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关于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政策释疑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关于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政策释疑   
所跟贴 关于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政策释疑 -- Anonymous - (59312 Byte) 2003-6-28 周六, 上午9:54 (504 reads)
hansh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蒋介石与九一八事变 吴天威 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 (189 reads)      时间: 2003-6-28 周六, 上午9:59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蒋介石与九一八事变



吴天威 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



九—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已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惟正值

内忧外患,举步维艰。今60年后,欲求正确了解蒋在九一八事变

时的心境,及其应变的措施,必须审查当时国内的政治军事经济

和社会的背景。



首先是宁粤分裂。因训政时期的约法问题,时任国民政府主

胳、行政院长及陆海空军总司令的蒋介石于1931年2月软禁国民党

元老立法院院长胡汉民,导致粤系国民党于5月在广州设立中央

执监委员非常会议及国民政府,并屡次通电要求蒋介石下野。前

西北军小军阀石友三看有机可乘,乃于7月通电反对蒋介石与张学

良,迅遭中央军及东北军南北夹击,不及一月而败北。惟东北军

精锐多调入关内,关外防务空虚。此为促使日本关东军蠢动原因

之一。



不幸的是我国又发生百年不遇的水灾,水灾漫延十众省,尤

以长江及淮河流域为甚。灾民达5000万人,死亡枕籍;千百万人

流离失所,急待赈济。连年内战之兵灾早已造成经济凋敝,民不

聊生,社会动荡无已。



此外,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苏维埃区域,尤以江西及鄂豫皖两地

区,日益扩张,成为对南京政府的另一威胁。蒋介石对江西苏区

两次“围剿”失败之后,更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亲率

大军十余万人发动第三次“围剿”。



下面对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举措作一概要论述。



一 诉诸国联



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消息立即传到在南昌督战的蒋介石。

他于9月19日的日记有如如下的一则:



是倭寇果乘粤逆叛变,内部分裂之时,而来侵略我东省矣。

呜吁,痛哉!夫我内乱不止,叛逆既无悔祸之意......而况天灾

频仍,匪祸纠缠,国家元气,衰敝已极,虽欲强起御侮,其如力

不足何!呜呼,痛哉!虽然,余所恃者,惟有—片爱国丹心,此

时明知危亡在即。亦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拼以一身,报我

国家,报我民族,毋忝我之所生而己。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

--对日抗战时期:绪编 (一))



在南京的中国国民党要人于9月19日晚8时召开中央执行委员

会常务会议,决议电请蒋介石回京。蒋于翌日撤消第三次“围

剿”,于21日下午2时返抵南京,当即召开会议,主张一面以日

本侵占东省事实,诉诸国际联盟与签订非战公约诸国,一面团结

国内,共赴国难。会议决定设立特种外交委员会(以戴季陶为委

员长,宋子文副之,顾维钧为秘书长;委员有蒋中正、于右任、

颜惠庆、陈立夫、孔样熙、刘哲、罗文干等)为对日决策之研议

机关。会议决定抽调部队北上驻防,并将讨粤及“剿”共计划,

悉予停缓;推派蔡元培、张继、陈铭枢三人赴广东,呼吁统一团

结,抵御外侮,发布告全国同胞书,要求国人镇静,努力团结,

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

抗战时期:绪编 (一))



蒋亦于9月21日电请张学良来京面商外交对策。自此,对日外

交已由特种外交委员会制定,其中,顾维钧足以代表张学良;刘哲

及罗文于亦为张之代表;宋子文与张感情至笃。蒋或南京政府应

付九一八事变的外交,正如九一八事变前对日军之“不抵抗”决定

出自蒋张二人,事变后所作的对策基本上也出自他二人之共议和

协议。虽然有时他们的意见发生抵触,但蒋无强持己见,不顾张

之处境及利益之处。事实上,蒋张合作无间,直至是年12月15日

蒋宣布下野为止。



九—八事变爆发后的第五天,蒋介石于22日在南京演讲,以

“一致奋起共救危亡”为题,阐述其对日本侵占东省暴行之观点

及以外交途经解决之对策。事变伊始,蒋即体察事态之严重,认

为日本此一暴行“不仅破坏远东和平,亦足以影响世界和平”。

他认为,从对日本侵占我国东北的态度,可以试验国际间有无正义

或公理,及世界各国有无裁制横暴、确保世界和平之决心;可以

试验中国是否能全国一致,发挥爱国精神,以御外患。蒋对事变

之解决颇报乐观,亦具不惜一战之决心:



此时世界舆论,己共认日本力无理,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

致,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合愤,暂取逆来顺受

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如至国际条约信义—律无效,和

平绝望,到忍耐无可忍耐…届时必领导全国国民,宁为玉碎,以

四万万人之力量,保卫我民族生存与国家人格。 (李云汉编:

<<九一八事变史料>>,台北,正中书局,1977年版,321-322页。)



九一八事变后数日,齐世英奉蒋介石命赴上海访日本驻华公

使重光葵,然后赴日本探听日政府外交动向。齐抵东京后,先拜访

犬养毅、头山满、床次等元老,最后亲谒币原外相于日本外交部。

币原说:



我早就看到东北会发生事端,所以我特别派佐分利公使......

重光葵、木村锐市到中国服务,希望消弭祸患于无形。及沈阳事

起,我在内阁会议详细陈辞。我实在为日本的前途忧虑,日本政

府绝不扩大这事,而且我一定要想办法尽速把此事结束。我也希

望中国政府尽速处理,不要向国联控诉,国联不了解中日关系,

因此只好派人调查,这一调查至少须时两年,这两年内就不知道

再生多少事?弄到什么地步?所以还是中日两国自己处理,尽速

解决。(沈云龙等:<<齐世英先生访问记录>>,台北,近代史研究

所,1990年,142-143页)



币原还进一步表示日本政府绝不因此事要求任何权利。齐将

其与币原的谈话内容立即告知甫经沈阳、朝鲜抵日的中国驻日公

使蒋作宾。蒋同意币原的看法并嘱齐返国后告诉蒋介石与日本

直接交涉,不要向国联控诉。齐回南京后即晋谒蒋报告日本之行,

并转达蒋作宾直接交涉的建议。



蒋只问齐一句话: “日本怕不怕我们打仗?”

齐回答说: “根据我的看法,日本现在不怕我们打仗......

目前愚意以为还是要同日本交涉,不可以跟日本作战。”接着齐

建议说:事实上办交涉我们避免损失,而最可能受损失的恐怕还

是在东北,东北是我的故乡……我们目前只好出自忍受之途,努

力争取时间,积极从事准备,现在虽有损失,将来终有收回之

日。”

蒋听完齐这一番话后, “既没有说好,也没有说不好”,只

要他继续注意此事并且要他去找戴季陶谈谈。

(沈云龙等:<<齐世英先生访问记录>>,146-147页)



由上可见,蒋通过齐世英的日本之行及蒋作宾的经常往返电

报,应该相当地了解日本政府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对华政策。但

是,他并未接受齐、蒋二人之“直接交涉”的建议。



“诉诸国联”可谓既定之必要政策,因有决定“不抵抗”政

策在先,所以九一八事变当夜,荣臻参谋长自沈电话向张请示

时,张答“以尊重国联和平宗旨,避免冲突”。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 (一) 262页)



南京方面,在蒋由赣返京之前,已于事变之次日(19日)电

我驻国联代表施笨基(后被任命为外交部长)即将日军侵占沈阳

诉诸国联,要求日军立刻撤退。国联行政院于9月22日开会,以

中国政府根据国联宪章第十一条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纠纷之规定

所提出之申诉,要求制止事态再扩大,恢复原状及确定日本对

中国之赔偿。而日本代表前驻华公使芳泽谦吉声言,日本出兵纯

属自卫,现已开始撤至商满铁路区域;仍以日人生命财产安全为

由,坚求以行政院名义,紧急呼吁两国停止军事行动,撤退军

队。9月30日,国联行政院根抿会议主席、非战公约(1928年)创

始人之一白里安(Aristide Briand)所提草案作出决议案9条。

其第二、三两条重申日本政府及代表之声明,谓对于东省并无图

谋领土之意,及“日军业经开始撤退,日本政府当以日本人民生

命财产之安全,得有切实之保证为比例,仍继续将其军队从速撤

退至铁路(南满铁路)以内”。第五条则有“知悉中、日两国代

表已保证各国政府采取一切必要步骤,以防止事变范围之扩大

与严重”。对此议决策,日代表芳泽首先接受,并放出空气,谓

倘不明定日期,可能于两星期内完全撤回,故议决案有10月14日

行政院再集会之规定。中国施代表末获限期撤兵,颇感失望,似

仍不得不接受此议决案。(李云汉编:<九一八事变史料>,

460-462页)



日本朝野正宣传对我东北无领土野心,日军已开始撤退之

际,日军早已强占我辽、吉两省,建立傀儡政府,并准备侵占

北满之黑龙江。所谓币原喜重郎外相的“协调外交”,及其向

国联和美国声明的“恪守不扩大方针”,只不过是配合军事的侵

略,实现早己制定的并吞中因的“大陆政策”。到了芳泽自定的

撤兵限期届满的前一天,日军唆使汉奸张海鹏部三团进犯黑龙江

将。故而乃有江桥之役,马占山部奋勇抵抗,屡挫敌锋。日军既

侵入北满,扩大侵略,无意撤兵已昭然若揭。但日本仍继续欲骗

国联,混淆国际视听。



日本于国内报章披露(10月13日)的与日代表密告(10月16日)国联行

政院主席白里安的,为两个不同的“基本大纲”。其所列履行撤兵

的条件,日报所载大约五款为:(—)东省土地商租问题。(二)禁绝

排日教育及运动。(三)禁止东省不当课税。 (四)大连、安东海关

与营口海关之地位问题。 (五)铁路问题: (甲)打通吉海、沈海

之处理及将来保障。 (乙)履行华路对满铁之债务。 (丙)完成吉

会铁路。(丁)敷设新路之长大线等。日代表芳泽密告白里安主席之

五点大纲为: (一)彼此不事侵略。(二)彼此制止国内敌视行动。

(三)日本尊重中国领土之完整。(四)中国确实保证在满洲各

处居住或经营事业之日侨。(五)在满之中日铁路避免竞争与根

据条约之各项路权问题之提议,投票反对。(顾维钧致张学良密电稿,

台北,<<传记文学>>第286期,1986年3月,P 114,117) 两者除第二、

三两款尚有相似之处,共他三款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足见日本已尽外

交上欺骗之能事。



二 直接交涉



当时众矢之的的张学良,鉴于对日交涉一无进展,加以日军

侵略日益扩张,焦虑万分。他以其过去多年与日本人的接触及交

涉之经验,熟悉日人狡猾善变蛮横拖延之伎俩,担心再事拖延,

必更不利于我。他认为,既然日本一直坚持中日直接交涉,就应

与日本开议,早日结束此一纠纷。



九—八事变爆发之次晨,顾维钧即向张学良提出建议两点:

第一,立刻电告南京,要求国民政府向国联行政院提出抗议日本

侵略;第二,立刻派一位能说日语的人设法去找日本旅顺总督,

并且也找南满铁路总裁内田康哉。(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册,中国社

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P417-418,423)



胡汉民似为提议直接交涉最早之人,后得陈友仁支持。1931年广州成

立国民政府后,为对抗南京,其外交部长陈友仁于6月间偕同薛驾弼及

刘纪文赴东京活动。陈曾三次与日外相币原密谈,以中国承认日本在

东北之“既得权益”之条件,为广州国府委托泰平组合公司购买日本武

器之交换。九—八事变爆发后,胡汉民立即提出中日直接交涉,迅速

解决事变之方针:

(一)以最严正坚强的态度质问日本,是否有侵略土地的野心?如

无?则限其驻军立刻退回铁路线,恢复沈阳秩序。

(二)为表示中国的决心,政府必须撤换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张学

良和外文部长王正廷。

(三)中国政府应于撤换张学良后,迅派干员前往东北恢复地方

秩序,并与日方办理地方交涉诸事。

(蒋永敬:<<九一八事变后有关抵抗与不抵抗问题之争议>>,

<<历史教学>>,第一期(1988年7月),P26-27;币原重喜郎:<<外交

五十年>>,东京,读卖新闻社,1952年版,P146-148)



胡氏的三条提议近于空谈,无补实际。另一作直接交涉试探

者为宋子文。九一八事变翌日,宋与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在上海密

议,宋提出由中日各派高级委员3人,组织共同委员会,赴沈制止事

变之扩大,并就地觅取满蒙问题解决办法;币原外相于9月20日

专电同意。嗣以特种外交委员会成立,决定不撤兵不谈判,一切

由国联决定而终止。(梁敬敦:<<九一八事变史述>>,纽约,中美

文化公司,1956年版,P146-148)



至于张学良方面,一开始曾接受顾维钧之建议,允派员赴旅

大与南满铁路总裁或旅顺总督接触,但究是否派人前往或接触结

果均不得而知。惟当时张周围之汤尔和氏确曾奔走于张与日人之

间,以谋解决途径。日使馆代办矢野真曾获张接见,并在报章披

露。蒋闻讯后立刻去电制止,请张以后如有必要接见日人,不必

亲身接见,可派人代见,免生枝节。关于蒋不愿张与日人直接谈

判一节,早有定案,以其与张代表万福麟 (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

官)于9月23日谈话后所记之日记己可见:



告以外交形势,尚有公理,东省版图,必须完整,切勿单独

交涉,而妄签丧土辱国之约;且倭人狡横,速了非易,不如委诸

国联仲裁,尚或有根本收回之望。否则,亦不惜与倭寇一战,虽

败犹荣也。(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 (一))



迄国联于10月24日决议限日本于11月16日以的完成撤兵,蒋

相信“这个决议案的结果,当然能够达到公理胜利,强权屈服的目

的”,同时他认为,这也是“由于政府有坚决的毅力,不屈服于强权

之下,认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及“全国国民,

一致的严谨沉着,守法忍耐,没有丝毫越轨行动所促成”。此时

蒋对事变解决之前途似颇乐观。(“继续奋斗贯彻主张”《革命文

献》第35辑,见沈云龙等《齐世英先生访问记录》,P1224)  



三 撤兵问题与锦州“中立区”



日本一面作撤兵的诺言,并接受国联10月24日之决议,一面

向北满急进,占领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迫使马占山领导的抗日

省府迁至海伦,并以便衣队扰乱天津,拐走末代皇帝,准备在东

北设立傀儡政权。中国驻国联的施代表经常,甚至每日数度与国

府电讯往还,执行了特种外交委员会及外交部的训令。l0月初顾

维钧抵京,后又署理外交部长,所贯彻之政策为“不撤兵不谈判”,

即使双方谈判亦需有中立国参加,或最低限度旁听。虽然日本

实际拒不执行国联10月24口之决议,但因美国表示与国联合作,

并已派代表赴东省参观日军撤退情形,蒋介石鉴于日政府声明将

基本大纲与撤兵接收事宜并为一谈,“亦深以速觅两全之途径为

然”。不过,他于10月29日公开表示之态度,仍为“自应信任国

联,始终与之合作”;其于11月2日所定之方针为 “日军末撤尽

以前,不与日方作任何接洽,即将来撤兵后如何开议,手续问题

亦不拟先表示”。 (据顾维钧回忆,蒋于10月末突然转变强硬外

交,缘于国联卫生局长波兰人拉西曼博士的建议,以国联为强有

力的阻止侵略的工具,见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

期:绪编 (一) P23;张于10月29日秘密抵京,与蒋会商。)



事实上,自9月30日国联决议以来,南京与张学良即积极准

备日本撤兵的接收事宜。10月2日,南京令张提出接收人选,张

己派张作相、王树常为接收委员。日本对张所派代表拒绝接受,

要求另派负责代表。日本似决心排除张在东北之势力,而粤系亦

欲藉对日交涉以驱除张于东北。胡汉民要求撤换张学良于前,广

州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面告日驻广州领事须磨谓“倒蒋去张之主

张,粤府与日本并无二致”于后。张见及其本人为中日交涉之障

碍,乃向蒋提出辞职,但被蒋所慰留。 (梁敬敦:<<日本侵华有

关史料>>,<<革命文献>>第34辑,P133;粤方与日本交涉,拟成

立东北政务委员会,以居正为主席,许崇智,陈中孚,傅汝霖为

委员,并查办张学良,见“犬养密使”,<<中央公论>>1946年8月

P82-85。)



同时粤方代表留沪,迟不来京,致使中国无团结一致之对日

外交政策。平津京沪学生运动日益高涨,纷至南京请愿,要求对

日宣战,不撤兵则不交涉;蔡元培被殴,外文部遭砸,上海市长

张群挂冠以去。凡此种种,无不为侵略者添翼。日本一面宣传本

庄繁(关东军总司令)之顽硬立场:头可断,兵不可撤;一面急图

辽西,以完成吞并东三省之目的。九一八事变后数日,张即在锦

州设省府。此时如何保卫锦州,实关系全局。顾氏于11月25日致

张电曰: “弟意锦州—隅如可保全,则日人尚有所顾忌。否则

东省全归掌握,彼于独立运动及建设新政权等阴谋必又猛进,关系东

省存亡甚巨……是以锦州一带地方,如能获各国援助,以和平方

法保存,固属万幸,万一无效,只能运用自国实力以图保守。与

今晨外委会讨论众意同。顷见蒋主席熟商,亦如此主张。”

(传记文学, 第287期 1986/4 P124)



英、美、法3国力倡中、日两图在锦州避免冲突,以免破坏

和平。11月24日,顾维钧商请蒋、戴、宋之后,向3国公使提议:

“倘日本坚持要求我军撤退,我军可自锦州退至山海关,但日本

须向英、美、关各国声明,担保不向锦州至山海关一段区域进兵

并不干涉该区域内中国之行政机关及警察,此项担保须经各该国

认为满意。”各使均认此为善策。美国务卿史汀生 (Stimson)

表示:“以友谊资格拟请中国自动将军队撤至山海关,以期避免

冲突,徐图将来依照事实、条约,将满洲问题通盘解决。现在情

形,重在阻止战争,担保一层,均尚谈不到也。”英国亦有类似的

态度:“切实劝告中国政府不作足使情况益加严重之任何行动,以

免破坏和平解决。”根据英、美、法3国的态度与意见,顾乃提出

“设立锦州中立区,以日本向国联保证不进兵锦州中立区为条件”。

(传记文学 第287期 1985/4 P317-318)



此时日外相币原间驻日英,法诸使表示,其军事当局已有训

令,除非土匪袭击,不向锦州进攻。但在此之前(11月5日)币原

曾保证不犯黑龙江,两星期后(19日)却占领其省会。今国联于11月

27日决议在锦州一带设立中立区,日本提出两条件:一为第三国

不得参予其事,一为日军虽允不进中立区域,但在华北之日本兵

民,受有生命财产危险威胁时,不在此限。在美国务卿严重抗议

下,本庄繁暂缓进攻,并稍作后撤之姿态。币原声明,倘陆军再

攻锦州,即决定辞职。日本坚不受国联理事会(除中、日外有12

因为理事)对中立区之决定,反而不断要求划界及中国军队退出

锦州。中国要求英、法、美派军队代守中立区,未被接受,国联

议决改由各国派视察员居间接洽,但并未明定中方须将军队撤退

至某处。在此同时,日本不断扰乱天津,造成紧张局面,要求中

国武装警察撤至20里外,以呼应对锦州之逼迫。张学良亦云:

“设使津局动摇,不特锦州后路断绝,北平亦复可危。”“目前

天津情况,我方惟有隐忍应付……至万不得已时,亦只有采取正

当防卫以保持国家之人格。”(张于11月30日致顾维钧电,见传记

文学第48卷4期,P127)



四 蒋介石之北上与下野



蒋早于9月22日演讲中,即表示和平绝望时,必领导全国宁

为玉碎,以保卫我民族生存与国家之人格,并有“自当国存与

存,国亡与亡,必立在国民之最前线,为国民之先锋,共赴国

难,以尽我之天职”之壮语。10月12日,他重申:“到万不得已时,

公法与公约,都不能维持的时候,也决不惜任何牺牲。”蒋于11

月12日在南京(广州另外召开)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

农大会上的演说,提出大会的使命有二:团结内部和抵御外侮。

嗣后他在大会上要求“奉大会的命令,到北方去尽我的责任,就

是死也愿意的”。于是大会一致决议:“请蒋中正同志迅即北上

保卫国土,收回失地。”(革命文献,第35辑,P1195 1207 1250)



蒋于11月23日电张学良: “警卫师拟由平汉北运,以驻何处

为宜,中如北上将驻于石家庄,兄驻北平,则可内外兼顾,未知

兄意如何?警卫军可否驻防石家庄及其以南地区,望即示复。”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 (一) P308-309)

顾维钧及刘哲均建议蒋此时不宜北上。顾犹转告英驻华公使之意

见: “为应付激昂之民意起见,因属不能不有此举,然如赴津、

榆,则津浦线上后防布置极可顾虑。”因张不赞成蒋之立即北上,

以免增加和平解决之阻碍,此议暂时作罢。( 顾维钧致张学良电,

见<<传记文学>>第48卷4期,P123)



张之另外考虑为粤方对彼之态度。粤方和议代表于10月23日

抵沪,辞不来南京,南京方面乃派代表5人赴沪,遂开上海统一

会议。奈粤方除要求除蒋下野外,并声讨张失地之罪,请求撤职查

办。粤方又不忘张—年前入关“南下破坏和平之罪”。蒋前有

“诸公朝到,下野通电,即可夕发”之语。张于10月底秘密来京,

劝蒋勿退。今虽有陈诚等中央军将领迭电请缨北上抗日,西北军宋

哲元所属二十九军及其他北方将领请缨杀敌,宋子文提议派遣税

警团三团劲旅北上。( 顾维钧致张学良电,见<<传记文学>>第48

卷4期,P128)  蒋在粤方以胡汉民为首要求其下野为宁粤合作

之条件下,只好于12月15日忍痛宣布下野。



蒋下野之后,顾维钧于24日辞职去沪。日本夺取锦州之战遂

即展开。蒋顾二人均屡次向张建议:“锦州一隅如可保全,则日

人尚有所顾忌……关系东省存亡甚巨。”顾于12月5日致张电中

犹敦促张: “现在日人如进兵锦州,兄为国家计,为兄个人前途

计,自当力排困难,期能抵御。”( 顾维钧致张学良电,

见<<传记文学>>第48卷4期,P129)  以粤系为主的新南京政府,

孙科为行政院长,陈友仁为外交部长。政府三电张学良固守锦州;

张亦三电国民政府请示决策并乞援助,今录其12月26日电如下:



国民政府钧鉴:奉有电敬悉,对锦必尽力设法固守。但日军

倾全国之力,我仅一隅之师,彼则军实充足,器械精良,陆空连

接,大举进犯;我则养给不足,械弹两缺,防空御寒,均无准

备,实力相较,众寡悬殊。凡此情形,谅为钧府所洞察。战端—

开,非—时所能了,关于补充增援诸项,必须筹有确切办法。再

日本在天津现已集结大军,锦战一开,华北全局必将同时牵动,

关于此节,尤须预筹应付策略;否则空言困守,实际有所为难。

良部官兵,已有牺牲决心;但事关全国,深恐无补艰危。且善后

问题,不可不预加筹计。良职责所在,誓效捐糜,对此大难当

前,绝非有何畏惧。惟念兹事体大,关系全国存亡,情势所在,

不能不据实直陈。究应如何处理之处,敬请统筹全局,确切指示

为祷!张学良叩。育酉印。 (李云汉编: 九一八事变史料,台

北,中正书局1977年版,P276)



国民党四大后之一中全会选出蒋、汪、胡3人为中执委常务

委员,轮流主席。3人之间皆有旧嫌新怨,难期开诚合作。于是

蒋下野在籍,胡称病在粤,汪称病在沪,中枢无主,张焉能听命于

不久以前要求将其撤职查办的孙、陈政府?同时新政府对张“无

一弹一钱之助”,而山海关海面开到日本军舰11艘之多,威胁东

北军退路。及至日军以四万之众,三路进攻锦州,守军不足三万

人,因前有“中立区”之议,以致未作坚强抵抗之决心与准备。

但退军之战,第十九旅及公安骑兵总队皆英勇作战,牺牲颇巨,

依次转移,撤入山海关。蒋隐退溪口后,于1932年1月11日作

“东北问题与对日方针”之长篇讲演,对张之失锦州并无责难:



自张学良主持东北之后,不为日人之威胁利诱所动,毅然加入

国民政府,于东三省易青天白日之帜,以促成民国之统一;且兴

建东北各路铁道与要港,与日本为经济上之抗衡,期得经济之独

立,不为日本所操纵,—方两又拒绝日人种种非法之要求。于是

日本帝国愤嫉益深,邃决心扫除之武力,酝酿己久矣。而国内之

割据纷争,甚至借助外力,尤足授人以可乘之隙。日本于我之虚

实及内部之纷裂,既已了然无遗,此故益足以坚其侮我之决心。

于是东北之事变乃爆发而不可收拾......(革命文献 第35辑 P1292)



三年后,蒋追论此段史实如下:

九一八事变既起,当局迟缓却顾,坚持不撤兵则不交涉之原

则,致使日本缓和派不能抬头,军人气势日张,问题愈陷僵化。

就是沈阳陷落尚未侵入关内的时侯,也还有使日本止于锦州,徐

图转换局势的可能,可惜步步错过以造成此后不可收拾的局面,

这不能不说当局投有决心,及不负责任之所致。( 敌乎,友乎,

蒋总统集,台北 1965 P2110 )



九一八事变后的阶段里,蒋张二人确能合作无间。至于“抵

抗”与“不抵抗”的问题,最初的“不抵抗”固由蒋所决定;沈阳

失陷后的“不抵抗”张自可作主;锦州的“不抵抗”缘于国内外

局势影响,致使张未下在锦州决战的决心。






http://zhangxueliang.netor.com >张学良纪念馆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70333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