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西贝公子似不能自圆其说 |
 |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gif)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
|
|
作者:芦笛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西贝公子似不能自圆其说
芦笛
其实“自圆其说”这词用得不是很准确,不过是假公子自己说的,今仍其旧。
公子大作引起的争论之热烈,让整个版面都成了“除尘版”。记得此文开头未收导读(我最恨那玩意),今天进来却见官方体察舆情,已在事后追认为“十佳烈士”。恭喜公子!贺喜公子!喜从何来?“士一登导读,则身价十倍”(这是传统戏曲里常有的对白,谅你不知)。
废话少说。却说我过后琢磨你那文章,觉得主要立论是两条,第一是批“外行领导内行论”,根据是说丁军门虽然是外行,但战场指挥是刘总兵,所以不能成立。第二是坚持“唯武器论”,认为在现代化战争中,敬爱的林副统帅的教导“人的因素第一”已不能成立。海战中士气无论如何旺盛,也无法弥补武器不如人的缺陷,而这武器不如人者,则是指咱们的舰速炮速比不过人家,所以这海战根本就没有取胜希望,是一场必输的、也就是不该发生的战争。
这第一条,你只是按常理推测,主要立论依据似是靠不住的地域主义,并未出示直接证据。而反驳你的跟帖中就有人指出,战场司令官就是丁军门,以致他受伤后无人代为指挥,致使各舰陷于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我看你得正视这一挑战,必须驳倒它才能坚持原说法。
如果反驳是实,现场指挥确为丁军门,便派生了两个问题。
第一,丁的指挥到底是内行还是外行?这点得由他的实际战术表现来决定,可不能根据他的资历去搞我党人事干部的绝活。而要判断他的战术表现,最主要的似乎是看他摆的阵法是否合理。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两派意见,一派是说那舰列是错误的,应该用舰侧迎敌,才能用上军舰一侧的全部舰炮,最大限度地发挥火力。现下丁军门却令各舰始终以舰首对敌,以致只能用上舰首大炮。另一派则说那是对的,因为重炮都装在舰首,要战胜鬼子的快船快炮,唯一的希望是咱们的重炮。
作为绝对外行,我只能根据常识(=18岁前积累的偏见)判断。我觉得前者的说法是对的。首先,各舰火力配置、装甲程度不一,不是所有的船都装了重炮,现在丁命令所有的船都用舰首对敌,而且还要坚持“始终”如此,这命令怎么说也是无比呆板机械。就算各船的重炮都在船头,那又怎么样?你让人家怎么执行?实战中彼此穿插分割,如果敌舰驶到某舰舰侧,莫非该舰管带不是命令一侧的大炮全部开火,而是去忙着把头掉过来对着对方?其次,就算重炮都在船头,难道船身对敌时就不能使用?那又不是以船尾对敌,船头邻敌那侧的重炮就无法使用了?就算远敌那侧的重炮用不上,船身船尾能用上的炮难道还不能弥补?谁都知道,要打中目标,开火的炮越多,概率越大。因此,比起船头对敌来,船身对敌不但总火力要强大得多,而且命中机会也极大地增加了。
其实,丁军门此令恰好暴露了他的骑兵出身局限,把海战当成了白刃拼搏。在白刃角斗中,己方暴露的越少便越不容易受伤。大概在丁的意识里,船身对敌便增大了被敌人打中的机会,这当然也有道理。可他没想到,咱们甲厚,挨上几下没事,主要求的是打中对方而不是自保,这其实是克制对方薄甲快炮快船的唯一取胜之道。
所以,我的判断是,假定丁军门确实是战场司令,假定他确实下过这命令,则那就是外行领导内行。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那位反驳者说的是真的,丁军门负伤后便无人指挥,陷入群龙无首状况,则我认为这暴露了清军军制的极大缺陷。现代军队都有明确规定,一旦司令员失去指挥能力,立刻由下级最高官员行使指挥权。如果是互不隶属的部队,候选人职务相同,则由军衔高者接管指挥权,军衔制就是为此而设的。甲午海战中竟然出现这种问题,实在是不能原谅,暴露了我军重大军制缺陷。
贾公子对“唯武器论”的拥护其实也不能成立。你的毛病,似乎是把“人的因素”完全归结于士气,其实战争是一种艺术,并不是老马说的只要两条“装备好,不怕死”就行了(记得那阵韵谷嘲笑他说:“所以,配备了美国武器的疯子就是天下无敌的劲旅”)。除了士气外,人的因素更包括指挥员对战略战术的精通、心理素质、判断力、想象力等各种才能,而这可不是学校里看得出来的。黄埔毕业生中,有几个有林副的帅才?而林副在校表现似乎并不是那么优秀。所以,你用刘总兵和东乡是同学一事论证他俩的指挥水平差不多,似乎根本不能成立。日方战前有三个战略方案,中国好像连一个都没有,这难道还不说明问题?
同样,“人的因素”也表现在中下级军官直到士兵的作战技能上。当然,和指挥员不同,他们主要干的是体力劳动。但这同样有个技能高低的问题。要明白这一点,比比中国和日本的技工水平就行了。文革期间的工人都是“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论士气恐怕远比日本工人的高得多,纪律也决不会逊于人家,但技术水平能和人家比么?同样的道理,就算全舰队官兵个个是视死如归的英雄,如果不懂起码的三角知识,平时训练又不是那么严格,顶多只会打打固定目标,不会打游动目标,那还不照样是一只劣等军队。
事实上,“人的因素”就是能在现代战争中弥补武器缺陷。这一点在二战中的纳粹德军那只伟大的军队中表现得最明显。我已经在过去多个帖子中提到过,开战初期德军装备根本不如英法联军。但盟军囿于一战经验,准备打堑壕战,将坦克分散于各部队作防御武器使用。德军却发明了闪电战术,将坦克集中使用,配以俯冲轰炸机,形成势不可挡的攻击矛头,突破战线后便向纵深猛插,后面跟着机械化步兵,在敌后进行大迂回,几周后就打到了英吉利海峡。这就是历史上最光辉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在这里,弱之所以能胜强,最主要的还是靠统帅部的杰出智慧。
不但战略指挥如此,战术指挥以及低级军官和士兵的作战技能也能极大地克服武器的缺陷。德军入侵苏联后,意外地发现苏联红军的装备非常优秀,他们的坦克根本不是苏军T-36(数字记不准确了)坦克的对手。那坦克设计合理,装甲极厚,火力强大,根本不是他们的豹II坦克可以抗衡的,更别说豹I那种轻型坦克了。德军的坦克火炮命中率极高,但无法穿透对方的装甲,可一旦挨了对方一炮,立刻就呜乎哀哉。那时纳粹的王牌坦克“老虎”还没装备部队(后来也只是少量装备,主要装备给党卫军),所以要打坦克战,似乎根本不是苏军对手。
可德军就是能想出办法来。他们发现对方的军制有个重大缺陷:各坦克间没有无线电联络,指挥调度得由“旗舰”的信号员探出头来摇旗子,于是他们毫不费事地便能判明哪辆是指挥坦克,以狙击手专门侍候那发命令的家伙,并集中火力打那辆坦克。后来他们更将本来用于进攻的自行火炮改与坦克联合使用,专门用那巨炮收拾对方的坦克。苏军坦克挨了德军坦克炮弹毫无关系,但只要挨了那自行火炮一炮,顿时便呜乎哀哉。就这样,人家虽然器不如人,但技高过人,照样以寡敌众、以弱胜强地在苏联打了好几年,把人家打得焦头烂额,一度几乎垮杆。
最能表现德军的作战技能的是党卫军坦克部队某军官(忘了名字了,因为看的是英文书,德文名字实在记不住),德国的战斗英雄,伟大领袖希总理多次接见并授勋的好同志。该同志在诺曼地附近发现一队美国坦克浩浩荡荡地开来,而他这边只有一辆老虎坦克。他一眼就看出了对方的错误:全部坦克头尾相贯,拥挤在一条公路上,于是他命令炮手连续发炮,每辆坦克各给一炮,弹无虚发,炮炮命中,第一炮击毁最后一辆坦克,第二炮击毁第一辆坦克,这样对方便再也无法前进或后退,更无法散开,立刻成了固定目标,听凭宰割。在对方还没反应过来炮从何来时,他已经击毁了整个坦克营,从容逸去。
当然,该同志驾驶的是老虎坦克,美军坦克不是其对手。据说该坦克从未被击穿过,唯一的薄弱环节是履带,而且火力强大,一炮毁敌。但他毕竟是以孤敌众,主动攻击。之所以能取胜,不仅靠他的当机英断,而且靠炮手的出神入化的功力。这个例子,最典型不过地说明了德军的高超作战技能。
由此可见,哪怕在现代战争中,人的因素仍然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中国军队从高级指挥员到士兵的作战技能能与日军相匹敌,则胜败正未可知。我觉得,日军的船快炮快优势,完全可以用咱们的甲厚炮大来克服。须知水上运动与陆地不同,军舰再快也赶不上坦克,如果说固定的大炮都能打中来往如风的坦克,难道慢船就一定打不中快船?何况咱们挨上几炮没事,对方挨上一炮就五痨七伤。如果北洋炮手们稍有点文化,知道怎么打游动目标的“提前量”,以往的训练又不只是“出洋操”,图摆个热闹好看的花架子,而是针对假想敌的优势苦练应付招数,则黄海大战决不至于输得那么惨。
其实跟帖中的争论,一直是一个难以达成共识的争论,也就是:在速度和装甲之间该选什么?射击时是图弹丸大还是速度快?这争论一直延续到现代,以致在苏欧集团(含亚洲共党国家)和美国的军备指导思想中都反映出来。
共党国家因为比较穷,造不起重炮巨舰,便用鱼雷快艇来弥补。快艇的速度可不是甲午时日方的快舰,那速度可要快到不知哪里去了,而鱼雷的杀伤力也要比炮弹大得多。与之相比,巨舰的速度可无法大幅度地提升。所以可以说,这种战略思想,比甲午时日方以快炮快船轻甲对付重炮巨舰更有理由。然而在实施中,中共海军虽有过“蚂蚁啃骨头,击沉太平号”的光荣,似乎从总体来看,多艘快艇对大舰的战略并未取得明显的效果。相反,60年代在北部湾(东京湾)事件中,北越不知死活地出动5艘鱼雷快艇去攻击美国军舰,结果悉数被击沉,连个活着回去报信的人都没有。
射速和弹丸大小的关系也是这样。导弹装备歼击机前,苏军在飞机上装备的是火箭炮,美军装备的是速射机枪,前者靠单弹的杀伤力,后者靠射击的速度和数量,但并没有证据表明两者在效果上有显著差别。
因此,总的说来,我觉得,甲午时中方靠重炮厚舰对快船快炮,取胜前景也未见得就如西贝公子想像的那么悲观。更重要的还是使用武器的人的素质。
例如米格-15是世上第一批大量投入实战的喷气式战斗机。首次出现在韩战中时因速度快、爬升高时引起美国空军的普遍恐慌(他们那时用的还是落后的螺旋桨飞机)。但后来人家的飞行员是二战过来的老兵,不久就琢磨出该机缺点,打得共军抱头鼠窜,以致共军空军从来就没在韩战中赢得过一次空战。最后居然到了这种地步:只要米格机一飞过鸭绿江,美机就迎头痛击,吓得我英勇的人民空军(包括老毛子化装成的伪中国空军【=中国空军】)掉头就逃回江北去,真是大快我这个汉奸的心。
类似地,中东战争中,埃及空军装备的是先进的米格-21,和美国提供给以色列的飞机性能差不多,但战争完全是一边倒,埃及空军从来就不是以军对手,从未赢过一仗。
综上所述,西贝公子此作似乎难以自圆其说,恐怕还得斟酌之。
作者:芦笛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