几个喝醉了的学生干脆爬上汽
车,打碎了汽车的玻
璃,并且在
街上放火烧了一些垃圾桶。又有人沿途去砸那些被他们认作是“政治性目标”的商
家,包括银行、电气公司等
等。43家
橱窗被砸烂,一家珠宝行遭到抢劫。一群骑摩托车的飞车族,据说他们与学生毫无关
系,也乘机在街上横冲
直撞。

市长勒鲁伊?萨特罗(Leroy Satrom)得报,宣布肯特市进入紧急状态,下令全市从晚6点
到晨8点之间实行宵禁。
在这段时
间内,不得出售酒类、枪支、弹药、汽油等等。市长并且召集全体警察,亲自赶赴现
场。警察勒令所有的酒
吧停止营
业,将喝酒的人通通赶出来。这时街头一下子聚集了成百上千人,局势更难控制。警
察们动用了催泪弹和电
棍,才将
人群驱散,将酒吧区闹事的学生赶回校园。

三、向国民警卫队求援

第二天,5月2日星期六上午,市府官员与大学校方以及州地方武装?俄亥俄州国民警
卫队的一位代表,举行了
一次联
席会议。校方不同意向国民警卫队求援,认为本地警力就足以控制任何可能局势。但
是市长、市府官员以及
国民警卫
队代表都十分担忧局势失控,决定先请国民警卫队待命,视情况再决定正式求援与
否。

在举行这个会议的同时,肯特大学的许多学生来到市区,主动帮助清理昨晚闹事现
场。整个白天,在平静中
度过。

然而萨特罗市长的心情,却越来越不安。不安的原因,是各方面都向他报告一个传
言:已经有激进革命分子
混入了肯
特校园,他们要摧毁校园内的“预备军官训练队”办公楼,并且攻击大学与城市的其
他目标。

这个传言不能不叫人紧张。当时激进革命者在美国十分活跃,制造了不少恐怖事件。
几个月前,威斯康星大
学的一个
激进分子,就在数学研究中心放了一颗炸弹,炸塌了一片楼墙,炸死一位物理学家,
炸伤四人,造成6百万美
元损失。

以肯特市和它所在的波特县(Portage County)现有的警力,对付学生闹事固然不成问
题,但是用来应付武装激进
分子所
可能造成的复杂局面,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萨特罗市长不仅忧心激进分子的暴力攻
击,而且还担心,就算没
有攻击,
假如任由这些传言散布而不作反应的话,本市商业也将会遭到沉重打击。

下午5时,萨特罗市长经过一番考量,终于接通州长办公室电话,正式向州长詹姆斯?
罗兹(James Rhodes)提出
请求,要
求派国民警卫队来,“协助恢复肯特市与肯特大学的法律与秩序”。这项请求同时以
书面形式送达俄亥俄州国
民警卫队
司令官。罗兹州长当即口头授权国民警卫队出动肯特市。

3个多小时以后发生的事情,似乎证明萨特罗市长的求援决定,好象是有些先见之明
的。

四、校园大火

不知为何,市长的求援决定,并未通知学校当局。5月2日这天,对市长决定毫不知情
的学校当局,仍旧同意
反战学生
傍晚在校园公共草坪举行集会。集会于晚上8点举行,刚开始时约有300多名学生参
加。一些人发表了言辞激
烈的演
说。参加者对着教职员和校警高喊:“一二三四,我们不要你们那个吊战争!”

很快,激烈的言辞变成了行动,集会演变成了混乱的游行,行动失去控制。学生们冲
散了一个舞会,游行到
宿舍区,
加入了更多学生,变成2000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回来,穿过公共草坪,包围了草
坪西面ROTC(后备军官
训练队)的
房屋。

这所ROTC房屋,乃是二次世界大战时所建的老旧单层木板房,不少窗户都破了。它
被用作征兵训练的办公
楼,自然
成了绝佳的反战目标。学生们向房子投掷石块和垃圾,点燃了美国国旗。有人企图点
燃ROTC房屋的窗帘布,
不果,
又把点着的铁路照明用火把,从窗口投进。8点30分左右,房屋终于起火。与此同
时,现场一位摄影师遭殴
打,相机被
抢走,胶卷被扯出曝光。

晚9时左右,消防队员抵达现场,示威者用石块砸他们,又用大砍刀把水龙软管剁
断,以致救火无法进行。9
点17分,
肯大校警与波特县警察赶到,用催泪弹将人群驱散,才令火势得到控制,并保护消防
队员离开现场。然而,
消防队离
开不久,人群再度聚拢。10点过后,ROTC房屋突然再度起火,烈焰飞腾。等消防队
于10点20分之前再度赶到
之际,
房屋已经在示威者的欢呼声中,化成了灰烬。

10点30分,第一批增援的400名国民警卫队员抵达校园。他们用催泪弹和刺刀驱赶人
群,人群则以石块、瓶
子、垃圾还
击。半个小时后,示威者被完全驱散,校园重归于平静。凌晨3时,在确认局势已得
到完全控制,没有别的新
动向之
后,警察解散回家,国民警卫队员除留下少数人站岗巡逻外,其余的在校园内扎营休
息。

第二天是星期日,整个白天在平静中度过。晚上从8点开始,陆陆续续又有1000余名
学生聚集,他们向市中心
进发,要
用违抗宵禁令的方式,抗议宵禁,并且要求国民警卫队撤出学校,赦免昨晚被捕的学
生等等。他们在途中受
到警察与
国民警卫队员拦阻。军警动用了直升飞机照明,投掷了催泪弹,经过长达三小时的冲
突,最后于12时左右,
将示威学
生全部驱赶回学校。至凌晨1点,校园再度寂静。

五、胜利钟旁

5月4日星期一,太阳升起的时候,驻扎在肯特校园的850名国民警卫队员,除少数人
巡逻警戒以外,绝大多数
队员都在
校园内的体育馆与足球场中安睡。

肯特大学仍旧正常上课。一大早,家长们照常驱车将他们回家过周末的孩子送回学
校,其中就有丁卡乐(Dean
Kahler)的
父母。前两天的骚乱,本来已经使得他们十分犹豫。但是转念一想,肯大毕竟是校园
而不是大街,一旦开始
上课,这
些以蓝领学生为主的孩子们,应当不会闹出什么危险来。抱着这种想法,卡乐夫妇开
车45分种送儿子到学
校,临下车
还再三叮嘱。丁卡乐很轻松地挥挥手:放心吧,我会离国民警卫队远些,不惹麻烦,
会很安全的。

丁卡乐保证远离国民警卫队,有的孩子却主动去接近他们。那天上午,有人看见历史
系那位文静腼腆,长着
秀丽的杏
仁眼儿,笑起来如春花般灿烂的19岁女生爱丽笙?克劳丝(Allison Krause),跟一位警卫
队员打招呼。她把一束鲜
花插在
他的枪管里,而他则报以友好的微笑。

“鲜花要比子弹美好地多。”她温柔地对大兵说。

这天在十分和平的气氛中开始。无论是丁卡乐,还是爱丽笙,抑或其他11位受害学
生,都没有想到,不过几
个小时以
后,国民警卫队的子弹,竟会射入他们的身体。

但是校园中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今天中午在公共草坪有一场集会。这是上周五中午举
行反战集会时定好的。
虽然学校
下令禁止,但反战学生显然已准备将禁止令置诸不理。

上午11点,有学生开始在公共草坪的胜利钟旁聚集。随着胜利钟敲响,人越聚越多,
很快就达到了3000多
人。爱丽笙
和她的男友巴里?勒文(Barry Leving),还有其他大约500人核心示威者,环绕在胜利钟
周围。有人在演讲,号召
大家罢
课。在他们四周,另有约1000多名自称为“拉拉队cheerleaders”的支持者,为之摇旗呐
喊。

草坪另一头,烧塌的ROTC楼废墟上,站着99名头带钢盔手执M-1步枪的国民警卫队
员,紧张地注视着公共草
坪上的动
态。99人中,53人来自第145步兵团A连,25人来自该团C连,另有18人来自第107装
甲骑兵团的G中队,由坎
特伯雷准
将(Gen. Canterbury)、法欣格上校(Col. Fassinger)和琼斯少校(Major Jones)三人率领。随
行的只有一辆吉普车,没
有坦克。
此外在现场的就是一些校警和县警,但他们未参与警卫队的行动。

再外面,周围的小山和道旁,又有1500多位看热闹的旁观者,丁卡乐也在其内。他和
他的几位室友,从怀特
楼下课出
来,爬上公共草坪旁的毯子山(Blanket Hill),一面俯瞰草坪上黑压压的人群,一面听旁
人高谈阔论什么资本主
义、帝国
主义、共产主义,一面心下纳闷,闹不明白这主义那主义的,跟入侵柬埔寨和国民警
卫队撤出校园有什么关
系。

11点50分,国民警卫队找校警要来一只手提话筒,对着学生喊话,但是音量在噪杂声
中显得很弱小,没有任
何反应。
于是三个队员和一位校警跳上吉普车,在人群旁来回行使,不断喊话:注意,命令你
们立即解散!立即离开
此地!注
意,这是命令,立即解散!

回答他们的是一片有节奏的叫骂声。“权力归于人民,操你个臭猪猡!”“一,二,
三,四,不要你们的吊战
争!”
“罢?课!罢?课!”一些学生做出侮辱性的手势,向吉普车扔石头。石头击中车上一
个大兵,幸好没造成伤
害。吉普
车再次喊话无效,然后就在学生们的叫骂欢呼中,在石块追击中退了回去。

六、13秒瞬间

于是,现场指挥国民警卫队坎特伯里准将,下令展开驱散行动。5发催泪弹射向人
群。一些学生往后奔逃。另
一些学生
看来早有准备,立即掏出面具、手帕或湿毛巾蒙住口鼻。有人捡起催泪弹就向警卫队
员方向扔回去,立刻招
来一片喝
采。“操你个臭猪”、“猪们滚出校园”的叫骂,更是彼伏此起。

12点15分,警卫队员们上好刺刀,装满子弹,组成队形向集会学生进逼,同时再次施
放催泪弹。学生们往后
奔逃,大
部分人退往东北角的毯子山。警卫队员紧随而来,上了毯子山后兵分两路。一路由C
连中的23人组成,在琼斯
少校率
领下,从毯子山后绕泰勒楼(Taylor Hall)西北方向驱散小股人群。他们遇到的敌意较
少,始终没有开枪。

其余73名警卫队员,组成另一路,由坎特伯里准将和法欣格上校率领,转向西南,由
泰勒楼和约翰逊楼
(Johnson Hall)之
间驱逐大队学生。这片地方本来挤满旁观人群,见到警卫队冲来,大部分人只是向两
边闪开,让他们从中间
通过。等
国民警卫队员冲下山脚,来到一个足球操场中间,忽然发现自己被包围了。前面有两
排栅栏挡住,两边都有
学生向他
们扔石块,有人喊“杀死他们!”

的确,警卫队员动武采取粗暴的驱散行动,让许多学生异常愤怒。丁卡乐本来只是袖
手旁观,这时也禁不住
捡起石块
向警卫队员扔去。附近建筑工地上,有200多块砖头被搬走。人群中不时听到人叫:
再运石头来啊!爱丽笙的
男友巴里
参加了扔石块。爱丽笙自己的裤子口袋里,也有石头碎末。

警卫队员向人群发射催泪弹,但由于风向缘故,没什么效果。一颗催泪弹被学生扔回
去,军警捡起来再扔向
学生,又
被学生再次扔回,军警又扔过去,学生再扔回来。这场精采的“网球赛”,令得学生
们高声大笑,喝采声一浪
高过一
浪。但是警卫队员则显得万分紧张,有人蹲下来向学生瞄准,但没有开枪。

对峙了一会,国民警卫队员们一面向毯子山退去,一面不安地回头张望。原先在山上
的学生闪向两边,大群
学生追随
在军警后面。12点25分,退到山顶的70多名警卫队员中,有28人突然转身开火,有人
扫向空中,有人打往地
上,也有
人射向人群。枪声持续12.53秒,共计发射61到67弹。

13位学生躺在血泊里。爱丽笙和其他三人被打死,丁卡乐和另外8名学生被打伤。

七、为什么要驱散学生集会?

从5月4日肯大枪击案发生后第四天开始,陆续就有100名联邦调查局警员进驻肯特大
学与肯特市。他们来的目
的,不是
对学生进行“大搜捕”。恰恰相反,他们要追查的主要不是学生,而是各级官员和国
民警卫队在枪击事件中的
责任。随
后,尼克松总统又任命了一个由独立人士组成的总统特别委员会,再次对事件进行了
独立听证。此后,在长
达8年多的
时间里,美国联邦法庭又对上至州长下至开枪士兵的枪击案责任者,进行一系列刑事
及民事调查诉讼。其中
不能不问
到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5月4日,究竟是谁下令或者请求出动国民警卫队驱散学生集
会的?

调查结果令人惊讶:从州到县到市,没有一级政府下达过这样的指令或者向国民警卫
队提出过这样的请求。
国民警卫
队表示,他们是应校方请求而出动的。现场最高指挥官坎特伯雷准将,在法庭接受盘
问时说,那天上午肯大
校长罗伯
特?怀特(Robert White)曾向他表示,担心学生示威可能演变成暴力冲突,希望能想办
法制止。但是怀特校长出
庭作证,
却坚决否认有过这样的谈话,强调校方只是发过通知阻止学生举行集会,从未向国民
警卫队提出过驱散集会
请求。

这个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敏感与重要,原因乃在于,驱散学生集会的法律依据,并不
如当初想象的那么稳
固。当初无
论是学校当局,还是国民警卫队,都错误地认为肯特大学已经处于戒严状态,因此任
何公众集会,无论是否
和平举
行,都已经被法律所禁止。这样,周一上午,学校当局就连续散发了一万两千多张布
告通知,阻止学生举行
早先规划
的集会。而执勤的国民警卫队员,则不惜用强力驱散当天那个一开始相当和平的集
会。

然而事实上,从法律上讲当时肯特大学并非处于戒严状态。戒严,这个被认为是强行
驱散和平集会的最有力
法律依
据,其实是不存在的。

在这一点上,学校当局与国民警卫队,都对当时局势作出了一个极为错误的判断。这
也是一个带来严重人命
后果的悲
剧性误判。

究竟谁应当对这样的误判负责?事后来看,第一个该负责的是州长罗兹。他当时正在
角逐本州的共和党参议
员候选
人,提出的政纲恰好就是“法律与秩序”。在他看来,肯特大学的局势,可以好好利
用一下。

星期日上午,他飞到肯特市,召集了一次记者招待会。在会上,他用最坏的恶棍来形
容那些在肯特校园闹事
的人。他
说,“我们将执行一切法律手段把他们从肯特大学赶出去……他们比褐衫党、共产
党、夜间骑土和自卫团都更
坏。他
们是我们在美国包庇的最坏的一类人。”他以相当肯定的语气表示,他将要请求法庭
下达戒严令。

实际上,这些话不过是竞选作秀,说过就置诸脑后了。他根本就没有向法庭提出发布
戒严令的请求。但是他
的话却在
肯特校园各方面都造成了极为广泛的误解,以为当时已处于戒严状态。

问题不仅仅只是造成误判,罗兹谈话的最大问题,是在国民警卫队官兵中造成了对于
学生的普遍敌意和恐
惧,这才是
导致枪击悲剧的最大因素。

更糟糕的是,有意无意助长国民警卫队员敌意和恐惧的,并非仅只罗兹一个人。司法
部长米切尔同样激烈攻
击校园里
的好斗分子,把他们叫作匪帮;尼克松总统和阿格纽副总统也是如此,阿格纽的被广
泛引用的一句话是,“年
轻的一
代中的闹事者只是一伙流氓,他们不配享有美国青年的称号。”在前一天,萨特罗市
长也在肯特大学发表了不
少刺激
性的讲话,而国民警卫队的罗伯特?坎特伯里准将的讲话则简直就是有意煽动仇恨。

政客们既然种下了如此之多的恶根,星期一中午的恶果,看来就在劫难逃了。

八、为什么开枪?

惨案发生当天,坎特伯里准将为国民警卫队辩护,提出了三条理由:(1)有人打冷
枪;(2)催泪弹用完了;(3)学
生们离警
卫队员太近,他们投掷的石块,构成了致命威胁。然而,美国联邦调查局和总统特别
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彻
底推翻了
这三条理由。

没有人对国民警卫队开过枪。在肯大这几天的冲突中,从未发现闹事者使用过枪支武
器。联邦调查局还用金
属探测器
对现场作了严密搜索,找出来的子弹,证明全部来自国民警卫队员。

第二条理由同样不成立。现场好几位警卫队员,在调查盘问中证实,他们身上还留有
共计近十发的催泪弹。

至于第三条,学生和国民警卫队员都有人给出了相互矛盾的证词。一些警卫队员声称
当时“石头飞来遮天蔽
地”、“学
生以威胁姿态进逼”等等。也有学生认为当时大兵们确实有生命危险。

但是绝大多数学生,也包括一些警卫队员,在作证时都不认为士兵们受到致命威胁。
联邦调查局对当时照片
分析显
示,离国民警卫队最近的学生也在60码开外,与坎特伯里所谓“学生离得太近”的说
法不符。被打死的四名学
生,头部
中弹的20岁男生杰佛瑞?米勒(Jeffrey Glenn Miller),与军警相距270码;19岁少女爱丽笙
身体左侧中弹,她与军
警相距330
码;20岁女生桑德娜?苏尔(Sandra Scheuer),在赴教室上课途中左背部中弹,距军警
390码;19岁男生威廉?施
罗德
(William Schroeder),远远旁观时被一颗子弹穿透脖子,他离军警390码。受伤的9名学
生所在位置,最近的在60
码外,
最远的有750码之遥。

联邦调查局报告敏锐地指出,不仅现场士兵中有45人并未开枪,而且开枪的士兵在接
受盘问时,没几个人曾
特别指出
自己开枪是因为觉得生命受到威胁。相反,他们只是简单地说,因为听到或看到别人
开枪,就以为已经下达
了开枪命
令,是以开火。一般只在叙述末尾,才提到生命受威胁的话,象是一种事后的总结。

没有人提到,现场有谁下了开枪命令,也不知道是谁开了第一枪。看起来,开枪是完
全自发、并且迅速相互
感染的突
然行动。

在美国,国民警卫队源自殖民地时期的民兵组织,与国防部管辖的正规军不同,有些
民兵性质,战时可以由
总统征招
对外作战,和平时期则归州长全权指挥,负有协助地方抢险救灾和控制骚乱的职能。
因此,当年出动肯特大
学的国民
警卫队,都接或多或少受过一些控制骚乱训练。

然而,出动前念给大家的条例,关于开枪的规定颇有相互矛盾。其“武器”一章第二
条规定:“严禁不加区别
地开火。
只可对已确认目标作单点射击。”但是在这一条之下的第三款又说:“在任何情况
下,只要确信生命受到暴力
威胁,或
者当骚乱者无法用其他任何合理手段加以驱散时,就可以开枪。”这最后一句看来会
造成混乱,使得警卫队员
们对于
何时可以开枪,很容易作出过宽的判断。

不管条例上对开枪条件怎么说,联邦调查局长达千页的调查报告最后认为,开枪是缺
乏正当理由的。总统特
别委员会
的结论更是直接了当:在当时情况下,“枪击是不必要、没有理由、且不能原谅
的。”

在美国司法独立的体制下,联邦调查局和总统委员会的结论,只代表行政分支的看
法,不是法庭判决。此后
在长达8年
多的时间里,受害者对上至州长下至开枪士兵的枪击案责任者,进行一系列民事诉
讼。1974年,联邦检察官
也正式对
开枪指挥官和士兵提出了刑事诉讼,但是法庭审理结果,未能认定开枪者犯有蓄意谋
杀罪。

30年后,当时在场的法欣格上校,请求人们理解现场士兵们的恐惧:“不错,他们受
过训练,但是训练并不能
把他们
的恐惧感统统抹没。我们不能不许他们感到害怕,那也是没有道理的。”

九、人性

几乎从第一声枪响开始,现场指挥官坎特伯里准将和法欣格上校,就不断高喊“息
火!”并且跳到一些开枪士
兵面前,
把他们的武器往上抬。A连中士罗伯特?詹姆斯(Robert James),一开始还以为下达了开
枪命令,向空中开了几
枪,等看
到有人向人群开枪,立即察觉不对,赶紧把自己枪里的子弹全部卸掉。C连中士理查
德?罗胡(Richard Love)也
向空中开
了一枪后,瞥见有人向人群射击,一时竟不敢相信,从此未发一弹。A连士兵威廉?
赫希勒(William Herschler),
错乱中将
一梭子子弹全部打光,随后就精神崩溃,在救护车送医途中,口中不停地哭,“我打
中两个孩子”,“我打中
两个孩
子”。

如果说,在开枪之前,关于国民警卫队士兵们是否受到生命威胁,以及在多大程度上
受到威胁,还大可怀疑
的话,那
么,紧接着开枪之后,他们所受生命威胁之大,几乎是毫无疑问的。13秒瞬间造成四
死九伤的惨剧,一下子
使得现场
所有人惊呆了:“天啊,这简直是屠杀!”学生们愤怒到了极点,如痴如狂,许多人
冲上去要跟大兵们拼命。
士兵们又
紧张又害怕,缩成一团,且避且走退到公共草坪,再无退路。四周都有暴怒的人群紧
追上来,双方紧张对
峙。

毫无疑问,一旦人群再往前冲,士兵们必定会再度开枪。一场导致大批学生死亡的大
规模流血冲突,眼看就
要爆发。

这时候,以格伦?佛兰克(Glenn Frank)教授为首的一批教职员工,勇敢地站了出来。他
们先是请求国民警卫队不
要动
手,由他们去劝说学生。接着又恳求学生们不要无谓地牺牲自己生命。神情惶急的佛
兰克教授,在学生们包
围中连续
劝说20分种,直说得口干舌燥,最后总算劝得大家伙儿离开公共草坪。

佛兰克的儿子阿兰?佛兰克(Alan Frank),当时也是肯大学生,而且正在草坪上。事后
阿兰说:“无疑地他救了
我的命,
也救了其他数百人的性命。”

当人群离开公共草坪的时候,留在枪击现场的人们正纷纷救死扶伤。救护车鸣着凄厉
的笛声,不断将死伤者
运往医
院。

开枪之时,有位肯大新闻系学摄影的四年级学生约翰?费罗(John Filo),正对着士兵拍
照片。子弹打在地上,他
还以为
是空弹。看到前面一个士兵用枪向他瞄准,他还傻乎乎地喊:“我不过想照张像!”
等到子弹把旁边的雕像打
下一块
来,他吓得撒腿就跑。途中见到米勒躺在血泊中,14岁女生玛丽?维科(Marry Veccho)
在旁哭泣呼救,也顾不上
停。直
到跑过几步之后,才猛然想起:“你在干啥呀!这不正是你的工作吗?”于是转过
身,将玛丽悲伤呼喊的形象
摄入镜
头。

这张照片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成了学生反战运动的定格象征。

十、抗议浪潮

美国主流媒体迅速报导了5月4日肯特大学的枪击事件,大多数对军警持谴责立场。
《时代》杂志说:“射向肯
特大学
学生的那些子弹打伤了这个国家。”5月5日,“结束越南战争新动员委员会”和“全国
学生联合会”分别在华盛
顿发表
声明,号召全国各地游行示威,抗议军人枪杀反战学生。

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学生罢课抗议浪潮,就此揭幕。5月8日,美国全国学生联合会
宣布,全国各地437所大
学和学院
因学生罢课而关闭。哀悼活动在全国上千所大学举行。威斯康星等7个州相继发生学
生放火焚烧军事建筑、包
括兵工厂
的事件。在费城的独立宫前,1万多人参加了抗议集会。一位演讲人站在这个美利坚
合众国《独立宣言》的诞
生地前
面,愤怒谴责尼克松政府。他说:“如果他们像在肯特干的那样继续迫害我们的兄弟
姐妹,我们就不仅关闭大
学,而
且还要把大学烧掉!”“如果他们继续对我们的越南、柬埔寨兄弟姐妹进行战争,我
们就不仅要到白宫去抗
议,而且还
把白宫烧掉!”

5月9日,75000名示威群众在华盛顿举行反战集会。一些国会议员也对肯大事件提出
谴责,并且再度提出要求
美军撤出
柬埔寨和限制总统作战权力的法案,引发了激烈辩论。从5月至6月,300多万美国人
卷入了各种抗议活动。

基辛格博士说:肯大枪杀案“产生的冲击波把全国及其领导带到了心力衰竭的边
缘”。尼克讼总统写到:“肯
特州立大
学事件引法了席卷全国的大学生抗议浪潮。每天的新闻报道使人感到那种骚乱仿佛有
点象造反。数以百计的
大学校园
经历了突然爆发的狂暴、动乱和纵火。在肯特州立大学伤亡事件发生后的第一个周
末,450所高等院校由于学
生的抗议
罢课或教职员的罢教而关闭。不到1个月,在16个州的21所大学校园,国民警卫队出
动了24次。”



作者:和合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和合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77797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