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皇甫茹 第一夫人的参政路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皇甫茹 第一夫人的参政路   
所跟贴 第一夫人的参政路(续一) -- Anonymous - (6968 Byte) 2003-3-06 周四, 上午12:53 (122 reads)
世纪中国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第一夫人的参政路(续二) (117 reads)      时间: 2003-3-06 周四, 上午12:56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续上说到利凯挥舞着一张纸片,冲到希来莉的讲台边,逼她当场签署放弃软钱的保证。利凯显然牢记着希来莉是难缠的竞选对手,却忘了她毕竟是个女人,而且是第一夫人。



  笔者本人并不觉得利凯做错了什么事。说到咱们中国人的电视辩论风格,见过的只有我驻美大使。但见他面对着电视节目主持人,只当是政府政策主持人,勇猛强悍,怒斗敌顽--确实是我党外交战线上冲锋陷阵的尖兵,确实到这句话不再是一个比喻。有这样的威武形象垫底,敝人自然觉得利凯的喉咙还不够响,利凯的动作还不够愣。可是美国女士们受不住了。就连共和党的女士们也受不住了。一位共和党女观众会后对辩论协调人卢瑟特(Tim Russert)说:直到利凯冲向希来莉讲台之前,我都是看好他的,但他的行为象极了我丈夫挥舞信用卡账单的样子,吼我东西买得太多了。她现在倾向于投希来莉的票。《纽约时报》一位女专栏作者也刻薄地说:利凯让每一个女人想起了她的第一任丈夫,而且是在他发怒的时候。青春热恋时结识的"第一任丈夫",还比较青涩,不那么成熟,容易为小事争吵;与他磨合太累人,女的最终说Bye。揶揄利凯太任性,那位女专栏作者还笑嘻嘻地叫他"小利凯"。



  国人对老美的印象,大都来自当代的好莱坞电影。单看那些电影,似乎美国人很粗鲁,男男女女都说话很放肆。其实,从来不看好莱坞电影的文化精英,美国也有的是。比如,写了《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而名动一时的哈佛教授塞缪尔·杭亭顿,为了阐明他的"文明冲突论",先要批判美国人常有的以为自家文明压倒全球的幻想。对好莱坞的国际市场优势,杭亭顿的解释是两条:一是人都有色情、暴力等低级冲动;二是好莱坞有精明的销售技巧。这位大牌教授对好莱坞显然毫无好感。笔者在学校里也多次碰到过对好莱坞抱着类似态度的学者。在政界和上流社会,风度和气质仍然是成功的必要因素。



  希来莉的风度就非常好。提到利凯的挑衅,她淡淡地说:我以为我们是共用一个舞台,没想到还要共用一个讲台(辩论时舞台的两端各放一讲台)。闻者大笑。潜台词是你侵犯了我的私人空间,却带一点"你非要用就用吧"的婉转,决不会说"我的讲台不许你碰",决不会高叫"你给我滚回去"。美国人就欣赏这种大气的幽默。



  "共用讲台"之外,女性选民特别生气的,是利凯对第一夫人缺乏应有的恻隐之心。辩论中,协调人卢瑟特放了一段希来莉否认克林顿性丑闻的旧电视,问希来莉是否该为误导全国人民而道歉。希来莉脸相悲苦,说这不能算有意误导,当时她也不知道真相。希来莉还说,她的丈夫确实误导了美国人民和他自己的家庭。在这种时刻,即使是竞选对手,也不妨流露适当的同情。毕竟,在98年春夏之交的那场风波中,希来莉克制镇定,带着女儿维护了家庭的完整,没有给丑闻再加丑闻,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同样是共和党,如果换了前总统里根或老布什,人们相信,他们会转换话题。但是利凯继续追问希来莉这人是否诚实,是否值得信任,最过分的是他居然指责希来莉总把责任推给别人,引起了女性观众极大的反感:嗨,小利凯,人家并没有咒骂莫妮卡·列文斯基或特别检察官,希来莉说错在自己的丈夫,你还要她怎么样?希来莉总不能说错在没管住自己的丈夫吧?



  希来莉也知道,电视主持人为了提高收视率,历来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虽然卢瑟特的问题令人难堪,她却并没有把卢瑟特当作必须重拳还击的敌手。



  女士们不分党派,都觉得利凯难以继承摩依尼翰(现任参议员,利凯与希来莉就是竞争他留出的空位),他不具备这位广受爱戴的老先生的绅士风度。可笑的是一个保守团体还给利凯买电视广告(即为利凯花软钱),画面上他似乎在与摩依尼翰商量有关健康保险的法案。老先生给报社写信,说他从未和利凯一起照过象。辩论时,希来莉问利凯,这广告是怎么回事。利凯说与我无关,是那个团体自己搞的。他毫不犹豫地把责任推给别人。



  美国的竞选中,争取女性选民的好感,已成了致胜的一大关键。现在美国的大学,女生总数已经超过男生。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在政治上越来越活跃。不少地方,登记投票的女选民总数也已经超过男选民。戈尔因为给人的印象比较死板,就在发言后抱着老婆热吻,企图给女选民一个"感性"形象。你别说,这还真的帮他提升了支持百分点。戈尔和布什先后上了最有观众缘的女电视主持人欧普拉(Oprah)的节目。记着戈尔只是抱了抱欧普拉,布什吻了吃惊的女主持人的脸颊。笔者在《参政路》之一里讲过,"随着美国民权运动的扩展深化,美国政治中的民粹主义成分也越来越重,候选人往往为讨好民众不惜装疯卖傻",指的就是这种地方。顺便提一下,这里"民粹主义",用的是英文含义,即Populism,不完全等同于国内学界常讲的来自俄国的民粹主义(俄文Народничество)。



  四十二岁的利凯本是帅哥,对女选民有一定吸引力。他以"黑马"身分挑战希来莉,电视辩论也是对他有利,有利于他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人们对希来莉的形象和政策已有足够了解,她能从辩论中得到的,本来相当有限。偏偏小白脸利凯自己给自己抹个满眼黑,奉送希来莉一张好牌。据民意调查,在教育程度高、投票率高的城郊(suburb)妇女中,目前希来莉稳占优势:十人中约有五人选希来莉,四人选利凯,另一人投小党派或无党派人士的票。这里最重要的信息是,在女性选民中,希来莉翻过了支持率50%这道坎。



  笔者并不是说,女性支持希来莉,纯是因为利凯风度差。女人头发长,但也会考虑政治立场。利凯本来默默无闻,没多少政绩,可也没什么小辫子可抓。希来莉就拼命把他往金里奇身上拉,在辩论中提了十来次。这位众院前议长曾在美国政坛叱咤风云,《时代》周刊将他选为1995年年度人物。金里奇领着一群共和党新进议员,提出一连串提案,要改造"太大、管得太多、花费公款太轻易"的民主党大政府。为了削减债务、压缩政府费用,他曾经搁置年度预算,导致联邦政府发不出工资,只得暂时关门。前年(1998),他一意孤行,非要弹劾克林顿,民怨极大,危及共和党各路议员的选战。在党内压力下,克林顿没下台,倒是金里奇在同年11月6日宣布不再连任。有人评论说:共和党做了四十二年反对派,他们已经不知道如何统治了。金里奇还比较青涩,不那么成熟,容易为小事争吵;与他磨合太累人,人民最终说Bye(同理,一些东欧国家,前共产党通过选举又上台,甚至连任,比如10月8日的波兰总统大选,说明在经过长期的追求后,反对派要做好"第一任丈夫"并不容易)。民意调查发现,女选民确实认为利凯是个保守分子,选了他,在堕胎等问题上,会对女性不利。希来莉的攻击策略,看来相当有效。



  不过,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利凯耍了个很漂亮的回马枪。他说:总统夫人,在所有的人里面,你是最不应该搞连坐的(crime of association)。暗指希来莉应该多想想克林顿的问题。希来莉一时语塞。



  《参政路》之一曾提到的另一关键选民群体犹太人,希来莉也是占优势。9月13日两人第一次辩论之前,白宫新闻处发布了一批照片,有一张是利凯与巴勒斯坦解放阵线主席阿拉法特在握手。9月6日至8日,联合国召开千禧年世界领导人高峰会议,阿拉法特赴会来纽约,并与克林顿和一些议员座谈,利凯也参加了。这张照片一公布,利凯再要就"苏哈事件"(见《参政路》之一)攻击希来莉,就难免有点舌头打结。不过希来莉仍然不敢怠慢,为了抓选票,她甚至可以公开批评自己丈夫的外交政策。10月8日上午(当天是星期日)她和利凯的第二次辩论中,希来莉说:关于目前耶路撒冷暴乱的安理会决议(10月7日,决议号1322),单方面谴责以色列,美国应该投反对票,而不是弃权。



  这第二次辩论,利凯接受了上次的教训,态度温和多了。



  最后说一下关于"软钱"的事。第一次辩论后,经过几轮谈判,希来莉和利凯在9月23日达成了不用软钱的协议。希来莉的条件相当苛刻,她要利凯让那些保守团体出具书面约定,保证不再搅局。利凯居然办到了。十四个保守团体声明,只要希来莉放弃软钱,他们就不再为利凯购买电视广告。希来莉也呼吁工会、妇女等团体,不再为她出头攻击利凯。其实,到这时候,希来莉已经心中有底:自己稳步领先,不需要太多的广告了。



  可能有读者会问:议会为什么不案禁止软钱的使用?有的同志或许已经在叫了:西方民主的虚伪本质!金钱操纵选举!等等。其实,联邦选举委任会(FEC,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早就定下了很多规矩,阻挡软钱进入选举。但是,出于言论自由的考虑,最高法院宣布大部分规矩违宪。最基本的是1976年的案子Buckley v. Valeo,最高法院明确规定,政府只能限制直接用于选举的钱。丁林兄对美国法律比较熟悉,或许他可以写写这个题目。另外,这些软钱并不是来自金融寡头或垄断大资本家,而是来自各类政治团体和工会、妇女、少数族裔等民间组织。笔者也希望禁止软钱的使用,但理由并不是政治教科书里的那些教条。



  如果没有意外转折,到11月7日,希来莉就要书写美国历史的新章节了。一位女性,辅助丈夫,可以帮他选上总统;亲自出马,又胜出了相当紧张的参议员选举。 喜来啦,希来莉!Hillary,hurray!



  【注】 括号里的话引自他们的纲领《共和党向美国立约》(Republican Contract with America,1994)。〔2000年10月11日〕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205148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