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百年忧思录. 李鸿章. 北洋群英】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百年忧思录. 李鸿章. 北洋群英】   
所跟贴 ZT:甲午战争2 -- Anonymous - (33238 Byte) 2002-12-09 周一, 上午3:27 (127 reads)
999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ZT: 甲午战争3 (108 reads)      时间: 2002-12-09 周一, 上午4:20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二月十一日是日本纪元节⑧,联合舰队遥拜完毕,对刘公岛发动了第七次海上进攻。清军反击,将葛城

、天龙、大和击伤。刘公岛东炮台也被击毁,北洋舰队弹药将尽,损伤累累,炮火渐渐不敌。入夜,伊

东命浪速、秋津洲二舰继续炮击。十一日是丁汝昌所许诺期限的最后一天。当晚,他接到来自烟台的密

信,知援军无期,于是召集众将会议,提议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突围,以求冲出几艘舰只。诸将不

应,自行散去。他又几次派人将镇远击沉,但无人动手。深夜,丁汝昌见事无转机,自杀身亡。左翼总

兵杨永霖、护军统领总兵张文宣也随后自尽。



最后,岛上洋员假借丁汝昌的名义,起草投降书。十六日,双方代表签署了投降书,规定清军缴出威海

港内全部残余舰只及刘公岛、日岛各炮台所有军械弹药。十七日,日本联合舰队在松岛带领下,高悬军

旗,徐徐驶入威海卫港。镇远、济远、平远等十舰降下龙旗,易以日本旗,编入了日本舰队。只剩下康

济舰,解除武装后交还中国,用以载运丁汝昌、刘步蟾等六名殉国将领的灵柩。当天午后,康济舰在汽

笛的哀鸣声中,迎着潇潇冷雨,凄然离港,向烟台驶去。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灭。



十五、最后一搏



日军在山东荣成登陆,继而进军威海、围攻刘公岛时,清政府无力援救,于是亟望对海城发动第三次反

攻,以期一举攻克,使日本早日同意和谈,这样或许可以挽救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命运。光绪不断谕旨

依克唐阿、长顺、宋庆及关外诸将合力反攻海城。经过准备,清军于十六日和二十一日第三、第四次进

攻海城。在每次战斗中,日军的炮火均占有明显优势,数小时的战斗结果,都是清军损兵数百,无功而

退。



四次海城反攻战之后,宋庆又提出一个“援海保营”的计划,其目的一是在于堵住盖平日军通往营口的

道路,以加强营口的外围防御;二是切断日军盖平、海城之间的通道,以策应反攻海城之战。二月二十

一日,宋庆命马玉昆率军占领大平山。同日,日军也举行了军事会议,制订了从守势变为攻势的计划。

双方不谋而合地把大平山作为争夺的焦点。大平山位于营口东南三十里、盖平北四十里,为盖平至营口

的通道。二十二日,中日两军在大平山展开激战,战斗从清晨持续到晚上,长达十个小时,双方都付出

了重大的代价,伤亡均有四百多人。战斗的结果,日军最终战领了大平山。光绪皇帝在此战后分析指出

:宋庆虽然勇于身先士卒,但作为清军统帅,缺乏总体指挥调度,致使战斗功败垂成。



大平山之战后,日军由盖平至海城的通道就不再受到威胁,同时也扫清了营口外围清军的防御。日军便

按照作战计划开始了辽南战役,夺取牛庄、营口、田庄台,并派出一部占领鞍山,以牵制清军。清军果

然被日军的行动所迷惑,对其主攻方向产生错觉,以为日军将北犯辽阳,以致疏忽了牛庄方面的防御。

三月四日,日军集中了一万一千八百人的兵力进攻牛庄,而战斗开始时,只有魏光焘的武威军三千三百

人独力抗拒三、四倍于己的敌军,桥本海关的《清日战争实纪》写道:“其能久与日军交锋者为武威军

,奋死决战,力守至一昼夜,实清军中罕睹也。”李光久闻讯后率老湘军二千四百人驰援。此时日军已

攻入牛庄,与两支湘军逐屋争夺,巷战多时。清军武器、兵力均处劣势,遭受重大伤亡,日军也付出了

很大代价。牛庄的失守,使清军反攻海城的计划终于成为泡影。同时,营口东、南、北三面受敌,形势

孤危,而且清军在此的防守兵力单薄,战斗力也不强。能战之师都被宋庆调去防守田庄台了。三月七日

,日军趁势攻占了营口。



日军占领营口后,又发动了辽南最后一战的田庄台战役。从中日双方动用的兵力来看,这是甲午战争期

间最大的一次陆战。田庄台位于营口北面,辽河之滨,为营口通向锦州、山海关的必经之路,也是辽河

下游的重要水陆码头,有两万多人口,四面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当时日军在辽阳南路屡战屡胜,大有

进逼直隶之势,清朝廷深感忧虑。三月六日、七日,清廷接连电谕:“宋庆率全军回顾西路,是此时第

一要著”,刘坤一也认为退保西路是唯一可行的方案,并指出对于双方力量的对比要有清醒的认识,不

可一味攻坚,而应当做好持久战的准备。这是经历了许多重大失败之后才总结出来的正确对策。此时,

清军集结了关外的所有精锐兵力,合计七十个营二万多人,希望能据辽河为防,作最后一搏,阻挡住日

军的攻势,迫其停火谈判。然而事实证明,以清军屡挫之师,势难抵挡日军锐气方张之旅。



日军也动用了第一军的所有主力部队,共约两万人,并集中了山炮、野炮一○九门,数量是清军的四倍

。日军在一次战役中动员如此多的兵力,在整个中日战争中也是空前的。三月九日,田庄台战役打响。

由于日军的炮火占了压倒优势,三面合围,很快攻破清军防线,突入市区。相当数量的清军来不及撤退

,退入民房防守。野津鉴于牛庄巷战的教训,下令将可疑的房屋全部烧毁。火焰迅速向四面八方蔓延,

烧了整整一夜。次日清晨,这座数千户居民的繁华市镇变成了一片焦土。



日军攻克田庄台后,清军退至锦州、石山站。自此,北起鞍山,南迄旅大,西至营口、田庄台,辽南所

有城镇要塞尽被日军占领。清军的辽南防线呈瓦解之势,湘、淮诸军锐气丧尽,已达全线崩溃的边缘。



十六、马关议和



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湘、淮等军在辽东战场被击溃,使朝廷中的主战派大为泄气,束手无策,缄口不言

。二月十日,光绪皇帝召见军机大臣,讨论战事,“问诸臣,时事如此,战和皆无可恃,言及宗社,声

泪并发”。军机大臣们也是一筹莫展。次日,再次召开军机会议,认为除了按日本要求派李鸿章赴日和

谈外,别无它途。二月十八日,清政府通知日本政府,准备派出全权代表进行和谈。日本明确提出“中

国应在赔偿军费、确认朝鲜独立外,并由于战争的结果,必须割让土地”。二十二日,朝廷招李鸿章进

京,当天与军机大臣共同入觐。当谈起日本可能要求割地时,李鸿章表示“割地不可行,议不成则归耳

”,翁同和也希望能做到不割地。其余大臣则担心不割地,不能议和。李鸿章便请翁同和一起前往日本

议和,翁以过去未办过洋务推托不允。光绪皇帝询问海防情形,李鸿章奏答:“实无把握,不敢粉饰”

。如此商议数日,计无所出。至二十五日,慈禧召见李鸿章与军机大臣,李鸿章和恭亲王奕忻都面奏须

割地问题,西太后听了大为不悦,自后推病不出,命一切遵光绪旨意。三月二日,清政府万般无奈,只

能同意授予李鸿章“商让土地之权”。李鸿章请训光绪后,于三月十四日乘船从天津萧然登程。



三月十九日,李鸿章一行一三十五人抵达日本马关。二十日,与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等人举行第一次谈

判。双方寒暄已毕,李鸿章即发表大篇议论:“贵我两国乃东洋两大国,人种文物相同,利害攸关。贵

国近年进步巨大,侪身泰西各强之列,实令人钦羡不止。如阁下所知,我国尽管需要革除之弊甚多,但

不如意之事常十有八九。我国与贵国提携,共图进步,以与泰西日新月异之文化争衡,并防止白色人种

之东侵,此乃两国之共同愿望。今虽一时交战,终不可不恢复和平,且冀更进而为亲睦之友邻。切望贵

我两国将为东亚之两大强国,以与欧美持久对抗。换言之,不仅能改变今日之不幸,进而谋求两国友谊

之加深。”



(伊藤博文插话:数年前与阁下在天津相会时,敝人曾进言:贵国之现状,实有改进之必要,想阁下尚能

记忆此事。但尔后贵国晏然依旧,不图改进,以至今日,实深感遗憾。)



“实感遗憾。但我国系拥有二十余省之大国,不能指望有如贵国在短期内获得异常进步。迩来虽常以素

志未伸为憾,但夙愿未能一日或忘。但此次战争,反能获得两大好处:其一,证明欧洲之陆海军战术,

并非白种人所专有,黄种人亦能应用,并已收到实效;其二,日本国之如此长足进步,可以促使我国从

长夜之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此实为贵国促成其奋发图强,帮助其将来之进步。今我国人虽有多数怨

恨贵国,而我反拟向贵国致谢。相信我国有识之士,鉴于今日之惨败,他日必有所觉悟。此次如能恢复

两国和平,以唇齿相依关系,促进两国兴盛,永保东亚之和平,则足以实现两国之宿愿。”



李鸿章以战败者的身分向敌求和,仍尽力表现出恢宏的气度,以掩盖其艰难的处境。对此,陆奥宗光评

论道:“他如此高谈阔论,其目的是想借此引起我国的同情,间用冷嘲热讽以掩盖战败者的屈辱地位”。



在这次会谈中,中国全权代表提出了要求停战的备忘录。二十一日,双方举行第二次谈判,伊藤博文就

中方的备忘录提出停战条件为:日军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管理该地的铁路,该地的中国军队缴出

一切军器。条件之苛刻,完全出乎李鸿章意料之外。按照这些条件,一旦谈判破裂,日军可以立即拿下

北京。会谈结束后,李鸿章把日本的停战条件电告总理衙门,清政府也十分惊骇,认为万难允许。经过

商议,总理衙门二十四日电令李鸿章先设法了解日方的议和条件,再作打算。李鸿章收到电文,觉得与

自己的想法吻合,于是决定暂时搁置停战问题,先谈议和条款。在二十四日下午的中日第三次会谈中,

中国全权代表正式撤回了停战备忘录,并要求日方出示和款。伊藤博文答应第二天交阅,同时在会谈中

突然表现出对台湾的兴趣,再次令李鸿章大吃一惊。



原来,在准备与中国和谈的同时,日本并未停止军事行动,而是把进攻的重点放到了台湾方面。在三月

十五日,日军取得辽南战役的胜利后,就开始向澎湖进军,为下一步占领台湾做准备。日本希望趁中日

和谈之际,先攻占澎湖,以逼迫中国在谈判桌上同意割让台湾;即使达不到割让的目的,也可利用澎湖

作为进攻台湾的跳板。二十三日晨,日本联合舰队及七艘运兵船运载约五千日本陆军,在澎湖登陆。守

卫的清军虽极力抵抗,终以兵寡及炮火不济而失败,大部分退归厦门。二十五日,日军占领澎湖。



日本大本营在派军占领澎湖的同时,又着手制订直隶平原作战的第二期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日本政府

准备孤注一掷,将常备军的全部七个师团和三分之一后备部队的兵力调到前线,以对付尚拥有二十万作

战部队的清军。



正当日本踌躇满志,准备以武力为要挟,在谈判桌上大捞一把的时候,一个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就

在二十四日李鸿章从中日第三次会晤返回的路上,突然遭到一名刺客开枪狙击,子弹击李鸿章左颊,急

送回府邸抢救,幸而未致命。刺客名叫小山丰太郎,他认为李鸿章负责操办北洋军务,是日本对华战争

的主要障碍,早就想赴天津行刺,但是一直没有机会。他还认为日本未能攻克北京,现在举行和谈为时

过早,所以有意破坏和谈。



李鸿章遇刺的消息,引起日本政府极大的惊骇。伊藤博文闻讯后,勃然大怒,说宁将自己枪击,也不应

加害中国使臣。陆军大臣山县有朋闻讯也“立即离案大乎该匪罔顾国家大计”,连天皇也惊诧不已,派

出御医前往护理,并颁布谕旨,对此事表示愤慨和遗憾。皇后还亲制绷带以示慰问。同时,日本立即审

理了凶手,小山以谋杀未遂罪被判无期徒刑。



虽然日本政府做了种种努力,但是当李鸿章被刺的消息披露后,还是立即引起了欧美各国的强烈反响,

世界舆论哗然,发出一片谴责日本和同情中国的声音。各国也意识到日本的胃口之大,纷纷表示不能坐

视。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感到仅仅在礼遇上的表示已不能帮助改善自身的形象,所以决定无条件停

战。三月二十八日,陆奥宗光亲自到中国代表旅邸,在李鸿章病榻前面致无条件停战照会,规定自即日

起停战三个星期,但停战范围不包括台湾、澎湖。中方力争须全面停战,被日方拒绝。三十日,双方正

式缔结了停战条约。



自四月一日起,双方开始进入关于缔结和约的谈判。次日,日方出示和约底稿,并限中方于四月五日前

答复:



中国确认朝鲜的完全独立地位;



中国把辽东半岛、台湾全岛、澎湖列岛永远割让给日本;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三亿两库平银;



除了中国已开放的通商口岸以外,再向日本开放北京、沙市、湘潭、重庆、梧州、苏州、杭州,日本国

臣民可免税运进、并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



李鸿章虽然早就料到日本所欲甚奢,据他估计,“让地恐不止台、澎,赔费恐须过一亿”,但他见到底

稿后,仍为之愕然。他急忙在当天把日方约稿的内容电告总理衙门。清政府多方协商,仍毫无结果。李

鸿章等不到清廷的复电,而四天的期限已到,于是自行向日方作出答复,除承认朝鲜独立外,对其它部

分提出长篇驳辩,指出:



◆日本当初与中国宣战时,曾明确指出此次战争只是为了朝鲜的独立而战,并非为了贪图中国的领土;



◆此次战争并非由中国首先挑起,开战后中国也未侵占日本土地,按理不应由中方赔偿兵费;



◆中国如准许外商在华制造一切货物,势必将剥夺百姓的生计,给国内制造厂商造成打击,国家不能不

出力保护。



陆奥宗光拿着李鸿章的文章去见伊藤,说是“笔意精到,仔细周详,将其所欲言者都尽情地说了出来,

不失为一篇好文章”。伊藤认为,为了避免别国“产生日本虽胜于力而屈于理的怀疑”,应该加以彻底

反驳。陆奥则认为,“一开论驳之端,彼方亦必有再三反驳的余地”,以至有招致别国干涉的危险,“

与其在空洞的理论上和他们哓哓不休,还不如在事实面前使他们就范”。伊藤同意了这个意见,于四月

六日照会李鸿章,请其对议和条约的全部或每条款明确提出同意与否。或明确提出某条款应如何修改,

至于中国国内情况如何,并不在谈判之内。李鸿章接到照会后,只得再次向清政府请旨。



此时,清政府最高领导集团内部,正为讲和条款问题争论不决。政府中一些主战人士坚决反对向日本割

地赔款,要求整军再战。军机大臣翁同和强烈反对割让台湾,认为不战而割让未占领土,会失去天下人

心。翰林院学士文廷式也指出“今日台湾之事,尤为存亡所关”,“夫战而失地,出于势之无可如何,

百姓虽死亦无所怨。若割敌兵力未到之地,及偿款至万万以上,皆使中国一撅不振,不可许也。”其它

大臣则认为,奉天陪都地位更重,两害宜取轻。两下争执不休。四月八日,慈禧表示不惜撤使再战,也

不应放弃奉天南边和台、澎两地。当天总理衙门电复李鸿章,对于如何答复日方的和款条件仍无肯定指

示,但对于赔款割地问题大体上规定了一个范围,即“让地应以一处为断,赔款应以万万为断”。日方

将此密电译出,完全摸到了中方的底,随即对中国代表施加压力:希望你们能认识到日本为战胜国,中

国为战败者的事实,由于中国的请求,才开始这次和谈。如不幸谈判破裂,则日本一声令下,六、七十

艘运兵船将运载大军开往各战场,连北京的安危也将难保了,贵大臣回国后能否安然出入北京城门都成

问题,你们还在这里悠悠然拖延谈判?



四月九日中方提出修正案,同意割让辽东的安东县、宽甸县、凤凰厅和岫岩州四地,以及澎湖列岛。赔

款要求减至一亿两。新订商约以中国与西方各国现行约章为基准。据此,双方在十日举行了第五次谈判

,李鸿章的伤势已接近痊愈,亲自参加了此次会议。伊藤提出了对条约修正案的再修正备忘录,仍坚持

割让台湾全岛、澎湖列岛,同时将辽东割地的边界由北纬四十一度向南缩至营口、海城、凤凰城、安平

河以南。赔款减至二亿两。商埠由七处减为四处。他指出,这个备忘录是日方充分体谅中方所处困难地

位后,将日方的要求减轻到最轻的限度;为中方减少一分困难,即为日方增加一分困难。所以对此备忘

录,中方只有同意与否两句话。李鸿章问,这是否意味着对此备忘录不允许再进行讨论分辨?伊藤回答

说,尽管辩论,但条件不能再减。于是李鸿章就赔款和割地两项进行了驳辩,当时两人的对话中有如下

一段:



李:请允许敝人略述己见。首先,赔款二万万两,数额过巨,实非今日我国所能承担。能否再减轻?



伊:如既已言明,本备忘录是在尽量予以减轻而后所拟定,实无再减之余地,尚乞谅解。今后如战争继

续,赔款数额将不止于此。



李:如我方第一次复文中所详述,核计贵国开销之数,远不及二万万两。今提出如此苛刻条件,以我国

一国之力,无论如何亦难负担如此巨款,必借洋债。洋债为数既多,本息甚巨,中国实无偿还此等债务

之财源。



伊:敝人不敢遽然赞同阁下之说。贵国土地富饶,人民众多,富源广大无比。



李:即使我国富源广大,但尚未开发,毫无办法。



伊:贵国人多,超过四亿,比我国人口多出十倍,如欲开发富源,实轻而易举。



李:虽国大人多,无人杰可奈何!



伊:国步艰难之际,英雄辈出,至执掌国政者亦有之。即可用以开源。



李:(微笑)愿向我国政府建议,礼聘阁下为敝国宰相如何?



伊:(亦微笑)敝人一身已献给我国天皇。如蒙陛下恩准,不拘何时,亦不拒绝为贵国竭尽微力。



李:今日我国实困难至极,希阁下给以充分同情与体谅。纵令现在得以订立讲和条约,赔款金额如此巨

大,将立即为世人所知晓。外国之资本家将乘我国困难之机,贪图非常之高利,彼时,我国必将陷入更

加困难之境地。



伊:关于此事,以敝人之地位不能进行任何谈论。



李:当然。但另方面,若订约即不可更变,否则我国将成为不履行条约之背约行为,必将再惹贵国以背

约作为再开战端之理由。故在尚未发生此种不幸之前,不能不再乞阁下减轻所提条件。切望阁下斟酌我

国情形,再加以考虑。



伊:条约一旦缔结,贵国则不能不认真履行。如贵国背约,我方不得已而将再次诉诸武力,当然不排除

这种可能性。



李:正因为如此,敝人才不得不再请求阁下采取宽大措施,使条件减至今日我国可能履行之程度。



伊:此备忘录之条件,已充分体谅贵国情形,在可能减轻之限度内,业已减轻,因此不能允许再减轻分

毫。



李:贵国为战胜者,我国为战败者。战胜者之要求,无论何等条件,败者亦必服从。但以如此苛刻条件

指令我国,终非我国所能忍受。



伊:(立即严肃起来)敢问,阁下所言,可否解释为坚决拒绝本大臣所提出要求之意?



李:否,决非如此。我国政府自不待言,本大臣亦求和心切,早为阁下所谅察。敝人只是坦率表达我国

之情况而已。



伊:既如此,我方除备忘录所记述之事项外,丝毫也不能减轻。



李:其次,愿就土地问题一谈。历观欧洲各国交战,未有将占据之地要求全行割让者。以普法战争为例

,德国所占领之法国疆土,虽非常广阔,而实际所提出之割让要求,却极为宽大。今约内将奉天南部所

占之地,要求全行割让,此外对未被占领之台湾亦要求割让,岂非已甚?



伊:否。其事例甚多,不可以普法之一例论之。



李:英法两国兵临北京城下时,彼等亦未要求割让寸地。



伊:彼另有意在,不可以彼例此。



李:即如营口而论,乃系通商口岸,东西南北货物云集之地,实为我国政府之一大财源。贵国一面命我

国负担苛重赔款,同时又夺取我之收入源泉,岂非过于残酷?



伊:是乃不得已之结果。



李:(边笑边说)譬如养子,既欲其长,又不喂乳,其子不死何待?



伊:(亦边笑边说)中国岂可与孩提并论。



李:台湾全岛,日兵尚未侵犯,何故强让?



伊:阁下似乎说,未占领之土地,即无要求割让之理,贵国何以将东西伯利亚割让给俄国?



李:将东西伯利亚割让与俄国,并非战争之结果。



伊:割取台湾,在和谈上亦为合理之要求。



李:台湾与黑龙江有霄壤之别,完全不能相比。黑龙江殆为化外之瘠土,人烟稀少,尚未施政。相反,

台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亦服从王化,设官署置吏员,纯如本土。



伊:但在割占中国主权所及版图一点上,毫无不同之处,无须论及土地之肥瘠。



李:如此岂非轻我年耄,不知分别?



伊:中堂见问,不能不答。



李:总之,现讲三大端:二万万两为数甚巨,必请再减五千万;营口还请退出;台湾不能相让。



伊:如此,即当遣兵至台湾。



李:台地瘴气甚大,从前日兵在台,伤亡甚多。台民大都吸食鸦片烟,以避瘴气。



伊:但看我日后据台,必禁鸦片。



李:台民吸烟,由来久矣。



伊:鸦片未出,台湾已有居民。日本鸦片进口,禁令甚严,故无吸烟之人。



李:至为佩服。



谈判结束时,李鸿章与伊藤博文握手告别,再次请求将赔款大幅减少。伊藤笑着摇头说:不能再减。遂

散。



次日,伊藤致函李鸿章,称中国须在四天内答复同意与否。李鸿章一面复函与日本争执,一面再请清廷

定夺。清廷先是复电希望能以矿山、关税等主权出让而保领土,李鸿章认为不可能。清廷便允割台湾南

部,必争营口。当天日方提出严重声明,对李鸿章的复函进行全面反驳,再次催逼中国明确答复。在此

情况下,清政府知日本态度强硬,担心如再拖延将招致议和决裂,大局不可收拾。因此,总理衙门于四

日电复李鸿章:“原冀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无可商改,即遵前旨与之定约。”马关条约大局乃

定。



四月十五日,中日全权大臣举行了第六次谈判。这次会谈时间很长,整整谈了五个小时,李鸿章不惜再

三恳求至每一细节。因为日方掌握了中国的来往密电,所以伊藤胸有成竹,决不肯作丝毫让步。谈判至

下午七时半才结束,当互相握手告别时,李鸿章边笑边向伊藤说道:未曾想阁下竟是如此严酷执拗之人

。伊藤亦笑答曰:当此商议国家大事之际,亦出于不得已耳。



四月十七日,《马关条约》最后签定,主要内容包括:



㈠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

㈡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永远让与日本;

㈢中国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㈣日本国民可在中国通商口岸从事各种货物制造,并可装运进口各种机器;

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等等。



《马关条约》的内容传出,朝野哗然。两江总督张之洞一周内两次致电总理衙门,力陈条约将给中国造

成严重危害,请求代奏阻止议和。翰林院八十三人联衔上奏,内阁官员一五十五人联名条陈,反对和约

。帮办北洋军务提督宋庆、山东巡抚李秉衡都上书要求拒约再战。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集会

推举康有为起草请愿书。康有为奋笔一昼夜,写成万言上书:“为安危大计,乞下明诏,行大赏罚,迁

都练兵,变通新法。以塞和约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国命……”。来自十八省的一千三百多名举人在万

言书上签名,于五月二日呈递都察院。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在日本,明治天皇御览《马关条约》后大悦,在签约后的第三天,即四月二十日就批准了和约。同时日

本不断催促中国尽快批准条约。催逼之下,清廷焦灼万状,计无所出。批准和约,则将招致举国上下的

一致反对;拒约再战,而海军尽覆,陆师疲弱,毫无把握。只好一面通过驻外使节寻求列强帮助,一面

征求各大臣意见。大臣们亦无明见,只有在山海关督战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明确反对批准和约,主张整军

再战。他说:“用兵两年,需饷不过数千万,较赔款尚不及半,而彼之所费愈多。‘持久’二字,实为

现在制倭要著。”



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和慈禧、光绪之间,也在进行紧急磋商。二十六日,慈禧在接见军机大臣时传

旨:“和战重大,两者皆有弊,不能断,令枢臣会商一策以闻。”光绪皇帝更是“极为难,徘徊能不决

,天颜憔悴”。四月三十日,他召见军机大臣,翁同和、李鸿藻倾向于延期批准和约,其它军机大臣则

倾向于按期批准。五月二日,走投无路的光绪皇帝终于被迫批准和约。



五月八日,中日两国在烟台完成了批准换约手续,条约随即生效,两国结束战争状态。



和约批准后,清廷深感上愧祖宗,下慊国人,随后在五月十一日下诏宣示批准和约的苦衷:“去岁仓促

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

。”“况二十年来,慈闱颐养,备极尊崇,设使徒御有惊,藐躬何堪自问!”“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

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



十七、三国干涉



《马关条约》签订后,在西方列强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更使沙俄等国极端

不满。条约签订以后,俄国立即联合德国、法国,实行干涉,“劝告”日本放弃辽东半岛。四月二十三

日,三国公使一起向日本外务省提出备忘录。俄国的备忘录称:



“俄国皇帝陛下之政府,兹查阅由日本国向中国所要求之讲和条件,对辽东半岛归日本所有一节,认为

不仅将危及中国之首都,同时亦使朝鲜国之独立成为有名无实。上述情形将妨碍远东之持久和平。俄国

政府为再次向日本国皇帝陛下之政府表示诚挚友谊,兹特劝告日本国政府须应确然放弃对辽东半岛之领

有。”



德、法两国的备忘录也采取类似口吻。德国公使还在宣读备忘录后,又发表了一段威胁性的谈话,说“

同三国开战,对日本国乃是毫无希望之事。故认为贵国对此事件并非不能让步。”三国政府在外交上对

日本提出“劝告”的同时,又在军事上向日本施加压力,俄国命令停泊在日本各港口的所有舰艇,在二

十四小时内做好随时起锚的准备。其太平洋舰队在东海黄海和日本海游弋示威;调东西伯利亚的五万兵

力集中海参崴待命,并实行“临时地区戒严令”。德、法也调集军舰在黄海活动,制造紧张气氛,剑拔

弩张,大有战争一触即发之势。



这一行动给了日本政府很大震动,它试图求援于英、美,组织反干涉联盟,但英、美认为日本占领辽东

半岛对它们毫无利益可言,不愿为此得罪俄德法三国,所以不予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看到外交交

涉既无回旋余地,军事上又绝非三国对手。如果不接受三国“劝告”,迁延不决,一旦清政府乘机拒绝

批准和约,就有可能落得辽东半岛既不能保,《马关条约》又得不到批准交换的狼狈处境。权衡利弊,

日本政府不得不最后决定完全接受三国的“劝告”,忍痛放弃对辽东半岛的永久占领。五月五日,日本

驻三国公使将此决定分别通知各国政府,并声明保留向中国索取报酬的权利。



此后,俄、德、法三国就交还辽东半岛的条件问题,又与日本进行了长时间的讨价还价。关于赔款数额

,德、法均认为,日本放弃辽东半岛,并非对中国让步,而是对三国的让步,所以日本不能因此对中国

提要求;俄国公使认为,即使要求赔款也不宜过多,以一千万至一千五百万两为宜。而日本则要求赔偿

一亿两。经过反复讨价还价,终于在十月七日达成协议,确定由中国偿银三千万两。



十八、割让台湾



《马关条约》签字的当天,割让台、澎的消息就传到了台湾。“台人骤闻之,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

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四月十九日,总理衙门电告台湾巡抚唐景

崧:“割台系万不得已之举。台湾虽重,比之京师则台为轻,倘敌人乘胜直攻大沽,则京师危在旦夕。

” “百姓愿内渡者,听;两年内,不内渡者作为日人,改衣冠”。唐景崧在两个月之内电陈二十余次

之多,致电总理衙门力争,报告台湾群情激愤,鸣锣罢市,“绅民血书呈称:万民誓不服倭,割亦死,

拒亦死,宁先死于乱民手,不愿死于倭人手!”“查公法第二百八十六章有云:‘割地须问居民能顺从

与否’,又云:‘民必须从,方得视为易主’等语,务求废约,请诸国公议,派兵轮相助。”并向清廷

表示“割台,臣不敢奉诏”,主张将台湾归英国保护,并出让矿山税收等权利作为报酬。两江总督张之

洞也在此前后奏请拨饷银百万两给台,并电告唐说,只要相持三个月,存有一府一县,必有列强出面干

涉,台湾仍可自存。清政府也试图诱使英、法、德、俄制止日本割台,并争取到法国对台湾实行军事保

护的意向。但列强因干涉还辽,不愿着进一步得罪日本,承担战争风险,相继表示不干涉日本占台。清

廷不得已,于五月二十日电旨唐景崧离任赴京,并令台省文武官员陆续内渡。台民得旨,知已绝望,于

是决定独立自救。五月二十五日,台湾士绅以全体居民名义,发表《台湾民主国独立宣言》,推选唐景

崧为总统,以蓝地黄虎旗为国旗,立年号为“永清”。



台湾民主国的成立,引起了日本的担忧。一旦台湾民主国得到列强的承认,就会在外交上带来麻烦。因

此,日本立即组织兵力实施对台湾的武力占领。五月二十八日,日本近卫师团和海军舰队到达基隆口外

,次日登陆,六月三日占领基隆,台北危急。唐景崧于当天逃往淡水,六日偷渡回大陆。七日,日军攻

陷台北。十七日,日本台湾总督桦山资纪设督府于台北,并举行“台湾始政典礼”。但台湾各地义军四

起,在刘永福,徐骧,吴汤兴,姜绍祖等领导下继续抵抗。三个月的时间,日军仅占领了新竹、台中、

彰化等地,而日军近卫师团伤亡及患病者多达万人,被围困在彰化,处境艰难。日本急忙抽调第二师团

及其他部队二万多人增援,九月十一日到达台北。十月,日军以四万大军分三路向台南攻击,终于在十

月二十一日占领了台南。十月二十七日,桦山资纪发布告示称:“台湾全岛平定”。日本为占领台湾付

出了沉重的代价。在历时近五个月、大小一百多场战斗中,五万日军共有三万二千余人死伤或罹病而返

回日本,其中死者四千六百多人,日军近卫师团长、第二旅团长均阵亡于台湾。



台湾抗战的失败,最终结束了中日甲午战争。



(全文完)



———

①牙山在朝鲜西海岸,仁川港向约南一百公里。仁川港则是汉城的门户。

②东学党人后来并未解散,到了十一月下旬,日军大举进攻,月余平定。

③指慈禧。

④义州与丹东隔鸭绿江相望。

⑤相当于舰长。

⑥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

⑦定远舰枪炮大副沈寿坤语。

⑧神武天皇纪念日,一九六六年定为建国纪念日。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7421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