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百年忧思录. 李鸿章. 北洋群英】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百年忧思录. 李鸿章. 北洋群英】   
所跟贴 ZT: 甲午战争 ------(参考) -- Anonymous - (52234 Byte) 2002-12-07 周六, 上午9:03 (294 reads)
999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ZT:甲午战争2 (127 reads)      时间: 2002-12-09 周一, 上午3:27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海战打响后,日舰第一游击队见北洋舰队来势凶猛,特别是“畏定、镇二舰甚于虎

豹”,所以一面发炮一面加速从定远、镇远二舰前面夺路而行,直扑北洋舰队的薄弱右翼

超勇、扬威二舰。吉野、高千穗、秋津洲和浪速四舰集中火力猛攻,超勇和扬威竭力抗

击,日舰多处受伤。但舰龄达十三年以上的超勇、扬威毕竟不敌号称“帝国精锐”的第一游

击队,下午一时二十分,一颗炮弹穿入超勇舱内,引起大火,刹那间,黑烟遮蔽全船,但

其前炮仍不断发射。扬威也在同时起火。到二时二十三分,超勇难以支持,右舷倾斜,海

水淹没甲板。管带黄建勋落水后,鱼雷艇“左一”驶近,抛出长绳相救,但他拒绝救助,不

久沉没在海水中。扬威也受重伤,各炮已不能转动,在日舰轮番轰击下,不得不驶离战

场,但又搁浅。林履中登台一望,奋然蹈海,随波而没。



  在第一游击队开始炮击超勇、扬威的同时,以旗舰松岛为首的日舰本队也到达定远舰

的正前方,双方展开了猛烈的炮击。十二时五十三分,松岛的一颗炮弹击中定远的桅杆,

正在舰桥上督战的丁汝昌被震落到甲板上,身受重伤。定远管带刘步蟾当即代为督战,指

挥战舰不断变换方位,使日舰不能瞄准定位。此时,松岛也成了北洋舰队的炮火集中打击

的目标,十二时五十五分,一颗炮弹击坏松岛的三十二公分主炮塔,松岛见定、镇二舰炮

火强大,急忙率本队转舵向左,加速驶避。北洋舰队也全队随之向右转舵,继续以舰首指

向日舰。而位于日舰本队后半部的比睿等舰,因速度迟缓,远远落在后面。这样,本队便

被拦腰截为两段,形势大为不利。



  北洋舰队抓住时机发动猛攻,各舰以右翼炮轰击松岛等前队,又以左翼炮轰击后面的

三舰。一时四分,松岛的七号炮位被定远击毁,而比睿已被靖远赶上,相距仅七百米。比

睿见情势紧急,向右急转弯,试图从靖远和定远之间穿过,与本队会合。然而,比睿立即

遭到北洋舰队的包围,炮弹从四面飞来,伤亡严重。靖远见状遂停止炮击,携带步枪的突

击队排列在甲板上,准备靠近比睿,将其俘虏。在危急中,比睿的速射炮拼命发射,五分

钟内发射了一千五百多发,使靖远难以靠近。定远见此情形,从右后方发炮轰击。比睿被

其三十公分半巨弹击中,下甲板后部全部毁坏,舰上十九人当场炸死。顷刻间,烈火腾

空,舰艇失去战斗力。一时五十五分,比睿逃出北洋舰队的炮火网,并挂出“本舰火灾退

出战列”的信号,向南驶离。



  位于本队左侧的赤城舰,速度更为迟缓,落在最后。比睿驶离后,赤城孤立无助,完

全暴露在北洋舰队左翼的炮火下,中弹累累。一时二十分,定远后部的十五公分炮弹击中

赤城舰桥,一号炮手、二号炮手及两名水兵中弹身亡,正在看海图的坂元舰长被弹片击中

头部,鲜血染红了海图。坂元死后,赤城仍不断中弹,舰上军官几乎非死即伤,势难支

持,便转舵向南驶离。来远在后尾追,连连发炮,先击倒大樯,又中舰桥,代理舰长也受

了伤。到下午二时半,赤城总算逃离作战海域。



  海战的第一阶段,北洋舰队二舰被击沉,日本舰队二舰重伤,失去战斗能力而退出战

斗队列。



  下午二时半,平远、广丙两舰以及福龙、左一两艘鱼雷舰加入战斗。当时日舰比睿、

赤城刚刚逃出战区,西京丸的右舷随即暴露在北洋舰队前方,立即遭到平远、广丙等北洋

舰队各舰炮火的猛烈轰击。其舵机遭到损坏,只能靠人力舵勉强航行。不久,右舷又中一

弹,立即出现裂缝,渗进海水。二时五十五分,鱼雷艇福龙见西京丸受伤,便驶近施放鱼

雷。因两舰距离很近,西京丸已躲避不及。正在舰上督战的海军大臣桦山资纪中将见此情

景,惊呼:“我事毕矣!”其他将校也相对默然。但是因为距离太近,鱼雷从舰下穿过,未

能触发,西京丸得以保全,向南驶离战场。平远、广丙又转而攻击日舰本队。当平远驶近

松岛二千二百米时,突然发射二十六公分炮弹,击中松岛的中央水雷室,四名鱼雷发射手

中弹身亡。松岛也发炮还击,炸毁了平远的二十六公分主炮,并引起火灾。平远见势不

敌,转舵驶避,广丙也随后驶离。



  此时,日本舰队还剩九舰,与北洋舰队的八舰相对。第一游击队已经迂回到北洋舰队

的背后,与本队策应夹攻,使北洋舰队首尾难以相顾。日舰更以排炮击毁定远的信号装

置,使其指挥失灵。北洋舰队诸小队只能各自为战,队形凌乱不整,但士气未减。丁汝昌

负重伤不能站立,裹伤后始终坐在甲板上激励将士。



  三时四分,定远舰腹忽中一炮,猛烈的火焰从炸开的洞口喷出,定远忙集中人力灭

火,攻势转弱而火势不减。日舰第一游击队趁机驶近攻击。镇远、致远见此情形,急速向

旗舰靠拢,迎战日舰。定远的火灾终于得以扑灭,但致远舰却中弹累累。下午三时二十

分,数颗榴弹同时命中其水线,并引起鱼雷发射管内的一颗鱼雷爆炸,右舷随即倾斜。关

键时刻,致远舰因缺乏堵塞水门的橡皮,未能阻止大量海水从裂缝涌入。据美籍海员马吉

芬记载:“不转瞬间,该舰即向一方倾斜。最以勇敢著称之邓舰长世昌,早经觉悟已迫于

最期,能破敌一舰,斯可以洁此生,故毅然决然出于杀身成仁之举。第敌舰所发巨弹有如

雨霰,加之自舰倾斜已甚,致功业成之际遽尔颠覆,舰首先行下沉,推进器直现于空中,

犹在旋转不已。惜哉,壮哉!”邓世昌落水后,拒绝接受救生圈,鱼雷艇左一也来救助,

亦不应。其爱犬凫到身边衔其臂,被他用力按入水中,自己也随之没于波涛中。全舰二百

五十余名中外官兵,除七人获救外,全部葬身大海。



  致远沉没后,位于北洋舰队左翼外侧的济远、广甲二舰就变得孤立于本队了。开战

后,济远数次中炮,伤亡十余人,管带方伯谦便挂出“本舰重伤”信号。后来,他看见致远

沉没,连忙转舵向西驶离战区,于半夜二时许回到旅顺港。广甲管带吴敬荣见济远西驶,

也随之而逃,半夜驶至大连湾外时,慌不择路,船底触礁搁浅。吴敬荣弃船登岸,两天后

广甲被日舰驶近击毁。战后,李鸿章奏请严厉惩办逃将,九月二十三日,军机处电寄谕

旨:方伯谦军前正法,吴敬荣革职留任。次日拂晓,方伯谦被押至旅顺黄金山下斩首。



  济远、广甲逃离后,第一游击队死死咬住经远一舰,四面围攻。经远以一抵四,并无

畏惧,拒战良久。激战中,管带林永升中弹身亡,大副、二副也相继中炮阵亡,经远水兵

在没有指挥官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作战。此时,四艘日舰逼近到二千米以内,用速射炮实施

近距离打击,终于将经远击沉。全舰二百七十余人中,除十六人获救生还外,其余全部遇

难。



  海战的第二阶段,北洋舰队二主力舰沉没、二舰逃走,只剩下定远、镇远、靖远、来

远四艘主力舰;日本舰队一舰重伤逃脱,尚有九艘战舰。日本方面跃居绝对优势。



  日舰及时调整策略,以本队集中对付定远和镇远,第一游击队则合力进攻靖远和来

远。其意在使北洋舰队彼此不能相顾,争取先击沉较弱的靖远和来远,然后全军围攻两艘

巨舰。靖远和来远在四舰围攻下,临时结成一队,以寡敌众,苦战多时。不久,来远中弹

二百多颗,靖远也中弹一百多,二舰遂相随冲出重围,西驶至大鹿岛附近,占据有利地

形,背靠浅滩,用舰首重炮对敌。第一游击队赶来后,因失地利,不敢靠近,只能远远发

炮,失去四面围攻的优势。二舰趁机抓紧时间灭火修补。



  在原作战海域,定远和镇远面对松岛为首的五舰激战不已。定远、镇远是当时世界各

国海军中罕见的铁甲巨舰,日军必欲将之击毁以全其功。是时,每舰致伤都有千余处,多

次火灾。日舰记载:“定远、镇远二舰顽强不屈,奋力与我抗争一步亦不稍退。我本队舍

其他各舰不顾,举全部五舰之力量合围两舰,在榴霰弹的倾注下,再三引起火灾。定远甲

板部位起火,烈焰汹腾,几乎延烧全舰。镇远前甲板殆乎形成绝命大火,将领集合士兵灭

火,虽弹丸如雨,仍欣然从事,在九死一生中毅然将火扑灭。”日舰甚至用望远镜看到,

镇远舰上有一名军官正在“泰然自若地拍摄战斗照片”。马吉芬说:“我目睹之两铁甲舰,

虽常为敌弹所掠,但两舰水兵迄未屈挠,奋斗到底。”



  三时半,当定远与日本旗舰松岛相距二千米时,定远发出的三十公分半巨弹命中松

岛,轰然爆炸,击毁第四号速射炮,其左舷炮架全部破坏,并引起堆积在甲板上的弹药爆

炸。松岛舰长尾本知道后来报告说:“刹那间,如百电千雷崩裂,发出绝寰巨响。俄而,

剧烈震荡,舰体倾斜,烈火焰焰焦天,白烟茫茫蔽海。死尸纷纷,或飞坠海底,或散乱甲

板,骨碎血溢,异臭扑鼻。须臾,烈火吞没舰体,浓烟蔽空,状至危急。虽全舰尽力灭

火,轻重伤者皆跃起抢救,但海风甚猛,火势不衰,宛然一大火海。”死伤官兵达一百一

十三人,占定员的百分之三十二。舰队司令伊东佑亨见情况紧急,下令以军乐队补充炮

手,并亲自指挥灭火。到下午四时十分,大火终于被扑灭,但舰上的设施已摧毁殆尽,失

去了作为旗舰的指挥和作战能力。于是松岛发出“各舰随意运动”的信号,然后竭力摆脱定

远、镇远二舰,向东南逃避。本队的其他四舰见状,也随之逃走。



  在海战的第三阶段,北洋舰队的两艘巨舰发挥重炮重甲的优势,重伤日舰,反被动为

主动,日舰见势不敌而退却。



  日舰本队转舵南遁后,定远、镇远二舰在后紧追不舍。双方近至二、三海里时,日舰

不得已回头再战,猛烈的炮战在此时达到最高潮。激烈的炮火中,日舰损失严重,各舰都

已不同程度地受了伤。



  下午五时许,靖远、来远修补完毕,恢复了战斗力,前来归队。同时平远、广丙及炮

舰镇南、镇中,鱼雷艇福龙、左一、右二、右三都奉命出港会合,北洋舰队声势大振。五

时半,伊东佑亨见本队各舰多已受伤,无力再战,而北洋舰队集合各舰,愈战愈奋,便再

次发出“停止战斗”的信号,不等第一游击队来会合,就继续向南驶逃,北洋舰队定、镇、

靖、来、平、丙六舰在后尾追。北洋舰队速力不及,日舰开足马力,渐渐逃远。北洋舰队

便停止追击,转舵驶向旅顺。历时近五小时的中日黄海海战至此结束。



  黄海海战是世界上第一次蒸气动力战舰的大规模战役,其规模之大,战斗之激烈,时

间之久,在世界海战史上罕见,影响也非常深远。这次中日海军的主力决战的结果,日舰

西京丸被击毁,几乎沉没;吉野、比睿、赤城受重伤;松岛丧失了战斗力,其他各舰也多

受重创。北洋舰队致远、经远、超勇、扬威沉没,广甲逃脱后搁浅被毁,其余各舰皆受重

伤。两相比较,中国方面的损失较为严重。战后,北洋海军将领及时反思,总结出几个主

要问题:迎敌阵式一成不变;舰速迟缓,军械老化,弹药质量差;舰船单纯依赖进口;将

领勇怯不同,致使战斗队形不整。“勇者过勇,不待号令而争先;怯者过怯,不守号令而

退后。此阵之所以不齐,队之所以不振也。”⑦



  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的消息传出,国际舆论为之一变。英国《泰晤士》报在战争爆发

初期曾说:“战争之胜利必归于中国。中国强大之海军可阻止日本军队之运送船,并在同

日本之海战中制胜。”而到九月三十日,《泰晤士》报再发社论,说英国决不会再想到“中

国的友谊是值得培植的。更用不着因为要得到它的友谊,去迁就它的虚荣心。关于中国的

潜力以及中国迷梦已醒之类的神话,已经被这次战争完全澄清了。中国是一盘散沙,它只

有通过外力才有可能打起精神和组织起来。”一向关心这场战争的俄国报纸评论说:“日本

所以兴起战端之近因,非惧于中国或俄国占领朝鲜,而完全在于向世界表明:日本为文明

国中一充分成熟者而排除外邦之控制,谋国权之伸张,以保全国家之威严。换言之,无非

日本于最近半个世纪艰苦奋勉于文明事业,今者接受合格之检验。日本发现舍弃战争不能

以其他方法可以达到此目的。故此次与中国之冲突,与其说非策略之战争,莫如称之为发

达之战争。”



十一、辽东鏖兵



  平壤、黄海两战后,李鸿章引咎自责,清政府下谕给予“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黄马褂”

的薄惩,并希望他能够“力图振作,以赎前愆”。同时,朝廷仍不顾实力,决计重兵严守鸭

绿江与渤海湾,兼顾沈阳、北京,并把更多的部队继续调往东北,以图保全东三省,进而

收复朝鲜。北洋海军则据守威海卫,加紧修理受伤舰只,准备赴旅顺口助守。九月下旬,

清政府任命淮军提督宋庆、满洲镶黄旗依克唐阿将军为统帅,会合平壤撤退的部队共八十

一个营三万余人、大炮九十多门,沿鸭绿江布防十多里。对于辽东地区的海防,清政府自

恃有经营十几年、投资数百万元的大型现代化要塞旅顺、大连,所以又抽调旅大陆军防御

的主力部队——毅军和铭军,去充实鸭绿江防线。这样,旅大地区仅剩下三十多个营的部

队,并且有一半是新兵,防务体系受到破坏。虽然北洋舰队连夜修竣受伤的军舰,于十月

十八日开始出巡旅顺口,但对于旅顺后路的防守仍然无暇顾及。



  日本第一军攻占平壤后,集结了约三万兵力,经过短时间的休整,于九月二十四日开

始向义州方向进发。十月二十二日第一军主力在义州集结完毕。从历史上看,日军只在一

五九二年“文禄之役”时,丰臣秀吉占领过平壤,再往北就从未到达过了。所以,第一军司

令山县有朋到达鸭绿江后,豪情万丈,挥毫书七绝一首以言其志:



    对峙两军今如何?战声恰似迅雷过。

    奉天城外三更雪,百万精兵渡大河。



  鸭绿江防线太长,防不胜防。清军在布置鸭绿江防线期间,曾多次侦探日军的行动,

一些朝鲜老百姓也常常过江偷送情报。但是,日军为迷惑对方,故意制造了许多假象。面

对纷至沓来的报告,清军觉得扑朔迷离,莫衷一是。虽然清军防守人数与日军相当,但战

线太长,兵力非常分散。十月二十四日,日军选择清军防守的薄弱地段猛攻,清军虽奋力

抵抗,但寡不敌众,至二十七日,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日军攻入中国本土,在辽东开始

与清军展开逐城争夺战。



  日军在辽东战场的战略目标是辽阳、奉天(沈阳)。突破鸭绿江防线后,日军分兵两

路,分别向北、东两个方向进攻,凤凰城、岫岩等地相继为日军占领。清军且战且退,同

时组织第二条防线。至十一月中旬,清军在辽阳东路东起赛马集、西至摩天岭,又构成了

一道一百五十里长的新防线。由聂士成率领的盛军驻守辽东第一险要——摩天岭,依据险

要山势,堵住日军北进辽沈的通道。驻守赛马集的清军由依克唐阿率领,负责牵制东进日

军的兵力,使其不敢全力进攻摩天岭。辽阳知州徐庆璋还大力发动当地民众,组织练团配

合清军作战。



  清军的新防线果然奏效。十一月中旬,日军进攻赛马集和摩天岭前关的两路部队分别

受阻,清军趁势两路联合反攻,日军损失严重,被迫后退。随后,清军后援陆续开到,依

克唐阿与聂士成会商,决定乘机收复凤凰城。十二月十日,两路清军开始发动进攻,战至

十五日,未能攻破日军阵地,退回赛马集。此后,双方又几经攻守。辽阳东路战场的拉锯

争夺战共持续了四个多月,日军始终未能越过摩天岭防线。



  日军进攻辽阳东路受阻后,决定向东开辟辽阳南路通道,移主力部队进攻海城。清军

趁势收复了辽阳东路的宽甸、长甸、香炉沟、金厂等地,日军退守于九连、凤凰诸城,无

力再发动攻势。到来年二月,李鸿章看到渤海湾吃紧,考虑如果日军登陆直捣京津,后果

将极为严重,因此调聂士成回师直隶整顿待命,清军在辽东的攻势也随之停止。



十二、金旅战役



  在组织鸭绿江战役的同时,日本又着手组织第二军,任命陆军大臣大山岩大将为司令

官,在辽东半岛实施登陆作战,目标是占领旅大及辽东半岛。十月十四日,天皇亲授大山

岩骏马、宝刀,为其送行。席间,第一师团长山地激昂地表示:宁可马革裹尸,不攻克北

京决不返回日本。次日,军队分批登船,至朝鲜仁川附近集结,并派八重山舰测量大连湾

附近海岸,寻找登陆地点。经过几次勘察、讨论,最后确定了以清军未布防的花园口为登

陆点。



  在十月二十四日鸭绿江战役打响的同一天,日本第二军乘四十多艘运兵船,由海军联

合舰队护送,在距大连湾西北百余公里处的花园口登陆。日本海军除了派出秋津州、浪速

二舰向威海、旅顺一带监视北洋舰队行动外,其余都停泊在外海以防偷袭。日军登陆的第

二天,清军即已探知,但苦于旅顺兵力单薄,辽东战场又吃紧,眼看大队日军登陆而无法

分兵奔袭。日军整个行动历时半个月,二万五千名士兵全部登陆,没有遭到任何抵抗。



  十一月五日,日军抵达旅顺咽喉重镇金州,对守备的三千清军发起进攻。经过两天的

激烈战斗,日军攻克金州。七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发,海军也驶赴大连湾外援助陆

军作战。守备大连湾的清军情知众寡不敌,稍事抵抗便向旅顺退却。日军占领大连湾后,

休整十天,准备向旅顺口发动攻势。



  旅顺口,与威海卫隔海相望,共扼渤海的门户。港口内澳水深两丈有余,可通行铁甲

军舰。背面群山拱绕,犹如天然屏障。清政府在一八八○年开始设防,修建黄金山炮台。

一八八五年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决定“大治水师”,花费了数百万两银,在环绕港口的各主

要山峰上都修建了炮台。同时,在港湾内修建了大船坞,为北洋海军铁甲舰服务。这项浩

大工程于一八九○年全部竣工,其规模为中国之冠,被称为“海军根本”。到战争之前,旅

顺口已建成为中国最大的海防要塞,被各国称为“北洋精华”、“东亚第一要塞”。



  对于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日本觊觎已久,为此准备付出重大代价来攻取。第一师团

长山地的副官开始准备了五百人的敢死队,山地认为不够;副官又增加五百人,他仍觉得

不足;后来增至一千五百人,他才点头认可。



  十一月十七日,从花园口登陆的日本第二军除少数留守部队外,全都出动,向旅顺进

逼。十九日,总兵徐邦道为先发制人,率部在旅顺北面的土城子伏击日军先头部队,清军

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当天激战六个多小时,日军伤亡严重,强行突围撤走。



  土城子战斗后,日军主力陆续开到,同时与取得海军联系,要求以二十一日为总攻

期,各部队联合发起进攻。徐邦道见日军逼近旅顺,决定再次主动出击。二十日下午,五

千名清军分为两路,从三面围攻日军第二联队。这一次,日军依据有利地形,在高地架炮

猛轰,同时日军援军也赶来助战,双方激战至黄昏,徐邦道见难以取胜,便下令撤退,日

军也不追赶,等待明日的总攻。



  当时守备旅顺的清军,连同从金州和大连湾退下来的部队,总兵力有一万四千七百

人,各炮台配备大小火炮七十八门。防守力量应该不算太弱,但是缺少海军的支援。北洋

舰队因担心鱼雷艇夜袭,不敢在旅顺夜泊,只能在白天赴旅顺巡查,夜间返回威海。十一

月十三日舰队在返回威海时,强劲的西北风将航标吹移,再加上前面的定远分水力大,将

航标推向东南。随后行驶的镇远舰依照航标左侧行驶,被礁石擦伤多处,伤情严重。后虽

经过一个多月的抢修,勉强补塞,但已无法出海征战。镇远管带林泰曾感到在战争的紧要

关头巨舰受伤,有负重任,因而忧愤自杀。镇远与定远是姊妹舰,作战时互相依持,如今

镇远受伤至此,定远势难独自作战。这样,舰队只能困守在威海港内,作为水炮台使用。



  二十一日清晨,日本联合舰队在旅顺海面配合,由陆军集中四十多门大炮逐个进攻清

军炮台。经过一整天激战,日军以死伤四百二十六人的代价,全部占领了旅顺口。清军也

在战斗中死伤数百人。被喻为“控制地中海的君士坦丁堡”的旅顺港一朝易守。



  旅顺口失守后,清政府查处有关官员,十几名高级将领获罪,不战而弃黄金山炮台的

黄仕林等二将定斩监候。



日本第一军在进攻摩天岭受挫后,一时陷入了进军方向不明的窘境。为此,第一军司

令山县有朋向大本营提出了《征清三策》:第一策,在山海关地区再次登陆,以便在直隶

作战;第二策,向旅顺推进,与第二军会合,在辽南不冻港建立军事基地;第三策,北上

攻取奉天。大本营认为,山海关登陆需要大量的海军掩护,而北洋舰队尚在威海港内构成

威胁。渤海湾北岸冬季寒冷,气候不明,进军困难,所以第一策不可行;与第二军会合,

不仅金州以东的冬季宿营地不足,而且与大本营的作战方针相违背,所以第二策不可行;

第三策因战线拉长,补给困难,无取胜把握,所以也不可行。这样,大本营最后否决了山

县的冒险主义作战方案。山县对此极为不满,又受到第二军攻克旅顺的刺激,于十一月二

十五日独断地下令进攻海城,并决心在攻下海城后,立即向山海关进军。日本大本营认为

此时以主力与清军交锋,不利于将来的直隶作战,于是下令第一、二军原地待命。但山县

仍一意孤行。十一月二十九日,明治天皇依伊藤博文的奏请,以养病为名召山县回国。山

县有朋虽然被迫于十二月九日卸任回国,但在天皇敕使到达之前,山县已经下达了进攻海

城的命令,负责进攻的第三师团也已经开拔。大本营见部队将领们求胜心切,就没有坚决

阻止。



  十二月九日,日军第三师团开始进攻海城。守备海城的清军共计二十八营,分属于奉

军、盛字练军、仁字军、希字军等四部,互不相属,缺乏统一的指挥。因此,虽然人数不

少,但战斗力有限。双方战至十三日,日军攻克海城,清军退向辽阳。海城失陷后,日军

北窥辽阳、奉天,西窥牛庄、营口,锦州、宁远诸城危殆,大局攸关。因此,宋庆连忙部

署部队增援,清政府也连降谕旨,命令宋庆迎战。十二月十七日,宋庆率部向海城西三十

里的缸瓦寨行进,意图堵截日军西进牛庄、营口的通路,并与聂士成所部两面合击海城。



  日军当天就知道了清军开拔的消息。虽然一时摸不准清军的意图,但认为一支大军在

城外徘徊,就已经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通过十八日的一些小规模冲突,又观察到更多的清

军活动,因此断定清军意在伺机收复海城,于是决定主动出击。十九日拂晓,日军从海城

倾巢出动,向缸瓦寨方向出击。这一仗,双方各出动了约五千人,激烈的战斗一直进行到

日落。这是中日两军少有的一次鏖战。下午五时五十分,日军从三面发起进攻,并且投入

了最后的预备队,才先后突破了清军的两道防线,占领了缸瓦寨。六个小时的战斗中,日

军伤亡四百人,清军伤亡五百人,另外双方均有大量人员冻死于行进途中。在这场较量

中,虽然清军表现得相当勇敢顽强,但与日军相比之下,却相形见绌。例如,日本的军事

条令规定,以步枪刺刀实行冲锋,必须在距敌一百五十米以内,但在进攻马圈子时,日军

伤亡严重,队形大乱,无法继续前进。日军指挥官认为,“与其这样白白地延误时间而使

士气沮丧,莫如一拥而上”,于是,在四百米的距离上发起了冲锋。日军以气势压倒了清

军,靠必胜的信念取得了胜利。日军攻克缸瓦寨,为第三师团孤军固守海城创造了条件。



  当时,日本第一军在辽东战场上的战线已经拉得太长,面对越聚越多的清军,只能分

兵把守几座孤城,特别是在海城一地,处在清军三面包围之中。大本营认为,占领海城本

来就不符合作战大方针,但若放弃占领地退却,势必影响本军士气而长敌军之志,所以决

定暂时保持该城。为了缓解其孤危的处境,大本营命令在旅顺的第二军分兵北进,与海城

取得联系。第二军接到命令后,决定派出混成旅团向北进军至二百公里外的盖平,与海城

形成犄角之势。清军在盖平的守军只有十三个营,力量单薄,宋庆又未能及时发现日军的

企图而派军增援。一八九五年一月十日,日军一个加强旅团向盖平发起进攻,经过四个小

时的激战,日军占领盖平。此役,日军伤亡三百三十四人,清军伤亡七百多人,余部向北

撤退。



  盖平失陷后,清政府为了挽回在辽阳南路战场的不利局面,决定实施反攻海城的计

划。考虑到辽东战场上淮军屡次失利,清廷又增派湘军北上。同时,关内各省也陆续抽调

军队开赴关外。为改变以前各路大军互不相属、缺乏统一指挥的状况,特任命两江总督刘

坤一为钦差大臣,统领关内外所有各路军队。



  一八九五年一月十七日,清军六十三个营约二万余人由依克唐阿、长顺率领,分两路

反攻海城。此时,日军占领海城已有一个月,期间加紧加固防守工事,并严密监视清军动

向。得知清军大队人马前来进攻的消息后,立即做好了迎战的准备。当天战斗进行至下午

四时,清军被击退。五天后,两支部队又发动了第二次反攻,这次日军设了埋伏,清军再

次被击退,损失了六百多人,比上次更多。两次反攻失败后,清军深感海城日军的防守坚

固,以现有兵力不足以取胜,于是决定等增援部队到来后再合力进攻。



十四、兵覆威海



  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的东北端,与旅顺遥相对峙,素有“渤海锁钥”之称。港湾南北两

岸山势险峻,刘公岛坐镇港口中央,形成二龙戏珠之势。洋务运动以来,威海的军事地位

受到极大的重视,一八八一年,威海成为北洋军港,同年清政府决定在威海设鱼雷局。一

八八三年由李鸿章主持,在刘公岛设水师机械厂、鱼雷厂等。一八八七年,威海的海防工

程全面展开。到一八九一年,威海共建成十七座炮台,全部由德国陆军工程师设计、主持

修建,所用大炮一律自国外进口,大部分购自德国克虏伯厂。战争爆发后,又在南北两岸

炮台后路增建临时炮台多处,各类炮台达二十五座,各种大炮一百五十多门。威海炮台工

程宏大,构造雄伟,李鸿章视察后满意地认为:“南北相为犄角,锁钥极为谨严。但就渤

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



  旅顺失守后,种种迹象表明日军将在山东半岛登陆作战,这引起清政府极大的关注。

北洋海军经过黄海海战后实力已被削弱,镇远舰又在后来触礁受伤,不能行驶。当时在威

海卫港内只有定远、镇远、来远、靖远、济远、平远、广丙等七艘战舰,镇东、镇西、镇

南、镇北、镇中、镇边等六艘炮舰,以及康济、威远两艘练习舰。李鸿章向翁同和呼吁,

请朝廷抽调南洋舰队的四艘军舰来充实北洋舰队。九月二十九日,政府批准了北洋的请

求,决定暂调南洋舰队的三艘战舰前往增援。但是两江总督刘坤一、南洋大臣张之洞等认

为,东南沿海为财富重地,一旦有失,则战争所需的粮饷都会成问题,而且南洋军备本来

就不足,又同样受到日、法等国的威胁,因此提请朝廷慎重考虑。朝廷左右为难,只好把

此事搁置起来。



  威海卫的后路防御,更是整个防御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张之洞、刘坤一等人曾建议

调江南马步二十余营赴烟台、威海,但在当时已是远水不解近渴。丁汝昌请调驻扎在天津

的三十六营新军,虽然较为可行,但李鸿章认为朝廷顾虑京畿安全,已经多次驳回抽调近

畿劲旅东援的请求,所以这次也决不会批准,所以没有奏请。根据李鸿章的指示,丁汝昌

等人提出了一个“水陆相依”的防御计划,根据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指出只有军舰、炮台

互相依辅为唯一可行的策略,同时指出威海后路地广兵薄,建议大量增加陆军,防止日军

抄袭后路。他相信,只要后路确有保障,威海必能固守,铁舰也会万无一失。对这个计划

李鸿章表示支持,并得到了朝廷的肯定。



  战争前,驻扎在山东半岛沿海一带的陆军总计一万二千二百人,人数虽然不算少,但

是由于海岸线绵长,地域辽阔,二十几个营的军队分扎各处,显然无济于事。战争开始

后,清政府任命李秉衡为济南视事,主持山东防务。但是在对日战争的战略指导上,清廷

始终有一种重京畿、辽沈而轻山东的倾向。旅大告急时,朝廷又抽调了八个营前往增援。

十二月下旬,山东半岛形势危急,日舰在山东海面上的活动日益频繁,并派人上岸侦察情

况。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李秉衡全力调遣,清军在山东半岛的总兵力加强到六十个营约三

万人。但是,由于不能确定日军的登陆地点,加上日舰不断制造假象,李秉衡明知兵力不

足,仍不得不分兵把守在几处最可能的登陆点。



  日本大本营否决了山县有朋的作战方案后,采纳了伊藤博文首相和联合舰队司令伊东

佑亨的建议,决定进兵山东半岛,占领威海卫,封锁渤海湾,消灭北洋海军。由于大山岩

率领的旅顺第二军已有一部分北进盖平增援海城,大本营感到兵力不足,因此又从国内增

派了第六师团,与第二军的第二师团合编为山东作战军。具体作战部署采用海陆联合作战

的方针,陆军由海路运送到山东半岛登陆,然后分兵抄袭后路,夺取威海卫南北两岸炮

台,联合舰队则从威海卫港正面进攻。



  十二月十六日,大本营电令伊东佑亨护送第二军登陆,并与其协同作战,消灭威海的

北洋舰队。二十三日,伊东派高千穗、八重山二舰前往山东海岸,选择登陆地点。根据二

舰的调查结果,伊东与大山岩会商后,选定了位于威海以东三十海里的荣成湾作为登陆

点,并制定了掩护陆军及协同作战的周密计划。为了掩护山东作战军在荣成湾登陆,日本

海军共调用了二十五艘军舰,几乎投入了全部力量。



  根据作战计划,一八九五年一月十八日开始,日舰第一游击队驶赴烟台方向,对登州

地区实行牵制性炮击。二十日拂晓,先遣队到达荣成。清军在荣成附近只有一个营的兵

力,日军轻易攻占了县城。



  一月二十五日,日本山东作战军三万余人全部登陆,大山岩随即下达了进兵威海的命

令。当时,清军在登州以东的兵力共计有四十五个营二万二千人。但是由于兵力分散在长

达三百余里的防线上,而且被日舰不断轰击登州所牵制,没有来得及集中组成一道防线,

因此日军在进军威海途中,每次战斗都处于绝对优势而取胜,很快就打到了威海卫。



  守备威海卫的清军主要是戴宗骞率领的北岸守军四千六百人、刘超佩率领的南岸守军

三千二百人,以及张文宣率领的刘公岛上北洋护军二千人。



  一月三十日,日军到达威海卫,向南岸炮台发起攻势,遭到清军的顽强抵抗,激战至

当天下午,日军付出重大代价后,终于攻占了威海南岸所有炮台,随即利用这些炮台轰击

清军目标。北洋舰队的定远、济远、来远等舰及刘公岛诸炮台猛烈回击,清军猛烈的炮火

击毁了数座炮台,日军炮火不敌,于是停战。



  二月二日,日军攻克威海卫城,当天夜里,北岸炮台清兵见众寡不敌,全部哗变溃

散,威海陆军主将戴宗骞羞愧自尽。丁汝昌得知后,火速派人把北岸炮台、弹药库炸毁。

至此,除刘公岛和日岛外,日军全部占领了威海地区,海军则严密封锁港口,完成了对北

洋舰队的合围。北洋舰队与外界的联系断绝。



  三日拂晓,日舰第一、二游击队与本队会合,三队战舰排成单纵阵,向刘公岛炮台及

北洋舰队猛烈轰击。日本陆军也修好了南岸炮台的七门大炮,发炮夹攻,北洋舰队陷入重

围。清军在丁汝昌指挥下,也以全部炮火还击,击伤日舰筑紫、葛城。炮战终日,日舰无

法靠近,被迫退走。伊东佑亨感到单靠强行进攻,不会有多大效果,于是决定用鱼雷艇夜

袭。次日,日舰仍在海面虚张声势;夜间,日军一艘鱼雷艇冒险破坏了一段防口拦坝,多

艘鱼雷艇随后潜入港口,施放鱼雷,其中两枚鱼雷击中了定远。定远舰底进水,舰身逐渐

倾斜,不得已急忙砍断锚链,驶向刘公岛沙滩上搁浅,才避免了沉没,但伤势过重,已不

能使用。日军的两艘鱼雷艇也在当天夜间的袭击中被击毁。



  五日天亮后,伊东佑亨在松岛甲板上用望远镜了望,看到定远受伤,认为机会难得,

下令再次发动进攻。当天又炮战多时,双方互有伤亡,日舰仍无法接近港口。夜里,伊东

佑亨重施故技,派鱼雷艇再次进港偷袭,又击沉了来远、威远二舰。六日下午,日本联合

舰队又对刘公岛发动攻势,日本陆军在威海北岸也架设了快炮,三面夹击北洋舰队。尽管

此时北洋舰队的定远重伤、二舰中雷沉没,但清军在丁汝昌的指挥下分兵回击,再次击退

了日军的进攻。



  七日清晨七时三十四分,伊东佑亨下令全舰队发起总攻,决心一举攻下刘公岛。双方

炮战至八时许,松岛、桥立、严岛、秋津洲先后中弹受伤。炮战正酣时,在威海卫北口,

突然出现簇簇黑烟,竟是中国鱼雷艇驶出。伊东佑亨见此情形,以为是北洋舰队准备最后

决战,故先放出鱼雷艇袭击敌舰,以便趁机突围。不料鱼雷艇竟然沿海岸向西逃走,伊东

立即派最快速的第一游击队追击。原来,丁汝昌见日军鱼雷艇屡次夜袭成功,于六日夜里

命鱼雷艇“左一”管带王平,在七日凌晨率队出口袭击日舰。但王平却与各艇管带密谋,趁

机逃跑。慌乱中,十艘鱼雷艇不是触礁搁浅,就是被日军俘获。王平逃到烟台,为掩盖罪

行,谎称刘公岛已失,李秉衡信以为真,便不再组织陆路援军,由烟台退往莱州部署防

御。



  鱼雷艇的逃走打乱了北洋舰队的布署,对士气影响也很大,但日岛、刘公岛和北洋舰

队残余军舰仍不停地反击,又击伤了扶桑、筑紫二舰。日舰遭此打击,只得停止进攻。日

岛炮台在当天的战斗中,虽然击退了第二、三、四游击队的进攻,但本身也受到重大破坏

而无法继续使用,丁汝昌只得下令放弃日岛炮台,清兵撤回刘公岛。



  二月八日,日军继续炮轰刘公岛,靖远舰在炮战中被击伤。伊东佑亨见日岛不发一

炮,才知道炮台已毁,下令明日专攻刘公岛,并在夜间再次破坏港口拦坝。这次,日军派

出的汽艇安装了大量炸药,一举炸毁约四百米长的拦坝,使日本鱼雷艇进出威海卫港更加

畅通无阻了。



  二月七、八日的战斗,北洋舰队损失很大,伤亡达四百余人,特别是鱼雷艇的逃跑,

更引起军心浮动,岛上秩序一时陷入混乱,一些洋员和清军官员开始私下里议论投降的

事。八日夜,由几名洋员出面,劝丁汝昌投降。丁汝昌明确表示,他不仅拒绝投降,而且

不可能在有生之时见到此事,暗示了与岛、舰共存亡的决心。他又耐心抚慰士兵,说明如

果坚守到十一日,必有救兵前来接应。这样军心才稍微安定下来。连日来,丁汝昌不断派

人偷渡出港,苦苦请求援军火速解救威海之围,说:“十六、七日援军不到,则船、岛万

难保全。”



  二月九日,日本联合舰队又发动了第六次海上进攻。丁汝昌登靖远舰亲自指挥还击,

击毁日军大炮一门、击伤日舰二艘。在日军海陆炮火的联合轰击下,靖远中弹下沉,后搁

浅在海滩上。当日炮战结束,日军仍未能接近刘公岛。在盼望援军的日子里,刘公岛的形

势越来越恶化,为了不使受伤的军舰落入敌手,丁汝昌、刘步蟾在九日夜间下令将受伤搁

浅的定远、靖远舰炸毁。当天夜里,定远管带刘步蟾在极度悲愤中自杀,实现了平日“苟

丧舰,当自裁”的诺言。后李秉衡叹曰:“船亡与亡,志节凛然,无愧舍生取义。”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010594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