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白丁看劳动价值论(一)——《鹿与海狸的故事》读后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白丁看劳动价值论(一)——《鹿与海狸的故事》读后   
贝苏尼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白丁看劳动价值论(一)——《鹿与海狸的故事》读后 (646 reads)      时间: 2002-11-14 周四, 上午4:40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本坛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了,可我却不但没有发表任何意见,而且说老实话,连有关的帖子都没看。其原因不过是出于自知之明:本人在经济学的领域是名副其实的白丁,虽说混过几次考试,也全还给老师了。再说这里多的是数学高手,只要拿出一个微积分公式来,就得傻眼。还是少说为佳。可鼻子底下长着嘴,看见了什么不说话又难受,索性连看也不看。



事情是从observer暴露“真身”云儿开始的。网友们以狼协为首,一片欢呼倒还罢了,奇怪的是连拿“厌女症”当招牌的网友见到云儿的测试帖竟然也发出一声欢快的惊呼!这云儿到底是何许人也?私下里从网友通信中得知,云儿女士和秋实先生共同建立大饥荒档案(这算不上暴露隐私吧),赶紧到《新观察》去溜了一眼,回来补课,调出《鹿与海狸的故事》从一到四看了一遍。其中的图表和公式自然是看不懂,也就跳过去没看,提纲携领总结出几个观点和几个疑问(详下),跟帖拍了拍马屁,疑问则藏起来没说。这是上网一年学的乖。

后来不知怎么一来,云儿女士和没学乖前得罪的茉莉女士又把老同学马悲鸣先生(咱也来个NAME DROPPING)给得罪了,引出了N条罢网辞坛挽留送别帖,给《不胜依依》专栏增加了许多内容。这下子正好有借口把经济学撂过一边,咱们看好戏喽!



不料昨天须弥山主先生给云儿女士的长篇答复似乎比楼下的帖子们有趣些,就瞭了一眼,居然也看完了,不由得又叫了声好!正在担心给激烈争论双方拍马屁落个“墙头草,顺风倒”,把那“没学问,没见识,没主见,凡事都够不着还非要插一脚”的说法往实里坐的时候,却被山主先生一把揪住(http://209.101.125.119/TextBody/101730.asp?od=1),让我表态。



这下跑不了了。莎士比亚早就说过,“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既是观众又是演员”,想光看戏不上台除非是潜水。只好开个文件,慢慢码上来。先说《鹿与海狸的故事》,再说须弥山主答帖的读后感。





云儿的《鹿与海狸的故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市场价格虽然经常波动,有时价格甚至会大大偏离长期平均值,然而却似乎总有种力量将其拉回中心。这个价格围绕其波动的长期平均值或曰中心点,古典经济学家称之为价值,而现代经济学则一般称其为长期均衡价格。在实证描述上,劳动价值论试图回答的问题就是:作为价格波动中心点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



  马克思表述的劳动价值论是这样的:商品的价值量完全由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与供求无关;但其价格则会由于供求变动而围绕着这个价值量作上下波动。



  该观点不能成立。因为它不能解决即异质的具体劳动,如何化约为同质的抽象劳动的问题。以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讲的猎鹿人和猎海狸者的故事为例,异质的具体劳动在化约为同质的抽象劳动的过程中忽略了劳动供给量的变动、劳动所牵涉到的自然资源数量所有权等、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异质劳动的效率差别、劳动者的职业偏好、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区别、商品的交换、联合生产产生的困难、离散变量、市场的需求等因素。

  

二、劳动价值论只有在忽略了其他九个条件,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在生产与消费的一般均衡点上为有效。否则劳动不能实现其价值。然而,劳动效率的差异,特别是不同个人之间比较优势的不同,导致的劳动力在不同劳动部门之间的流动使得任何与需求无关,仅由所谓抽象劳动耗费量所决定的所谓价值崩溃。因此,作为价格波动中心点的均衡价格,不能脱离需求来决定。



三、马克思把打猎、织布、缝衣、等等具体劳动化约为“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的抽象劳动,通约后得出了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

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

动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2页)  



该定义的“现有”和“正常”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逻辑矛盾。在劳动效率、比较优势、职业偏好等等互不相同的情况下,决定市场上均衡交换比例的,并不是平均劳动技能下的生产率,而是边际劳动力。 



在完全专业化的条件下,如何将不同技能的复杂劳动,化约为同质的简单劳动?他提出的答案,在逻辑上陷入了循环论证,在观念上则落入了神秘主义。



四、因市场需求的限制,引起某些劳动门类的劳动力稀缺和另一些门类的劳动力过剩,从而导致劳动的另一种不可化约。



以上四个干巴巴的条条是我看了云儿用生花妙笔讲述的《鹿与海狸的故事》之后抽象出来的,也不知道对不对。如果概括得还差不太多,那么读后感就是这些故事不仅基本符合经济现象的经验描述,而且和本人的思想有一致之处。



每当我为了应付考试或赶时髦,拿起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科书的时候,总是要产生两个疑问:



一、 私有制为什么是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基础?在私有制条件下,产品的销售既然和工厂主的切身利益密不可分,身家性命系之于焉,为什么却偏偏要逆市场反映出来的需求而动,形成生产过剩以及随之而来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二、假定我们接受马克思的定义,承认存在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样东西,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衡量劳动价值的标准,然而价值说到底还是价值,不是价格。用晦涩的哲学术语来说,劳动价值是一种尚未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或潜能,而该可能性或潜能向现实的转化则必须通过市场,因此劳动价值最终还是要依赖市场来完成从可能性向现实的转变。果真如此,劳动价值何以能够作为一种自足的存在而成为整个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并成为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哲学基础?难道这一切不过是建立在一种尚未实现的可能性基础之上?

  

第一个问题和目前的讨论无关,可以放过一边。第二个问题,云儿的四个故事做出了很好的回答,把劳动是怎样从可能转化为现实的讲述得很清楚。想想也就是这么回事,人有什么理由仅仅根据自己运动了肌肉、神经、手、大脑之类,就向社会索取回报?要是运动的结果生产出的不过是一些拜特,贴到网上,别说是没人给钱了,自个儿掏钱付了上网费能不能混几个点击率还两说着呢。



但是——不错,上面都是总结概括别人,下面的但书文章才是我自己的。但是,如果劳动完全没有自足的价值,而是某种完全依赖于市场而被动实现的次生物,那么并不一定能让人类跑步进入幸福生活,而是产生了一些始料不及的尴尬情况。



云儿的故事里有个地方一带而过没有展开,但我觉得很重要,很关键,那就是劳动价值论只有在劳动力是唯一的稀缺资源的时候才能成立。那么反过来说,劳动价值论的崩溃岂不恰恰说明作为资源的劳动力严重过剩吗?我看批驳劳动价值论最有力的根据就是随着分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力早已不再是稀缺资源,相反却是无限趋近无限的廉价资源。和劳动力的不断贬值同步发生的却是资本的日益稀缺和珍贵。这也是有这么多人纷纷起而为资本的创价作用辩护的现实背景。



这里的是非可以姑且不论。不过有一个问题却难以装聋作哑地加以忽视,那就是劳动力既然过剩,那么这些剩余劳动力如何“处理”?大家一定会说,这些人本人应该自谋生路,政府则可以努力创造就业机会。



可惜事情并不那么简单。这首先和现代社会的专业分工冲突。任何一个劳动者,不论是广义的生产者(包括工程师等以及在有关领域的投资人)还是服务工作者(包括医生、护士、教师、科研工作者、律师、中介人等),都需要教育和训练,并不能任意地从一个部门流向另一个部门,唯“边际效用”是求。



其次,在目前的全球化背景下,广义的生产的几个要素,资金、生产资料、产品和劳动力的流动极其不平衡。其中流动最快的是资金,理论上只要敲敲键盘,在几秒到几分钟之内就可以注入或抽出资金。其次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原则上也可以根据需求自由流动。而受限制最大的恰恰是劳动力。



不错,联合国人权宣言规定,公民有在本国之内自由迁徙的权利,对此加以限制的国家人权纪录都欠佳。但是国与国之间却理直气壮地以邻为壑,对任何人员的流入都保持高度警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员的流动乃是当今世界上最敏感的问题。抛开人员流动造成的语言、文化、宗教方面的冲击不谈,仅就业压力一项就足以引起流入国朝野的一致反对。



这里的道义问题也可以暂且抛开不谈,殖民地宗主国是否有责任和义务接纳来自原殖民地的居民,富国是否有责任接纳来自穷国的人等等都暂且抛开不谈,一个“价值中立”的事实是,目前的全球化由于上面说的在资金、产品、人员流动方面的极不平衡,形成的是一个很不健全的全球市场。夸张一点来说,全球市场仅存在于资金和产品的领域,人员则仍然闭锁在民族国家的疆域之内,难以动弹。这是本人一贯认为民族国家的存在仍然有其现实基础,不能以“民族主义等于法西斯主义恐怖主义”一言以蔽之的重要原因。因此产生了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劳动力的价格各国各地之间相差过于悬殊,使人丝毫不能想到和“价值”之间有任何联系,给富国和穷国的工人都造成了沉重的压力。



本人参加过一些国内工会代表团和本地(北欧)工会的交流,其中一个少不了的问题就是工人的工资。本地非熟练工的平均月工资大约合2,000欧元左右,熟练工则在2,500欧元左右。试想这样的工人如何与月工资在1,000人民币以下的中国工人竞争?从理论上来说,劳方提出的任何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的要求,资方都可以关厂迁厂为后盾来加以拒绝,工会的存在形同虚设。而月工资在1,000人民币一下的中国工人欲求“边际效用”提高,又有何种途径可以合法地进入以上地区?



与此相联系,商品价格更是天上地下。作为家庭主妇(到了网上可以美其名曰“美食家”),我怎么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同样一根黄瓜,在北京卖一块人民币,到了奥斯陆就变成两三个美元?莫非黄瓜到了挪威也金贵了,是喝琼浆玉液长大的?



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不是什么“造反有理”,而是劳动力过剩了,在资本主义或“后资本主义”时代,资金仍然是稀缺资源。如果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力需求的不断减少,人类必定有越来越大的一部分退出劳动市场,不管是落到谁头上,反正有一部分要退出,那么就产生一个哲学问题:劳动究竟是不是一种美德,究竟是不是一种对一切人有效的道德要求?



我有一个典型的白丁观点: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道德批判。马克思时代的中产阶级人士只要良心尚未泯灭,看到“英国(以及西欧任何国家的)工人阶级状况”也很难不拍案而起,且为工人鼓与呼,这不,连恩格斯这个资本家也看不下去了吗?这个观点在国内就遭到学经济的朋友驳斥,照例搬出《资本论》里的微积分公式来说明马克思的理论有科学根据。本人虽然对微积分这三个字凑合认识,可不管是谁一抬出微积分来都只好退避三舍,再往下说就溜之乎“出关”去也。



从经济说到道德也是一种“出关”。据说近来国内“道德沦丧”的表征之一就是经济学界部分人士振振有词地说“经济学不讲道德”,还把自己的经济主张称之为“不道德的经济学”。反驳者则抬出自由主义经济的老祖宗亚当·斯密来,说他的“职称”是道德哲学教授,著有《道德情操论》,可见经济学不能不讲道德云云。



《道德情操论》刚从网上找到,还没看。其实不看也没什么关系。因为某个经济学家本人是否关心道德问题和经济学究竟讲不讲道德不是一回事。让我看经济和道德的关系是这样的:如果经济学明确地宣称和道德无关,那么就要给其他学科留出地盘,不要粗暴地干涉和阻止其他人讨论道德问题;如果经济学承认自己有某种道德的依据,那么请回答:经济发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据说资本主义的伦理依据是边沁的功利主义,即将社会全体成员的最大幸福为终极目标。在很多时间和地点,虽然不能说物质产品的丰富是幸福的充分条件,但也是一个必要条件。资本主义应该说对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老革命(资产阶级才是正牌的革命阶级)遇到新问题:如果物质产品的丰富导致一些人丧失劳动机会,又如何是好?



大家一定会说,失业大军早已有之,那叫“劳动力市场的后备军”。不错,问题是这支军队有多大。德国早已是“三分之二社会”,即就业年龄段的人口中有三分之一没有工作,目前正在向“二分之一”迈进,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变成倒三分之二。报载一两年前经济巨头们在美国西海岸某地(西雅图?)的超豪华宾馆聚会,席间纷纷举杯为资本在全球的胜利而欢呼。其中两位有如下对话:



问:你的公司有多少雇员?



答:六千。



问:你实际需要多少?



答:六个。



可见让老板由着性子来,只有千分之一的人有工作机会,只不过碍于种种原因不好下手罢了。



最后进行一点并非多余的补充,劳动/勤劳作为一种美德并不是别人,而是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提出的。历史上各“文明”或“文化”中当然不提倡懒惰的,也一般性的赞美勤劳,可真正把勤劳当作一种美德,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之一,加以系统化阐述并身体力行的,还是要数西欧资产阶级及其在北美等地的传人。咱们从小耳朵听得起了茧子的“资产阶级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说法确实是冤枉了资产阶级。可是历史发展到今天,勤劳却大有成为老式资产阶级的后代(非指血缘)的特权之势。穷国的人失去工作,只好饿死;富国的人失去工作,被养起来。



那么我就不禁要问:劳动究竟是不是一种普遍人权,人究竟有没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究竟是不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不劳而获的生活能叫做幸福的生活么?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22961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