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渴望》消解《河殇》,王朔击败苏晓康 |
 |
所跟贴 |
《渴望》消解《河殇》,王朔击败苏晓康 -- 马悲鸣 - (5614 Byte) 2003-6-15 周日, 上午4:04 (1003 reads) |
山贼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只是参与策划但没有编写。而且王朔自己特别强调这一点,
因为那时人们都说他向大众文化献媚。“渴望”又是大众文化的典范,
王朔避之唯恐不及。
不过,这一点并不影响老妈“渴望”击败“河殇”的论点。而且基本上同意
老马对王朔的评价。
转一篇双叶的文章,但愿双叶这家伙现在能认为对王朔贬的过了点。
======================================
走红中的寂寞--也说王朔
--双叶
开始读王朔小说的时候,好象已经是1993-94年的事儿了。
如果说王朔走红是从88-89年开始的,那么我读王朔也就整整晚了4-5年,皆因当时正处在美国梦的初级阶段,创业期。打工,带孩子,读书,三步并作两步地直奔俗套,忙美国梦的基本建设去了,哪里知道王朔正在地球的那一边折腾得欢。
其实,王朔第一部引起注目的小说是「空中小姐」,八二年吧,那时还在国内,相对有闲,于是及时地读了,且读得比较感动,印象也深,只是没有大吃一惊的感觉,也没有料到作者竟是日后大红大紫的王朔他老人家。王朔后来谦虚地说,他那篇东西其实写得很幼稚,他很奇怪事隔多少年了竟然还有那么多人为其感动。他这么一说,弄得像我这样不问青红皂白糊里糊涂地感动过的人也不太好意思,得赶紧补救补救,当时感动可是趁著他王朔也还幼稚的时候感动的,现在王朔长进了,老道了,说不定我也很有了些长进呢。什么时候再看到王朔玩纯情,咱们无论如何也得摆出一副很见过些世面的作派来:寒碜不寒碜,怎么就傻到了写这种东东的份儿上了呢?可是,万一要是再感动呢?那可真就叫不争气了。
说归说,笑归笑,还是不得不承认王朔说的有一定道理,那就是“空姐”与以后的王朔小说不是一回事。这是为什么我前面说93-94年才开始读王朔小说,后又说八二年就读过「空中小姐」,好象前后矛盾,其实不然,因为我的划分从不把“空姐”归类为“王朔小说”。因为在我看来“王朔小说”已经不再是字面上的那层意思,不再是指王朔写的小说,而是一个固定词组,其潜在含义是痞子文学,而“空姐”毕竟还属于传统言情。王朔把刚出道时的东东称为“幼稚”,这中间既有对言情小说的不屑,也有对自己被定位为痞子的满意,对自己的作品被归类为痞子文学并继而以此扬名溢于言表的自得。
让我读了后有“大吃一惊”的感觉的几部小说是「永失我爱」,「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过把瘾就死」」,「动物凶猛」等,即后来被归进王朔的“纯情卷”。到现在我也没有弄清是我这人太容易吃惊了,还是因为当时一天到晚百无聊赖地上课考试,考试上课,使我一看到王朔小说,就像暗牢里的囚犯突然放风了,对正常的光线有了过度的反应,还是王朔小说真的好看。当时感觉是,半路里杀出一个程咬金,出手不俗,那贫,那痞,那神吹胡侃,将千古咏唱的“男女之情”写出了别一番感觉,另一种震憾。我至今仍坚持认为,尽管王朔有很多毛病,胡诌乱侃,油嘴滑舌,贫、粗、损、痞。但王朔不俗。王朔最忌讳一个俗字,最讨厌一个俗字,最容不得一个俗字。他笔下的主要人物,宁可无情,也不滥情。对“情”,对“爱”,王朔用另类语言、手段去描绘表达。也是血,也是泪,也是痛苦,却断断不肯落俗套,让长期被浸泡在感时伤怀、卿卿我我、绵绵缠缠、甜甜腻腻气氛中像陪绑一样陪著作者提神运气的读者终于松了一口气,从不堪重负里解脱出来了。
再接下来的「许爷」、「我是你爸爸」、「顽主」、「橡皮人」、「千万别把我当人」、「你不是一个俗人」等等,给人的感觉就不仅仅是大吃一惊了,至此有点明白痞子精神的含义所在。
王朔运气不错,天时地利人和全让他老人家赶上了。长期精神禁锢后刚刚被松了绑的人们,特别是老百姓,对居高临下的说教,装神弄鬼的崇高,真真是倒了胃口,正需要好好舒展舒展筋骨,放肆地伸个懒腰,甭管什么,解乏就行。这种市场需求,正与无所顾忌,肆无忌惮的痞子王朔迎面撞个正著。一连串的痞子,流氓,地痞形象满不在乎地最大限度地刺激著人们的此时此刻特别容易兴奋认同的麻木神经。王蒙说王朔在躲避崇高,其实王蒙是误会了,哪里是王朔要躲避崇高,实在是广大人民群众被神圣崇高折磨得苦不堪言,没了胃口,是他们要躲避崇高,王朔不过是撞在了他们的枪眼上了而已。任凭是谁,这个时候若还想引导大家继续崇高都属于不识时务了。用王朔的话说就是犯傻。王朔与读者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关系,市场调节在文化界先行一步。如果必须在伪君子与流氓之间进行选择,人们发现其实流氓比伪君子可爱多了。王朔不在读者面前“升华”,不在读者前面深沉悲壮崇高,不干吃力不讨好的赔本买卖,强行将笔下人物凭空拔高两格。非常体谅大众的心情,曾有过为大众所欣赏的名言:谁比谁傻多少。王朔以四两拨千斤,潇洒地“玩玩文学”,“哄哄读者”,“骗骗眼泪”。给读者送来了一群与读者自己非常接近的不速之客,一群小流氓、小嬉皮、非主流的小人物,他们没有主流社会的流行病,不搞咋咋唬唬,装腔作势,哭天抢地,捶胸顿足的流行动作。尽管他们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倍遭主流的冷落、忽视、遗弃,但他们装疯卖傻,自得其乐,撒泼、闹事、破罐子破摔,极尽恶作剧之能事。王朔让这群人无视传统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他们发泄不满,嘲笑权威,藐视秩序,发难常规。搅得天浑地暗,鸡飞狗跳,让人们目瞪口呆,束手无策。轻而易举地颠覆了那个一本正经、目不斜视、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文学世界。
但是,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离经叛道。相反,他的幽默,嘲弄,往往让人似有所动,而后又慢慢流逝至无影无踪。很多人认为王朔那些大大咧咧的牢骚、真真假假的玩笑有效地缓冲人们深层的痛苦,消解了人们挑战的欲望。这是事实,却未必是王朔的本意。王朔的悲哀在于,聪明绝顶却没有批判的实力,对那些他想反抗的东西,他所厌恶的东西,那些装神弄鬼地貌似神圣,崇高的伪善,他极为敏感、厌恶并有坦率的反应,敢侃敢抡,然而一旦说到要紧的地方,他就囊中羞涩,力不从心了。他所能做的不是正面批判而是江湖气十足的起哄。这一点在他的批评杂谈中更为明显。在「我看鲁讯」一文里,王朔坦言他对鲁讯精神一无所知,其结果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整个一个说不到点上,让对王朔还心存希望的人们跟著著急,恨铁不成钢。王蒙好像说过,作家应该学者化,显然是肺腑之言,有感而发。作家、文人、知识分子的社会分工决定了他们必须有能力进行人性批判,文化批判,社会批判,有清醒的批判意识,有非凡的目光和勇气。王朔缺的不是“无畏”的勇气,而是因“无知”而造成的无能力。就好象说王朔眼神挺好,喜欢揽瓷器活,可是没有金刚钻,所以这瓷器活总是揽来了却做不来。
好在王朔对于这一点还有著比较清醒的认识,他自嘲说:“流氓终归也就是起个哄,吹声匪哨,向人群中砍块砖头,起一个让老实人心惊的效果。真正的解说、分析、论功行赏以罪定罚,还要老师们出场,你们是专吃这碗饭的,责无旁贷,别光吃饭不干事。”他这里的“老师们”指的是知识分子。这是王朔的另一个难言的苦衷,从很多王朔的言论里可以看出来,王朔极为反感中国知识分子,曾有过许多极刻薄挖苦的言论,在「美人赠我蒙汗药」里,王朔说:“人性的弱点不能通过知识的积累来提高,根本做不到”。一方面如此否定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请知识分子对他无法诠释的现象给予解说和分析。在现实生活里,人人都在做著不同程度的妥协,放荡不羁如王朔者也不得不委屈求全。
不知道在「美人赠我蒙汗药」里、王朔与老侠的对话过程中,王朔是否能感觉到一种寂寞,一种走红中难以言说的寂寞,一向逞口舌之快的王朔,居然有了疲于应对的窘态。第一次认认真真地、不再那么满不在乎地谈到自己有所敬畏、有所坚守、有所反抗时,却发现没法儿随心所欲地表达清楚自己。
只要痞子语言不是万能的。走红中的王朔就难免寂寞。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