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朝鲜战争的几个观点――漫长的和谈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朝鲜战争的几个观点――漫长的和谈   
萧峰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81

经验值: 3840


文章标题: 朝鲜战争的几个观点――漫长的和谈 (1307 reads)      时间: 2003-7-04 周五, 上午11:48

作者:萧峰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一:和谈前的战局



1950年11月,联合国军由于错误地估计中国介入朝鲜战争的目的和深度,发动了圣诞节攻势,但清川江一线,第8集团军遭到了中共军队的强力的反击,全军被迫一口气撤到了三八线以南,20天之内,联合国军一举后退了300公里。与此同时,东线的第10军也陷入重围,虽然最后成功突围而去,但面对中共军队强大的攻击力,联合国军内部充满了悲观失败的情绪。关于这一点,只需要听一听杜鲁门总统那篇关于原子弹的声明就已经明白无疑了,这个时候的杜鲁门总统,如果非要说他不是一条急得要跳墙的狗,恐怕连他自己也不相信。



1950年11月30日,杜鲁门总统在会见记者时曾经说到:“关于使用原子弹的问题,是经常在积极地考虑。那是一种可怕的武器,它会连累到同侵略毫不相干的无辜的民众。我认为,不应该使用原子弹,原子弹要在必要使用时使用。”此时,大概他刚知道陆军第1师陷入中共军队的包围之中,也很明白,一旦这支光荣的军队被歼,对于联合国军来说,意味着什么。虽然杜鲁门总统在一天之后即发表声明,否定了使用原子弹的可能性,但此举给世界带来的却是实实在在的震惊,美、英首脑在4天后的12月4日进行了第1次会晤,这位英相好象并不是第2天就匆匆赶往美国的,但可以认为他是第1时间来到美国与美国的首脑会谈朝鲜问题。这次会晤基本上达成了在朝鲜继续战斗的共识,但英国提请美国注意,中共有变成第二个铁托可能。后来局势的发展,证实了英国的远见,遗憾的是这一点,美国人并没有留意。



就在人们满怀恐惧地注视着朝鲜局势的时候,中共的军队却出人意料地在三八线上停了下来,当时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真实意图。因此,有人猜测中共的战略目的就是三八线,因此对中共产生了一定的好感,特别是西欧各国,他们一直担心朝鲜战争会最后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更担心美国的力量消耗在朝鲜而使得欧洲的防务出现空档被苏联所渗透。因此提出了停战的建议,中共代表伍修权还被邀请到了联合国。但是中共的反映却令人十分失望,他们提出了联合国军从南韩撤出,美国撤出台湾和中共加入联合国的条件。



就在人们的失望中,中共的第三波打击又开始了,1951年元旦,在潜伏的游击队的策应下,中共军队再次怒涛般卷向联合国军,4天后占领汉城,兵进37度线,中共的说法这叫作第三次战役,而联合国军一般称它为新年攻势。经过这一波的打击,美国政府出现了对朝鲜战争的绝望情绪,着手计划撤出南韩。虽然这一次攻势只持续了6天时间,但对西方世界却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1月13日,即新年攻势平静后的第5天,英、法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一个议案,其中有以下的停战条款:

1、建议立即停战。但必须保障这种停战不得用于准备新的进攻和隐蔽下次军事行动。

2、停战期间,双方要互相寻求永远解决朝鲜问题的方法。

3、外国军队要在适当的阶段撤兵。

4、停战期间整个朝鲜的管理,由联合国批准的委员会负责。

5、为了解决台湾的将来和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等,建立包括中国、苏联、英国、美国4个国家在内的特别机构。



不知道各位能不能猜到美国对这个提案会持什么态度?我想是不会有很多人猜到的,在表决中,该方案以7:5的比数通过,而美国投的是赞成票。美国这一票是该提案得以通过的关键,如果美国投反对,即便没有否决权,该提案也会因6:6而不被通过。美国这一票赞成,无疑向世界宣告,即使为了停战,不惜认输。如果当时中共发表一个同意该提案的声明,并主动将军队撤回到三八线以北,或者只发一个就地停火的声明,胜利就是铁板钉钉一样不可改变了。可是,中共大概首先还是中国人,是中国人就不可避免地具有自我膨胀的劣根性,非常轻易地就会让胜利冲昏了头脑,中共也逃不出这个自我膨胀的圈圈,对暂时的胜利和潜在的危险都不能够保持清醒的认识。只是对世界来讲,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1月17日,周恩来代表中共对这个方案提出了以下回应:

1、谈判的结果,同意停战。

2、在开始谈判的同时,承认中国为联合国成员。

3、参加谈判的国家为苏联、英国、美国、法国、印度、埃及和中国,地点在中国领土内。



在这个回应中的第1项:“谈判的结果,同意停战”本身就很有意味,它即否定了先停战,后谈判的联合国议案,为其在谈判期间继续战斗理下了伏笔,而谈判的结果也必将其在军事方面的优势写进谈判的结果中。在这种毫无妥协的咄咄进迫之下,美国被迫打消了即使认输也要停战的念头。到此,我真不知是该为中共感到惋惜,还是该为世界感到侥幸。从此之后,在朝鲜战场上,中共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自我膨胀的中共就是这样,轻易地放弃了本已经到手的巨大胜利和辉煌。而那个所谓的外交家周恩来则首次暴露出那副只知唯命是从的高级奴才相。



12月23日,在朝鲜的联合国军失去了他们的前敌总指挥: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将军因车祸殉职,对于这一起不幸的事件,朝鲜人不知到是该悲伤还是该庆幸,因为接替他的是另一位完全不同的美国将军,这位将军不管到哪里,随身总是带着一颗手榴弹,当然谁也不会指望他会亲自将这棵手榴弹投向敌人,但这个姿态无疑给了那些受失败情绪困扰的将士们一种激励,一种拿出勇气,停止后退,争取胜利的激励。他就是李奇微将军,他不但洞察到了中共军队已成其势不能穿鲁缟的强弩之末,而且还正确的判断了中共军队短期内决无法解决的困境:补给的落后。沃克的死其实也是拯救了世界的,因为他为李奇微将军出了舞台,否则,李奇微将军也没有机会表现他的英勇和智慧。



新年攻势平静下来后,中共军队又一次地消失了,情况颇有点象一次战役那样,而联合国军又一次向北前进,尽管这次进军比较顺利,但是在汉江南岸的南汉山至杨子山一线还是遇到了38军的顽强抵抗,这一抵抗预示着中共的进攻还在前面。很快,中共的二月攻势就发动了,这一次进攻很快就击破正面的南韩军队,但在砥平里受到美军的顽强阻击,3个师的兵力对防守的美军第2师23团无可奈何,最后在美军的增援下放弃了攻势。砥平里一战是自中国军队参战以来,联合国军首次嬴得防御战的胜利,在此之前,中共军队总是表现得攻无不克,锋芒所向,无人能挡,即使在长津湖的战斗中,退却的也还是美军。这次战斗,其意义大概仅次于釜山保卫战了。



中共这一次的攻势是第一次被迫停止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美军的顽强和火力的凶猛,导致中共军队的伤亡大增,战斗减员直接影响到攻击力的持续。另一方面也在于战线越往南延伸,中共军队的补给线就越长,在海空优势尽在敌方的情况下,补给只能靠陆路并以黑夜作掩护才能够进行,补给线越长,最终到达的补给量就越少,从而使前线士兵不单缺少火力掩护,甚至还缺少药品和食品,使得伤寒一度流行,加上饥饿的困扰,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大大降低。而且中共的攻击力也会因消耗得不到补给而难以持续,所以一般的攻击行动只能维持在10天左右,而且三八线就是中共补给的极限。冲过三八线,无疑自取来亡。



此外,中共军队多是步兵,北方的山地正好适合他们机动灵活的特长,相反,美军的优势火力和机械化长处都会又受到山地的限制,不可能尽量发挥,机械化倒是可以为逃跑得快一点创造条件,而到了南方,机械化就为快速反应提供了条件,而且美军强大的火力也得到了尽情的发挥。这大概也是在南方土地上,中共的力量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所以,在北方和南方,战场上的双方力量正好处于此消彼长之间,而这种力量的均衡点大致就在三八线附近。所以,战线最终基本稳定的三八线附近,是有其现实根据的,由此看来,说三八线并不纯粹是一条地理上的纬度线是不无道理的。战线最终稳定的三八线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联空军的援助,其实中共的空军大量的都是苏联的飞行员,但飞机的作战范围也大致在三八线以北,再往南,空军的力量就鞭长莫及了,此时,中共的补给线就完全得不到空军的支援了。



此后,双方在战场上虽互有攻守,但战线总的来说是在不断地北移,李奇微将军成功地将联合国军从失败的阴影中带了出来。整个1951年的上半年,战线又一次基本稳定在三八线附近。而就在英法提案遭中共拒绝后的第三个星期,善变的美国人又下定了留在南韩的决心,据说美国人的善变是从立宪会议开始的,在那次著名的会议上,无论谁都可以收回自己说过的话,大概只需说一句:I chang my mine。联合国还通过了将中国定为侵略者的决议,并再度确立击退入侵韩国的侵略者的作战目的。而当时,李奇微将军正率领联合国军向北搜索进攻,战场上的联合国军已经没有两个星期前的令那种恐怖的失败情绪了。



作者:萧峰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萧峰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04474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